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1478回复:1

[转天涯帖]总理吟诗与幕僚者的责任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2-18 02:23
总理吟诗与幕僚者的责任
 
 作者:狂风怪 提交日期:2003-12-12 22:08:00  
??总理吟诗与幕僚者的责任
  
  新一届国家领导已执行职务一年了。这其间人们在适应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新政”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们个人工作、修养和风格上的特征。以温总理而言,他在就职时和此次在哈佛演讲中两次引用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很独特的印象。但是,仔细观察总理两次所引用的具体作品,就笔者有限的阅读和思考经历看来,与他要表达的意念及感情相对照,这两次引用虽不敢说客观上糟糕到引喻式譬的程度,但不太恰当、以至效果打折扣,则几乎是肯定的。
  
  在其就职国内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被问到台湾问题时,总理为了更真切地体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他引用了著名的辛亥元老、曾任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佑任先生的国殇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此次在哈佛演讲中谈到同一问题时,他引用了著名散文家、评论家和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句子:“乡愁是一湾湾浅浅的海峡”……相比十数年前我国政府和领袖在公开阐述有关问题时的严肃、平板和极度原则化的语调,新任国家政治领袖能更多地展示个人化的语言风格,诉诸感情抒发和经典文学作品来间接表现统一的民族大义,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一个进步,然而,被引用的这两首诗却远非适宜。感情的抒发目的在于引起共鸣,因此需要现实情境贴恰,而这两位作者的籍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引用的表达力量,考虑到两岸间现实情境的演化和目前问题的症结,甚至可以说,很可能这两次引用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如所周知,于佑任老先生和余光中教授均为地道的大陆籍人士,而近年来岛内独派政客正是以挑动族群矛盾作为强化和普及民众台独意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他们推行“去中国化”政治政策及打击岛内其他政治派别的基本工具。岛内人口比例,一般统计显示,随国民党逃台的人士及其子女约占15%,所谓本地人口占85%,这个基本数据是独派政客屡次利用族群问题得遂其谋的客观现实基础,他们打击其他政治派别和推行“去中国化”政策时经常对岛内肘制力量的指责即是称对方为“外省人”,甚至“卖台集团”。因此,在岛内很多民众看来,籍贯陕西、随蒋赴大陆的于佑任先生望乡心切,不仅不是台湾人民心向祖国的象征,恰恰是独派分子指责“外省人不爱台湾”的“证据”! 于佑任先生原有一尊纪念铜像,位于3997米的玉山之巅,面向立祖国大陆家乡的方向,但1995年11月初,这尊铜像却被人偷偷锯坏,铜像头部被扔至顶峰下方50米处的坑洼地里。这个简单事实即足以表明引用他的作品远非至当。
  
   至于1928年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教授,情形与此也很相类。学界戏称其在大陆的名声远大过在美国的名声,而在美国的名声远大过在台湾的名声,余教授年轻时自诩“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作为一位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四栖文人,倘我们借用李熬一个术语来指称,他可谓一位典型的“大陆型”知识分子。那首《乡愁》诗作于1971年,即其离开大陆20多年后,即自美国归台时,其实熟悉余先生诗歌作品的朋友当知道,作为深受故国文学艺术滋养的大陆型知识分子,终其一生,怀乡与乡愁,以及对故国风物的吟咏,可谓一直是他的一个基本主题。除乡愁系列外,他还写过台北故宫的不世国宝“碧玉南瓜”,也写过魂牵梦绕中的江南。他的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无疑是真挚而珍贵的,但是,在一个如今视“台语”为“国语”、中国历史和地理教育已被排斥在本国历史与地理课程之外的社会里,当总理引用余先生的诗句时,这些真挚、珍贵和高尚的故国感情,可以对那些受“去中国化”的文化政策误导十多年、置身狂暴的、极端民粹主义的“族群”公共政治活动十多年的台湾普通民众起什么作用呢?
    
   当然,笔者指出这些很现实与真切的问题并不是要指责温总理本人。因为根据惯例推测,国家高级政治领袖在象这样重大的公共场合的演讲活动,其一般知识性的准备工作应由专责、专业和专门的幕僚来组织及实施,因此,出现这样的不恰当引用问题,也主要地应由组织和实施这些准备工作的幕僚来负责,即诸葛亮在《前出师表》结尾处所说的“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与职分。这里的最主要问题,我以为很可能出在他们及他们所咨询的专业学者对台湾现当代文学与文化艺术的陌生。于佑老的国殇诗作于1962年(1月24日),余教授的乡愁诗作于1970年代初,笔者本人最早读到于佑老的国殇是在1980年代初,读到余教授诗歌的时间则在1980年代中,记得是在流沙河先生的《台湾现代诗歌十二讲》(不一定准确,记忆概略名)一书中。我感觉,准备总理引用诗歌的学者们对岛内文艺的知识了解程度大约也就限于笔者差不多的水准了。这两次总理引用文学作品的失当,我以为最主要地体现了国内学者知识结构的问题,同时也表示着国内文学、文化学者对两岸现实问题的陌生和隔膜,进一步,也可以说,折射出大陆在对台文化研究和交流方面的薄弱。
  
  考虑到两岸20年来在文艺领域的频繁交往和交流,不得不说,出现这样的知识偏颇问题,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我们已置身于因特网的时代了,而对岸歌手、艺员之来此岸献艺可谓摩肩接踵、不绝于途;20年来两岸各门类学者、专家与各种学术场合的交流不可谓不多; 同时,20年来台湾本地的文学、艺术,如电影、流行音乐等在国内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取得成就不可谓不高——如此,还出现这样的事情,恐怕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国家领导人的幕僚体制与运作方式作适当的反思了。
  
   2003年12月12日
  
  附:
  
    于佑任《国殇》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
    
    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余光中《乡愁》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最新喜欢:

slxp600232slxp60...
slxp600232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
  • 最后登录2017-10-29
  • 社区明星
1楼#
发布于:2017-10-15 08:27
喜欢!!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