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u 纪录片)【样板戏】(DVD,4.09G)
片名:样板戏
导演:袁欣婷
主演:薛菁华(吴清华) 童祥苓(杨子荣)
色彩:彩色
片长:90分钟
地区:荷兰
类型:纪录片
语言:国语
字幕:中英
时间:2005
该片将电影拍摄、实际采访及音乐剧融为一体,以江青的“口述”拉开序幕,虚拟江青的“声称”,她的样板戏并没有被人遗忘。整个影片中,还不时穿插她对历史人物、对自己的生活及历史的评论。影片中通过虚拟的江青之口,似乎想要说明,文革中什么事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真实,什么是当局的宣传。导演认为,普通百姓可以决定从那段历史中遗忘什么,记住什么,而如果一定要记住一些东西,为何不时那些欢乐明快、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样板戏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专访纪录片《
样板戏》导演袁欣婷
时报记者洪浩
荷兰籍华裔导演袁欣婷的纪录片《
样板戏》是第一部有关文革时期
样板戏的电影,先后获得了国际着名的圣丹斯、柏林、特拉维夫等十几个电影节的邀请参演,并将于3月29日到4月11日在纽约上映。
2004年冬天,袁欣婷带领一个摄制组,在中国大陆采访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作执笔金勇勤、当年
样板戏指挥黄晓同、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扮演者薛菁华、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等人,记录了他们口述的当年一些幕后事情,回顾了
样板戏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高潮低谷,也拍摄了
样板戏在告别舞台20多年后,重新演出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场景。
电影也同时采访了一些当年随着
样板戏长大的一代人,纪录他们对
样板戏的感受;影片中也有一组现在的年轻人在
样板戏的音乐中,跳起现代舞蹈的片段,展现了三代人的不同理解;影片自始至终由一个江青的话外音来叙述,处理手法很独特。袁欣婷说,自己的影片不是为了刻板地记录历史,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人物身上,追踪这些人物20多年来的生活足迹,发掘
样板戏在他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袁欣婷在拍摄现场。(资料图片)
她表示,自己的拍摄目的,是希望观众真实地体验当年的“革命”热情,在了解中国历史上一段特别时期的特别艺术形式的同时,感受被精心炮制的宣传品所影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她也希望人们了解到仅仅30年之后,那个黑暗时期的艺术作品又重新登上舞台,尽管可能被改头换面,但正说明中国人没有失去他们的幽默感。
袁欣婷5岁时离开香港,随父母移民荷兰,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系。她的第一部纪录短片是描写荷兰中餐馆生活的,获得了荷兰电影最高奖──国家电影奖的提名。《
样板戏》是她的第二部作品。
在《
样板戏》纽约公映前夕,袁欣婷接受了*维记者的采访,以下是采访记录:
我喜欢
样板戏 *维:是什么使你产生拍摄《
样板戏》的动机呢?
袁:我在很小的时候,偶然看过一部
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电影,我真的很喜欢。里面的舞蹈、音乐、人们的精神、鲜艳的色彩,都喜欢。直到多年以后,我才了解到,那部电影是诞生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非常的时期。
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资料图片)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电影导演,正在寻找下一个拍摄主题,就想到了
样板戏,我懂得那部电影里的故事,也懂得它想阐述的意思,便很想拍一部与
样板戏有关的电影,也是我的第二部电影。于是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索资料。当时,我并不知道
样板戏后来的命运,我发现它们曾一度被禁演,后来又重新公演了。那是在90年代中后期吧,比如《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北京和上海的芭蕾舞团开始每年都在圣诞节期间上演这些舞剧,观众反应挺热烈。
1998年,在德国海德堡召开了一个有关
样板戏的研讨会,参加的都是东西方的学者们,
样板戏似乎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我就决定,拍一部有关它的电影。
*维:在此之前,你认识那些你采访的人物吗?
袁:不认识。我们搜集了一些信息后,就去了中国,四处打听那些演员的下落,希望能够找到尽量多的老演员。
调研阶段一共进行了三个月,然后我们又回去跟他们确定采访的时间。第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是薛菁华,第二个是童祥苓。童祥苓一开始不愿意被拍摄,总是推脱:“我身体不好,不想被任何人采访。”我们并没有放弃,就去了上海,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同意为我们提供一些当时的情况,但还是不能拍摄。直到后来,他渐渐地对我们有了了解,才终于说:“好吧,我同意和你们合作这个纪录片。”
*维:电影中的这些人好像对
样板戏都有些难忘的情怀。在你采访的人当中,有没有对
样板戏深恶痛绝的呢?
袁:有,我在电影里提到了。很多人痛恨那个时期,痛恨文化大革命。但我电影的主题不是想从一个常规的角度去看待文革,好像文革是不好的,那么
样板戏也不是好的,没有什么是好的,真正的黑白分明。电影不是这个意思。
在我进行拍摄前准备的阶段,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很多人真的喜欢
样板戏,我挺想多强调一下这点。另外,你可以从电影里看到一些文革时的恐怖场面,我并不想忽略那些。但是,我想记录的是,人们怎样对演出
样板戏很兴奋,这种热情又是多么的危险,它带给表演者一种幻觉,使他们远离舞台以外的现实。像影片中那位年轻艺术家说的那样:戏剧造成一种幻觉,而现实是,很多恐怖的事正在发生。
*维:你在拍摄前准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是否有别人也拍过关于
样板戏的片子呢?
袁:没有。这一点也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没有人去记录这件事。当然,这是一个过去的题材,现在的年轻电影人可能更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摇滚乐啦,爱情啦,什么的,这个题材对许多人来说可能太老古董了。
*维:电影出来后,人们的反应怎样呢?
袁:年纪大一些的,一般都不愿谈论
样板戏,不愿谈论跟它有关的东西。中年人,特别是35岁到45岁的人,他们知道那个时期发生的一切,
样板戏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这个电影给他们带来一种混合的感情,甜酸苦辣,五味杂陈。
年轻的一代人不一定理解过去,不一定懂得我电影里讲述的那段生活,他们觉得
样板戏挺新鲜,挺酷。
用江青来讲故事
*维:为什么要用江青来叙述这个故事呢?是你自己的创意吗?
袁:是我的主意,我一开始就想有一个话外音,一个人来讲故事的方式。原本这个叙述者是用的《白毛女》里面喜儿这个角色,后来,我觉得应该是江青,这是她的故事,这是她的
样板戏嘛。于是,我开始去读江青的传记,我发现她……干了很多可怕的事,有点像齐奥塞斯库的妻子,有权势,做了很多坏事,最后为自己做过的事受到惩罚。
她不是一个样板人,却制作了这些
样板戏。哈哈。
这样一个人来讲述
样板戏的故事,会很有冲击力。她讲的东西,你知道你不能完全相信,你知道那可能是谎言,观众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给电影里加入这么一个虚构的角色,会使得电影更有趣。
*维:那个配音是你自己吗?
袁:哈哈,不是我,我的国语没有那么好。我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过三段时间,每次有半年吧。那是因为我对中国感兴趣,你知道的,海外的华人,到我们这一代,长大到一定年纪,都会开始对自己的根发生兴趣的。这是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就有了。
实际上,给江青配音的是一位荷兰人,金发女郎啊,中文说的非常好。
下载后请按照链接下面的文件名进行修改。
本部分内容设定了隐藏,需要回复后才能看到
声明:本人所发资源全部为无水印版,用于论坛朋友间交流,请自觉于下载观看后24小时内删除,如喜欢本片,请购买正版。严禁转帖到其他论坛、博客、QQ群等,更不准用于商业盈利,也谢绝任何形式的压制上传,谢谢合作!由于本人所发影片量大,过期文件无时间和精力补档,请及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