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924回复:59
[转贴]中文并无太多笑料 配音成了引进剧的绊脚石?
2006年05月29日 09:47:23 来源:沈阳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每天以6集速度在央视八套《海外剧场》播出的美国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已经是第二次在央视露面。不过,据现在的收视调查,与年初首播的0.1%收视相比,“复出”的“雷蒙德”并没有惊人之举,许多观众认为“雷蒙德”说中文并无太多笑料。 剧情离中国太远? 中国观众最早接触的情景喜剧恐怕就是美国的《成长的烦恼》,该剧是美国1985年至1992年间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迄今仍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播放,希弗一家人乐天豁达的性格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中国观众也因夫妇二人的教育方式捧腹。 而上演了9年、共播出210集、赢得大小65个艾美奖的《人人都爱雷蒙德》,与《成长的烦恼》一样,是典型的美国家庭情景喜剧,它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情节,原料全是普通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所以它恐怕是最能够让中国观众认同的一部剧,它涉及的家庭人际关系在很多方面让中国观众也产生共鸣,它让中国观众了解到,美国家庭如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也有数不尽的烦恼,也有头疼的婆媳关系、夫妻间的口角、子女问题上的意见不一致,它又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家庭是如何处理和化解这些问题的。虽然《人人都爱雷蒙德》来自大洋彼岸,但在剧情上离中国观众并不远。 文化背景不同?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八套的《海外剧场》播出了《人人都爱雷蒙德》1996年的第一季,而后央视又买下了该剧1997年、1998年、1999年的二、三、四季,并加紧翻译、配音。不过第一季播出并未得到观众共鸣,收视率一直不见起色,制片人将原因归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把美国人逗得哈哈大笑的事,中国人未必觉得可笑。比如,剧中有句台词是“感恩节不吃火鸡难道吃鱼吗?”美国人听了笑翻天,中国观众却觉得没什么好笑的。 但是,家庭关系是超越国界和文化的永恒话题,每个人不管来自地球的哪个角落,不管说哪种语言,都能找到共鸣。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爱雷蒙德》的琐碎故事至今已经讲了9年,观众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守在电视机前,看雷蒙德·巴隆一家无休止的矛盾与宽容、争执与和解。因此,文化背景不同也不是收视率低的主要原因。 配音才是“罪魁祸首”? 有网友称,看过“雷蒙德”原版碟片,剧中很多笑料都来自美式俚语,很难用中文翻译,好不容易翻译过来,又无法让中国观众笑出声来,还不如用“字幕版”代替“中文配音版”。对此,央视方面认为,经过中文翻译肯定会损失一些笑料,采用字幕版的确可以满足一部分有一定外语基础的观众的需要,但绝大部分的观众还是倾向于经过中文配音的版本。《疯狂的主妇》在中国遭遇收视“滑铁卢”就是因为配音,有观众指出其配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正统配音风格,字正腔圆,语调华丽,每句话都好似“诗朗诵”,难以表现出“疯狂主妇”的疯狂特点,与整部剧的诙谐讽刺风格不相符。而《白色巨塔》也曾遭遇配音质疑,可见配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观众情绪。每天都要坚持到凌晨观看“雷蒙德”,却没有预期的笑声,观众当然不会买账,又怎能有高收视率呢?记者康晓宁 |
|
1楼#
发布于:2006-06-29 19:04
我只是喜欢配音的普通观众,只是因为我并不觉得雷蒙德翻译哪里很机械,所以才这么反问的~现在坛子里很多人都没看过一些片子就喜欢随便以偏概全,我很讨厌这种风气。
|
|
|
2楼#
发布于:2006-06-29 17:43
下面是引用x-ray于2006-6-29 11:27发表的: 是哪位老师翻译的呀? |
|
3楼#
发布于:2006-06-29 11:27
下面是引用wjmei于2006-6-28 22:42发表的: 就雷蒙德这部片子来说,翻译虽然不敢跟陈老比,但至少还是让人比较满意的,咱们还是就事论事吧。如果这位朋友觉得这部电视剧哪里翻得不好,可以指出来~ |
|
|
5楼#
发布于:2006-06-29 09:04
下面是引用wjmei于2006-6-28 22:42发表的: 陈叙一在欧洲留过学?还是尚华老师说的? 头一回听说…… |
|
|
6楼#
发布于:2006-06-28 22:42
配音质量的好坏我感觉要靠两个方面:一、翻译、配音导演、配音演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这样能对外国文化有深厚的理解和精通,把外语翻译成能为我国观众所接受的中文,特别是对于反映外国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影视剧;记得上译厂的老厂长陈叙一老师,尚华介绍他到:陈厂长不但精通英、法、德、俄语,而且他年轻时在欧洲留学过,所以对欧美文化和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陈厂长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阅读西方经典名著上,所以上译能出色的为外国片配音而且获得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也就不奇怪了;可是看看现在的翻译水准呢?只是呆板、机械的把外语翻译成直白的中文,语言魅力当然大打折扣了!
![]() |
|
7楼#
发布于:2006-06-25 07:15
下面是引用小鸡仔于2006-6-24 23:28发表的: ~~~~~~~~~~~~~~~~~~~~~~~~~~ 同意这位的说法,《雷》的确有些放不开! 如果看字幕就能笑出来,我想听配音也能笑出来! |
|
|
8楼#
发布于:2006-06-24 23:28
看过中文译过的《成长的烦恼》,相当不错。相比之下中央电视台配音的《我爱雷蒙德》就差远了。特别喜欢《成》中配音人员的热情,从声音中就可以听出来,但《雷》中好像就感受不到那种真正投入的真情、热情及诙谐幽默。以前凤凰卫视也配过一个版本,感觉比央视放得开,效果比较好,在当时也引起了一股收视热潮。
央视的《雷》固然不错,但让人看了好象总缺了点什么,本人才疏学浅,也不敢再多加评论了。 ![]() |
|
9楼#
发布于:2006-05-31 06:08
我感觉其实配音是一个很窄的说法。应该叫做译制片还好点。
为何这样说呢?其实这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现在国内的翻译或多或少,还注重在死板的基础上,可以说感觉是抠字翻译。台湾是按照整句归纳再润色的原则。以前看过一个台湾的翻译前辈写的文章,说的是他当时在探索频道做监制的事情。每个地方都是一样,会英语的人大有人在,但在甄选优质的翻译时,他们很注重翻译的中文修养。并非是翻译完就可以交差了,其中看的是应变力等,放一段简短的录像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处合适的意境。当然如果各位有幸的话,可以找来看看台湾制作的字幕版《探索-Discovery》。 以前那位翻译举的例子忘记了,不过我就自己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觉得我的口气很装权威的话,欢迎拍转。 ![]() she is a chubby girl. 原意:她是个胖女孩。 讽刺的环境下翻译为:她是个恐龙妹。 朋友间谈话的环境下,可爱的感觉:她是个小胖墩儿。 再有,配音导演也起了绝对作用,上次看了一篇关于张云明的介绍,至少他的方式我不大感冒。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理解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让配音演员遵照自己的意思来做配音的话,我感觉至少我如果是在他的监督作品中做配音演员的话,我会选择退出。大家一起参与讨论一下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和配音员自身的临场感及运用。 最后一个是译制片中最薄弱的环节,声效。我对专业的东西不甚了解。但至少光凭耳朵,感觉出来的毛病有,当然并非是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这里是综合来讲。 以原版做对比: 1、人声和自然声或者背景音乐的比例。有的时候人说话的声音小,背景或自然声很大。或者背景声很小,说话声音很大。 2、人声的处理。你可以感觉在一个教堂和一件屋子的说话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往往声效师爱在这里偷懒。配比那是相当有问题。还有就是远处的人和近处的人说话声音一样大,这可能吗?我感觉有些做译制片工作的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向法国的同行请教一下,法国和德国的配音业很完备了,而且配音的还原度来讲,法国算是高出德国一点。凭心而论,亚洲对欧美电影的配音,还是内地比较好一点,听听日本的欧美配音,简直是太随意了,感觉他们不是想融入角色,是希望角色融入他们,有点喧兵夺主了。 还有,对于片头的处理,如果可以协商的话,还是希望片商贡献出无标题版。这样方便中文版的完美性。德国,法国,俄罗斯,丹麦等地方都是本国语言的仿原版字体。可以看看盗版的《哈利波特》就明白了是什么样子的了,市面上以前的俄罗斯版本就是还原原版的风格字体,而我们的中文版的标题感觉像是狗皮膏药糊在英文标头上面似的。 |
|
|
10楼#
发布于:2006-05-31 03:57
楼主大哥呀,俺也相当欣赏这个原声字幕呀,我有个疑问困扰着我,就是大哥你咋不用ENGLISH发帖呢,那样起码能让俺这种半文盲给你喝个彩啥的。
或者把你所知道的那些个翻译得不好的俚语贴出来,让俺也提高提高,等提到象楼主那么高了,俺也和你一起想骂谁骂谁,就说是全中国观众让咱们骂的,看谁敢和咱们叫板! 而且吧我觉得这里的人素质都太低,像大哥你这么高雅的人咋混到这儿来了呢?真让兄弟费解。 大哥咱们走吧,中国电视咱们不看了,最好连中国话都不说了,不光绊脚,还拌嘴呐! |
|
12楼#
发布于:2006-05-30 20:18
不用等重播,现在每晚还有呢
另外,对于这种垃圾贴,我往往是视而不见的。但偶尔也要出来鄙视一下,省得某些人总把老虎当病猫! |
|
|
13楼#
发布于:2006-05-30 18:51
疯狂的主妇,我没看过原版,觉得配音版的很好看啊,每天追着看,要看到凌晨1点。看完了现在还买了德加拉的版本回来收藏。不过不是央视配音的,感觉有点别扭。可能是先入为主吧
人人都爱雷蒙德希望能重播,呵呵,没看过 |
|
14楼#
发布于:2006-05-30 17:34
下面是引用榴莲于2006-5-30 17:25发表的: 有些人一向如此,辽艺兄已经总结得相当精辟了。 这个垃圾帖,实在没有什么回复的价值,但是如果一点不表示又会混淆了视听,让配音演员的劳动成果遭到污蔑,所以必须回敬几句,不要以为这个论坛是某些人为所欲为的天地,这是“中国配音网”,不是一个译制厂的网站,做事不要太过分了,别总出来挑事端。 |
|
|
15楼#
发布于:2006-05-30 17:25
刚来这里,发现这个论坛挺热闹的,这贴更热闹,嗯,是个典型
当然,没怎么看过你们讨论的这个片子,在这里就不参与讨论了。 只是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似乎是楼主点的火,说话未免刻薄了些 |
|
17楼#
发布于:2006-05-30 14:13
有些人就巴不得一打开电视除了新闻联播,全是外语,那多时尚,多有品,多与国际接轨啊.
![]() ![]() ![]() |
|
18楼#
发布于:2006-05-30 08:52
我觉得那些对配音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的人,明显是别有用心!那些人真让人觉得讨厌!
|
|
19楼#
发布于:2006-05-30 07:51
下面是引用小辛55于2006-5-30 07:40发表的: 尽管不是时尚,可是有人还是喜欢CS,既然他们对CS如此宽容,为什么就不能对配音宽容一些呢! |
|
20楼#
发布于:2006-05-30 07:40
下面是引用云岭冰昊于2006-5-30 07:30发表的: CS早过时了, 呵呵 而且也不曾是时尚 ![]() |
|
21楼#
发布于:2006-05-30 07:31
再次觉得这和配音没什么关系。不要一怎么着就在报上口口声声大骂配音!
![]() 要真觉得不好笑那也是翻译处理不太得当。不要动辄就指责配音演员,尤其是在不了解实情时。 ![]() |
|
22楼#
发布于:2006-05-30 07:30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5-29 22:31发表的: "好象批评配音已经成为时尚似的"这句话说得好,好像在某些人眼里,喜欢配音就是落后于时代了一样,难道只有喜欢CS游戏,喜欢网上聊天才是最时尚的吗! |
|
23楼#
发布于:2006-05-30 07:21
下面是引用dorayaki_dk于2006-5-30 06:15发表的: 配音演员好无辜啊,配音演员得罪谁了,难道只有在前面表演的才是演员,在后面配音的就一文不值了吗,现在的社会风气也太爱慕虚荣了,真让人觉得讨厌! |
|
24楼#
发布于:2006-05-30 06:15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 |
|
|
25楼#
发布于:2006-05-30 06:14
没看过, 但也有发言权, 因为楼住也没看过 基本赞同8 18 19 楼观点, 骂配音成了时尚, 就算我哪天完全能听原声 还是会听配音的
|
|
26楼#
发布于:2006-05-30 04:58
下面是引用风荷于2006-5-30 00:28发表的: 我倒很认同法兰站长“提到的记者的行为”,这应该是普遍的现象了。我不敢说那些记者没有写作能力,而是知道他们中很多人为了饭碗而不能、也不敢写深层次的报道文章,包括那些在荧屏上自我吹嘘自己是“新闻人”的人! |
|
27楼#
发布于:2006-05-30 00:28
爱怎么说怎么说好了,喜欢的人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人就是不喜欢,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很反感法兰站长提到的记者的行为,媒体不好好做功课不是一天两天的现象了,连体育记者都是,更何况跑娱乐新闻的?
![]() ![]() ![]() 我还是那句话:很多人已经习惯将影视剧的苍白归罪于配音了。 ![]() |
|
28楼#
发布于:2006-05-30 00:13
下面是引用x-ray于2006-5-29 22:05发表的: 我敢赌两百块:写这篇报道的人是绝对没看过配音版的《雷蒙德》的--我还敢再加一百赌写报道的这人原版也没看过。 注意看那篇报道的最后一段的开头,“有网友称”,中间的“有观众指出”--现在写娱乐报道的娱妓里十个有八个半以趴在网上扒网友的帖子交差为主,自己也不会做半点功课的。他们干的就是照抄一通别人说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报道里动不动拿“网上传言”之类当引语的原因。至于网上别人说的到底准不准确或者是不是有违常识,新闻源不明是不是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业务守则,那帮娱妓是不管的,事实上他们也没什么常识。 相信我,美剧里很多笑料很多观众理解不了,其实有些娱妓就算真的看了原版也听不出来的,他们的听力没那么好,娱乐(说文化有点太高深了,就说娱乐吧,美剧里有很多笑料都跟热门的社会及娱乐热点有关)知识也没那么丰富。 |
|
|
29楼#
发布于:2006-05-29 23:51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5-29 18:38发表的: 我觉得他所说的“配音”是广义上的,并不是仅仅指的配音演员的工作,涵盖译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翻译了 |
|
|
30楼#
发布于:2006-05-29 23:08
下面是引用电影粉丝于2006-5-29 22:50发表的: 我当然不否定这点,但我以上的回帖完全是针对《人》剧的,也请这位朋友看清楚才好。另外我也想问你同样一句话:你看过了吗?看过就说点有针对性的意见,在同等的条件下,讨论才有意义。 |
|
|
31楼#
发布于:2006-05-29 23:07
下面是引用电影粉丝于2006-5-29 22:50发表的: <人>剧的配音演员李智伟、廖菁、韩童生、盖文革、毛毛头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北译”配音演员 |
|
32楼#
发布于:2006-05-29 23:03
片子我看了,所以我想本人还是有发言权的。
比前段时间放的几部日、美的片子强得不止一点半点。最喜欢韩童生的配音,非常出彩。翻译上没有问题,对比以前香港的那个版本,翻译得生活多了。 斗胆说一句:楼主说话刻薄了些。 |
|
33楼#
发布于:2006-05-29 22:50
下面是引用x-ray于2006-5-29 22:41发表的: 央视不是北译,老北译的配音相当的好 央视里也有很多不是北京人,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 所以有些话用北京话说出来更幽默,但是央视的配音在有些风格的影视作品里实在很糟糕 |
|
|
34楼#
发布于:2006-05-29 22:43
下面是引用月下远方于2006-5-29 16:00发表的: 支持 你把赵本山的中国 俚语翻译给老外听,看看老外笑不笑 结合国情是最重要的 |
|
|
35楼#
发布于:2006-05-29 22:41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5-29 22:31发表的: 在配音艺术论坛,这句话可以转换为“好像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北京配音已经成为时尚似的,呵呵” |
|
|
36楼#
发布于:2006-05-29 22:31
其实,从某些媒体狂批《白色巨塔》的配音开始,我就觉得这风气颇为不美
人家星特配《白色》可能的确没有之前配韩剧那么妥帖那么出色(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听惯日剧原声的人来说),但也绝对没他们说的那么差。要真是态度随便水平差劲的配音也就算了,人家配的时候又没对日剧大小眼,把收视什么的都和配音扯上关系也太夸张了。好象批评配音已经成为时尚似的,真叫人反感 |
|
37楼#
发布于:2006-05-29 22:23
楼主要是真觉得《人》配得糟糕,我很期待您自己写的配音评论,专从犄角旮旯找些别人粗制滥造的评论也对不起楼主自己在配音网的地位不是?
别让小儿科级别的闲言碎语玷污了您的话语权。 |
|
|
38楼#
发布于:2006-05-29 22:18
接着说,字幕版代替中文配音版就能让大家笑了?可以去试试啊……这个记者真有意思,把内容和形式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混淆在一起了。全是配音把好好的翻译给糟蹋了?糟糕到什么程度这个记者怎么不举例了?
《疯狂的主妇》、《白色巨塔》的配音人员与《人》是相同的吗?这又体现了记者对配音界的无知!哦,在一个频道播出的译制片就必须是统一的水平了?那《人》的配音人员倒真成了央视的替罪羊了。用别的片子来对比《人》完全就是记者穷途末路的表现——他写不出《人》配音评论,所以只能用别的片子来影射。 这么一个弱智的取巧方法放在地方报纸上倒是可以糊弄人,可怜楼主也被蒙蔽了,这就太不应该了。 |
|
|
39楼#
发布于:2006-05-29 22:05
敢问楼主:你看过配音版的《雷蒙得》吗?
从这篇报道的内容看,我也想问问该文作者同样的问题——我猜他也没看过。做到记者这个位置上,至少应该有点文化涵养的,说实话,翻译过来的版本,很多笑料已经中国化得非常完美了,所以我一直很钦佩那些翻译,作者难道没听出来?很多观众没听出那些笑料我理解,中国一位知名制片人说过,中国电视剧观众的欣赏水平普遍很低,所以自嘲说他们做出来的国产剧基本上就是给猪看的(强调:这里我仅是引用他人原话,不是针对谁的人身攻击)。美国电视剧的那种幽默一些观众听不出来我相当理解。但我不相信这位记者也听不出来。所以我只能善意地理解为——他根本没看过。 拿《成长的烦恼》说话?好。我想让大家看看两部电视剧制作的时间差有多久?《成》制作于1985年,而《人》制作于1996年,美国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中国观众不理解里面的笑料为什么不先从自身找问题?我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是必须承认《人人都爱雷蒙得》里面的幽默段子,真不是高中文化水平以下的人能理解的。虽然同是家庭剧,但《人》要比《成长的烦恼》深刻许多。楼主从一个沈阳的报纸转来这个帖子,可见是处心积虑的,我倒希望你先可以事先调查一下所谓“很多观众”的文化水平。我真奇怪“笑料不多”怎么就扯到配音上去了?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