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12回复:12
[转贴]让人又爱又恨的配音
南方网讯 以前我以为配音这种事情只有中国有,后来知道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德国的朋友来信说:他看到的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一口德语,古怪之极。而美国很多网友也发贴子骂,认为《暗流》在美国上映时用了很烂的配音,结果害得他们没看懂(其实即使那配音很好,估计他们也仍然会一头雾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无论欧美,都比不上中国在配音方面用心。我们甚至建立了专门的译制厂,专门培养一批人,不拍电影不演电影,专门负责给外国片配音,在全世界大概也是绝无仅有。
八十年代之前的译制片里有很多精品,如《乡村女教师》、《简爱》、《叶塞尼娅》,等。进入九十年代,每年开始引进十部美国大片,结果配音水平却每况愈下。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好莱坞影片注重生活化,对白中掺杂着大量的方言俚语。结果我们翻译过来,变成了一水的京白,最多夹几个温柔的脏字。这样一来,即使是最痞的流氓无赖,讲话的时候也像是中文系毕业生一般的文绉绉,整个影片也变得很没意思了。如果那些配音演员们索性用东北话、唐山话、青海话来给剧中人译配,可能效果反而好一些。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可能这些配音演员接触外语接触得多了,翻译过来的句子连语序和语法习惯都是洋味儿十足,有的听起来简直就不像人话。《木乃伊归来》中的反一号有一句台词,“I don't think so.”这是英语比较常见的句式,意思大概就是“我不信”之类反驳对方的话。结果我们的译制人员一个字一个字地照译为“我不这样认为”。当时我差点被酸掉了大牙。 ![]() |
|
2楼#
发布于:2007-04-25 21:54
前一阵看一张“抢版”新007《大战皇家赌场》,英语声道含浑不清,而另一清晰配音声道是“寸头邦德”和“邦女郎”说着流利的“老毛子”话,以“先入为主”的感觉他们是俄国公民,着实有趣!
![]() |
|
|
3楼#
发布于:2007-04-25 17:48
引用第9楼我的小桃子于2007-4-25 17:05发表的言论: ![]() |
|
|
4楼#
发布于:2007-04-25 17:05
其实就算外语水平不错,还是要选择译制片,这位记者大概仅满足把原片看懂就成了,他可能无法理解优秀的译制片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对文字语言的品味,而这是看字幕很难体会的感觉。。。。。
而且正如曹雷老师所讲,国外非英语国家,在欣赏好莱坞大片,大多数观众还是喜欢译制片的 |
|
5楼#
发布于:2007-04-25 15:12
又有人以为配音只是中国独特产物了...........
无语,现在不懂装懂的太多了,小崔说得好"现在附庸风雅的人更多",确实是这样的,海扁配音的人估计大致也都这幅德性......... |
|
6楼#
发布于:2007-04-25 15:03
“配音只有中国有”?
这个假样鬼子平时买不买碟?文字翻译和配音并不是绝对一致的 ![]() |
|
|
7楼#
发布于:2007-04-25 14:43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可能这些配音演员接触外语接触得多了,翻译过来的句子连语序和语法习惯都是洋味儿十足,有的听起来简直就不像人话。《木乃伊归来》中的反一号有一句台词,“I don't think so.”这是英语比较常见的句式,意思大概就是“我不信”之类反驳对方的话。结果我们的译制人员一个字一个字地照译为“我不这样认为”。当时我差点被酸掉了大牙。”
——这是为了对口型啊,衰人作者。想吃酸回去喝醋吧 ![]() |
|
8楼#
发布于:2007-04-25 13:53
2,3楼的,
![]() |
|
|
9楼#
发布于:2007-04-25 10:17
引用第2楼笑谈于2007-4-24 19:01发表的言论: 同意 |
|
10楼#
发布于:2007-04-24 19:05
引用第0楼爱吉拉于2007-4-24 17:55发表的言论: 一看写文章这个人就不懂配音 译制片要对口型的配上的词语音节数量是要与原文相同的 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音节量相同的中文对照 总不能叫观众看嘴张到I don't(我不信)后边think so就光张嘴不出音了吧! 译制片的翻译区别其他方面的翻译就在于此 |
|
|
11楼#
发布于:2007-04-24 19:01
那就请这位记者给我们翻译一个配音出一个不酸的吧~~~
如今自以为是的鸟人还真多~~ |
|
|
12楼#
发布于:2007-04-24 18:54
在广大人民群众还不能通晓各国语言之前,配音还是不错的选择。关于配音的风格问题,各有各的看法,不要急于做结论性的评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