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37回复:2

关于“垂泪涕泣”的逻辑停顿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3-15 02:16
逻辑停顿是指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所作的适当停顿。妥善安排逻辑停顿,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文意,白话文如此,文言文也不例外。《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故事有这样一段话:“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对“垂泪涕泣”逻辑停顿颇有争议,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一种主张为“垂泪涕/泣”,认为“泪,涕”均
为名词,作“垂”的宾语;另一种主张为“垂泪/涕泣”,主张“涕”为动词,和“泣”同义连用。笔者以为后者优于前者。?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中“涕”有三个义项:①眼泪;②哭泣;③鼻涕。若将“涕”解释为③鼻涕,单从“垂泪涕泣”本身来看,“泪,涕”并列作“垂”的宾语,似乎讲得通。但据统计,“涕”在《史记》中除“垂泪涕泣”外一共出现38次,没有一处作“鼻涕”讲,独此一处当“鼻涕”讲不大可能。?
    如果将“涕”理解为①眼泪,不足之处在于:尽管“涕”在《史记》中作“眼泪”讲不乏其例(据统计有22次,其中单用3次,和其他词连用19次)。如“戚夫人嘘唏流涕”,“客无不流涕而去者”,“章邯见项羽而流涕”,“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然而“泪涕”连用除此之外再无他例。?
    将“涕”释为②哭泣,读作“垂泪/涕泣”,可以找到较充分的理由:?
    第一,从统计数字上看,“涕泣”连用在《史记》中一共出现了11次。如:?
1.[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刺客列传》)?
2.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淮阴侯列传》)?
    此外又如“日夜涕泣思慕”,“太后日夜涕泣”,“皆涕泣,皆欲出战”……?
    第二,在《史记》中不仅有“涕泣”而且也出现了“泣涕”,如:?
1.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留侯世家》)?
2.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魏豹彭越列传》)?
    由此可见,“涕”“泣”结合不够稳定,排列次序可以灵活颠倒,构成同素异序词。若将“涕”解释为③鼻涕或①眼泪都无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据此可以将“涕泣”和“泣涕”看作同义词连用。?
    第三,“涕泣”连用也散见于比《史记》成书更早或其同时代的文献资料中。如:?
1.“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庄子·齐物论》)?
2.唯父母之疾,不辟涕泣而见人。(《礼记·杂记下》)?
3.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食货志》)?
    第四,将“垂泪涕泣”读作“垂泪/涕泣”同时也符合汉语韵律节奏的习惯。汉语中四个音节的短语、成语等,在节律上常常是“二·二”节奏,甚至有时候即便结构上不能从中间切分的短语也常被扭曲成“二·二”节奏。因此读作“垂泪/涕泣”比“垂泪涕/泣”在语感上也更为自然。?
    综上所述,“垂泪涕泣”的逻辑停顿安排在“垂泪”与“涕泣”之间比“垂泪涕/泣”更合理,可以将之解释为哭泣。

最新喜欢:

slxp600232slxp60...
slxp600232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
  • 最后登录2017-10-29
  • 社区明星
1楼#
发布于:2017-10-15 08:30
长知识了!!
skyworker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9-09-13
2楼#
发布于:2018-10-19 16:3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