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374回复:20
金石其音,温润其人——李梓老师的故事
金石其音,温润其人——李梓老师的故事
警察叔叔丁福康 此前,我听李梓老师家人说起他们与一位片警丁福康“亲如一家”的故事。近日我来上海时,李梓老师大儿子任澎专门安排了我与丁福康夫妇二人的会面。 1978年,李梓老师搬入位于上海漕溪北路的一座楼房里。连同这座楼的一共9幢是上海市第一批高层住房,展示着当年上海的城市形象。在北京前三门(崇文门、前门、和平门)一带也有这么一批建筑,它们同样是北京市第一批高层住房,具有特殊意义。邓小平同志当年复出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视察这批高层楼房,小平对陪同人员感慨道:“等什么时候住房商品化了,我要为朴方(小平对残疾儿子邓朴方最为关爱)买一套。” 当时管理李梓老师楼区户籍的片儿警丁福康是一个“文艺青年”,在他了解到所管片区住着李梓老师这样一位名人(1978年,李梓老师是仅有的三两个叫得响的配音演员)后,“利用工作之便”登门拜访了李梓老师(丁叔叔还记得李梓老师当时穿着一件蓝色外褂)。丁叔叔作了自我介绍后便与李梓老师攀谈起来,没想到俩人十分投缘、非常说得来,之后丁叔叔便和李梓老师频繁走动。 1979年李梓老师家中失窃,丁叔叔帮着李梓老师分析案情,案件一星期之后告破。这一年,李梓老师爱人任伯伯从西藏探亲回来,得知家中失窃一事很为李梓老师安全担忧。结束探亲、在返回西藏前往火车站的途中,任伯伯对前来送行的丁叔叔(因李梓老师受不了站台哭声一片的送别场景,她只接不送任伯伯)拜托说:“我不在的时候,你有时间多照顾一下老李。” 听到这,我问丁叔叔:“您经常帮着李梓做家务吧?”旁边的丁阿姨(丁叔叔爱人、与丁叔叔同姓)笑着回答:“他是个‘老文艺’,什么家务都做不来。”我惊讶地问道:“任伯伯援藏、大儿子在西藏当兵、小儿子又在上海郊区农场,家里没有男人,丁叔叔干点儿体力活儿总可以吧?”丁阿姨说:“他不干。李梓男人、女人的活儿都干。”旁边的大哥任澎说道:“家里的浴缸、上面的瓷砖都是李梓一块块贴上去的。” 关于任伯伯援藏的这段经历,“他们夫妻都是南下干部,上海没有老人,没有亲戚。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她(李梓)都要自己扛过去,小魁一去十五年。我从没听她抱怨过。她的坚强,让我心疼。”(摘自苏秀《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 自从丁叔叔结识李梓老师以后,他们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丁叔叔和丁阿姨1982年结婚时,李梓老师还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丁叔叔与李梓老师相差14岁,李梓老师的长孙任重却与丁叔叔的儿子同年出生。在丁叔叔儿子出生前后的日子里,李梓老师时常挂念着。虽然李梓老师与丁叔叔年龄相差并不悬殊,但丁叔叔感觉李梓老师像慈母一样待他。丁叔叔说:“在李梓遗体告别仪式上,我写的挽联称她为‘妈妈’。”我问道:“您自己的母亲去世早,您就把李梓当母亲了?”丁叔叔纠正说:“是她把我当孩子一样对待”。是啊,以我的切身体会,不记得从何时起、李梓老师就把我当成她的家人了。 丁阿姨这时说道:“李梓专注于工作和家庭,无过多心思交朋友。”李梓老师虽然不擅交友,可她却把周围的人当亲人一样关心爱护。“李梓多年担任演员组组长,在老同志面前她是位可信任的好妹妹。她把演员组的成员都当成家人,关心着每一个人,真诚相待。赵慎之说自己年长李梓几岁,当年身体不好,下生活、外出活动,李梓总是尽力照顾她,住在一个屋,洗澡总帮她把热水调好,让她先洗。早上厕所让她先用,洗茶杯,泡上茶。这些看来都是生活小事,可体现出来的是真诚的关怀,这样的事发生在很多老同志身上。”(摘自孙渝烽《那年月 我们用声音造梦——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一书) 与李梓老师交往的岁月里,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召开、百姓放假期间,丁叔叔与李梓老师一家人游览了泰山。当时71岁高龄的李梓老师没有乘缆车或“人力车”(挑夫),而是自行登上了南天门;“上山容易下山难”,李梓老师下山时一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除了一起娱乐,丁叔叔还和任澎合伙开过一个棋牌室,李梓老师也曾到那里打过牌。说起打麻将,李梓老师“文革”前就开始打了。罹患帕金森后,李梓老师时不时地手抖。在打麻将时,李梓老师手一抖,任澎就知道李梓抓到好牌了(通常在自摸的情况下),这是因李梓老师高兴而心理起了微妙变化。 席间,丁叔叔说道:“李梓是良家妇女、贤妻良母,具有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用任何‘溢美之词’评价她都不为过。”丁叔叔还说:“她和老任夫妻感情很好,她走后,老任曾对我说‘他成天梦见老李喊他去她那里(天堂)’。老任原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可在李梓走后5个月,他也走了。”李梓老师和任伯伯十分恩爱,但男人和女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尽相同。女人好倾诉,男人却不善直抒胸臆。2015年,我去拜访李梓老师在北京读书时的小学同学王阿姨,她提到:“李梓曾说老任不像她那样敞开心扉……说着说着还掉下了眼泪。”李梓老师很不容易,名人也是普通人啊,可是像一些“难断的家务事”,她却很少可以对他人说,因为她得考虑 “名人形象问题”。 这天晚餐结束后,我和丁叔叔丁阿姨一起乘车返回。路上,丁阿姨讲道:“任澎有‘思想问题’、李梓夫妇搞不定的时候,就让我做工作,我单独在一间小房里和他谈心。”听到这,我惊讶于李梓老师对丁阿姨(她比任澎还小4岁)的信任。这晚之后,我又听说,在丁阿姨也有了“思想问题”时,任澎也给她做劝导工作,但任澎没有搞定,后又请来任伯伯给丁阿姨做“思想工作”。这些听上去有些“搞笑”,但却充分说明了李梓老师与丁叔叔两家人“不分彼此”的亲密关系。 李梓老师为同事们“正音” 这次上海之行,除了与任澎任重父子、任放(李梓老师女儿)等会面外,我还去了李梓老师的小儿子任何家。由于二哥任何当年喜欢缠着李梓老师问这问那,他了解的电影方面的事非常多。这天与任何聊天,我听他谈起李梓老师为其他配音演员“正音”等事。 李梓老师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她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普通话”。日常生活中,她常说北京土话“瞎掰(胡扯)”“颠儿(走)了”等等。曾经有一次,在与李梓老师和任伯伯聊天时,我说:“阿姨的北京味儿还挺浓,我生长在北京几十年,都没她味儿重。” 因李梓老师的普通话漂亮,常担起为其他配音演员“正音”的任务。毕克是山东人,在念“解”时总读不好。李梓老师就让毕克读出“解”的10个念法,然后她选定读的好的一个发音,便让毕克照这个音儿念。在“正音”方面,毕克唯独信任李梓老师。 “我(李梓)也提个醒,小孙(孙渝烽),你是南方人,今后在轻声字、儿化上要多下功夫。” (摘自孙渝烽《那年月 我们用声音造梦——记译制片配音的人和事儿》一书) “童自荣:我迷她(李梓)的音色,还迷她的普通话,毕竟是北京人,没办法。她的普通话到位啊,不管是对白还是旁白,都是一流的、最棒的。 曹雷:不是普通话,是语言的一种韵味。 孙渝烽:跟道临老师一样,她(李梓)的音乐节奏都说出来了。 曹雷:音乐感和节奏感,这个东西真的是很难。 童自荣:最难学到的就是这个。一个一个字的读音我们还基本上能念准,她(李梓)的那种韵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以上摘自《闪光的日子——老艺术家谈人生》一书) 上海电视台有一位配音演员叫陈兆雄,也是北京人,然而“我(陈兆雄)到了上海后,虽然在说普通话上占了一个优势,但是北京腔重,跟大家融在一起,一下子就听出土气来了。黄其老师当时说我不能配大气的角色,还给我一个外号‘团长以下’,就是说我声音洋气的地方不够。” (摘自《闪光的日子——老艺术家谈人生》一书) 同为北京人,可是李梓老师却以声音“高雅、洋气”著称,她能将北京话的“土味儿”演绎得独具韵味。 李梓老师曾说:“我觉得有北京背景的演员配音好,如孙道临、邱岳峰都有在北京生活的经历,还有刘广宁,她是奶奶带大的,她奶奶是北京人。”在众多配音名家里,李梓老师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孙道临,另一个则是邱岳峰。 在和二哥任何的聊天过程中,他讲了李梓老师很多故事和趣闻,因篇幅所限,今后再作叙述。 唐 煜 写于2017年4月 |
|
|
2楼#
发布于:2017-05-02 10:46
赞啊
|
|
3楼#
发布于:2017-05-02 12:25
有内容有情感,拜读了。最美与至爱,在怀念与品味中,期待更多关于李梓老师的文章
|
|
4楼#
发布于:2017-05-02 13:18
有两个声音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是邱岳峰老师,另一个则是李梓老师的,两个声音成就了一部经典则是《简爱》,谢谢楼主分享李梓老师的故事!
|
|
5楼#
发布于:2017-05-02 13:20
文章即有内容更有情感,最美与至爱,在怀念与品味中,我期待更多关于上译老艺术家的文章
|
|
|
7楼#
发布于:2017-05-02 17:38
怀念李梓先生!感谢楼主好文!
|
|
|
10楼#
发布于:2017-05-03 00:06
期待着,李梓老师传记
|
|
|
12楼#
发布于:2017-05-03 09:24
当年备受观众听众喜爱的“洋气的声音”,如今却被从业者(甚至是打着上译旗号的“继承者”)深恶痛绝,抛弃在九霄云外。
|
|
|
16楼#
发布于:2017-06-21 17:02
我们永远怀念老艺术家,虽然现在只能在影片里听到他们的声音了,但愿他们在天堂安息
|
|
|
18楼#
发布于:2017-07-26 09:40
简爱中的简爱和罗切斯特是经典中的经典,大片的对白是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