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5-18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阅读:1750回复:0

[转帖]哪怕小作品,也要投入大感情-深圳目击朗诵艺术家姚锡娟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1-06 12:42
姚锡娟,国家一级演员,曾在数十部话剧中担任主角。1991年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发的“金狮奖”。1985年获“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1985年首次播讲古典长篇名著《红楼梦》。1993年在广州举行“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会”演出获得了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
一位1962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的女生,后在广州话剧团的《第十二夜》、《家》等数十部话剧中担任主角。1991年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发的“金狮奖”。1981年涉足影视译配工作,为日本长篇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等剧配音,1985年更以播讲《红楼梦》影响全国。话剧《泪血樱花》中,她是那个让广州人奔走相告的“日本婆”;译制片《海蒂》中,她同时为6岁的小女孩和70岁的老奶奶配音;广播朗诵《红楼梦》时,她在大观园纷杂的人物中变换着角色;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里,她成了可爱又可怜的小弗朗士……她就是姚锡娟。
继1993年在广州举行“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会”之后,2004年她推出十张系列CD《回眸一笑》,汇集其语言艺术精华,令人击掌叫好。只要她在舞台上一开口,那魔力就把你吸了进去,让你跟她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一起哀。你跟她在一起,就能纵横古今未来,圆融东西南北。这就是姚锡娟。
采访姚锡娟以前,记者熟读了关于这位老艺术家过往的访谈,也在线收听了许多她在去年出版发行的朗诵CD《回眸一笑》里的许多选段,于是很自信地走进了贝岭居她休息的房间,以为此次访谈可以异常顺利地完成。
叩门,开启,寒暄,匆忙地找杯子倒开水,姚锡娟让人感觉那么亲近。“你干脆别采访我了,晚上要演出,我挺紧张的,我也没有什么值得采访的,我最怕抛头露面了……”没想到,还没开始提问,姚老师就先给我一个温柔的下马威。
一周不工作就非常寂寞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已经是舞台经验如此丰富的艺术家了,难道现在临上台还会紧张?
姚锡娟(以下简称“姚”):也不是那种紧张。我年纪大了,喜欢享受安逸,在演出前需要充分的休息,我受不了像赶场一样的演出,我希望每一次演出都是精力充沛的。我追求的是比较从容的艺术创作态度,今天在深圳明天飞上海过两天再去北京,对我可不行,那样做了心里便不痛快。不吃透作品怎么演出?即使是保留作品,我也要花时间重新准备,而且每次都会迸发新的激情。
记:听说您对艺术从来都不甘寂寞。
姚:是啊。休息一天我感觉很轻松,两天、三天也可以,一个星期就待不住了,我会感觉非常寂寞,一定要工作了。看书、杂志,上网看一些好文章,准备演出作品。在艺术上,我总想做些什么,不愿意停下脚步。年轻的时候凭一股冲劲,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配音,还挺受欢迎;1985年广播《红楼梦》,又掀起了大家的“追红风”;90年代在广州搞了个人朗诵会,算是成功;90年代末参加了北京的演出,进入了朗诵唐诗宋词的阶段;今年,我又发行了朗诵CD专辑《回眸一笑》,一直都没有停。现在我已经做好明年的计划,想把一些朗诵名家汇集起来,搞一个经典文学作品的系列朗诵会。我想在中国多推广经典作品,通过朗诵经典作品选段,掀起一股大家都来读名著的风潮。
入戏太深变得多愁善感
记:我知道演员通常会遇到入戏太深的情况,他们经常陷进某些角色里无法自拔,您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姚:当然有!我是一个非常投入的人,但这种投入往往伴随着痛苦,讲《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时,我的情感陷入其中几天都出不来,吃饭不香,睡觉不好,多愁善感得要命!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找来她的自传看,理解她的痛苦和希望,还带着盲人墨镜上台朗诵,上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了,那一刻,我就是海伦。对于我来说,哪怕是一部小作品,都要把全部的感情放进去,否则会对不起观众,对不起自己。
记:现在还有这样的感觉与经历吗?
姚:年轻时是享受,现在经不起了。咀嚼作品里的每一个字,感觉出它们所蕴藏的含义,再用线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来。我想告诉你我第一次朗诵《最后一课》的经历。那是在1984年参加“外国作品朗诵会”,刚拿到篇目时,我以为很有把握,实际练习中却发现非常艰难,念了第一段就念不下去了,很吃力。那时候,我正好在为《排球女将》配音,只好利用中午休息的时候来练习。于是我每个中午都拿出这个作品进行分析,体会那个小男孩的口气、心情,整理他的思路,逐渐将它们贯穿起来。举个例子,小男孩很调皮,还经常逃学,当听到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是什么感受,我想了很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本来生活很正常,痛苦的事由大人去承担,普法战争却使孩子也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体会孩子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懵了”,在这里我是以一个强烈的停顿来表现的,然后我口吃了,反应不过来了。这才是最好的表现手法。小时候我就很喜爱这篇文章,甚至下定决心学习法语,可最后还是被艺术院校提前录取了。
记:有评论说,如果《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还活着,他会送您一朵法国玫瑰,以感谢您对他作品的理解。
(姚锡娟听了很高兴,她即兴为记者朗诵起《最后一课》里的对白。她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那个经典的法语课堂。)
现实世界里不爱热闹
(聊到这里,主办方催促姚锡娟下楼吃晚饭,由于采访没有结束,记者遂收拾好纸笔,继续跟随她。此时,本报摄影记者赶到,说要给姚锡娟拍些生活照,她一边很腼腆地说,别拍了,难看死了!一边去找粉色的风衣,看得出她是个很爱美的人。接着,她又开始张罗着要与为《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配音的徐涛合影,还不忘开玩笑说:“他们年轻人是朗诵界的未来,我们都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快要下课了。干脆你别采访了,别写了。”记者笑笑,还是继续向她提问。)
记:1993年底在广州举行的“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会”给了您一个唱独角戏的机会,您那时心情如何?
姚:知道自己要被推到台前,成为惟一的亮点时,我总是会忐忑不安。我也许是一个一半生活在现实世界,一半生活在艺术世界中的人。在艺术世界中我不甘寂寞,在现实世界里我却不爱热闹。当年办的欣赏会是个热闹事,我要做许多从没做过却需要去做的事,还得提起精神,化好妆,怪累人的。我一看到登在报纸上的演出广告,姚锡娟三个字那么硕大,我的心便慌得咚咚直跳。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乏一种贵气,一种出人头地的自信。我习惯于依赖别人的领导,习惯于在队列中齐步前进。突然被推出来当众“孤独”,当时真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记:当你上台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姚:对。只有当我沉浸在我的艺术世界中时,才能丢掉一切不安,挥洒自如。我可以随着作品的内容、人物的情绪变换着喜怒哀乐。这时的我信心十足,因为我了解自己,我绝不会懈怠,我会让每一部作品穿透我的灵魂,而后用我的声、我的情、我的心来表达它。让走进剧场的观众静静地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我的艺术语言,回味人生的甜酸苦辣……
人生缺少艺术就不再完美
记:您去年在深圳朗诵的《中年》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观众无不为你的精彩表现拍手叫绝!
姚:《中年》是梁实秋的一篇散文,我很喜欢,它给了我人生的启示。我一般朗诵的作品主题都比较严肃,比如《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红楼梦》片段等。梁实秋的这篇文章很幽默,谈笑风生,在不经意中点出了人生的哲理。读过之后我深受吸引,我的一些中老年朋友尤其喜欢它,文章中说“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中年,“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这句话让我顿时释然。
记:您说过1999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带你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姚:是的,那时朗诵《春江花月夜》,这对我来说挺难的。以前读书的时候觉得这些很容易,到了我要朗诵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觉得自己很无知,真的,年纪越大,越觉得自己浅薄。后来我又重新学习一遍,发现自己像又上了一次大学。《春江花月夜》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记得我大学毕业离开上海到广州前,在一个月色融融的夏夜,父亲和我一起在晒台上乘凉,他对我说:“以后很难见面了,每到中秋节,我在家看着月亮,你在广州也看着月亮,这样就像见面一样。”我父亲是一个酷爱唐诗宋词的人,他的这种感触我想也是从诗词中化出来的。想到这里,我在念唐诗宋词时突然豁然开朗,其实生活和艺术是相通的,如果人生是一幅拼图,缺了艺术就无法拼出完美。
不问女儿婚恋之事
记:能跟我们谈谈您的家庭吗?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您发表的写给您丈夫的家书,文笔细腻,感情丰富,让人感动。
姚:我的家庭挺好的,哎呀!这个是隐私,我不说了。
记:您说过您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
姚:对于我们的上一辈来说,我已经开明很多了。女儿的婚嫁之事,我从来不管,她们愿意怎么发展,我也从不过问。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我自然是属于传统保守的,过年喜欢一家团聚。
记:您是上海人,毕业就分配来广州了?然后就成了广州媳妇。
姚:是啊。刚来的时候看足球赛,上海对广东,我当然帮上海助威,后来过了那么多年,我就谁都不帮了,再后来,我干脆不看了。
(演出现场的后台,记者又碰到姚锡娟,她已经把黑色的演出服装和盲人墨镜穿戴整齐,见到记者,她赶忙从包里掏出数码相机让记者为她留影,又要记者写完稿子给她发电子邮件。记者不由赞叹她与时俱进,熟悉时下数码科技,她说,她还不懂把数码相机的照片倒腾出来,都是她丈夫帮忙弄。采访结束后,记者颇有感触,因为在今天,记者不仅有幸看到一位在台上颇有气势的朗诵家,还看到在日常生活里如此幽默诙谐平易近人的一位阿姨。)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黄蕾
[img]http://www.museumofworldwarii.com/Images2005/12RommelBatonlge.gif[/img]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