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365回复:69
继续破案-《追捕》在日本究竟怎样?刚刚得到一条讯息: "不过前两年(2012)日本对此片进行数字修复重新上映,日本观众非常欢迎。" 这还未进一步得到证实的消息不是我挺《追捕》的救命稻草,而是拨开迷雾的一线曙光。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日本人不喜欢《追捕》时的反应就是没反应,接近无动于衷,而后又有很多零碎的证据出现,如日本人更喜欢同时代的其他日本电影,如采访到参与其中的制作人员,被采访者都不愿意承认曾经参与过等等,这些和上面的那条号外都是未经严格证实过的,但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啊,或许这些说法都有本源。 但《追捕》不同于那个饥渴年代的其他海外影视作品,《加里森敢死队》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美剧了,而且是没有之一,但现在几乎有了这样的共识:当时确实轰动,现在看确实粗糙。童自荣、毕克等的配音也许是现在我唯一想“听”这部美剧的原因了,《大西洋底来的人》好很多,但也有制作上简陋的问题,只是没有《加里森敢死队》那么不堪罢了,这两部现在看,念怀旧的程度比较高,这感觉和《追捕》很不相同。 而我要破案的初衷就是索骥这个感觉: 《追捕》在剧情、演员、剪辑、音乐、动作场面上均属上乘之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追捕》的电影可以说是升华了西村寿行原著的小说,再加上无法复制的精彩上译,怀旧就变得只是《追捕》的附加价值而已了,其比重只占《追捕》电影的很小一部分。这样一部特征明显的类型电影,拍的如此精彩,是可以跨越国界与时间的,这就是我纳闷日本人不喜欢的原因,也是我要破案的动力。 另外我要说的是,我更喜欢看当年上译剪辑的版本,而不是现在的全本151分钟,151分的版本节奏减缓,整体显得臃肿,更不用提那个鸡肋般的、还是真假莫辨的暴露镜头了,猎奇不反对,关键是要看看猎的是个啥东西啊。 |
|
1楼#
发布于:2014-04-24 16:43
不同时代国内接受能力不同,就好象国内引进不少译制电影,很多都是B级制作(要考虑的还有引进成本问题),但80、90年代国人接触的舶来品本身就不多,物以稀为贵,很多这样的东西不单受欢迎,甚至成为经典,而在国外很少有将B级电影奉为经典,最多也只能算精品。《追捕》的故事模式很象《亡命天涯》,这也是为什么后者在引进后同样受欢迎的原因,甚至当时的影院直接拿前者做为宣传样本。归咎原因,很大程度是当时的日本类似的电影太多,或者说从演员和导演等等各方面考虑,观众必定会择其优,国内就不同,剧院里播放什么电影,基本都是固定了的,选择余地非常小,如果放到今天这样的大环境,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所谓“饿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经历了大片轰炸的我们,已经对很多东西早就麻烦了。
|
|
2楼#
发布于:2014-04-24 17:25
楼主所说的“如采访到参与其中的制作人员,被采访者都不愿意承认曾经参与过等等”是指的《生死恋》吧,我记得在《电影传奇》里面有。
|
|
|
3楼#
发布于:2014-04-24 19:44
|
|
4楼#
发布于:2014-04-24 19:46
|
|
5楼#
发布于:2014-04-24 19:46
|
|
|
6楼#
发布于:2014-04-24 19:49
|
|
7楼#
发布于:2014-04-24 23:51
这片3年前在日本下关电影节上重新放映过,现在的观众大概会有一些新奇感吧。高仓健拍了大约150部电影,真正能让中国观众熟悉的,恐怕也不超过十部吧?我同意一楼的观点,毕竟还是由于那时候国内能看到的西方电影太少太少了。(在文化方面,我还是把日本归于西方一类。)
|
|
8楼#
发布于:2014-04-24 23:55
|
|
9楼#
发布于:2014-04-25 09:40
|
|
|
10楼#
发布于:2014-04-27 18:35
|
|
11楼#
发布于:2014-04-27 18:58
|
|
12楼#
发布于:2014-05-01 13:08
我也说两句吧,前些时候刚刚又看了一遍《追捕》发觉,里面的许多剪辑方式在现在己经显得比较粗糙了
|
|
|
14楼#
发布于:2014-05-01 15:57
|
|
16楼#
发布于:2014-05-05 23:31
|
|
17楼#
发布于:2014-05-06 08:04
|
|
18楼#
发布于:2014-05-06 08:11
《追捕》进来的早,后来记得还有西城秀树的《伤痕累累的勋章》(好吧,我承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里面女主角的裸背……)
|
|
19楼#
发布于:2014-05-06 10:20
|
|
22楼#
发布于:2014-06-17 17:43
|
|
|
23楼#
发布于:2014-07-07 05:35
首先很多优秀的电影,商业上未必成功。一部电影的优劣高下,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人觉得比较棒的电影,别的人看来是烂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之前引进的不少电影都是批判他们社会制度的电影,【追捕】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山口百惠的【绝唱】里也有质问地主老爷“人一出生是否就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台词,还有美国的【恶梦】,等等。楼主想想,这些电影在她们国家属于主流电影吗? 大家开动想象:日本的观众欢呼雀跃的彻夜排队自掏腰包买票进影院观看一部电影。松下日立小松丰田公司拿出公款组织员工利用工作时间观看。中小学校布置学生集体观影并写出800字的观后感,要求学生认清滋补主义司法的罪恶本质。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很多日本人还在对这部电影集体津津乐道。 就说【追捕】本身吧,未删节版的原版拖沓臃肿,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一部精品,情节设置上逻辑不通之处很多,浩浩荡荡的马队奔驰在繁华的新宿街头,尽管浪漫,但有谁会相信,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说不见就不见,瞬间消失无踪,首先不符合常理。杜丘驾驶那么大的飞机也是不知怎么降落逃跑并可以脱失的。 上译公映版本更是直接从开着飞机,一下子就穿越到陆地上,更是不合理的剪切。 那时的引进电影每年就那么多,引进时既要算经济账,不能太贵,又要强调主题思想的大方向,观众的经济水平又做不到每片必看,每年各种进影院的机会不多,加上当时还有电影小人书在放映结束后继续帮着“炒作”吧,早期电视台无片可放只能循环播出老片,可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部中许多年还可以记住情节的而已,那时不用说精品电影,就是一部烂片大家都会津津乐道好多天,这是那时精神饥饿、电影匮乏的的表现,那个时代填鸭式精神供给是管用的,因为观众没有其它选项。 我们时常怀念一部电影,不过是在怀念属于我们自己已逝去的最美好的那段童年或少年的时光,流连的是当时观看某部电影时的那份快乐,其实那份快乐早已跟电影本身是否精品无关,深入人心的电影未必就是优秀的影片。 我不相信一个特定时代会把一批烂片造就成一部部经典,我只相信,那些和是烂片是精品无关紧要的国外电影给我们电影文化极度匮乏的青春留下了或美好或深刻的记忆,让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尽管经过严格挑选的海外镜头一睹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外面世界充斥着的那么多不公和黑暗,使自己的童年尽管贫困但又可以感到无比自豪满足和幸福,没给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发育成长过程留下痛苦的阴影。 即使今天,如果【追捕】能在朝鲜公开放映,依然会强势火爆。 |
|
|
24楼#
发布于:2014-07-07 12:29
lilipinglili:首先很多优秀的电影,商业上未必成功。一部电影的优劣高下,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人觉得比较棒的电影,别的人看来是烂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日本的观众欢呼雀跃的彻夜排队自掏腰包买票进影院观看一部电影。松下日立小松丰田公司拿出公款组织员工利用工作时间观看。中小学校布置学生集体观影并写出800字的观后感,要求学生认清滋补主义司法的罪恶本质。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很多日本人还在对这部电影集体津津乐道。 ——这是什么电影? |
|
25楼#
发布于:2014-07-07 12:58
|
|
|
26楼#
发布于:2014-07-08 18:29
搞不懂???
您提交的内容含有敏感词!!! 哪些属于???没有答案。 |
|
27楼#
发布于:2014-07-08 19:02
|
|
|
28楼#
发布于:2014-07-08 19:56
lilipinglili:日本投入巨资拍摄,几百当红明星参与的的日本版【建锅大爷】吧,恐怕只有这位大爷出马才有这般号召力。【追捕】不够格。回到原帖天皇陛下万万,啊,是没几岁了,《建锅大爷》?笔误矣,应该是《煎锅大爷》,或者是《见过大爷》吧。 |
|
31楼#
发布于:2014-07-20 09:16
|
|
32楼#
发布于:2014-08-29 16:18
《追捕》的成功是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一种文化饥渴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电影确实谈不上很经典。但什么是经典?如果配音艺术让其成为经典那也是译制片团队的心血。
|
|
35楼#
发布于:2014-09-16 21:56
多亏上译,现在大家多遍看的片子也多亏上译的精彩演绎,其次,就是纯个人对影片的喜爱了。
|
|
|
36楼#
发布于:2014-11-08 01:31
《追捕》在70年代的确是大制作了。记得我买的DVD的预告片里说制作费是5亿日元,制作了半年。在当时也是A级大作了。也许只是运气不好,票房就不佳了。现在这样的事还是很常见的。
不过,本片的一些思想只是点缀。本质还是娱乐大片。不过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看了还是很有意思的。那么也足够了。 |
|
39楼#
发布于:2014-11-20 19:52
一部很不错的影片,天时、地利、人和。。。。轰动当时的中国,。。。。印象很深,。。。。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