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 最后登录
阅读:1659回复:1

谈谈新闻稿的生命力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6-17 01:03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
  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这也说明一个规律,新闻作品易碎,但其中也会有极少数能经得起时光的打磨,永存不灭。怎么掌握规律,寻找这样的作品,追求这个高度,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因为稿件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研究稿件的生命,可先简略研究一下新闻的运转规律。新闻包括它的载体(传媒)和在这载体里工作的人(记者),永是处在动与静、变与不变的矛盾体中,这种矛盾性也决定了稿件易碎或不易碎的两重性,从而又决定了大部分记者只能碌碌一生,只有少数人才有幸与他不碎的作品名垂青史。所谓名记者,有两重含义,一是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发表之时就木秀于林,引人瞩目,引起轰动;二是当别人的作品潮来又潮去、无踪无影时,他的作品却如被留在岸边的一块礁石,永远屹立,永远难忘。
  由于生活的需要,特别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人们每天必须接受大量的信息。报纸和记者就是专门提供信息的媒体和职业人。管理学上给报纸下的定义是:散页的连续出版物。这里的关键是“连续”二字。只印一张,不是报纸,只能叫传单。偶然写一条新闻的人也不是记者,只能叫通讯员。只有当报纸和它的记者连续向某一固定层面的受众输送某一类信息时,才被承认是新闻纸和新闻人。就像河里的水不停地流动,才称其为河。这河水第一是不停顿,不干枯,第二是平静地、正常地流动。但是也有百年不遇的大浪。要在大量的、平常的、流动的信息中捕捉到少数特殊的能够定格下来的信息,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名稿、名记者总不会太多。
  二、目光转换———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名稿则是历史的坐标
  新闻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而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现在登于报上的信息,明天就是史料。但是这之间却有一个本质的转换。时间是一把大筛子,它要筛掉很多细碎之物,浮屑之尘,只有沉甸甸的东西才能载入史册。我们讨论“生命力”这个词,一定是指它的明天或后天,就是说这事件能经得起历史的筛选。今天新闻所传播的绝大部分事件、人物将不会留存下去,只有极少数的可载入史册。所以我们不妨从历史角度来预测新闻稿的生命力。
  如果一篇稿子,所写的人或事,被历史留存,它就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坐标点,这个事件总是占据着一个转折点的位置,或者因为是“第一”而具有开创性的色彩,或者因为是“最后”而有句号的味道。总之,是两个阶段的连续点。我们可以把这种记录称为“坐标效应”,有“坐标效应”的稿子就有生命力。
  正如新闻是信息流动的连续运动一样,历史则是由时间之线穿起来的一连串事件的珍珠,其中那些最具光彩的事件就特别珍贵,特别有标志性。
  比如,1949年的开国大典,1997年香港回归,这都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和开始。再小一点的,比如1984年我国重返奥运会,许海峰拿到第一块金牌的消息,还有2001年11月,我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消息等等。新闻记者每天都在追踪这些第一,但历史只能保留那些最大的“第一”。许多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的第一,以后就被人们渐渐淡忘。
  诚然,记者不是史家,他的第一责任是传播而不是修史,但是当他记录眼前最新发生的事情时,他还要能观照未来,用历史的眼光回看过去,审视现在。历史是奥运会的领奖台,它只要金牌,最低也是铜牌,余皆不要。历史只记录第一,你看一部科学史,都是第一个发现、发明了某事的人;一部社会发展史上都是一些打了第一枪或第一个发表宣言的人。一个记者如果采写到这一类的人和事,就正好是新闻和历史的重合,是当时的轰动和以后的永恒的重合,是易碎品向永久性物品的转化。所以,稿件的生命力,其实就是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历史的记录者和历史的创造者是两条并行的红线,他们都同被历史所记录,一名记者虽不能成为创造历史的英雄或伟人(如果能这样他肯定不当记者),但可以记住他们及他们的事件,他和他的稿件一样可以不朽。所以记者总是瞪大眼睛捕追这种百年一遇的机会。机遇虽然少,但总会被有心人撞到。生物学家法布尔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必然寓于偶然之中,这也是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当一个名记者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了。
  三、笔走中锋———稿件的生命力主要是指它的政治生命力
  一张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它反映着全社会的舆论民情、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大事。虽然每天也会登些各类其它的信息、花边新闻,但真正能牵动最多人心的还是上升到政治这一层次的事件。政治是什么?是某一时期某一范围的最大之事,是关系全局影响久远的事。所谓政治家办报,就是从全局的、历史的、本质的角度来报道新闻、分析形势、引导舆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本身就是著名的报人,而许多著名的报人都具有政治家的思维和眼光。作为一名记者只有抓到一件能够影响全社会、影响最大多数受众的稿件,甚至影响历史的稿件,才算是写出了最有生命力的稿件。一篇这样的稿件,顶得过百篇、千篇奇闻、趣闻之类的小新闻。
  书法家写字,讲究笔走中锋。虽然也会用到偏峰、逆锋、飞白等笔,但最基本的,支撑这一艺术的是中锋。记者观察社会,先要分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可以把这称作永恒的主题。比如,爱国主义、社会道德、民主与法制、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党的建设等。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时期又都有它的阶段性的任务,我们可以称之为阶段性话题。如经济建设这个大主题中现阶段就有加入世贸、国企改革、农民增收、西部大开发等阶段话题;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中就有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沙漠化等阶段话题。记者在每日每时眼花缭乱的信息中,首先要抓住两题:永恒主题和阶段性话题。阶段性话题是永恒主题的进一步具体化,这就像学生答卷,把握住了总的方向,起码不会跑题。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再具体一步。新闻不是文件,它是以事件为载体,以受众为对象,寻求有一定信息冲击波和影响力的文体。它要求在体现主题时,必得有一个有个性的事件为载体。事实上围绕主题,我们会观察到生活中有两类事件,一是程序性事情,如各种工作会议,考察访问,春种秋收,节日慰问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日常话题。严格说,这类日常话题中许多不是新闻,当然也就更易碎。第二类是重大事件,包括突发事件。这种事情最具影响性,因为它有冲击力。但是,只有当这事件与时代主题,即永恒主题合拍时,它才有意义,这样的稿件才不易碎。所以,记者的稿件要有生命力,说到底是围绕时代主题去捕捉一个典型的事件。先收事件的冲击之效,再求其内含和思想的长久释放,求那个坐标点的永恒。一般来讲,符合这个条件的事件就肯定具有了这个时代的政治含义,有了足够的政治分量。因此在记者的采访本里,永远是选那些关系到时代变革,同时也关系到受众最大利益的大事。只有实在找不到这种事件时,他才笔走偏锋退而选取一些小事,去写奇闻、趣闻、花絮之类的稿子。
  原作者:梁衡 (作者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最新喜欢:

slxp600232slxp60...
slxp600232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
  • 最后登录2017-10-29
  • 社区明星
1楼#
发布于:2017-10-15 08:32
假的新闻稿当然没人记得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