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32回复:20
再次请教老先生, 关于简化字以及电影彩色的困惑...
1965年 北影拍摄的 浪涛滚滚 非常好看, 成荫 不愧为大导演, 众多的人物, 处理起来各个人物性格鲜明, 尤其秦怡戏中丈夫的扮演者太有意思了, 非常生活化, 就好像邻居的大哥, 放到现在演喜剧都非常适合...
主要是两点疑惑, 请知道的大家不吝赐教... 1. 我记得建国以后, 有几次简化字过程, 其中就是 chairman hua 粉碎那啥那几nian滴事情, 以后也再未见, 可在这部 1965年片子中, 出现了一抹一样的字体, 这是怎么回事... 2. 这部北影的电影也是彩色, 之前的 青春之歌 早春二月 也是彩色, 可是 那时都是黑白, 到 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 长影的 保密局的枪声 以及 上影的 405谋杀案 据说也是因为彩色胶片紧张而拍成黑白片, 都是大厂, 都是计划分配, 怎么会有两样...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3.jpg |
|
1楼#
发布于:2022-02-26 00:45
《浪涛滚滚》我是 “四 人 帮” 倒台后影片公映时在影院看的。
关于影片字幕使用197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问题,我分析:尽管该片拍摄于1965年,可当时未能成片审查公映就遇上 “文 革” 开始,作为 “文 革” 前 “十七年” 的影片一并进行了封存。粉碎 “四 人 帮” 后, “十七年” 的影片陆续解禁复映了,之后《浪涛滚滚》经审查也可公映,也就是该片是在 “文 革” 后才制作的完成片,正赶上国务院公布、全国大力推广《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便毫无疑问地采用了这一版简化字。像大家熟悉的《追捕》等一批影片字幕也使用了这一版简化字。 |
|
|
2楼#
发布于:2022-02-26 01:44
关于影片拍摄为彩色影片这不难解,尽管当年各电影厂每年拍摄彩色影片都有指标限制,可一般作为各厂当年的重点片还是容易获得指标的,像《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这些经典影片在筹拍、选角时就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何况像崔嵬、谢铁骊、成荫这些有分量的大导,想拍彩色片那是轻而易举的。
像长影的《保密局的枪声》及上影的《405谋杀案》因为彩色胶片配额而拍成黑白片,也得看具体情况: 新中国电影的前两个高峰时期: 一是1959年国庆10周年,推出了一大批献礼影片,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都是彩色片,毫无疑问肯定都是当年各厂的重点中的重点片; 二是1979年国庆30周年,也推出了几十部献礼影片,如《小花》、《从奴隶到将军》、《吉鸿昌》、《北斗》等,也都是彩色片。《保密局的枪声》也是这批献礼片之一。 我们知道,像在 “春运” 期间买张火车票紧张一样,在献礼片 “蜂拥” 时期争取拍摄彩色片也 “紧张” 啊! 《405谋杀案》的情况不详,据看过的一个访谈视频(好像是 “流金岁月”),常彦导演拍摄《保密局的枪声》时很想拍摄成彩色影片,可当年厂里的 “伊斯曼” 彩色胶片配额已经用完,厂长建议使用其它彩色胶片拍,可常彦导演非 “伊斯曼” 彩色胶片不拍,最后使用 “伊斯曼” 黑白胶片将影片拍摄成黑白影片。 可见,彩色胶片虽有配额,但不一定是 “绝对” 的,除非导演有特别追求。这样就不难理解《浪涛滚滚》拍摄成彩色影片了。一不是献礼片 “拥挤” 时期,二不确定使用的是 “伊斯曼” 彩色胶片,三是成荫大导演。 |
|
|
3楼#
发布于:2022-02-26 02:12
|
|
4楼#
发布于:2022-02-26 02:22
|
|
5楼#
发布于:2022-02-26 08:24
汉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开始,经过了四千多年的演变,才形成了现在的文字。因为繁体字书写较为麻烦,在民间一直流行简体字来代替繁体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6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由官方认可的《汉字简化方案》一直使用到现在。期间1977年12月颁布的《第二次文字简化方案》,因为简化得太过头了就废止了。
|
|
6楼#
发布于:2022-02-26 11:49
都是资深学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而深圳刻且有理由解释,可以内在的功底!
|
|
7楼#
发布于:2022-02-26 12:19
frankandtony:噢, 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说这字体这么眼熟, 属于工作中 倒炝锅, 多谢您答疑解惑...回到原帖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很容易导致一些无法按常理来解释的问题。 像珠影的《大浪淘沙》, “文 革” 前已完成成片,因还未公映,就遇上 “文 革” 开始,拷贝被封存,直到 “文 革” 后的1977年春天,才作为首批 “复映片” 在全国公映。试想,如果当时也未成片,到 “文 革” 后制作完成片(拷贝)时,是否也会像《浪涛滚滚》一样使用简化字,这都说不准。 根据资料:王晓棠因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成功饰演金环、银环,在当年第三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 评选中,已近乎全票的压倒性优势获得 “最佳女演员”,只因还未颁奖,就遇上 “文 革” 而错失了这个 “最佳女演员” 。 直到 “文 革” 后的1980年重新开始第三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 评选时,陈冲以主演《小花》的优势获得了 “最佳女演员”。 这就是历史。 |
|
|
8楼#
发布于:2022-02-26 12:26
|
|
9楼#
发布于:2022-02-26 12:33
当年本人在“东风市场”(即“东安市场”)刻字部刻了一枚“藏书印”,其中“藏”字使用了一个 草字头 加一个“上”。
营业员还问是否用这个字······。 这枚“藏书印”成为时代的产物了······ 按照时髦儿的说法:值得拥有! |
|
10楼#
发布于:2022-02-26 12:56
frankandtony:增长了许多知识, 再次多谢您...回到原帖同为北影厂,1978-1979年黄健中导演在拍摄《小花》时,因为彩色胶片不够,故而采用了在 “回忆” 片段时使用黑白胶片拍摄的手法,“因祸得福” ,没想到这种无奈而 “新颖” 的手法却大获成功,引发了一个时期被 “纷纷效仿” 的赞誉。 这就是大导演和青年导演的差别,如果当时黄健中是北影的大导演,恐怕就不会出现这样的 “窘境”。 另据看过的资料,好像是西影的《东陵大盗》系列片吧,全部采用过期的彩色胶片拍摄。 [勇作于2022-02-26 13:01编辑了帖子]
|
|
|
11楼#
发布于:2022-02-26 21:05
|
|
12楼#
发布于:2022-02-26 21:06
|
|
13楼#
发布于:2022-02-26 21:10
|
|
14楼#
发布于:2022-02-26 21:53
|
|
15楼#
发布于:2022-02-26 23:50
|
|
16楼#
发布于:2022-02-27 00:13
|
|
|
17楼#
发布于:2022-02-27 08:11
frankandtony:这枚“藏书印” 是否还在...回到原帖必须在! |
|
19楼#
发布于:2022-02-27 21:45
frankandtony:感觉就像错版印...回到原帖确实如此了。木质柄,贴一块刻字(有线条儿框)的长方形胶皮。价格嘛,想不起来了~~~ |
|
20楼#
发布于:2022-03-02 22: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