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542回复:2
谈《哪里有红领巾哪里有新风尚》的朗诵和“视象”的重要(作者:胡庆汉,载《诗朗诵和辅导》)
(《诗朗诵和辅导》,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本文作者:胡庆汉 《哪里有红领巾哪里有新风尚》这首诗很适合于孩子们朗诵。它的内容,写的都是我们新一代少年自己有过的,而且正在“文明新风月”活动中发扬的精神,有尊师的,有勤奋学习的,有敬老爱幼的,有宣传讲卫生的,有在火车站当义务服务员的,有爱护绿化的,有拾金不昧的……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事情的本身却很真实具体、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小听众的共鸣。 小朋友们要问:“怎样才能把这首诗朗诵好呢?”我想这没有什么大的诀窍,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要有真情实感,就是说要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激情和爱。用这种激情和爱去赞美红领巾,赞美新风尚! 诗中的第一节是点题的,朗诵者一开始就要把亲眼看到的千万个红领巾点滴感人的事迹,化进这四行诗中: “哪里有红领巾, 哪里有新风尚”, 啊!这是多么响亮的语言, 它迸发出多么耀眼的光芒。 把这四行诗用响亮的语言,明快的声调,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要一下子就抓住小听众的心! 接着一个反问:“不是吗?”用亲切而又引人入胜的语气和小听众一起回忆那些曾经参加的活动场面和感人肺腑的事例。朗诵时就好象看到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在拥挤的汽车上、在北风呼啸的车站旁、在骄阳高照的火车站、在繁花似锦的绿化区……的动人情景,眼神里迸射出无比喜悦的光芒!使小听众们从你的声音和眼神里,仿佛也看到和感受到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并随着你的感情波涛而一起扬起,一起跌宕。 最后两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呼应,朗诵者要充满希望地、水到渠成地、衔接完整地结束这首诗的朗诵。 这里要强调的是朗诵好一首诗,朗诵者的内心视象很重要。近代的一位苏联著名的戏剧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视象就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的天性是这样安排好的:当我们和别人进行言语交流的时候,我们开头是以内心视觉看到我们所谈到的东西,然后才说出我们所见到的……‘说’在我们行话中——意味着描绘视象”。要使语言能够吸引听众,感动听众,它就不能仅仅是表明某种概念的声音结合——为了使语言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意思,就必须在内心看到或想象到我们所说的东西。 我在朗诵时就是这样去做的。但愿对你们朗诵时有点帮助,如真的能这样,那我就高兴了。 【附】《哪里有红领巾哪里有新风尚》 作者:佚名 “哪里有红领巾, 哪里有新风尚”, 啊,这是多么响亮的语言, 它迸发出多么耀眼的光芒。 不是吗?无论在祖国哪个地方, 是繁华的城镇,还是遥远的山庄, 无论是在喧闹的车站、欢腾的码头, 还是在急驶的轮船里、飞奔的火车上…… 你不是都能见到那激动人的场面, 那众口称赞的新风尚? 你不是都能见到那鲜艳的红领巾, 象朵朵花儿在祖国的胸前闪烁红光。 你看,在宁静的校园里, 我们的红领巾对老师多有礼貌, 我们遇见每一位老师, 都亲呢地问早或问好。 你看,在明亮的教室里, 我们的红领巾学习劲头有多高, 他们凝思默想,挥笔疾书, 攻下哥德巴赫式的难题一道道。 你看,在拥挤的汽车上, 我们的红领巾风格多高尚, 他们主动地把座位让给大爷和大娘, 然后微笑地站到素不相识的亲人旁。 你看,在北风呼啸的车站旁, 我们的红领巾朝气蓬勃, 他们挥动标语用稚气的声音高喊: “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耻辱”。 你看,在骄阳高照的火车站, 我们的红领巾正把义务服务员当, 他们搀小孩、扛行李、扶着老大娘, 乐得大娘呀连嘴巴也合不上。 你看,在繁花似锦的绿化区, 我们的红领巾在挖土、植树、育苗, 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汗水, 使家乡的土地披上更迷人的盛装。 你看,在辉煌的宾馆走廊, 我们的红领巾和国际朋友热烈拥抱, 他们把拾到的手表和皮包送到失主手上, 使远道而来的贵宾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啊,“哪里有红领巾 ——哪里有新风尚!” 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是我们新一代的荣光! 我要尽情地赞美啊, 赞美我们新一代的新风尚; 我要尽情地赞美啊, 赞美我们的红领巾—— 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