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3266回复:8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5-25 13:39
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上海滩上的儿歌, 盛行在20世纪30 年代到60年代初。 在这以前, 农业文化味就挺重。比如" 嘟嘟嘟, 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 囡囡心里别别跳" 。当时, 松江城还是中心, 是父母孩子心仪之处。又如百年童谣之最的" 摇啊摇 ", 也源自乡镇中来:"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 果一包, 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 尾巴焦, 盛在碗里吱吱叫, 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 一跳跳到卖鱼桥, 宝宝乐得哈哈笑。” 这是一个版 , 口头文学往往有多种传说。还有两个流传"摇啊摇 ", 一个是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请吃糖, 请吃糕, 糖啊糕啊莫吃饱。少吃滋味多, 多吃滋味少。" 这个寓教的成分较重, 曾被选进小学国语课本。另一个是 :"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我叫外婆洋泡泡, 外婆骂我小出老!" 这个多带有调侃味, 是后来市区的孩子自己编造的, 流传也较广。还有一个"小丫头" 歌, 反映的是年幼干活, 力不从心的尴尬相:"小丫头, 勿成器, 勿会做生活, 看看真讨气。叫伊淘淘米, 撤脱仔饭箩底; 叫伊挽挽水, 驳起屁股摸螺蛳; 叫伊拔拔葱, 登拉田里竖烟囱; 叫伊纺纺纱, 镜子头上开朵花; 叫伊绣绣鞋, 好像鸡脚赖; 叫伊织织布, 布机潭里撤堆污; 叫伊兜兜火, 东家白话西家坐; 叫伊捉捉花, 偷是隔壁田里瓜。" 另有一个表达孝心的儿歌, 我在20世纪80年代去南市调查,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人还能背诵:" 梁山头浪一只羊, 远往松江舂米粮。大斗量来小斗卖, 升箩头浪养爹娘。爹娘养我能长大, 我养爹娘勿久长。"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吴歌, 在上海也有流传, 如:"康铃康铃马来哉, 隔壁大姐转来哉。啥个小菜 ? 菱白炒虾。田鸡踏杀老鸦, 老鸦告状, 告拨文王; 文王卖布, 卖着姐夫; 姐夫关门, 关着苍蝇; 苍蝇扒灰, 扒着乌龟, 乌龟拆屁, 拆得满地。" 以月份连缀的儿歌, 如"正月里来踢毽子, 二月里来放鹞子, 三月里向荠菜子, 四月里向落花子, 五月端午裹棕子, 六月里向拍蚊子, 七月棉花结铃子, 八月里向吐瓜子, 九月里收葵花子, 十月里向造房子, 十一月里切栗子, 十二月时养个小儿子。" 儿歌往往依附游戏动作而流传。比如两个小孩面对面坐在小板凳上, 做搓撸手掌和交叉对拍游戏时, 一面就有节奏地念起了"一箩麦, 两箩麦, 三箩开手拍大麦, 劈劈拍, 劈劈拍"的顺口溜。由于这个小游戏的普及性, 乘凉时好玩且易行, 因此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市中心弄堂里, 还很普及。
    一些诞生在50年代以前的城市童谣, 在50年代还在流传。如对婴儿的:" 鸡鸡斗, 共共飞, 飞到高山吃白米。" 如同字联句的:" 小三子, 拉车子, 一拉拉到陆家嘴。拾着一包香瓜子, 炒炒一锅子, 吃吃一肚子, 拆拆一裤子, 到黄浦江边汰裤子, 拨拉红头阿三看见仔, 拖到巡捕行里罚角子。"" 川山浪有只庙, 庙里有只缸, 缸里有只碗, 碗里有只蛋, 蛋里有个小和尚,嗯牙嗯牙要吃绿豆汤。"50年代到60年代初, 上海里弄的孩子多, 夏天一起乘凉, 自愿结合集体做游戏的多, 儿歌便常常听闻。 如:" 山浪有只老虎, 老虎要吃人, 拿伊关辣笼子里。笼子坏脱, 老虎逃脱, 逃到南京, 逃到北京, 买包糖精, 摆辣椒水里浸一浸, 密西密西拉胡琴。‘阿哟哇!'‘做啥拉?'‘蚊子咬我呀!'‘自家上来呀!'‘没路梯呀!'‘快点上来呀 !'" 这是两个人各用一手, 分别扭着手背轮流放到上面的小游戏。还有 一种循环式的顺口溜, 如:" 从前有只庙, 庙里有棵树, 树下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讲故事: 从前有只庙, …… " 有谐音取乐的, 如 :" 从前有座山, 叫黄昆山 ; 山浪有条路, 叫叽哩咕噜; 路边有只庙, 叫莫名其妙; 庙里有只缸, 叫四大金刚; 身浪 有把剑, 叫看勿见; 来了两个宫, 一个叫笔套管, 一个叫痰孟罐; …… " 还有一首先说后唱的 " 孵下去, 立起来, 电灯开开来, 钞票摸出来, 麻将拿出来,( 唱 )搓搓小麻将呀, 来来白相相呀 !"
    50 年代, 学校里已开始推广普通话教育。有些儿歌可以用上海话味很重的普通话唱。比如在操场上两队人面对面比手臂拉力时唱:" ‘我们要拣一个人, 我们要拣一个人!'‘什么人来拖得去? 什么人来拖得去?""王小明来拖得去, 王小明来拖得去!" 接着各人就站稳脚跟伸出一手来比拉力, 看谁能被拉过去。这里用词"拣"啊、" 拖得去" 啊, 都是上海话的用法, 可见当时向普通话转变中的儿歌的普通话水平不高。这样的儿歌能回忆起的还有几首, 如能用普通话也能用上海话唱的:"两只老鼠, 两只老鼠, 一只没有尾巴, 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怪, 真奇怪!""大头大头, 下雨不愁, 人家有伞, 我有大头。"" 三三三 , 我们都是木头人, 不许哭来不许笑, 还有一个不许动。"有的是从小学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唱开的, 如" 狼和小孩"的一段 :"(狼唱:) 小孩儿乖乖, 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孩唱:) 不开不开不能开, 妈妈没回来!" 这个儿歌是可以表演的。在幼儿园里一度甚为流行的双语儿歌还有一首可唱的" 催眠曲":"弟弟疲倦了, 眼睛小; 眼睛小, 要睡觉。 妈妈坐在摇篮边, 把摇篮摇。盎盎我的小宝宝, 安安稳稳睡一觉。今天睡得好, 明天起得早, 花园里去采葡萄。"
50 年代末到60年代, 就有了一些有斗争昧的顺口溜, 但由于它产生于民间, 都带有调侃性。如:"汤司令到, 机关枪扫, 热水瓶爆, 癞蛤巴跳。"" 我的一个臭屁, 震动了大地。大地的人民, 拿起了武器, 赶走了美帝。"同志们一一捉牢伊一一,投机倒把贩卖洋山芋。" 一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儿歌也一同受到打击, 以后就一蹶不振, 至今没有恢复起来。由此可见, 一种文化, 要摧毁容易, 要恢复就很难, 硬是拉不回来的。埃及古文明的消失是这样, 一个地方优雅的文化氛围的消失也是这样。也许是幼儿园、小学的老师们已经不会了, 传统隔断了, 也许是商业社会的节奏快了, 快餐文化、电视、游戏机取代了它, 也许是现在独生子女的不合群性消解了集体游戏, 也许是考试测验之多挤走了时间, 也许是……, 其实这些一个也不是理由。总之, 热热闹闹的、童趣盎然的儿歌是式微了, 只好写在书本里, 做在忆旧的节目里, 余音袅袅, 成为大人们甜蜜的儿时回忆。(钱乃荣)
 
注:作者是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
1楼#
发布于:2003-05-26 21:42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呵呵....是不是穆阑有了小宝宝后, 更喜欢儿歌了?
不过小刀也会有一首,不知你听过没有?
  \"太阳当空照, 骷髅对我笑,乌鸦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去炸学校,谁也不知道,一拉弦我就跑,回头一看学校不见了?\"
  :P
mulan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3-05-26 21:44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呵呵是啊,手头的儿歌不够用啊。:)
vickikill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22
3楼#
发布于:2003-05-26 21:55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是说怎么mulan 贴这么一篇上来!小刀真想得到。
倾听,常使我泪流满面。
明月清溪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4-27
  • 网站建设奖
4楼#
发布于:2003-05-28 14:08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使我想起70年代青岛少儿中流传的一首打油诗:
    大海啊,你
              齁咸
    挖蛤蜊(当地音念ga阳平la轻声)的人们
        一片腚朝天……
“我王老五活了半辈子,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还多着呢。
vickikill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22
5楼#
发布于:2003-05-28 17:50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哈哈哈~~,还有什么没有?
倾听,常使我泪流满面。
琦琦
游客
游客
6楼#
发布于:2003-05-28 19:41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还有啊 :em18:
某某人的屁,惊天地,
一屁打到了意大利,
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
闻到这个屁,很不满意,
马上下命令,
一定要把这个屁,赶出意大利! :em27:
vickikill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22
7楼#
发布于:2003-05-28 20:20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哈哈哈哈哈~~!
倾听,常使我泪流满面。
琦琦
游客
游客
8楼#
发布于:2003-05-28 20:58
[转帖][上海故事]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再来一个;)
唐僧骑马咚哪个咚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眼睛亮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
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
骗过唐僧和八戒
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
轻轻举起了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
妖魔鬼怪消灭光 :em07: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