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09回复:7

[转贴] 配音艺术辉煌不再--看了很让人心酸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4-21 12:20
看了很让人心酸,如今的配音是在夹缝中艰难求存。

原帖地址如下:http://www.ssav.cn/vocality/voc_pagess/voc_pages01_12/voc_page01_1201.asp



                                                     配音艺术辉煌不再    
  
                                                                                                    来源:新世纪周刊

   随着译制片观众的分流,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去世或隐退,配音行业已从“偶声时代”过渡到“棚虫江湖”。在录音棚间疲于奔命的年轻“棚虫”能否续写配音艺术的辉煌?答案尚需时间证明。只是,那个充满艺术感的“配音时代”已成追忆. .....

  2005年4月22日凌晨,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尚华悄然辞世。有人说,尚华去世了,电影配音艺术死了。

   没有人批评这种说法的言过其实。的确,在许多观众心中,随着邱岳峰、毕克、尚华等著名配音演员的去世,以及童自荣等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渐渐淡出,配音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记忆。在配音市场依然风生水起的今天,“配音时代”却开始成为人们的怀旧对象。

  银幕“偶声”成追忆,很多观众也渐渐养成了欣赏原声影碟的习惯。有人甚至提出取消配音,完全采用字幕。

  据了解,本月全球同步上映的《星战前传三:西斯的反击》,全国共发行300个胶片拷贝,其中英文拷贝有100 个,达到了配音拷贝数目的一半。

  “配音艺术能否再次辉煌,对此我感到很灰心。”上译厂的著名配音演员曹雷对记者说。 退休多年的曹雷依然活跃于配音领域,但她说自己再也感觉不到从前那种艺术创作的氛围了。

  往日辉煌

  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入永嘉路383号,并在里面搭建了简陋的录音棚,设置了两个排演厅,及一个只有 200余席位的放映厅。在专家的眼中,383号无论是环境还是设备,都达不到电影译制厂的要求,然而在观众心里,那里却是真正的译制片梦工场。

  由上译厂译配的影片,如《虎口脱险》、《简爱》、《佐罗》、《悲惨世界》、《追捕》等,让国内银幕跨越了译制片的饥馑时代,也让邱岳峰、毕克、尚华、李梓等一批配音演员的声音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偶声”。

  “我对那个时代的天才配音演员心存感激,他们就像是文艺体制内一小片‘编外’的天空,从空中散播着人性的声音。”著名画家陈丹青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37岁的教师罗城,至今都无法忘记《简爱》中罗切斯特在英格兰的星空下高喊出的“简!简!”。“虽然已看过无数遍小说,但我仍然被深深地震撼。”罗城说,邱岳锋的配音,如此真实地传达出罗切斯特痛彻肺腑的感觉。此后,只要有邱岳锋配音的影片,罗城几乎一个不落。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观众对“偶声”们配音的角色如数家珍,几乎只要一听到声音,就能报出配音演员的名字,痴迷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的追星族。据说童自荣每天都要接到几封观众来信,其中有许多是女孩子的情书。

  听广播录音剪辑及朗诵译制片里的台词,也是当年的流行风尚。无论是朗诵比赛还是晚会,我们能听到各种版本的《简爱》对白,无数人模仿李梓的声音、腔调,背诵简爱那段经典的爱情宣言。而在中学里,配音磁带也一度成为了最好的普通话教材。

  走向萧条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译制片最辉煌的时候,曾有人做过一次统计,上译厂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余部电影,中国译制事业的起源地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则译制了30多个国家的700余部电影。

  不过,如今这种辉煌已成记忆。据了解,在1993年之前,作为主要的译制片生产基地,长春电影译制片厂每年要接20部译制任务,而目前由中影公司分配到手中的几乎很难超过10部。

  即使当年译制片的“圣殿”上译厂,其境况也难掩盖萧条之意。据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市场化运作的今天,制片方也开始“挑三拣四”,并不会因为上译厂的“金字招牌”就把活给他们,而是从市场出发寻求最佳组合。

  比如迪斯尼公司,他们拿了各种风格的小片子、动画片到上译厂配音,对那里的导演、演员、设备都考察了一番,等真正的大片《玩具总动员》、《恐龙》等进来时,却一部都没有给上译厂,而是直接找厂里的退休演员当译制导演组建配音班子。

  人才的青黄不接也是译制片厂面临的最大困境。据了解,目前上译厂的配音演员只有10多个人,正在着力培养的几名年轻演员,也依然淹没于上一辈的辉煌之中。

  而长影厂的配音演员,大部分为生计所迫漂在北京,厂长杜慧军曾向媒体记者呼吁拯救配音艺术,但他同样无奈地表示,“说演员们功利性强,但他们也要糊口。”

  2001年11月,上译厂搬入上海广播大厦。较之于永嘉路383号,这里的环境堪称“豪华”,还有价值数千万元的亚洲一流设备。不过,这一切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上译厂日渐衰落的印象。

  观众分流

  在北京知名青年配音演员陆揆看来,“海派”配音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配音行业的凋零。相反,北京这两年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只不过由于译制片观众的分流,让人们形成了一种配音时代已成追忆的印象。

  曹雷也认为,当年配音艺术的辉煌是大的社会环境的直接后果。“那时娱乐方式很单调,加上文革期间文化上的隔绝,除了前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影片,中国观众很难看到译制片。”

  曹雷感叹地回忆起当时译制片受欢迎的情形:“《卖花姑娘》放映时,那真是挤死人,甚至连夜排着队买票。”

  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不但是一些译制片中的主角家喻户晓,银幕之后的配音演员也成为明星。如今,蓬勃发展的电视与网络业,尤其是无孔不入的原声盗版影碟,抢走了很多观众。在大中城市里,人们常可以于影片引进半年前,就买到制作精良的原声盗版碟。

  说起盗版影碟,陆揆感到非常无奈。“盗版商不但掌握了先进技术,而且有着良好的服务意识,他们做出来的盗版影碟比正版还要像正版,质量还要好,收录的花絮还要多。”

  陆揆的无奈恰是许多影迷津津乐道之处。在一些影迷看来,盗版影碟不但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原声电影,也渐渐培养了他们欣赏原声电影的习惯。

  “‘敬业’的老板(盗版商)把活做得很好,字幕又简单又明白,看的时候不会有障碍。”北京崇文门地铁口一位卖盗版影碟的小贩告诉记者,“如果拿货不小心拿到配音版的,顾客会非常生气。”不过,他说这种可能非常少,因为很少有人去盗配音版本。

  创作粗糙

  自称“从8岁开始看译制片”的记者刘小峰(化名)则认为,不是不想看译制片了,实在是因为现在许多电影的配音 “不堪入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曹雷认为,配音艺术的江河日下与行业工作者日渐粗糙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曹雷告诉记者,上译厂老一辈配音工作者严格遵循翻译、初对、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等7道工序,通常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这期间从导演到配音演员、翻译,每个人都是非常用心地投入其中。

  “为了让自己更‘贴’角色,尚华老师有时要让放映师把原声电影放几十遍。”曹雷说。上世纪80年代,童自荣配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时,边骑车边琢磨台词,一头撞上大卡车,撞飞了一只自行车轮。

  “但现在一些配音演员基本没时间去熟悉本子,拿到就读,口形对不上了,就随意加快或放慢语速。”曹雷说。陆揆也告诉记者,有的配音演员对台词根本不过脑子,“即使翻译的前言不搭后语,也照读不误”。

  配音质量的好坏,与翻译和导演的创作态度、水平紧密相关。为了了解异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剧本和人物形象,上译厂著名导演兼配音演员苏秀,不仅专门学习俄语,还学习了英语和法语;精通外语与各国文化的厂长陈叙一,在翻译、导演《王子复仇记》、《简爱》等片时,几乎是字斟句酌。

  曹雷认为,这样严谨的工作方式现在已经很少了。“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干活,连翻译是谁都不知道,也没人数口形。”在这种情况下,曹雷无奈地表示,自己也只能尽力而已。

  人们常常指责临时组合的“草台班子”译制质量低下,而一位上译厂的老人告诉记者,即使是“出身正宗”的上译厂,现在也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

  比如以前配音完成后,厂里所有人都要参与“鉴定”工作,再由厂长、艺委会提出意见,补戏或重配。而现在,有时候是技术、行政人员来“鉴定”,一些艺术上的负责人都到外面走穴、挣钱去了。

  出于商业考虑,影片生产方开始热衷于找影视明星配音。明星们百忙之中做起了“兼职”,虽然也有徐帆、张国立等成功的例子,但让人们怀疑的是,除了因为没受过相关训练而力有不逮之外,这些明星有多少时间、精力投入配音“副业”当中。

  一位录音师告诉记者,一些大牌明星拿的配音酬劳可能是普通配音演员的百倍以上,但付出的努力却百分之一都不到。很多明星没有时间看剧本,根本谈不上对角色的先期挖掘就匆忙上阵。

  “某某(国内著名男演员)在配音时,一句话录了5遍,就不耐烦地耍开大牌,说‘录这么多遍还不行,你们究竟干什么用!’”该录音师说,而正常情况下,哪怕50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市场制约

  配音工作粗制滥造,很多人将谴责直指游离于译制厂外的“棚虫”,陆揆无奈笑道:“其实,就北京这个圈来说,不排除有些人注重的是金钱,但也有很大部分人在为配音艺术而努力。”

  不过,让他们感到郁闷的是,虽然“我们也想精益求精,比如一天配一集电视剧,一星期配一个电影,但经费谁来出?”

  据了解,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译配经费都少得可怜。译配一部译制片的资金通常只有10多万,交纳各种费用及分摊给导演、翻译、录音师等人后,即使是为大片主角配音的知名配音演员,收入也不过几百元。

  例如给《星战前传三》主角阿纳金配音的金锋,自己负担了从上海来回的费用,报酬也只有1200元。

  资深制片人王进喜说,现在配音是一个社会化生产,大家都压低成本。为了节约开支,一些电视剧往往是几十个角色四五个配音演员就搞定。“既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快快跑,难呐。”陆揆说。

  同经费问题一样,让王进喜头疼的还有译制时间问题。4月30日,记者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里时,《星战前传》的配音队伍正昏天黑地赶活--他们只有两天时间,必须完成所有的配音工作。

  而22日,翻译顾铁军才拿到本子。顾铁军觉得翻译时间不够,制片人王进喜也十分无奈,“为了保证全球同步发行,我们7号前必须把拷贝做好,配音完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译配的时间只有这么点。”

  据王进喜介绍,目前电影配音,配音演员在录音棚里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天,熟悉人物角色的时间也只有一两天。一位配音演员告诉记者,给电视剧配音,一场戏往往只能看一遍就要开始录。

  不过,让王进喜感到安慰的是,整体工艺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生产效率,导致整个流程时间大大缩短了。“以前的工艺配一本需要4小时,现在只需要1小时了。”而且先进的工艺和处理软件还能调节口形,甚至能自动将音调音色往原片上去靠。“人的因素比从前少了。”王进喜说。

  观念转变

  “对于我们来说,译制厂是个圣殿,在译制厂那边就是艺术。但是在这边,你唯一的感觉这是个流程,是个产业,和艺术没有多大的关系。”

  上海“棚虫”冯俊骅的说法代表了很多圈内“虫友”们对目前配音行业和配音市场的理解。市场制约着老一辈行业工作者们的“艺术事业”,也在改变和引导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陆揆看来,市场的引导更多的是观众欣赏习惯的反映。“从前的译制片配音掺杂着一种华丽的朗诵味,但现代观众比较习惯于生活化的配音。在这种市场需求下,配音应该是译制片与通俗生活相结合的过程。”

  也许正是这样,《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港台配音的动画片,虽然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却因为足够生活化,甚至连小孩儿的咬舌话都有,反而比一些字正腔圆的动画片更受欢迎。

  “在这种情况下,配音演员就是一块胶泥,角色要求我怎样就怎样。”如果说从前的“偶声”让观众一听就知道是谁,陆揆等年轻配音演员的努力则是让观众忘掉这群说话的人。

  就拿陆揆来说,在一些初入行的“小字辈”眼中,他的成功是没人能想到《巨星总动员》中唾沫横飞的“达菲鸭”,和《指环王》中的王者“阿拉贡”及怪物“格鲁姆”是同一个人配音。

  “回忆永远是美好的,但真是拿老电影看,当时那种工艺现在简直没法听。”从1994年的《阿甘正传》开始,王进喜组织着他的“草台班子”译制《拯救大兵瑞恩》、《指环王》等几十桩大活,还得了不少奖。

  他的自信不仅在于先进的录音工艺,而且在北京还有一两百名各具特色的“棚虫”以供选择,他有信心把译制事业好好做下去。而陆揆认为,在北京的圈子里有那么二三十个人在为“能对得起观众而努力”,“京派”配音也能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1楼#
发布于:2006-04-21 12:36
看来论坛的“回收站”的确该开个盖了,这样一个N多年前的问题文章又占不了多少地儿的,我记得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扔进去过了。。。
linger2
白银会员
白银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5
  • 社区居民
2楼#
发布于:2006-04-21 14:09
  “在这种情况下,配音演员就是一块胶泥,角色要求我怎样就怎样。”如果说从前的“偶声”让观众一听就知道是谁,陆揆等年轻配音演员的努力则是让观众忘掉这群说话的人。

  就拿陆揆来说,在一些初入行的“小字辈”眼中,他的成功是没人能想到《巨星总动员》中唾沫横飞的“达菲鸭”,和《指环王》中的王者“阿拉贡”及怪物“格鲁姆”是同一个人配音。

这种无知亦无耻的话都说得出来,确实该扔进垃圾堆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3楼#
发布于:2006-04-21 14:22
是呀,以下是我记得的较早的一个转贴版本,“备用论坛”上的:

http://sh.netsh.com/bbsjh/18447/2/3589.html

好象至今未见署名,后来这里论坛“重建”后,又有多个不同的临时ID进行了重复转贴,无论是“心酸”还是“想哭”或者怎么样,均被一一扔进了“回收站”。我想与其限制一些热心的网友上传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图片,还不如先把重复贴清理掉,一样可保证空间的足够,实在要看,去顶那个旧贴就是了。
4楼#
发布于:2006-04-21 15:05
真是对不起,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

我今天才看到这个帖子,觉得它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这才转过来,想让更多人看看。

既然如此,那就请管理员删掉吧,抱歉。
jamy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6-04-21 16:21
路过
现状就是如此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断然说配音再也没有辉煌我是不同意的  主要看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6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6楼#
发布于:2006-04-21 17:42
下面是引用linger2于2006-4-21 14:09发表的:
  “在这种情况下,配音演员就是一块胶泥,角色要求我怎样就怎样。”如果说从前的“偶声”让观众一听就知道是谁,陆揆等年轻配音演员的努力则是让观众忘掉这群说话的人。

这种无知亦无耻的话都说得出来,确实该扔进垃圾堆


陆揆等年轻配音演员的努力则是让观众忘掉这群说话的人——这是正确的方向,也是配音艺术的最高境界!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6-04-21 20:45
这文够老的,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