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冰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0-26
阅读:3437回复:5

人文讲座内容简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5-26 00:45
前段时间,我们部门把03年办的人文讲座讲座(即144——171期)内容做了个微缩版的简介。
发上来大家看看,要是朋友们对哪期讲座有兴趣,我可以把那期讲座的全部内容发上来:)
如果太占空间,就发给大家自己!

人文系列讲座第144期
徐志摩与他的“再别康桥”
主讲:徐绍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院中文系教授)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他的一生都在追寻一个彩虹似的梦,在他35岁的生命的尽头,这个梦也终究幻灭。
  徐志摩于1918年8月赴美留学,1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经林长民介绍进入剑桥大学,也就是当时的康桥大学。在此他认识了许多朋友,并写下了《再别康桥》的雏形——《康桥再会吧!》。在诗的创作上他主张“爱、美、自由”。徐志摩一生出了4本诗集,生前3本:第一本《志摩的诗》,反映了他早期执着的信念;第二本《斐冷翠的夜》,主要是与陆小曼结婚之后所作,也是他诗作创造的成熟时期,《再别康桥》就收录其中;第三本《猛虎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出版的,此时他已表现出对理想追求的绝望。
  《再别康桥》是一着写景抒情诗,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融合,形成一种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道尽古今惜别留恋之情。这首诗充分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特点(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引起人深深的共鸣。

人文系列讲座第145期
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
主讲:姚国华(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创始人,著名学者)
  目前我国内部还没有“文化立国”之说,但已有省市提出“文化立省”、“文化立市”。在过去,文化只是政治经济的附带品,人们不知“文化”所指为何。文化其实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想的,支配行为的价值观点。虽然未来是不可知的,但我们有选择内心信念的自由。
  美伊战争给人留下了“谁强大,谁支配局面”的假象。布什说:“谁不赞成反恐,谁就是恐怖主义”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就表明一种文明达到了嚣张的地步。其实,人类的文明需要有一个内心的世界,对生命内在的体悟才是未来文明的希望,否则迟早会灭亡。
  人类无限扩张造成了无以挽救的灾害。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去模仿西方经济的昨天。但拉丁美洲走这条路失败了,亚洲“四小龙”的骄傲也随着亚太金融风暴而瓦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美国的强大在于文化的强大,文化强大的希望在于大学,希望大学生能开垦内心世界,快乐健康,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不断强大。

人文系列讲座第146期
我国安全形式的分析
主讲:张灿(通信指挥学院副教授)
    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不受威胁、少受威胁、受到什么程度的威胁的状态。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我国与周边国家谋求稳定,增加合作,促进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周边安全的总体形势处于建国以来的较好时期。很多陆域疆界的问题都解决了。但由于我们的邻国比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我们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不同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各种威胁。
其中美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性的现实威胁是主要的,并将长期存在。美国与我国有着根本的利益矛盾,存在着重大战略利益冲突,这是不可调和的。美国视我国为长期战略对手,力图以经济、政策手段来“西化”、“分化”、“弱化”以达到遏制我国发展的目的,这都源自于对我们的恐惧。美国具有威胁我国的军事企图与军事实力。美国玩弄两面派手法,他们在对台问题上搞“一中一台”,是我们统一祖国的严重障碍。日本与我国矛盾主要体现在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将我国视为最大威胁国,以及钓鱼岛问题。此外,俄罗斯和印度也与我国存在一定的矛盾。他们都对我国安全形势有着威胁。
只要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能携起手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青春和努力,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富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系列讲座第147期
古典诗词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主讲:李敬一(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学术大师王国维用三句诗来形容人生的三种境界。用宋代诗人晏殊《蝶恋花》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来形容一个人一定要有目标有远大的理想;用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要为理想去执着的奋斗;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通过奋斗取得成功。可见诗句可以用来解释人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词:歌曲中,比如“新鸳鸯蝴蝶梦”里化用了李白的诗,“涛声依旧”化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电视节目中也有诗,比如“庭院深深”、“月满西楼”、“青青河边草”等;出去旅游时,每一个自然景观都有人文景观,岳阳楼、黄鹤楼上都有诗词。还有报纸上的标题等处都有诗词,可见古典诗词对我们还是很有用的。
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就是大学四年生活,是最值得怀念的。当代人才大体上要求四个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各个方面,缺一不可。身体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人文素质包括: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人格和品格;思想和创新;实践和才华。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复合型人才。大家要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人文系列讲座第149期
如何识别大学生心理障碍
主讲:严成东(武汉市武东医院心身疾病科医生)
    心理最初是一种障碍。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心理障碍主要是由“心境障碍”引起的,是以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和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患者多有抑郁症,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感觉身体方面的功能明显衰退,精力不如从前,社会功能明显下降等。然而,这只是整个社会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情绪,或许称不上心理病。正如马克思说:“一个资本主义的蓄谋是资产阶级所创立的,因为资产阶级服务能转移人们阶级斗争的视线。”
总之,大学生应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对待生活,敞开心胸,笑对人生,努力完善自己,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人文系列讲座第151期
青年人如何面对变迁的世界
主讲:周长城(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在转型。这两大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社会总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青年人想要适应社会,不去适应社会的变迁是不行的。
我认为做到三点可以成功:第一要有confidence(信心);第二要有curious(好奇心);第三要有dream(梦想)。另外必须了解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要认识到现在价值的公认分化了。所以必须学好本领,改变观念,做个现代人,对新生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会尊重别人。
做一个现代人,不断更新自己,青年人将会对社会的风云变幻应付自如。

人文系列讲座第153期                                                      
当代知识分子的思考
主讲人: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都有着一批精英——知识精英,他们代表民意,他们与社会、政治、历史、社会变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用智慧和行动推动着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管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是各异的,但是他们在文明史上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却是人类永恒的宝藏。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一种双重性:治国平天下的建设性和不得志时的牢骚性。他们着眼于一种行为方式,而西方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对自然科学的追求,他们往往是对人类思维有所贡献的思维者。
而当今世界,有扎实的知识背景和执着的追求外,还要有创造性,有开拓性,要能够对社会提出批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中国的最后发展还是要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要靠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文化的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要走出人格上的困境,首先要建立独立的人格,从西方知识分子那里吸取做人的方式,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执着追求;另外要有一种求知欲,培养和发掘对知识的兴趣,围绕这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要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人文系列讲座第154期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主讲人: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科学与宗教,似乎是生来的势不两立,我们崇尚科学,于是宗教几乎无立足之地。
然而,科学终究无法解释为什么作为无神论者的我们,头顶总是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考究和追问着我们的一生?于是,宗教给了我们答案。
宗教亦不是我们常规印象中的血腥,如同科学的发展,宗教的仍然难逃苦难的命运,一如基督教的根基浸满了苦汁。然而《圣经》毕竟容纳着神奇与奥秘。偶然与机遇,造就了罗马基督在英国、荷兰的发展,“十七世纪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有正统的基督教信仰的。”科学界有视上帝为主人的牛顿,视上帝为神奇的康德,亦不乏与上帝仇视的伏尔泰、赫尔巴赫、狄德罗,我们显然不能说他们没有科学意识。科学与宗教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正如我们的生活,除了物质,我们还需要有精神,“在有形世界——物质世界里我们需要科学,但在无形世界——精神世界里面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宗教,是上帝。”我们在崇尚科学、发展科学的同时,个人情感深处也有着以为上帝与我们同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其实是身体与精神的关系。

人文系列讲座第155期                                                                    
播音、主持艺术的语言魅力
主讲人:曾建兵(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
    播音和主持的语言魅力,其实就是平常讲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把播音与主持看作一门艺术,就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肯定和理解。谈到艺术,必定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手段。播音和主持要让听众觉得所讲的语言有魅力,有风格,这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达到的一个功底。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魅力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因此播音和主持跟声乐在发声机理上有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在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表达和逻辑层次上达到一个高度,要让听众和观众对所表达出来的语言能够理解并能体味到它的思想。
播音主持艺术有它自己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手法。它们是对语言文字的有声表达。播音讲求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这就要求能够情景再现,要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有些思想感情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用有声语言播出来,感情和语势不一样,它给人的感觉效果就不一样了,当然还要找到合适的表现手法。主持人一般根据场合和面对的观众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播音一样,它讲求技巧,讲求真情实感的投入。而主持人是要面对观众的,因此,它还要求有一定的控场和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要能够与观众沟通和交流。
播音和主持要有特色和风格,但这并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所以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在这方面动心思,用心去感悟!
人文系列讲座第156期                                                                
古代诗词朗诵鉴赏
主讲人:石青(楚天广播电台副台长)
    正如人与自然科学是相通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那么古诗词即使不会朗诵,但只要会鉴赏,同样也可以体味到创作者的心境和感受,从而获得快乐!而且美的欣赏,从古到今尽管都有不同的标准,但那种欣赏到美的感觉和艺术的熏陶却是相通的。所以说,艺术就是“真、善、美”,而“真”便是一种大美。诗词中所显示出来的那种真、善、美往往给人   一种真实的心境和感受,于是就有“诗词比历史更真实” 的说法。
鉴赏既可去掉现代都市人的浮躁之气,给人以况静之境;又可以给人以艺术感染,提高人文格调。正如京剧之中所创造的大真、大善、大美,在内外的和谐统一之中给人艺术之美!凡品、能品、妙品、神品乃鉴赏的四个境界,朗诵者会用他独特的眼光把你带到古诗的韵律之中,带到一种艺术之美中。艺术之美有真挚、流动的自由之美,亦有静夜省心、黑夜独行的探索之美,更会有古琴台演绎“高山流水”的知音之美。
在诗词鉴赏中去体味至真、至善、至美,去倾听历史的回音。在鉴赏之中提高艺术修养,用艺术修养去鉴赏和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人文系列讲座第157期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主讲人:徐绍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院中文系教授)
    钱钟书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具睿智特色的东方学者之一。他集谦虚、幽默、智慧于一身,并通晓古今中外文化,淡薄名利,却也不乏作为旷世奇才的骄傲。如果说钱钟书造就了一种叫做“东方智慧”的经典,那么造就他文学史上蜚声地位的,则是一部令千万人百读不厌的传世著作——《围城》。
“婚姻就像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现实中的“围城”,何只在婚姻,“人生处处如围城,婚姻,事业,家庭。”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围城》更写出了人的孤独、失落与 绝望,人与现实的矛盾往往无可奈何,睿智的作家熔文学、诗学、哲学、美学、比较文学、心理学为一炉,在讲述主人公命运发展的同时,犀利、深刻地剖析着人性的残缺,人性的丑恶与无奈。
钱钟书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小学、初中的外语、国学第一到高中时出色的外文能力,钱钟书一直是以一个语言天才出现在世界学者之林,并未影响一代人,却让一代人被历史记住,尽管这些人近乎被批判得遍体鳞伤,却让人含笑拜读,而最后又不得不深掘其中的意味。天才与文学的顶端,这就是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人文系列讲座第158期                                                                      
健康人格与阳光青年
——打造一颗强健的心
主讲人:周运清(武汉大学博导、著名社会学家)
    人在青年时代,紧张与压力时刻在身边,在这个时候,要适应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控制各种不良情绪,协调人际关系,所以每个青年人都必须有一颗强健的心。青年大学生将成为未来的“阳光白领”,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人格修养,打造强健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完美的心灵,以迎接将来职场的挑战。
健康完美的心灵在于正视心理病毒,学会预防知识;在于不断地面对和调整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于培养健康人格,优化角色能力。人格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而伟大的人格力量则来自于健康完美的心灵空间。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阶段,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困惑,要正视它,要学会去预防和治疗它,学会去协调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利用好身边的有效资源,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在自我认可、自我平衡,在学会适应、学会创造中提升个人的修养,加强自己的人格建设。
未来的“阳光白领”崇尚科学,透析人文,娴于交际,了解历史,关注人文——惟有一颗强健的心,才能打造“资本人”光彩的人生。

人文系列讲座第159期                                                                    
中国古代诗性的智慧
主讲人:王先霈(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寻求知识,向往智慧,是人们不断开拓、积极创新的动力之源。知识要靠积累,而人的智慧要依赖于知识,但并不是拥有知识就等于拥有了智慧。重知识的积累,轻知识的升华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认识和把握不当而步入的一个误区。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很好地阐述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学”是对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而“思”则是使智慧升华的途径。那么今天在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与古人相比,我们缺少什么东西呢?一方面,现在人们普遍的内向反省和体验少了一点;另一方面,对纯粹自然的兴趣少了一点,内向的体验是智慧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做一点内省的功夫有助于提升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外向的观察能力则是科学家所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火静而朗,水停已鉴。”也就是说人处于一个静思的状态更容易产生智慧。
中国古代诗性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很多西方科学家走向世界级科学奖项的道路。那么我们今天停留在中国古代是不行的,仅仅吸取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也是不行的。“外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不断于祖先之血脉”,我们需要将古今结合开辟新的学派,学会把文学和科学、古代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结合起来,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从而能够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人文系列讲座第160期                                                                                
中国电影分级
主讲人:金宜鸿(武汉大学艺术系电影学硕士)
    作为一门艺术,电影与诸多自然科学、文化艺术载体一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随着许多国家电影法、电影分级制的建立,由于民族文化、国情差异,中国电影的分级制的建立也势在必行。
年龄、文化以及对道德理解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中国电影分级制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向,更限制了电影的创作,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下滑趋势。
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电影的改革慢慢显示出对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尊重。因此,中国电影的分级走上一条必然之路。让不同的电影找到合适的观众和发展的空间,这正是电影分级制度的立法目的所在,可以断言的是,分级制度将使许多对电影的误解、错解走向消亡,对国民本身亦是一种尊重。
如果把电影比做游戏,分级制度则是这种游戏自由发展并运行的规则,无可避免,这种游戏规则则需要有健全的法律基础作为后盾,才能最有效地履行它的职责,尽它的义务。

人文系列讲座第161期                                                                        
大学生学习与择业
主讲人:郑晓边(中国学校心理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专家)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今年将成为就业率快速下滑的第一个高峰年,估计武汉高校今年最少3万人难就业。
经济体制改革加上“非典”的影响。让就业大战愈加白炽化。而就业人才市场呈现出搞理论的不如搞操作的等种种趋势,更甚者,有些著名企业点名只招重点大学研究生,对本专科生不屑一顾。职场招聘会上,学生的个人修养,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诚信、忠诚、敬业、创新更被看好。作为求职者,职业观的转变日趋重要,学会自我推销也成为制胜法宝之一。就业压力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深思:我们该如何学习?我们到底需要学些什么?什么才是制胜的最佳法宝?
是的,学习做人!学会在竞争中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而不是在焦虑中学习不得不学的书本条文。学会推销,不但要推销商品,更要懂得推销自我。有目标的学习才能进步,有情感的交流才能快乐,有精神的生活才能完美,有成功的期待才能幸福!

人文系列讲座第162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点的研究
主讲人:梅荣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党的一大理论贡献。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它正确地反映了我党历史方位的变化;(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它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看法;(四)它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思想;(五)它充分反映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地把握了理论创新的目的和途径,确立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进行理论创新的正确目的是由马克思注意的最高奋斗目的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澄清我们的思想,明确我们的方向。如:只有工人阶级最不怕、也最欢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虽然中国鼓励个私经济的发展,但借发展生产力,鼓吹私有化、化公为私破坏集体经济仍然同“三个代表”、同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决不相容的。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理解理论创新的含义,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特点,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关键。

人文系列讲座第163期                                                                        
为你自己而高兴
主讲人:杨怀中(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会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许许多多诸于“信息高速公路”、“基因工程延伸”等新概念正日益涌现,他们极大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形态结构,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给处在迷茫中的人们带来一个新问题:如何拥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并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反应适度、人格完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这几个方面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认识自己是悦纳自我的需要,是塑自我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自我修养的前提。它要求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思维方式的正确与错误,还要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认识自己,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中,葆有一颗健康而自信的心灵,让自己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文系列讲座第164期                                                                        
与“杂念”共处
主讲人:吴和鸣(中德心理医院院长、湖北省心理协会理事)
  “杂念”是一种很特殊的游离于人们思想之外的不经意出现自脑海里的想法或欲望。我们很难捕捉到其产生的动向,也无法预料其出现的规律,所以难免受其影响。因此,有人试图消除它,有人试图与它作斗争,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人们终于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学会与“杂念”共处。
  要学会与“杂念”共处,必须明确“杂念”产生的根源。“杂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导致情绪上的波动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愿望和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使自身与外界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与步伐,争取与外界同步发展;同时还要尽量满足自己正确、正当的要求,要与外界多沟通和交流,不要让自己的心情处于一种受压抑的状态,让“杂念”能够变成现实而自行消失。即使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杂念”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也不要有任何畏惧心理。要坚信只要自己能够处理得当,只要自己的思想是健康的, 脑海里出现的这些“杂念”都不可怕,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它们都会自行消失的。
同时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尽量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温馨和谐的环境中。这样,那些所谓的“杂念”便不会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与“杂念”共处!

人文系列讲座第165期                                                                      
台湾文学的现状与走向
主讲人:古远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台湾文学在70年代中期以前是不被国共两党所承认的。国民党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以“台湾”开头的称谓就是孤立了台湾。而共产党则坚持一个中国的观点,认为台湾的文学就同内地任一省份一样,没有单独列出的必要。这种情况持续到1980年才有所改变。由于其独有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域生态环境等因素,台湾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而更为特殊的是,在台湾的政治背景下,台湾的大部分作家是外文系毕业的。
对台湾文学的简单理解是指在台湾本土上生长起来的文学,而台湾本地人却认为用台湾话写的台湾的事情才叫台湾文学。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自有它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经历。在50年代中期,台湾的有些作家曾用日文写作,但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而在50年代末期,一批以反共抗俄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国民党政府的号召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最活跃的是军中作家;80年代到90年代,台湾文学中涌现出一批以三毛、琼瑶等的作品为代表的具有新、短、薄特色的文学作品流派。当然,狂傲的李敖,博学的余光中——他们的作品也各有独特的风格。
同时因为有一批赤诚爱国的文学作家活跃在台湾文坛,台湾文学是不可能演变为台独文学的,这就是台湾文学的走向。

人文系列讲座第166期
顶  天  立  地
              ——做人、做事、做学问
主讲:李柱(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创建主席)
    中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中国的希望与未来。要以天下为己任,作顶天立地的人,干顶天立地的事,做顶天立地的学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做到顶天立地,就是要为国为民,要襟怀宽广,要能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大学生必须形成成熟的形势观和基于中国相对论的世界观,以便更好的认识社会;必须具备挑战的人生观,振兴中华的事业观,迷人的科学研究观以及终身教育的学习观,使自己不断发展以符合社会需要。
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挂,中国大陆必将产生一批批英才和超英才,兴我中华就在眼前!

人文系列讲座第167期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主讲:萧映(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沈从文先生1902年出生,卒于1988年。他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族人多期望他成为将军以继承家族传统。但是先生是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20岁时便只身前往北京,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从1930年到1948年,先生出版了80多部作品集,近800部小说,是建国前出版最多的作家。1948年之后,先生便再未写出一部小说了。
读过《边城》的人都能感觉到沈先生一股清新淳朴的文风。因为沈从文从小接受的便是旧式教育,因而他写小说时从没想到什么是规矩,这也正形成了其小说的独特风格。《边城》的故事是编的,但确实有那条河、那个渡口、那样的人、那样的故事。写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为了表达对那样一种已经逝去的生活的怀念与追求,具有太强的乌托邦的性质。
《边城》的故事并未结束,再去读它,它便会在我们心中引起新的共鸣,这是先生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追求。

人文系列讲座第168期
道与逻格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主讲:张庭国(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道是中国的道,是老子创立的“道”,逻格斯则源于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两者都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同一个时代,并且具有共同的哲学意义——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爱智慧与尊敬的产生。
然而,在其后的数个世纪里,西方的哲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我们却未建立起一门完整的学科。这不仅直接导致了中西在自然科学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也为近代中国的落难埋下了祸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者对“言”的态度。道是主张“不言”、“非言”的,中国文化从来就没有对哲学概念形成具体定义——即“不言”,不讲定义,只讲用途。老子说道为“大道”,不仅大,而且空,空无所指,却又有派生物。与此相反,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在问“世界是什么”,到了近代又问“人能否认识、改造世界?”。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逻格斯”的基本含义便是语言,即言说,理性的表达,不断对事物作出具体的定义。失去定义,也就无所谓对错,因而中国古代哲学从定义到判断,全是空白。
   一种思想往往能影响一个民族的性格。“象”即现象,失去象,便意味着人们的世界失去命名的价值与可能。
中西哲学的不同决定了其各自的困境,因而只有互相交流补充才能使各自不断完善发展。

人文系列讲座第169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法国为轴心的欧洲艺术
主讲:张瑞瑞(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现代绘画历史很难编写,因为现代绘画的每一个分支都在最前沿,都在继续发展。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绘画艺术出现了很多流派。首先是印象注意画派,代表人物——马奈,他的作品比较生硬,缺乏规范,但是他追求一种真实效果。第二个是新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画派,代表人物——修拉、塞尚,修拉崇尚色彩的美而塞尚崇尚结构的美。接下来出现的是野兽派,代表人物——马帝斯。野兽派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精神,多用大块的色彩和豪放的线条。马帝斯用色非常强烈、大胆,把各种美都夸张得非常到位。野兽派之后是立体派,代表人物是毕加索。这个派别受非洲雕刻的影响,认为存在第三维空间。毕加索把人物形象还原为基本形和几何形,画中的人物都朝几何形发展。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画家还有康定斯基,他的色彩和打散重构是典范;克利,他的作品音乐感强,比较抽象;梵高,他的画色彩、线条非常强烈;高更与塞尚风格相近是后期印象主义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亨利•卢梭,他的作品的视觉形象十分原始;克里姆特,后期新印象主义代表,作品在构图上呈艺术性和空间感;达利,达达派代表人物,作品具有神秘感。

人文系列讲座第170期
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主讲:桂希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艾滋病是在1981年发现的一个新的传染病,从全球来看,6500万感染者中有2500万人已经死亡。现在中国感染人数是104万人,估计再过七年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可能世界第一。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传播、母婴传播。其它的途径如握手、礼节性接吻、拥抱、共餐、共用电话、共用书籍、卫生间、打喷嚏、蚊虫叮咬都不传播。因为艾滋病毒离不开人。
  艾滋病和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在安全生产血和血制品的今天,只要远离毒品、洁身自爱,就能确保自己安然无恙,我们应该珍惜洁身自爱的传统,是健康和生命。我们要正确对待HIV感染者,不要把艾滋病人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不要歧视他们,我们应该同情他们,助他们。
Live and let live——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艾滋病是一个全球的问题,需要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来共同战胜它。

人文系列讲座第171期
《红楼梦》与人类生存现状
主讲:陈文新(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头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泪。”讲《红楼梦》会是一件冒险的事。我们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贾宝玉来分析。
贾宝玉属于名士阶层,中国古代名士阶层的人生是非功利的审美的人生,经营着艺术化的感情生活。而贾宝玉在《红楼梦》中就过的这种没有责任只有感情的生活,甚至出现短暂的精神失常,他的感情是非常崇高、有深度和分量的,这是作品赋予他的特权。当宝玉的感情成了一种对整个人类的关心,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对他就有了敬重,这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那就是它真正写出了一种纯粹审美的感情生活。
由贾宝玉的一种生活及其归宿,我们可以得到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些体会,一种纯粹、单纯的感情生活在我们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不承担责任的生活也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向贾宝玉学习,因为他的某些优秀素质,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感情变的比较美一些,同时它也有助于使我们在完成责任的过程当中,不至于和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功利的关系。
大隐隐于市
朗朗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4-05-26 10:41
人文讲座内容简介
先发《再别康桥》的内容好吗?
vickikill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22
2楼#
发布于:2004-05-26 11:50
人文讲座内容简介
这篇已发过,还加过精品,去年论坛精品库出现状况,所有加精帖子都从精品库里消失了。去年发的了,在第二十几页——
http://cnxiaohaidown2.w122.bizcn.com/peiyinlt/cgi-bin/topic.cgi?forum=9&topic=238&show=550
倾听,常使我泪流满面。
璎珞冰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0-26
3楼#
发布于:2004-05-27 16:10
人文讲座内容简介
谢谢VK帮我把这篇找出来了
很多朋友也是要这篇
就点VK给的链接吧
另,这些讲座内容只是给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
请不要用于别处,谢谢合作!
大隐隐于市
璎珞冰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0-26
4楼#
发布于:2004-05-27 18:27
人文讲座内容简介
又看了一遍当初发的“徐志摩与他的‘再别康桥’”的帖子
觉得那种感觉好珍贵啊呵呵
那时我还不是学工助理,还是托人弄的稿子然后打上来的
现在我是人文讲座的负责人,是讲座的组织者
要弄到人文讲座的电子版整理稿很容易了
但是当初那种卖力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好怀念啊呵呵
做完这个学期我就打算退出学工助理了,工作太多、太忙了
大三啥都不干了!轻松一下
大隐隐于市
5楼#
发布于:2009-05-02 23:57
能否给我湖工大的姚国华教授的那次的内容?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