lms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1
  • 网站建设奖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阅读:2670回复:5

[上译]陈叙一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2-06-27 20:23

    陈叙一,译制片翻译兼导演,浙江定海人,1918年12月生于长沙。父亲是洋行买办。家庭的特殊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学习英文,能用英语会话。进入中学后,他又爱上文艺。当时,他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思想影响下,愈来愈看不惯自己的家庭生活,同父亲发生了矛盾。1937年,在上海泸江大学读二年级时,就径自离家出走,先后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怡和洋行,怡和轮船公司等处作小职员,开始独立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叙一深感国家衰亡的危险,精神苦闷,拼命读书,力图从中获取思想养料和精神力量。这期间,他有幸得到著名戏剧家黄佐临的热心帮助与指导。1943年,他在借到一本美国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情欲》的话剧本后,便翻译和改写成完全中国化的《田园恨》,由黄佐临导演,孙景璐主演。这是他从事翻译工作的处女作。不久,他就参加了黄佐临等人创办的进步话剧团体--苦干剧团,当舞台监督,有时也粉墨登场跑跑龙套。1945年,在黄佐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第一次导演了话剧《埋头苦干》和《一刹那》(丹尼改写)。其间,他还曾为苏联商人在上海经营的私人商业电台写过广播剧。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叙一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投身于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1946年,他经地下党介绍,从上海到晋察冀解放区,加入了革命队伍,担任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顾问。之后,又随人民解放军到达晋冀鲁豫,在华北人民文工团从事创作活动。天津市解放,他立即被派去参加接管电影院的工作,担任天津电影服务社副社长。1949年夏,上海解放后,他被指定为上影厂翻译片组组长。从此,他就踏上了建设和发展上海电影译制事业的艰苦历程。
    创业难。旧中国尽管市场上充斥着外国影片,但没有我们自己的电影译制事业。当时上映的外国片不是原版对话,就是打上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即使偶尔在一些影院也搞上"译意风",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解放后,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首先通过演员的配音,译制出第一部翻译配音的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陈叙一得悉后,就带了三位同伴去东影参观学习。回到上海,陈叙一即借调了十一个人,凭着一个旧话筒,一部报废的录音机,一台不带银幕的皮包机(放映时墙上挂白纸),在一间仅有二十平米的小车间里,完成了上海译制的第一部外国影片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如何提高剧本的翻译质量,使之符合配音的口语要求;胶片从什么地方分段,演员怎样对口型,等等,他们都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而后不断改进的。陈叙一和十余名译制人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三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三十一部苏联和东欧国家影片的译制。 不久之后,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了。陈叙一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一直肩负着译制片创作生产的领导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们已经译制了三十都个国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还把一部分国产科教片,美术片和个别故事片,配音译成英语,法语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去。另外,译制片厂还经常接受兄弟厂新拍摄的影片的配音任务。他们译制的影片,因语音清晰,语言准确,形神兼备而受到观众的赞扬。无疑,这是和陈叙一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陈叙一在抓译制片的质量时,主要在三个环节入手:首先是把本子关,他强调翻译要忠于原著,坚持质量第一。他的英文底子好,凡是遇到英文本,他总是严格查对原文,斟字酌句。对其他语种的剧本,他又常从分析戏的内容和角色着手,同翻译一起充分讨论。碰到问题时,还亲自查阅字典,逐字逐句的推敲。在口语化的问题上,他更是下足了苦功夫,只要碰到不太顺口的句子,他都一一加以修改,力求每个翻译剧本都能做到语言流畅,丝丝入扣。各种语言的翻译本在他的精心修改下,语言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为影片的译制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非常重视配音演员队伍的建设。他认为一部译制片质量高低,主要靠演员来体现。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他采取先特约,试用,然后根据需要有计划的把各种行当--犹如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逐个配齐。如邱岳峰(已故),李梓,毕克,赵慎之,刘广宁,丁建华和乔榛等人各具特色的音色,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他们在译制过程中,有时碰到要求高,难度大的译制片,还经常邀请上影厂的著名电影演员参加配音。例如舒绣文在《乡村女教师》里配的女教师,孙道临在《白痴》中配的梅什金公爵和在《王子复仇记》里配的王子,张伐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里配的列宁,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叙一在抓配音质量上也是一丝不苟的,配音质量过不了关,影片决不出厂门。如1980年,正当他去美国访问期间,厂里译制完成了西德影片《古堡幽灵》,他回来审查时,发现有几场戏在风格掌握上与原片有差异,于是立即推倒重来,直到合乎要求,才予通过。第三,他在紧张的工作中,身体力行,逐渐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三十多年来,他总是提前一刻钟到厂,准时进棚,不论什么生产任务,他都亲临生产第一线,和职工同甘共苦。在他的带动下,译制片厂逐步形成了一个讲效率,能苦干的好厂风。1960年8月,他们仅用五天,如期译制出有二十大本的日本故事片《松川事件》。这部影片的译制,是周总理亲自下达的任务。如果按一般译制程序,《松川事件》的完成至少需要四十天时间,而这次陈叙一就是这样带领全厂职工,奋战一百零八个小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凡是遇上需要赶时间的译制任务,总是交由上译厂突击完成。
    陈叙一不仅仅是个优秀的翻译家,而且也是一名卓有成就的译制片导演。他自1953年翻译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萧邦的青年时代》后,接着又翻译了《匹克威克外传》,《偷自行车的人》,《王子复仇记》,《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简·爱》等数十部外国电影剧本。他导演的影片有《绑架》,《华沙一条街》,《王子复仇记》,《白痴》,《白夜》,《可尊敬的妓女》等四五十部。他不论从事翻译,导演的英国故事片《王子复仇记》,为了尽力保持莎士比亚原著独特的语言特色,并忠实于影片演员和导演的艺术风格,在着手翻译前他就找来了国内有关《王子复仇记》的各种版本,包括这部影片的拍摄资料,以及影评,剧评和演员的生平介绍,艺术创作手记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他正是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然后对配音演员进行介绍和启发,并提出自己的要求的。这样,终于出色的完成了这部名片的译制工作。
    陈叙一在译制片的艺术实践中,还有所创造的摸索出采用短片段的配音方法。过去译制片的配音,为了保持配音演员情绪上的连贯性,每一次配音片段都很长。他感到这样配音,会增加演员的情绪负担,有时稍有不慎,往往就得整段重来,既费时间又影响质量。现在他采取录制前先要求演员作好充分准备,录制时只要演员对一下口型就可以了,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感情的连贯,而且把录音时间大大缩短了。经过大家的努力和不断改进,现在录制一部影片,只要四到五天就够了。
    近年来,陈叙一翻译,导演的影片少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翻译,导演和演员的接班人上。他尽量把一些中青年推到生产第一线,并在实践中手把手的进行指导。他在带接班人时,可以说已把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保证译制片事业后继有人。
     在祖国的百花园里,译制片是一朵深受群众喜爱的奇葩。陈叙一作为上海译制片的创始人,优秀的编导和企业管理家,对于译制片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月清溪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4-27
  • 网站建设奖
1楼#
发布于:2002-06-28 20:53
陈叙一
哪位知道〈古堡幽灵〉的碟哪有卖的吗?我非常想买。上译七、八十年代的很多好片子买不到啊。
“我王老五活了半辈子,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还多着呢。
小王子
游客
游客
2楼#
发布于:2002-06-29 18:56
陈叙一
陈叙一老前辈早已去世了,曹雷曾著文《悼念译制片的先驱——陈叙一》。
jinyan
游客
游客
3楼#
发布于:2002-08-14 21:09
陈叙一
70年末-80年代初,中央和地方电台都多次播放过采访上译厂的录音(约40分钟),其中有许多老配音演员谈配音的感受和他们的配音片段,特别有陈叙一先生谈导演《简爱》配音的讲话。
我当时反复听了很多次。不知道电台还有这些录音吗?
雪雍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2-07
4楼#
发布于:2002-08-15 00:03
陈叙一
我也想买《古堡幽灵》的碟,当年我看过这部电影,因为第一次看上译厂配这么古怪的片子,所以当时的感觉很奇特。
雪洁何曾因风改, 雍容不必扮骄矜!
罗宾汉
游客
游客
5楼#
发布于:2002-08-17 01:39
陈叙一
是刘广宁配音的吗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