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1236回复:2

[转帖]学士帽与普通话(作者:王少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0-29 22:44
   中国江苏首页 >> 新闻 >> 江海视点 >> 专栏作者  2003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学士帽与普通话
 
王少磊
 
 
 
2002-7-16 9:40:31
 
    临近毕业,我的一部分校友可能从没想到,不是英语,也不是计算机,普通话最终成为他们拿到学位的最大障碍。栽在母语上,乍一听多少有点让人尴尬,但事实是他们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确要比拿到普通话的二级甲等证书更加容易一些。
    他们凄然的表情使我有一些话要说。
    据说闽南话和粤语的距离,要远远大于两个欧洲国家的语言差别。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夸张演义的成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的不少地区,一个翻越山头寻找迷羊的村民有可能发现——他和邻村的亲戚陷入了某种交流困境。这是我的一个安庆同学亲口告诉我的,我跟这个人曾经同桌两年,我们在毕业时还需要借助钢笔,不断地提示关键词以倾诉离情别绪。
    我的意思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普通话的难度不亚于外语。在他们的方言里,可能压根儿就缺乏普通话的某个声母;而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完全去掉生而有之的某个尖音。由于他无可选择地出生在贵州,用跟北京同胞一样的标准来决定命运多少是不够公正的。
    我必须首先声明,自己绝对无意否定和诋毁“推普”工作。我知道,之所以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也不太可能找到一种办法,让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标准语方面绝对平等。实际上,我自己一度作为普通话测试员转战南北。但是我倒是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求教于四方同人。
    我们虽然在全社会推普,但是目前普通话的水平要求只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逐步拓展。比如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比如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以及国家公务员等等。何以如此?我想无外乎实事求是,是尊重现实的明智之举,很好。那么为什么不能推及普通话的“普通”问题呢?我的意思是,相对于我们复杂的语言体系和地域差别,我认为标准的制定有点过于拘泥和苛刻了。
    举个例子说,有谁知道“黎明时分”的“分”字要读去声,而“心宽体胖”的“胖”字非得念前鼻(pan)呢?我们既然已经允许“癌症”的“癌”字不再读“yan”,“说服”的“说”字也不再读“shui”,为什么还坚持把“太监”的“监”字读做“jian”(去声),把“给予”的“给”字读做“ji”呢?
    辞源、语意……是的是的。训诂学者和语言专家有能力搬出典故来。但是我不认为语言会像自然科学那样有严格的对错。事实上错的人多了就应该变成对的。假如老百姓都把“气氛”的“氛”字误读成去声(依大纲规定应该读阴平),那么就干脆把大纲改过来吧。反不了的——现在我的智能ABC已经“联想”不出“每下愈况”了,而在上个世纪初,鲁迅曾经拿这个嘲笑过论敌的硬伤(人们已经将错就错成“每况愈下”了)。
    再有,明明普通话定义说“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却并不总是如此。比如“质量”,“比较”和“教室”等等,在北京话和普通话里是截然不同的。而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意味着又一道麻烦。
    而我在测试实践中发现,我的不少同行把关过于严厉。我因此有一个卑鄙的猜想:鉴于他们此前经历了复杂的训练和考核——而终于拿到了决定别人命运的资格,他们有可能在潜意识里神化和抬高这道门槛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度。
    总之语言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交流。假如不是播音员,我个人倾向于放宽条件而简化标准。即便是师范类的毕业生,除非影响到交流,否则就不应该扯掉他的学士帽。我本科段的专业是英语,我咨询过外教,一个不会说伦敦方言的大学生拿不到学位是难以理解的。现如今不是处处要“国际接轨”吗?这也算是一个参照吧。
 
 
编辑:张亮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少磊      
 
 
 
1楼#
发布于:2003-11-02 15:54
[转帖]学士帽与普通话(作者:王少磊)
  也许是因为现在中国的教育重视英语胜过语文才有“但事实是他们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确要比拿到普通话的二级甲等证书更加容易一些” 吧。
  或许是因为一切为了经济嘛,会外语的眼前经济经济前景是要好于语文的
  
  
  
mingzi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3-11-10 18:08
[转帖]学士帽与普通话(作者:王少磊)
在有些地方,很多人听懂普通话也很困难。这样就影响交流啦!
大学生普通话要求也不能过于严厉吧,我认为能顺利交流就可以啦!
无可否认说好普通话和长期生长的语言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通过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练习,同样会有好的效果。多说就会好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