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965回复:31
[原创]中国之战争影片经典《南征北战》 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 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 导演:成荫、汤晓丹、萧朗 主要演员:冯喆、陈戈、汤化达、刘沛然、张瑞芳、铁牛、项堃 故事梗概: 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彻底歼灭敌人,实施战略性撤退。 起初,有些战士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部转移到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老乡们对后撤也有意见。为安定战士与老乡的情绪,高营长与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作战意图作了解释说明。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敌方以为我军败退,集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意欲决战。 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六个昼夜,然后向风凰山转移,围歼风凰山已被我军围困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狙击前来增援的敌张军长部队。 凤凰山一战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先锋。敌军退守大沙河以南负隅顽抗,高营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敌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来阻止我军。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了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索,保全了水坝。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敌人,敌张军长及其参谋长束手就擒。 影片旨在表现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它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一个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 影片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
|
1楼#
发布于:2006-08-25 14:32
1952年上影拍摄准史诗片《南征北战》
建国初期,受到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以及国内形势的需要,电影管理者提出了“写重大题材”的口号,要求电影追求“史诗性”,《南征北战》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影片在特定时代下所产生的对待新生活的朴素感情,是以后任何时期都无法重现的,所以即使后来在七十年代重拍《南征北战》时拥有了更先进的电影技术,但是也无法做到再现黑白影片的时代魅力。应该说新中国初期所奠定的电影雏形,已经为后来中国电影的走向确立了方向。 |
|
2楼#
发布于:2006-08-25 14:35
重拍的彩色《南征北战》不如黑白片
张瑞芳在回忆自己拍摄老版《南征北战》时曾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战争片的经典,它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真实地、艺术地再现在银幕上。然而,就是这部连林彪、江青都参与过的作品,‘文革’中也因创作人员里有大批‘黑线人物’而遭禁映,并且下令重拍彩色宽窄两种规格的《南征北战》。放映之后,观众普遍反映超不过以前拍的黑白片。 |
|
3楼#
发布于:2006-08-25 14:56
转贴——电影《南征北战》轶事(作者:云门)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些陈年旧事来。因为知道电影《南征北战》的一些故事, 就先从这里谈起。 电影《南征北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白版,另外一个是彩色片,都是名 片,所以现在年龄在三张半以上的大概都曾看过。 黑白版摄于五十年代,到文革以后电影青黄不接老片重放那阵,又同许多老 电影一起被拿出来重放,所以我们这些生于六十年代的也都有缘观看。彩色版摄 于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那个时侯八个样板戏来回放了无数遍以后,可能江青也 觉得烦了,就想到也搞点革命的故事片。可文革以前的十七年全都黑了,就是有 点成就也老同刘少奇这类走资派联系在一起,于是也就难以找出正面的题材。只 有战争题材的还可以,同当时战天斗地的形势也很合拍。不知道那时能够写本子 的都被打倒了还是没想到找人去写,也许是江青那根筋不对劲想到要重拍《南征 北战》。 这部电影的新老版本都是在我老家山东拍的。电影中有一段很有名的台词, 讲的是国民党军官正在召开分析形势的军事会议,一位军官站在地图前很严肃的 讲到:“据侦察,共军在大沙河一带修筑工事”。这里的大沙河就是我们山东青 州老家一带的一个河,实名弥河。电影的故事情节指的就是国共两军最后一次内 战时在山东一带的拉锯战。电影中的解放军就是陈毅的军队,陈毅那时确实在那 一代住过一段时间。情节还是有点根据,当然细节肯定是艺术加工的。记得有个 场景,当解放军征战回到大沙河时,一个士兵俯身捧起大沙河的水无比深情的说: “又喝到家乡的水了”。我不知道编剧是谁,但从这一句台词上来看,编剧肯定 是位南方人。因为南方人喝河水,而我们那一带喝井水。即使河水清澈甘冽,比 江浙沪一带的水干净的多,也从来不喝河水。 新老《南征北战》除了凤凰岭那一段戏是在山东莱芜拍就以外,大部分都是 在大沙河一带拍摄的。大沙河河床确为细纱铺垫,所以河水清澈见底。河宽有一 公里有余,但水浅流缓,冬天河水不没膝,夏天水不没腰,所以戏中的军队可以 脱鞋挽裤而渡。 拍新版《南征北战》的时侯,我正在上小学,那时本来就没有多少学可上, 平时除了做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也没有地方可去,当然看拍电影就成了一大乐趣。 其实看拍电影比看电影可要气派得多。那些国民党的坦克虽然有的缺了炮筒,有 的身上残缺,那可是真家伙,甚至上面的白日徽都在。等到成列的开出去,轰轰 隆隆。那木头修补的炮筒,依然威风凛凛,同真的一样。虽然现在看了坦克就心 惊肉跳的,可那时年幼无知,又崇拜这些军中行头,象坦克之类的东东那时候咱 只是电影上看过,猛的见到这真家伙真得兴奋呐,同志们! 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比如有一个坦克就是个可遥控的模型,尺寸很 小,当在拍在河滩上坦克被炸着火的时侯,非常方便,拍完了只要用一个箱子扣 上去就能将火扑灭。在看了这些东东之后再看类似的电影,就少了许多乐趣,从 来不相信这类电影是真实。当看到《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抱着火箭筒要扑向敌人 的时侯,当看到丘少云在烈火中挣扎的时侯一点也不觉得难受,因为知道他们是 在拍电影。 从那时起不但知道这电影上的东西是假的,还知道拍电影费的时间、物力和 人力还真是不小。那些河边的树林,本来没有什么青松翠柏。为了让首长对“东 跑西颠的赶路却不同蒋匪打仗”这一毛主席的伟大思想而想不开的战争迷部下作 工作时有一个幽静的环境,特地从山上拖来几株巨大的松柏,借着绳索立在河边 装门面。至于动用军队之多,可能不少于当时的实战军队。只是放烟火的军队就 是一个连,就不用说国共双方的军阵了。记得到了热闹的时侯,大沙河两岸灰不 溜球(共军)黄不拉几(国军)的军队坐满了两岸,甚为壮观。那些军队可不是简单 走走样子,他们可是经过了无数次排练后才拍的。就是电影开头那段军队行军老 乡们夹道欢迎那一段,在开拍之前,那些可怜的军人们就在一段一公里多长的土 路上练了个把月。整天弄得号角震天,尘土飞扬。大沙河一带整整拍了两个春冬。 就这样,我们起初看过的还没有配音的片子,到后来大多数都没有用上。所幸江 青没有更多这样的题材来拍,象这样的电影如果一年来上十来部,照那时的国力, 一年的文化预算就会全砸在里面。 说来也巧,后来听老父讲,五十年代他们当兵那会子,正好赶上拍那个黑白 版本。因为没有赶上进度,冬天的场景到了春天还没有拍完,可那时树已开始发 芽,只好派他们的军队去,用手把树叶摘了来冒充冬天。可见那个黑白版本也费 了不少劲。 后来在上海时去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长辈,那个病房住的全是相当于陈毅在 山东时的部下那一茬的老干部。他们讲到被诗化了的经历时,都眉飞色舞。他们 知道我感兴趣,每次都谈,一直从山东谈到上海,再福建谈至返沪。只有在我长 辈床边的一位大汉从不搭话。他常常拄着拐杖,在床边踱步。同他搭话,也仅仅 是唉声叹气。经介绍,才知道他就是老版本电影中饰演具有无限革命乐观主义的 那个小胖子,后来曾是上影长厂长的铁牛。他是因为脑溢血而长期住院。那时他 的妻子也在生病,几个小孩听说也是不太健康,所以几乎没有人来看他,就只有 在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中度过。可见戏上戏下,此时彼时真是两个世界呀。 (2000年元月15日) |
|
4楼#
发布于:2006-08-25 15:05
新旧版影片对比
先说,1952年版的电影《南征北战》,这绝对是新中国战争片的一个经典,由上影厂制做,导演是汤晓丹,它的演员之强大,在今天看来都是令人羡慕的。早已成名的张瑞芳首次扮演了农村妇女,当时还不太出名的仲星火在其中扮演一个普通的战士,而大明星孙道临竟然扮演了一个只有一个镜头,不上演员表的普通军官。 国家与地区:中国大陆 年代:1952 片种:故事片 片长: 色别:黑白 -------------------------------------------------------------------------------- 导演: 汤晓丹 成荫 萧朗 编剧: 顾宝璋 沈默君 沈西蒙 摄影: 朱今明 顾温厚 邱以仁 演员: 茅茸(敌军官) 张庆芬(永贵妻) 潘文展(教导员) 仲星火(刘永贵) 汤化达(师政委) 刘嘉福 项堃(敌张军长) 陈戈(师长) 刘沛然(张连长) 王力(刘团长) 穆宏(敌高级指挥官) 张瑞芳(赵玉敏) 阳华(敌李军长) 白穆(敌军参谋长) 冯喆(高营长) 王琪 董霖(敌军官) 铁牛(李进) 布里加(赵大娘) 刘沛然(张连长) 张晰(妇女甲) 刘兵(柱子) 强明(王春) 李保名(战士乙) 张鸿眉(二嫚) 孙永平(丁宝山) 王琪(陈德海) 安利(妇女乙) 崔玉梅(妇女丙) 黄二彭(敌军官) 王声振(机枪助手) 天然(指导员) 在下面这张海报上,可以看到陈戈、项堃、白穆三位老演员。 这是扮演高营长的冯喆和扮演师政委的汤化达 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铁牛和仲星火,当时刚刚崭露头角 文革当中,《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和《平原游击队》三部电影被重拍成彩色宽银幕版本,并广泛放映,现在35岁以上的国人基本上都看过。文革以后,老片解禁,重拍版再也看不到了。 1974年版的演员表 王尚信 .... 师长 张连伏 .... 政委 鲁非 .... 刘团长 张勇手 .... 高营长 田宝富 .... 教导员 白志迪 .... 张连长 侯冠群 .... 陈班长 徐建福 .... 李虎 冯恩鹤 .... 刘永贵 刘乃鹏 .... 王春 胡朋 .... 赵大娘 俞平 .... 赵玉敏 曹翠芬 .... 永贵妻 王培 .... 敌张军长 葛存壮 .... 敌参谋长 邵华 .... 敌李军长 由于尚在文革当中,好多老演员仍被批判,所以能凑出一批能力强的演员实在不容易。另外,原片是上影厂拍的,而重拍片由北影制做,所以原片的演员无一人留用。 看一下74版的演员吧。 扮演师长的王尚信,他演过的最有名的电影应该是《佩剑将军》 张连伏,扮演师政委,实在不知道他还演过别的什么了 刘团长是由鲁非扮演的,很好的一位老演员 鲁非,原名赵东鲁,中国电影演员,1930年生于黑龙江五常县。 鲁非1945年自阿城县国民高等学校毕业,1946年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桥》、《白衣战士》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53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修班学习,在那里他表演的基本功得到了扎实系统的训练。1957年结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1959年回北影厂任演员。 曾在《风暴》、《红旗谱》、《停战以后》、《T省的八四、八五年》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到观众的好评。 自80年后,转入电视剧表演,曾在电视连续剧《新星》中饰演顾束,1986年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配角奖。1988年后编导电视剧《雾城的思念》等。 后在译制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译制电视连续剧《卡斯特桥市长》等片中为男主角配音。 因演《奇袭》、《海鹰》而出名的张勇手扮演了高营长,他长得浓眉大眼,非常符合文革中的英雄形象。 中国电影演员、导演、原名张永寿。生于山西汾阳。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学习,不久被选送到文工团。1951年3月赴朝作战。1957年应邀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黑山阻击战》中饰演,1958年后相继在《英雄虎胆》、《县委书记》、《海鹰》、《赤峰号》、《林海雪原》等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74年后任导演。其中《祁连山的回声》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二等奖。还曾导演电视剧《柏油路上的战争》。 赵玉敏的扮演者是俞平,和张瑞芳比起来,她无论名气还是演技都差得太多。 生于1940年2月16日,原籍安徽五河,生于重庆北碚,1949年随家迁居南京。1959年高中毕业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翌年参加了影片《红旗谱》的拍摄,在片中饰演农村少女春兰。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淳朴,含蓄,人物性格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二十年代我国农村新女性的典型形象。春兰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俞平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基石。从1961年到1963年,她分别扮演了《暴风骤雨》中的刘桂兰,《耕云播雨》中的肖淑英,《汾水长流》中的孙玉兰,《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角色。这些角色虽然都是清一色的农村姑娘,但俞平努力使这些角色不雷同化。之后,她相继参加了《南征北战》、《芒果之歌》、《青春(1977)》的拍摄工作。 1978年到1982年,是俞平表演创作的兴盛期,她先后在影片《巨澜》中饰伟伟母亲,在《叛国者》中饰医生田芳,在《恶梦醒来是早晨》中饰教师陈静兰,在《心弦》中饰阿妈妮,在《魂系蓝天》中饰总设计师方洁,这是一些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她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其中《魂系蓝天》中的方洁,是引起人们较大关注的一个银幕形象。她的表演更趋于深沉细腻,并努力赋予角色以性格光彩,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扮演大娘的胡朋可是老演员了,即使你叫不上她的名气,但一定看她很眼熟。 中国电影女演员,原名初韫诚。山东莱阳人。曾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志诚女校高中。1937年在上海私立正风中学任职,并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38年入安吴堡青训班。同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演员。曾参加演出话剧《戎冠秀》、《日出》、《雷雨》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2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5年参加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专修班学习。因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张排长的母亲,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相继在影片《白毛女》、《智取华山》中饰演角色。1958年任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编导及艺术指导。其间曾参加《战斗里成长》、《槐树庄》、《烈火中永生》等影片的拍摄。1969年任北京部队文化部创作室创作员。"文化大革命"后参加拍摄的影片有《山重水复》、《柯棣华大夫》等。擅长饰演善良、正直、坚强的农村老大娘形象。 两位反面人物的扮演者,演张军长的叫王培,演参谋长的是大名鼎鼎的葛存壮。 和《渡江侦察记》一样,文革中的两部重拍片最失败的地方是我军官兵服装上都有两个鲜艳的红领章,而事实上,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设计。 重拍片当然也有可取之处,除了使用彩色胶片拍摄之外,场面也比原片要大,而且动用了直升机从空中航拍。 张军长和敌参谋长被捕的镜头比原片拍得更好,主要是原片中的道具坦克舱口太小,两个人投降时挤在一起,看着很别扭。新片的舱口要宽敞多了,画面就好看一些。 在情节上,也做了一点修改,删掉了张军长用小石子自杀的情节 最后一个镜头,向蒋管区进军! |
|
6楼#
发布于:2006-08-25 15:22
演员介绍欢迎补充:
陈戈(1916-1981),演员,四川自贡人,原名陈谦益。1932年中学毕业后,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考入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后转入大同电影戏剧学校学习,曾任西南话剧社演出股长。抗战期间与同伴组成四川旅外剧人抗战演剧队到农村宣传抗日,先后任代理队长、队长,1940年赴延安,参与组建延安青年剧院并出任演出部主任,演出过《塞上风云》、《渡黄河》、《铁甲列车》《抓壮丁》、《雷雨》、《伪君子》、《上海屋檐下》等30余部舞台剧;因扮演《抓壮丁》中的王保长等人物受到周恩来的亲口赞扬。解放后,陈戈任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因在《南征北战》、《土地》、《党的女儿》、《停战以后》、《抓壮丁》扮演的艺术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的作品有《春水长流》、《黎明的河边》、《抓壮丁》等片,创作《结婚》、《飞越天险》等电影剧本,1964年起任中央广播文工团导演、艺术指导。 曹翠芬 档案简介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女,上海市人,1944年生。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预科班学习,1962年转入本科就读。1973年后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主要作品 电影代表作: 《南征北战》(重拍版)、《黑三角》、《苗苗》、《生财有道》、《跳动的火苗》、《女人国的污染报告》、《大红灯笼高高挂》、《杂嘴子》、《孤儿泪》、《九九艳阳天》、《民警有约》、《七夜》 电视剧代表作:《大能人》《紫禁城里的大学生》、《上海一家人》、《撞击世纪之门》、《走向天堂》、《承诺》、《男人无烦恼》、《蔷薇雨》、《难舍真情》、《你是我的生命》、《女人不烦恼》、《守望幸福》、《平安是福》、《追赶我可能失去的爱情》、《甜蜜蜜》、《密令1949》 获奖情况: 因电视剧《上海一家人》获第十二届“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 因电影《杂嘴子》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北京电影学院首届“学院表演奖”; 因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四届“表演学会奖”; 因电影《杂嘴子》获中国电影第六届“童牛奖”(优秀成人奖); 因电影《孤儿泪》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主教奖; 因电影《孤儿泪》获中国电影第七届“童牛奖”(优秀成人奖); 因电影《孤儿泪》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六届“表演学会奖”。 项堃 中国电影演员。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生于河北吴桥。1935年山东济南师范学校艺术体育科毕业。1936年入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任中国旅行剧团演员。1938年入武汉合唱团任戏剧股长、导演、演员,并赴新加坡、马来亚演出抗日戏剧。1940年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青年中国》等影片。1941年任中华剧艺社演员,演出话剧《天国春秋》、《风雪夜归人》等。1945年在中电二厂、中电三厂任演员,在《白山黑水血溅红》、《郎才女貌》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入上海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南征北战》、《三年》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山东电影制片厂任剧务、新闻纪录片解说员。1961年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话剧科主任。1964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的影片有《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海囚》、《佩剑将军》、《火烧圆明园》等。1988年任广播电影电视部电视中心顾问。 白穆 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初中肄业 。十三岁在长春当过学徒、杂工等。 1941年入中国旅行剧团任演员。1943年参加苦干剧团,演出《梁上君子》、《钗头凤》、《芳草天涯》等话剧 。1947年从影,在影片《子孙万代》 中饰演配角。1949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曾参加拍摄《农家乐》、《南征北战》、《逆风千里》、《星星星》等影片,善 于扮演各种不同个性的反面角色。80年代涉足电视片导演创作。 演出影片 1948:风月恩仇 1949:子孙万代 风流宝鉴 1951:翠岗红旗 1952:南征北战 1954: 淮上人家 一场风波 1955:闽江桔子红 1956:不拘小节的人 春天来了 谁是凶手 1960:风流人物数今朝 1964:逆风千里 1975:春苗 1976:难忘的战斗 1977:祖国啊,母亲 1979:苦恼人的笑 1980:我们的小花猫 1982:星星星 1988:狐狸迷案 仲星火(1924.2.5-) 演员。 安徽亳县人。1946年赴临沂解放区,入山东大学文艺系学习,参加该校剧团演出。翌年随团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文工团(后改为华东军区文工团)。1949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月亮湾的笑声》、《相思女子客店》等近四十部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其表演朴实风趣。其中因在影片《李双双》中饰演孙喜旺,于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在《巴山夜雨》中饰演乘警老王,1981年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演出影片 1950:农家乐 1951:胜利重逢 1952:南征北战 1954: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5:南岛风云 1956:李时珍 1957:洞箫横吹 乘风破浪 1958:谁是被抛弃的人(未发行) 常青树 1959:聂耳 今天我休息 老兵新传 1961:枯木逢春 1962:李双双 1963:北国江南 1964:丰收之后 白求恩大夫 1966:他们在成长 1974:一副保险带 1976:欢腾的小凉河 1978:大刀记 1979:傲蕾·一兰 她俩和他俩 1980:405谋杀案 巴山夜雨 天云山传奇 1981:月亮湾的笑声 1982:小金鱼 1983:浪花细沙 1984:多彩的晨光 青山夕照 月亮湾的风波 二十年后再相会 1985:相思女子客店 1987:哭笑不得 小大老传 1990:想入非非 假女真情 1991:有情人 |
|
7楼#
发布于:2006-08-25 15:26
银幕将军汤晓丹
-------------------------------------------------------------------------------- 汤学良 撰文 2003-12-13 16:13:42 汤晓丹,福建华安县人,清宣统2年(1910年出)生于一个商贾之家,自幼聪慧,触类旁通,颇富艺术天赋。民国3年(1914年)汤晓丹随母亲出国去印度尼西亚茂物市寻找在此经商的父亲,并在此选学了绘画专业。民国9年(1920年)汤晓丹学成归国;民国17年(1928年)汤晓丹考入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但因其思想激进,多次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当局勒令开除,因而毁了汤晓丹当农林专家的希望。 民国18年(1929年)汤晓丹离家独闯上海滩,其以深厚的绘画功底在上海艺术界崭露头角。民国19年(1930年)汤晓丹经一年的努力和奋斗,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于上海中华艺大发起成立了《时代美术社》,因此在上海滩上立住了脚跟。 民国20年(1931年)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慕名聘请汤晓丹出任公司美工设计师,汤晓丹由此步入影艺界;一次拍摄粤剧《白金龙》影片时导演有病未来而耽误了开拍,汤晓丹挺身救场担任了《白金龙》影片导演,凭着他对艺术的灵感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这位从未接受过导演正规训练的导演,竟一举拍完了他的处女作《白金龙》,此片上演后效果极好,从而奠定了汤晓丹在影坛上的地位。民国22年(1933年)汤晓丹自编自导了《飞絮》、《飘零》两部影片,象他这样自编自导的导演兼编剧的全能人才,在影艺界还不多见,因而汤晓丹一炮走红,成为名噪上海滩的大腕导演。 民国24年(1935年)汤晓丹迁居香港,香港南粤影片公司慕名聘汤晓丹为公司编导,汤晓丹并未让南粤影片公司失望,他先后自编自导了《胡涂外公》、《翻天覆地》、《花开富贵》等粤语影片,以其超凡的艺术天才,迷倒了香港观众,影迷们称汤晓丹为“金牌导演”。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汤晓丹虽然是位艺术家,但他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祖训,为了声援前线的爱国将士,激发民族的抗日信心,他先后自编自导了《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等爱国主义题材的粤语片,用电影艺术语言激励同胞坚持抗战的决心,为抗日战争竭尽其匹夫之责。 民国31年(1942年)香港沦陷于日寇之手,汤晓丹不甘当亡国奴,辗转数千里至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他加盟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了一部《警魂歌》,为山城人民献上一份见面礼。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汤晓丹在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返回上海。民国36年(1947年)汤晓丹导演了《天堂春梦》和《苏凤记》两部电影,汤晓丹离沪十余年,但上海影迷并没有忘记他,当他导演的影片在上海播出后,上海滩再次为他的艺术而倾倒,使他成为影迷们的偶像。 1949年为迎接上海解放,汤晓丹拍了一部《万象回春》影片,为新中国的成立,献上一份厚礼。新中国成立后,汤晓丹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并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新中国给电影艺术家们吹来春风,激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新社会、新时尚、新题材拓宽了艺术家们的创作视野,尤其军事题材的创作,成为电影艺术的主题。1951年汤晓丹导演了《胜利重逢》;1952年他导演了《南征北战》;1954年他导演了《渡江侦察记》,汤晓丹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因而在拍摄之中运用自如,象一位临阵指挥的大将军。汤晓丹用电影艺术手段,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最先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搬上银幕,再现了宏大的历史场面及战争场面;尤其《南征北战》遵循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当《南征北战》上演后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同时亦得到将士们的称赞。 1957年4月汤晓丹和孙道临北上京师出席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发奖仪式,汤晓丹执导的《渡江侦察记》荣获导演一等奖,并获政府奖。汤晓丹领奖后,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与汤晓丹等受奖者合影留念。由于汤晓丹对中国电影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上海市三次推选汤晓丹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并推选汤晓丹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7年汤晓丹接受了一部国际宣传大片《不夜城》的主导任务,这是一部宣传我国私营企业家接受党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接受改造,成为红色资本家的宣传影片。这部影片拍的很成功,但却遭到批判。1958年汤晓丹导演了《卧龙湖》;1959年汤晓丹导演了《 钢铁世家》,他几乎是以一年一部影片的速度工作着,是影坛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1962年由于汤晓丹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组织上批准,汤晓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汤晓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更热爱艺术,他热切的希望将自己的全部艺术,尽可能的奉献给观众。1963年汤晓丹导演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红日》封镜之后,他竟被无端的剥夺了导演的权力。文化大革命中由汤晓丹主导的《不夜城》、《红日》等影片,先后被打成大毒草遭到批判,《南征北战》虽然被当做保留影片,但也换了演职人员重拍了一遍才让上演。汤晓丹被送到乡下去接受劳动改造,一个美好的艺术家庭被运动强行拆开。汤晓丹被强迫与妻儿分开已很痛苦了;但他为之而奋斗了一生的导演事业被剥夺这真是雪上加霜啊!汤晓丹为此痛苦不堪,在牛棚关押期间他几乎是度日如年。 1975年汤晓被恢复了导演的职权,为追回失去的光阴,他忘我的投入电影创作,1975年他导演了《祖国啊·母亲》;1976年他导演了《傲蕾·一兰》;1981年他导演了《南昌起义》三部影片全部荣获政府奖。1983年汤晓丹导演的《廖仲凯》不但荣获政府奖,而且荣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成为中国导演界的“导帝”。 1988年汤晓丹拍完《荒雪》影片后退隐,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对电影艺术事业的巨大贡献;1989年在文化部、电影电视部的主持下,在上海、漳州先后举办了“汤晓丹艺术研讨会”;并举办了“汤晓丹电影艺术回顾展”,汤晓丹最终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艺术家。汤晓丹退隐后,开始写作,著有《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父子艺术家》等书;他撰写的《父子艺术家》,使读者不但了解了他的成名过程,同时认识了两位更加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汤晓丹的两个儿子世界著名画家汤沐黎及世界著名指挥家汤沐海。 清寒斋汤学良 |
|
8楼#
发布于:2007-08-22 23:21
张连伏是八一厂著名的配角演员,他除了<<南征北战>>74版以外还有以下作品
<<海鹰>>扮演轮机副 <<英雄坦克手>>扮演驾驶员 <<激战无名川>>扮演志愿军政委 <<开国大典>>扮演傅作义 |
|
9楼#
发布于:2007-08-22 23:58
南征北战,国视文化出过,画质还不错
|
|
|
10楼#
发布于:2007-08-22 23:59
“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拉兄弟一把。”
多么经典的台词啊! |
|
|
12楼#
发布于:2007-08-24 12:11
资料详实啊,楼主辛苦啦!
1952年版《南征北战》堪称中国战争影片的经典!老电影的文革重拍版没有一个能超过原版的。 |
|
|
13楼#
发布于:2007-08-24 13:58
引用第11楼奥兰多于2007-8-24 10:12发表的言论: 奥兰多楼主记忆厉害。没错。“南征北战”的彩色重拍版的确是宽银幕的,前段时间我下载了个彩色版,看着感觉别扭,一直很奇怪~~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
|
15楼#
发布于:2007-08-25 11:23
祥实的资料!辛苦了!
楼主在4楼贴的这张剧照解说有误: “这是扮演高营长的冯喆和扮演师政委的汤化达” 应该是师长 陈戈 |
|
|
16楼#
发布于:2007-08-25 11:34
王尚信曾在《燎原》中扮演过 雷焕觉 |
|
|
20楼#
发布于:2016-05-11 14:02
老三战,不错的
|
|
25楼#
发布于:2016-09-12 12:53
重拍片使用彩色胶片拍摄,场面也比原片要大,战争场面更接近实战,除了新旧演员演枝各有千秋外,我认为重拍更现实。
|
|
26楼#
发布于:2016-09-17 08:5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27楼#
发布于:2016-09-18 17:22
mengfanqing:喜欢看电影《南征北战》,资料翔实,楼主辛苦回到原帖不客气! |
|
28楼#
发布于:2016-09-18 17:23
|
|
29楼#
发布于:2016-09-18 17:28
|
|
31楼#
发布于:2020-09-20 15:11
谢谢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