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04回复:1

大型文艺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排练侧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8-31 07:12
  大型文艺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排练侧记
 
本报记者 张贺
 
  2005年08月25日08:37
 
 
《为了正义与和平》的剧照。

 
  以纪实性风格取胜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伴随着凄凉的歌声,一群衣衫褴褛、满面风尘的流民从远方缓缓走来,不时回头眺望烽烟中的家乡,悲伤的神情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脸上……当这一幕出现在舞台上时,偌大的人民大会堂里霎时鸦雀无声,人们的思绪仿佛被逼真的表演带回到60多年前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这是8月24日《为了正义与和平》大型文艺晚会正在排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台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文艺晚会将于9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上演。届时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

  与以往的晚会不同,这台晚会没有报幕员,也没有串场词,“可以说没有一句我们自己写的话,全部是历史事实或是当时的新闻报道,”晚会的文学撰稿、空政文工团编剧阎肃说,“目的就是突出纪实性,用客观叙述的方式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勇事迹。”诸如“九一八事变”、“八百壮士”、“破袭战”、“地道战”、“街头宣传抗日”、“延安军民团结抗日”等内容都用写实性舞蹈的方式加以表现。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历史,他们收集、学习了大量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资料,组织观看了一大批反映二战的录像资料,还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剧组主创人员集体参观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凭吊死难同胞,体验生活。

  虽然晚会所演唱的歌曲大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歌,但是经过新的器乐编配,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黄河怨》这首歌本来是用美声演唱的,但这次彭丽媛用民族唱法重新演绎,效果之好,令编导们赞不绝口。威武雄壮的《大刀进行曲》动用了近百位舞蹈演员表现与日寇的白刃格斗。音乐一起,只见舞台上刀光闪闪、红绸翻飞,日本鬼子被杀得人仰马翻,场面异常激烈,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中国军民不畏强敌、血战沙场的英雄事迹。

  演出阵容强大

  为了能以最好的效果呈献给全国人民,晚会组成了强大的创作和演出班子。担任创作任务的是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总导演由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担任,晚会的文学撰稿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刘星和空政文工团编剧阎肃,音乐总监由空政文工团作曲家羊鸣和武警文工团作曲家刘琦担任,舞蹈总监是北京军区文工团编导丁颖。舞美总设计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舞美设计鞠毅,灯光总设计是东方歌舞团灯光设计沙晓岚,服装总设计是总政歌舞团服装设计宋立,音响设计是中国歌舞团音响设计何飙。

  本台晚会演出队伍共1500余人,包括著名影视及戏剧表演艺术家谢芳、鲍国安、陶玉玲、于黛琴、杨在葆、冯福生、韩静茹、管仲祥、张勇手、乔榛、丁建华、濮存昕等。著名歌唱家王秀芬、戴玉强、王莉、彭丽媛、廖昌永、阎维文、殷秀梅、李丹阳、梦鸽、郁钧剑、韩延文、刘斌、杨洪基、吕继宏等。

  表演队伍由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国家话剧院等中直、部队、地方50余家单位组成。

  排练热情高涨

  晚会总导演、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说:“这台晚会要摒弃所有花拳绣腿,要排得沉甸甸的。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晚会,而是一台表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晚会。因此我们所有参演人员必须要投入角色之中,要动情、动心、动魂。”

  因为理解所以感动。在排练时,许多演员的感情异常充沛,表情真实而生动。有些舞蹈演员在下场时,一边跑着,一边抹着眼泪。一位演员说:“在这半年来的排练里,我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虽然已经练过很多次了,熟悉得不得了,但音乐一起来,还是不由自主地激动。”

  从7月25日开始,《为了正义与和平》进入全面排练阶段,正值北京最热的季节,剧组尽量租用有空调的场地,可是因为人太多,空气流动慢,演员们还是个个汗流浃背,特别是在没有空调的体育馆里,虽然剧组准备了电扇和制冷机,但室内的温度终日保持在36摄氏度以上,场外烈日当空,室内湿热憋闷,演员们却依然情绪饱满地舞蹈着。一个动作、一个场面每天下来要做几十次上百次,汗湿透了衣服,每个人背后都是一层厚厚的汗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有人都在坚持着,就像在动员大会上大家的表态那样:把对祖国,对人民,对60年前血脉相连的同胞的感情化成实际行动。

  按照晚会的整体构思,每个节目都是戏剧性的表演,要求在排练的时候主要演员也要在场,在三伏最热的那几天,谢芳、陶玉玲、韩静茹、李珂、李少泉这些年逾花甲的老艺术家,一次次出现在演员中间和他们一起排练。这些老艺术家们从60年前走过来,对那个年代,那一段历史有着特殊的记忆。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他们动心动情的表演把在场的所有人感染得潸然泪下。

  在这次演出中,有一群特殊的演员,他们是武警北京总队十六支队的150名战士,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战士大部分都是刚入伍的新兵,他们没有舞台表演经验,却承担着5段大型节目的表演,他们用高涨的热情,认真的训练,铁一样的纪律感动了所有的演职人员。7月25日全剧排练,他们从7月12日就开始自己在驻地学唱5个节目的歌曲;任务重,场面大,动作多,战士们记不住跟不上,领队就跟着编号记下每一个人的位置图,回去带着大家加班练习,常常是头天结束的时候还是一团乱麻,第二天就整齐划一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没有训练场地,他们就在露天练习,很多人都注意到一个细节,因为军装衬衫不能贴身穿,里边要套一件背心,战士们在炎炎烈日下湿透了两层衣服,汗水顺着胳膊、裤腿往下流。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编导和演员。几天下来,一个节目的排练告一段落的时候,舞蹈演员们送战士们排着队上车,算着又要好几天见不到,在不舍的挥别中是一片浓浓的温情。

  除了战士,首师大的学生队伍也是排练现场的一个亮点,他们多数是第一次上台表演,特别放不开,他们就逼着自己唱,逼着自己喊,逐渐进入角色,现在,他们从表情到动作,都颇有些专业水准了。就像一位大二的学生说的那样:“在这样的气氛下,穿着60年前同龄人的服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交流,这就是历史感最真切的表现吧。”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5日 第九版)
寒辉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5-09-02 21:19
刚看完,很棒!!!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