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2414回复:7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3-16 13:09
  
2003年3月12日中华读书报
 
 
读什么音听谁的
 
 
刘石
 
  拜读徐晋如先生《谁才是够格的老师》(《中华读书报》“家园”2002年12月4日),文中提到《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民”,应读“新民”而不是“亲近民众”;《渔父》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醒”字,不读上声而读平声。从北师大的博导到小学里的读本都弄错了,他独得而纠之,并且说“我是大学的老师,我告诉你们的才是正确的”。不佞却期期以为不然。
  “亲民”的“亲”该念什么,主要不是字的问题,而是对文义理解的问题,查朱熹《四书章句集解·大学章句》,果然朱子既引程子:“亲,当作新。”又亲加解释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但徐先生且慢得意。《礼记正义》卷60唐人孔颖达疏此二字,就明明白白不凑趣地写道:“‘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可见对这句的文义古来就有不同的理解。至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醒”字该读第几声,这就得多说上几句了。
  我查了有关《楚辞》的多部著述,涉及此句中此字读音的,唯清代音韵大家江有诰《楚辞韵读》(嘉庆己卯刊本)一种。那是专注楚辞韵部的一部书,所以字下注了“耕部”二字,表示它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字押韵,属上古韵部的耕部。后人构拟的上古韵部是不按四声分类的(和后来的《广韵》不同),表明上古存在四声通押的情况,所以,说某字属某部并不涉及读什么调。而自东汉至今天的注家,如王逸、裴马因、李善、洪兴祖、朱熹、蒋骥以及向宗鲁、蒋天枢、聂石樵等先生,于“醒”字之读音均未置一词。按注释的惯例推断,这些人并未认为该字必须变着调读,否则就应当出注。当然,据李珍华、周长辑《汉字古今音表》的拟音,“醉”字在上古确有阴平一读(同时也读上声)。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即念古诗时如何处理字音?
  按古诗总是有韵的,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照今音读就可能失去了韵。韵者顺也,失去韵读起来就不顺了。所以有时人们对某些字变着调去读。如“看”字本是去声,但它常用作近体诗的韵字,与其他平声字一块押,说明唐宋时也作平声读。因此我们读的时候就可以甚至也应当将它读成平声(阴平)。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不过这多半是在中古音系内说的。而且即使对格律谨严的唐宋诗词来说,适用性也很有限。比如如何去诵读押入声韵的诗词?方言中念不出入声的人固然无法可想,即使方言中有入声的同样不好办:如果通篇念古音,谁也不能办到(这个想法本来就不对,什么年代的古?什么地方的古?);如果通篇用家乡话念,既不符合“请说普通话”的国家政策,诵读的效果也成演“地方剧”了;如果非韵脚字都用普通话去念,唯韵脚改用入声,不说念的人自己别扭,听的人也一定觉得滑稽。不信,就试着念念字数最少、字面最简单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如果涉及的是上古音,问题就更复杂些。且不说对上古音韵部的分类,明清以来的音韵学家说各不同,就是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也同样言人人殊。有的说上古四声俱备,有的说上古四声一贯(实则谓不分四声),有的说上古没有上去只有平入,又有的说上古音调多达五声。所以专门的音韵学家不妨去拟音,去研究,要我们今天欣赏诗、诵读诗的人一定去读他们所拟的哪一种音,就未必科学了。就举徐先生举到的《楚辞》的例子,《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江有诰注“降”字“胡冬反”,王力将之归在冬部。我以前的老师也说这里应读“洪”音。这应该没错。但《广韵》中就已说它是“古巷切”了,至少唐人就已经读今音了,难道今天非得读成“胡冬反”不可吗?如果循此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女夸以练要兮,长咸页颔亦何伤”,江有诰在“英”下注“音央”,“伤”下注“阳部”,意谓“英”、“伤”同押阳部韵;“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江有浩又注“离”“音罗”,“亏”音“柯”,谓其同属“歌”部。还有,“莽”音“姥(音母)”,“舍”音“恕”,“化”音“歌”,“索”音“素”,如此之类,不计其数。我们都照此去读了,不说别人,自己能明白自己是在念什么咒吗?
  明人陈第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毛诗古音考自序》)前几句说得好,末二句说得对。在适度的范围内,用恰当的方式去减少这种变化带来的副作用当然是可以的,但必须防止饮鸩止渴般的极端做法。诗是古的,念的人却是今的,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读音去读,这无疑是今天的人们诵读古诗的基本原则。
  在我查阅的那么多家关于《楚辞》的著述中,唯有陈子展先生的《楚辞直解》将江有诰所标的韵部全部纳入自己的书中。但陈先生只是为了提示读者注意原诗的押韵,并不是要求大家去念什么古音。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所谓“音有古今、方域之不同,非有必要,不必深求也。……识字认真未为不可。倘若出于炫古矜奇,卖弄音学,而昧于约定俗成谓之宜,是则可哂也矣”(《楚辞直解·凡例》)!这话岂止适用于诵读古诗,也不啻为所有的治学者下一针砭。
  我们说读古诗应该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读音去读。什么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读音呢?字读什么音到底听谁的呢,这是要说的另一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听《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词典哪来那么大的法力?因为它是政府职能部门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审定的,是字形、字义的规范字典,当然也是读音的规范字典。不仅每个字的音它都注明了,需要变声调的也分别列出了。比如“风”是“讽”的古字,作讽讲时须读上声;“数数”这个词,前者是动词念上声,后者是量词念去声;“旋转”的“转”读去声,“转身”的“转”读上声。如此之类。如果《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标注,我们就不仅有权利不读,更有义务不去读。什么义务?遵守现代汉语规范、维护现代汉语的纯洁这个义务(字典本身当然不会完美无缺。事实上它也在不断修订,但这不妨碍它作为规范的地位。作为国家大法的宪法不也一样吗)!比如说,“春风风人,秋雨雨人”的后一个“风”字和“雨”字不能读去声,“兵车行”中间的“车”字不能读“居”音(否则就成了横冲直撞的那粒象棋子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醒”字嘛,抱歉,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去读上声。实在想读?那当然也没辙,刑法都有人犯呢,何况“读法”。不过总不能反过来说不读的人就是错了,尤其是由此就见微知著地浩叹天下都没有“合格的老师”了吧。
  我这么说,其实也是为徐先生好。如果说某字旧有某读,今天就一定得跟着读,那徐先生也难免成了“不合格的老师”。他在文中两次提到“《大学》”,却不特别教导我们“大”之读音,想来也就是读成大小之大了。可不仅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明明写着:“大,旧音太。”(《礼记正义》卷六十)《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明明写着“古又同‘太’‘泰’”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徐先生在文章中有感于连坐巴士的小学生都敢不信他的教导,送了我们一段幽默:
  前人笔记里面载过这样一个笑话:有塾师授论语,“郁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后来新塾师念“郁郁乎文哉”,学生都骇散。时人为诗嘲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我这里也有一段幽默,算是回他的礼吧。宋人费衮《梁奚谷漫志》卷10记载,有个读书人遭人冤枉,上堂叫屈。郡守感到显摆自己的机会来了,说,我出个对子你对:“投水屈原真是屈?”读书人应声答道:“杀人曾子又何曾?”郡守说,我的这句有二屈字,你虽有两曾字,读音却不同。读书人说你那二屈字也一样,委屈的“屈”念平声,作姓的“屈”是入声,长官是不是不怎么有学问啊?把郡守弄了个大红脸。
  陈子展先生说炫矜卖弄为可哂,如果炫卖而又不幸炫错了呢?像这位自以为有学问的郡守,岂不更招人哂上加哂吗?
  最后可以昭告徐先生的是,我也是“大学的老师”,你的同行。不过没听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话吗?我还惦记着受益呢,所以不说“我告诉你们的才是正确的”。正不正确,还是您说吧。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vickikill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22
1楼#
发布于:2003-03-17 11:52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只有一部分的记录读音的特性,注定了我们对于文字该读什么音,什么音才是正宗的孜孜不倦的持之以恒的长期的探索。何况还存在历史的变迁。
记得中学课本里就有一篇谈到这个古读音的话题,说,解“理学”的朱熹,要果真回到了上古,见到祖师孔子正在教授,闯将进去,只怕是他一句也听不明白的。mulan还有印象吗?:)
读书时就喜欢明人陈第说的那句话——“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一切事物也只能遵循一个大致的罢了,否则,掉了故纸篓、旧字篓,也没法再前行了。
就算是现在,国家语委的一些规定还是有些模凌和两可的东西。还有随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做的绝不能说是错误的变化。比如,这次政协会议的报道中,我听到播音员对一位常委的名字,王明明的处理方式,按照常理的重轻格式被处理成了中重格式,就有它的道理。总不能于庄严肃穆的场合对年纪一把的老头或老太叫得太口语了。
要查找古读音还有个好办法,就是从我们的一直口授面命传下来的各地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中去找寻。那是保存比较完备的活化石和资料。这也是戏曲等传统文艺留给我们的另外的遗产。不过,那也不一定就是最早的读音。:)什么才是正宗?

vicki,3,16.
倾听,常使我泪流满面。
mulan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3-03-17 16:56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我不记得有这篇课文。可能我们用的教材不一样吧,呵呵。
being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7-07-21
3楼#
发布于:2003-03-18 01:07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近期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所以思想变化很快。本来我倾向于古字古读的,但现在的观点是不管古代读啥,就该按现在的规定来读。真不知以后会不会再变。
唐诗宋词万口传, 锅炉爆了冒白烟。 风卷闲尘吹不散, 莫愁湖里看青天。
璎珞冰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0-26
4楼#
发布于:2003-03-19 11:50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哈哈~~~~~being你的思想进步很快嘛~~~!!
记得你前段时间还发过帖子和我们讨论古音呢~~~
这么快就转过弯来了~!!恩~~~~看来很有希望哦~~~:)
大隐隐于市
vickikill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22
5楼#
发布于:2003-03-19 20:22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探求古,而不拘泥古。近古而不拟古。这应该是一种现实比较可行,也比较明智的做法吧!——我想慕兰转贴的这篇帖子的作者也是这个意思。
昨晚“佐罗”在我这儿,拿过我以前普通话等级考试的一本小册子读得津津有味,目瞪口呆。关于容易误读的字词的注音,他惊异于平常很习以为常的字词,原来有着那么怪异却又标准的读音。现在的读音尚且如此,如果都要探究起原始古音来,那可就真没个标准,没个完了。真读出来,恐怕也是拗口非常了。

20:19
倾听,常使我泪流满面。
being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7-07-21
6楼#
发布于:2003-03-19 22:47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探求古,而不拘泥古。近古而不拟古。”
我感觉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当然,日常生活中,这个问题基本不存在,可到了古诗朗诵的当口,就会有许多问题跑出来。现在我只能隐约感觉出这么点东西,没有太多的材料。
唐诗宋词万口传, 锅炉爆了冒白烟。 风卷闲尘吹不散, 莫愁湖里看青天。
我来也
游客
游客
7楼#
发布于:2003-05-02 11:30
[转帖]读什么音听谁的
我觉得有助于理解、有利于音韵美的古读应该保留。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