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28回复:5

[原创]也论配音艺术质量为何下滑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1-12 11:34
  前几日看到论坛一帖《配音艺术质量为何下滑》,看过之后颇多感慨,今日在下也来班门弄斧一番,和诸位朋友一同商榷。
    本人早先对配音等事并不留意,看电影也只是看个热闹而已,后来因工作需要会特别留意一下电影音乐。工作之后,阴差阳错的从事了与声音相关的工作,从此便对电影配音有了兴趣,而且愈来愈浓。
    最近这几年配音堪称优秀的译制片实在是凤毛麟角,与早期的上译厂等老一辈的配音艺术家相比,艺术质量不可同日而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下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环境的改变。随着VCD/DVD的大行其道,字幕版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体制的原因,国内引进海外电影的速度较慢,种类也较少,大量盗版电影光盘钻了这个空子,于是原声字幕版的电影被大家广泛接受,而且国外演员的台词功力也确实深厚。再加上国内VCD/DVD出版的速度以及质量也不敢让人恭维。至于说是全国人民学习英文的热情空前高涨,我觉得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第二,声音的选择。我们听一听早先的电影的配音,配音演员的声音各具特色,独具魅力。不说别的,单是听声音就已经觉得是一种享受了。可现在的配音演员几乎出自一个模子,音色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听上去很让人疲倦。
    第三,创作的态度。据我一个从事配音工作的朋友讲,原来上译厂如果要配一部片子的话,首先要看原片,分配角色,要开研讨会进行角色分析;然后练习,再初配;初配之后,所有演职员还要进行第二次的讨论和分析,互相提意见,然后再进行创作;到最后混音的时候还要再进行讨论和修改。而且角色没有大小之分,一些小角色在配音大腕手里也是分厂认真的对待。如此这般的下来,一部片子配下来需要二到三个月的时间。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据我所知,《指环王III》的配音只用了三天。我知道科技的发达,可以在配音上节约很多时间,可我实在不能想象,三天配完的东西怎么能跟花二到三个月的时间配出来的东西相比。另外,央视应该是配音最不负责任的,据说,曾经一天搞定六部电影的配音,一共用了7个演员。像《兄弟连》那样的片子,也只用13个配音演员,不到半个月就搞定了。
    第四,经济的问题。刚才说过创作的态度问题,其实创作态度的不端正与不严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的问题。现在配音的市场还是不小的,比如,广告配音、电视剧、电影、电视片、广播剧、小说、杂志等等。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那么时间就是金钱。就必须要加快速度,配音演员、导演等人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经济利益,在创作上就能省则省了。每一部片子的配音都有预算,为了多赚钱,导演就少请演员,每个演员多搭几个角色,再压低演员的价格;演员呢,既然价格低了,那就不可不必动真格的了,节约时间多接几个活就可以了;演员和导演靠的都不是质,而是量,量多了,钱自然也多了。曾有一个朋友这样说,你想搞创作?那好,你就在家慢慢创作吧。你要价高?好啊,现在谁也别觉得自己配的好,声音好的人太多了,你不干有人干,而且排着队的来。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这个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得今天,导演和演员即使有心搞搞创作,这些花钱的大爷们也未见得会给他们那么充足的时间,也未见得这些大爷们就等得起。
造成配音艺术质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配音艺术不会消亡,但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后,配音艺术只是我等小众钟情的对象。试想,成千上万收藏电影的人当中又有几多是不计功利的痴迷于中文配音的呢?
   此文仅表达在下的一些浅薄之见,与众位品评,谢了。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1楼#
发布于:2006-01-12 14:58
楼主的观点其实并无新意,让人感觉又回到了多年以前,换言之就是楼主的观点至少落后了多少多少年,因为从楼主的文字中不难发现,其实还是在“老生常谈”一些早已不是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所在的内容,无非就是“电影光碟的出现”、“配音工作时间紧、任务急”、“配音行业的待遇”等等,然而这些重复了已不知多少次的话题里,此次的再度重提却也没能都被重复正确的,比如时间方面的因素,其实谁都一样,极少能有例外,而一些配音作品比如21集的《基因之战》却只不过才用了11天就完成了,尽管原剧本身一般,但配音仍保持极高水准,这是一个以高速度、高质量完成的配音作品的一个近期的典型例子,说明时间紧迫与否和作品质量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关系,配音团队的高水准、高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能有机会翻阅一下以往的电影杂志,会发现也不是所有上译的经典都需要数个月那么久的时间来完成的。其次,关于待遇问题,其实也无需再次详述的,因为大家不可能忘记还有着那么多专心只为艺术而不顾个人利益的专业译制机构的配音演员,他们的素质水准是得到公认的,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我觉得楼主的几个分析里似乎忽略了几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译制片的片源是如何得到的,那个引进、发行外国影片的机制是什么、怎样被运作的、运作得是否合理,从何而来的,过去怎样、现在又怎样,作为传播媒体又从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等,相信搜索一下论坛旧贴,楼主会发现其实这个顶楼的贴子不发都行。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知楼主有没有发现,就是那些希望配音艺术质量下滑、最担心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为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而“痛心疾首”的一些人员,往往还是那些佯装“哀叹”、“忧虑”配音艺术的现状不佳的那部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配音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真正的配音艺术佳作的不断出现(无论是以何种数量展现在公众面前),都是他们最最害怕看到的,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公众能通过比较来发现原来他们的或他们所“叫好”的“作品”是那么的糟糕。而且他们也都特别喜欢炮制诸如“配音艺术质量下降”之类的话题并反复“炒冷饭”,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行,别人也休想”,是被这种思维方式所长期左右了,如同“一个天生的盲人在听闻彩虹之际所发出的噫语”,这其实跟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准、修养等有关,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环境因素的。

还有,象译制版《兄弟连》这样的劣质片,别说是不是“配音艺术”了,其实都根本不能算是合格的译制片,因而不存在什么质量“下滑”不“下滑”之说。也最好不要把能将《兄弟连》译配成喜剧片、把《绝望的主妇》演变成诗朗诵的那些个“滑稽笑话”跟配音艺术也混为一谈,毕竟搞译制片不是搞个人独立艺术、搞江湖杂耍,专业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普通话说得再溜儿、嗓门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
gianni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6-01-12 15:03
下面是引用norwoods于2006-1-12 14:58发表的: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知楼主有没有发现,就是那些希望配音艺术质量下滑、最担心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为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而“痛心疾首”的一些人员,往往还是那些佯装“哀叹”、“忧虑”配音艺术的现状不佳的那部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配音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真正的配音艺术佳作的不断出现(无论是以何种数量展现在公众面前),都是他们最最害怕看到的,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公众能通过比较来发现原来他们的或他们所“叫好”的“作品”是那么的糟糕。而且他们也都特别喜欢炮制诸如“配音艺术质量下降”之类的话题并反复“炒冷饭”,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行,别人也休想”,是被这种思维方式所长期左右了,如同“一个天生的盲人在听闻彩虹之际所发出的噫语”,这其实跟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准、修养等有关,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环境因素的。


竟有这种事??
老片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3-10-24
  • 贴图大奖
3楼#
发布于:2006-01-12 15:41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知楼主有没有发现,就是那些希望配音艺术质量下滑、最担心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为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而“痛心疾首”的一些人员,往往还是那些佯装“哀叹”、“忧虑”配音艺术的现状不佳的那部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配音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真正的配音艺术佳作的不断出现(无论是以何种数量展现在公众面前),都是他们最最害怕看到的,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公众能通过比较来发现原来他们的或他们所“叫好”的“作品”是那么的糟糕。而且他们也都特别喜欢炮制诸如“配音艺术质量下降”之类的话题并反复“炒冷饭”,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行,别人也休想”,是被这种思维方式所长期左右了,如同“一个天生的盲人在听闻彩虹之际所发出的噫语”,这其实跟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准、修养等有关,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环境因素的。

??????????????????????????????????????
4楼#
发布于:2006-01-12 17:05
下面是引用老片于2006-1-12 15:41发表的:
不知楼主有没有发现,就是那些希望配音艺术质量下滑、最担心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为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而“痛心疾首”的一些人员,往往还是那些佯装“哀叹”、“忧虑”配音艺术的现状不佳的那部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帮我解释一下这句话吗?断句太难了,像是英文的复句。

我也同意现在的译制滥片太多。
5楼#
发布于:2006-01-12 20:14
下面是引用norwoods于2006-1-12 14:58发表的: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知楼主有没有发现,就是那些希望配音艺术质量下滑、最担心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为配音艺术质量不下滑而“痛心疾首”的一些人员,往往还是那些佯装“哀叹”、“忧虑”配音艺术的现状不佳的那部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配音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真正的配音艺术佳作的不断出现(无论是以何种数量展现在公众面前),都是他们最最害怕看到的,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公众能通过比较来发现原来他们的或他们所“叫好”的“作品”是那么的糟糕。而且他们也都特别喜欢炮制诸如“配音艺术质量下降”之类的话题并反复“炒冷饭”,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行,别人也休想”,是被这种思维方式所长期左右了,如同“一个天生的盲人在听闻彩虹之际所发出的噫语”,这其实跟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准、修养等有关,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环境因素的。



大概读懂了一点,楼上讲的实际是某些中国人的心态:“喜欢为失败找借口,即使不能保证双赢,也要保证双输,我再差也要拉一个比我好的做垫背。”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