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阅读:3781回复:24

[转贴][关于"潘冬子参赛记"]《无极》能,《闪闪的红星》为什么不能?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4-27 11:11
  《无极》能,《闪闪的红星》为什么不能?

2006-04-26 10:25:27 

来源: 南方网(广州) 

  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网上又出现了名为《潘冬子参赛记》的恶搞短片,和馒头相同的是,这次恶搞,同样引来了出品方八一厂的强烈不满;和馒头略为不同的是,本次恶搞,网络舆论显得比较谨慎,并没有出现太多支持恶搞者的声音。究其因,一是类似恶搞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大众颇有些审美疲劳之感,关注度下降是必然的;其次,《闪闪的红星》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无极》,带有更深的历史痕迹,经历过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人还无法真正从感情上抛弃这部电影;其三,八一厂比起陈凯歌显然更强势,胡戈面对陈凯歌“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指责可以从容应对,而“胡倒戈”面对八一厂颇有些上纲上限意味的声明则很快地屈服了,很显然,媒体在评介这一事件时,面对八一厂会比面对陈凯歌想得更多些。
  
  其实《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其本身并不带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性。这部电影出产于1974年,我想对中国人就无须去点评时代背景了,但这个背景却对中国的电影观众甚至于中国人——绝不仅仅是所谓看着这个电影长大的人——的影响都非常复杂,这是一个娱乐基本缺失的时代,看电影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几乎是娱乐的最高境界,一部《祖国新貌》都能看得人如醉如痴的时代,故事片,尤其是带有某种娱乐元素的故事片,可想而知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美好回忆。
  
  八一厂说《闪闪的红星》是红色经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不错的。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部娱乐片来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娱乐性就是它永远无法摒弃的特征,中国自49年至76年,在电影的拍摄上,有着严格的模式化倾向,导演很难逾越雷池半步,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是电影的基本特征。但就是在这样的严格控制下,中国电影依旧有着非常明显的娱乐性,比如经典的“老三战”,你很难从真实性、人性化方面去解读《地道战》,但你一定会觉得很娱乐。而象《铁道游击队》《英雄虎胆》之类的影片,甚至包括《烈火中永生》之类的电影,都暗藏着惊险、动作、惊竦、悬疑的元素。《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智取华山》等电影,几乎可以界定为百分之百的娱乐片,或者叫商业片——当然,那时候没有这个词——现在我们也称之为“红色经典”。
  
  说道66年之后的十年,中国电影实在没有贡献给我们什么值得留念的东西,八个样板戏之外,人们能记住的可能是《创业》、《青松岭》、《海霞》、《春苗》之类的带有些许喜剧色彩的高大全影片,也许还有纯粹的革命式商业电影《侦察兵》,剩下的,可能就是这部《闪闪的红星》了,这部拍摄于七三年,完成于七四年的电影,由于没有直接去“贴近”当时的现实,使它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从拍摄的手法上,其实是非常娱乐化的,复仇的主题、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多处惊险的情节,对于观众都是一种吸引力,尤其是电影中出现了胡汉三这样的角色,成为中国电影中的典型形象,但这个人本身带有的是喜剧色彩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凶恶,这也和当时对方面人物必须要进行漫画式的处理有关,当时的许多中国电影都把反面人物塑造成了喜剧角色,对于观众来说,确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闪闪的红星》拍摄过程中,一直得到了来自高层的种种关照,尤其对于潘冬子的塑造,强调的“不要怕写高了”,要“突出一个斗字”。在实际拍摄中,对剧本作了多处修改,甚至于原剧本描写了潘冬子用毛笔在告示牌上写完一个字后,随手往春伢子脸上抹了一道的细节也因为怕被人说成“给英雄脸上抹黑”而删除了。这样,《闪闪的红星》塑造了一个高大全的小英雄形象,年仅十岁的潘冬子甚至在妈妈被烧死后,不是悲痛伤心,而是沉着地劝阻群众不要去营救,因为
“妈妈是党的人,不能让群众吃亏”,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已经完全消失了,他的喜怒哀乐乃至一切表情,都必须要服从一种需要——革命的需要,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情感,这和以往中国电影中的张嘎、红孩儿、《鸡毛信》里的海娃相比,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以外的张嘎等小英雄,都保留了相当多的和年龄相符的性格特征,而到了潘冬子这里,这些年龄特征完全消失了,潘冬子除了单纯的形象,再也不是一个儿童,他是一个成人,和他的妈妈、爸爸毫无区别,比普通的群众觉悟更高。这就是当时的英雄形象——对儿童抹杀年龄特征,对女性抹杀性别特征,人物只有两种情感,对“自己人”无限的爱和对“敌人”无穷的恨,这,就是《闪闪的红星》给我们的遗产。
  
  尽管主流的声音对“红色经典”一直不肯从理论上进行更新,但实际上人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解构,而后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一再被当作喜剧素材使用,胡汉三、南霸天等人物一再以喜剧形式出场,要说“恶搞”,人们其实一直在善意地进行着。《闪闪的红星》与其说教育了一代人,毋宁说娱乐了一代人,只不过这种娱乐带有太明显的历史痕迹,有着太明显的怀旧情感。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跑去吃所谓的忆苦饭,其实怀旧的心理暗示比他真实的想法更能支配他此时的行动,当然他不可能一直去吃忆苦饭,甚至不可能连吃两顿。
  
  《闪闪的红星》出品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有三分之一个世纪了,这三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可谓是天翻地覆,而一味地强调以血还血的《闪闪的红星》,会对现在的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澄清这个问题,恐怕比“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版权要重要得多,毕竟,这仅仅是一部电影,一部三十多年前的电影,恶搞也许不值得提倡,但至少在网络时代,我们也无必要对一部三十年前的电影如此清纯地崇拜,既然《无极》可以娱乐大家,《闪闪的红星》又为什么不可以,都是电影,而且都在不同的时代娱乐过大众,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红色经典”只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带有历史背景的名词,而不是必须顶礼膜拜的理由。(再见肖申克)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1楼#
发布于:2006-04-27 11:11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6-04-27 11:14
一个不懂得敬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3楼#
发布于:2006-04-27 11:24
个人觉得倒不是什么“不敬畏”,而是要看所谓的被“敬畏”的东东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的,受众当时是否有选择的权力。被迫“敬畏”、人云亦云才是最没有希望的。。。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4楼#
发布于:2006-04-27 11:40
[转贴][摘录]请注意,高雅艺术不是高压艺术

2006-04-25 11:04:09

.......

                      我原本以为,高雅的东西,总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所谓大美无言,大音稀声。这两年,没怎么见到高雅的艺术,却总是听见高雅的怒斥,对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大呼小叫,脸红脖子粗。相比之下,倒是那些被他们怒斥的“低俗”艺术的反应,显出君子之风来,高雅得多了。
              其实,对那些改装经典,如果不是非要“我高雅给你看看”,我也没那么大的意见。历史上那些被认为高雅的作品,当初也未必都摆出这种姿态。《桃花扇》中对史可法血战扬州的史实的篡改,《红楼梦》中的“假语村言”、“真事隐”等等,倒很像今天的“恶搞”。
              不得不提的另一个大脑袋新闻是,《闪闪的红星》也被恶搞了。八一厂盛怒之下,顺带打了可怜的《无极》一巴掌:那种商业娱乐片可搞矣,我们的经典你也敢搞?听听,这是高雅还是高压?谁还敢吭声啊?所以,胡倒戈立马就乖乖道歉了:“八一厂相关负责人声明语重心长,句句敲打着本人的灵魂,本人看后受到极大的触动和教育。

            编辑:尔东
            【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编辑信箱】 作者: 长平 来源:南方都市报


http://www.southcn.com/ent/yulun/200604250516.htm

p.s.
转贴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与转贴者无关。
古道飘零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5楼#
发布于:2006-04-27 11:44
所谓恶搞,最不能触及和伤害的是人的心灵。《无极》出山不久,看过的观众好多都无法完全接受这部片子,更何况许多人还没有看过这部片子,也就无所谓情结了,所以馒头仅仅伤了陈凯歌。而《闪闪的红星》代表了不止一代人的情愫在里面,“小小竹排江中游”,那不是很短的一段话就可以说清楚了,所以这个恶搞,就伤了许多人,也难怪不能让那么多人接受。一部电影,不能在电影而仅谈电影,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效应,和人文效应。可能大家也发现,恶搞片多剪辑周星驰电影的画面,可以一是认为动作和剧情比较夸张,二是周的片子本身就是反传统,恶搞性质的,也就无所谓颠覆再颠覆了。
只欣赏优秀的配音,而不拘泥于流派。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6楼#
发布于:2006-04-27 11:44
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
首先我不认为《闪闪的红星》是什么了不起的电影,并且1950-1970年代的中国电影观众对于自己看什么电影确实毫无选择权。而作家、艺术家又何尝有自主权呢?对那个时代的检讨、反思永远要进行下去。
另一个问题是“搞笑”、“改编”、“网络娱乐”是否存在界限的问题。在这个遍地同人的网络时代,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敏感。特别是这种“娱乐”在最终效果上要颠覆的是涉及下一代的精神皈依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敬畏”吧。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7楼#
发布于:2006-04-27 13:47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4-27 11:44发表的:
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
首先我不认为《闪闪的红星》是什么了不起的电影,并且1950-1970年代的中国电影观众对于自己看什么电影确实毫无选择权。而作家、艺术家又何尝有自主权呢?对那个时代的检讨、反思永远要进行下去。



这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影片出产方的此种“一跳三丈高”般的情绪反应来看,应该首先他们自己已经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作品了,但却又好象在“强迫”如今所有的观众必须要以“经典”来看待此片,让公众觉得好象该作品是“连碰都碰不得”的,要让观众继续“原汁原味”地去承受一部艺术上并不怎么样的作品里传达出来的东西,似乎仍希望回到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舆论环境享受一种“至高”待遇,原因究竟是什么引起的。。。是不是“怀旧”过度产生了“幻觉”而无视现实?。。。就很令人感到费解了。。。而且,顶楼的转贴文章也确实写得很有道理啊~~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4-27 11:44发表的:
另一个问题是“搞笑”、“改编”、“网络娱乐”是否存在界限的问题。在这个遍地同人的网络时代,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敏感。特别是这种“娱乐”在最终效果上要颠覆的是涉及下一代的精神皈依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敬畏”吧。



这倒未必,就跟那个视频片段也仅代表了作者自己的见解一样。而真正能称得上“精神皈依的东西”的是最不怕被“颠覆”的,因为那是“颠覆”不了的。
叶海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8-09-07
8楼#
发布于:2006-04-27 13:49
《无极》能,《闪闪的红星》当然能,问题在于怎么个恶搞法,胡戈在《馒头》中展示的是他幽默的创意,如“圆环套圆环”、“头发竖起来的阿姨”等等,人们看后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容;而《潘冬子参赛记》通篇都是什么“梦中情人”、“抓住树杆要跳钢管舞”和一些令人作呕的下流提问,难怪此恶搞一出笼就嘘声四起,观者都不是傻瓜,分得清美与丑,这和清纯地崇拜一部三十多年前的电影没有直接关系。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9楼#
发布于:2006-04-27 13:51
这个帖子逼我想这个问题,但是脑子里有些撕捋不清的线索纠缠在一起了。
首先是红色经典的历史评价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
其次是所有经典的历史评价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
还有我们的时代和我们以后的时代应该建立起一个怎么样的信仰体系,和有没有可能建立新的合理的信仰体系的问题。
是啊,红色经典为什么就不能恶搞呢?既然在红色经典作为流行文化的年代里,红色经典本身就是充满了特定的娱乐功能的。样板戏不就是在恶搞传统京剧吗?
10楼#
发布于:2006-04-27 16:52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4-27 13:51发表的:
这个帖子逼我想这个问题,但是脑子里有些撕捋不清的线索纠缠在一起了。
红色经典为什么就不能恶搞呢?既然在红色经典作为流行文化的年代里,红色经典本身就是充满了特定的娱乐功能的。样板戏不就是在恶搞传统京剧吗?

请教穆阑同志:是否在深刻!全面!客观!公正!历史!辩证!真诚地了解,您所说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最起码的最基础的前提之下!莫名扣上“恶搞传统戏”的说法?作为一名中国戏曲学院的清贫而执著的老师,血肉相连的砸碎骨头连着筋的誓死捍卫炎黄瑰宝华夏国粹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严正声明坚定立场,像尊敬的贵网站旗帜鲜明地守卫译制片精神家园和灵魂净土一样,我们这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戏曲工作者们,对于革命现代京剧----这无以数计的梨园群芳、菊坛精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艺术结晶、尽心之作,所寄托的的深厚情感与历史积淀,以及如今已被万千观众,沧海变桑田,故人两相忘的凄凉现状,饱含着满心的无奈和遗憾,悲哀与辛酸!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何故强不知以为知,殷切请教阁下,样板戏?究竟在何时?何地?何人?何剧目?何流派?“恶搞”传统戏了?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11楼#
发布于:2006-04-27 17:04
样板戏和传统京剧的差异不需要我来解释,我也懒得解释。不过我警告你,配音网不欢迎文革语言,出言请慎重。
phoenix
  • 最后登录
12楼#
发布于:2006-04-27 17:10
没有针对性地说:
问题很简单,“恶搞”不等于“贬低”。
国外恶搞电影很多,但都是旁敲侧击的幽默。
不真正理解这种幽默就不要来“恶搞”,否则定会过分。
大头龙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15-12-15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13楼#
发布于:2006-04-27 17:22
下面是引用韩冬100050于2006-4-27 16:52发表的:

作为一名中国戏曲学院的血肉相连的砸碎骨头连着筋的誓死捍卫炎黄瑰宝华夏国粹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好长的定语啊!我的妈呀,读完这句真的不容易,我敢说一口气能读完这句的人,肺活量至少在5000CC以上!
[size=4][font= 楷体_gb2312] [b][img]http://www.peiyin.com/2005/editor/UploadFile/2006-7/18/2006718172724172.jpg[/img]您曾经写信给我,列出四大美德:智慧、正直、坚韧、还有节制。我看了看,哪条也不具备,可我有其他的美德!野心-----它能迫使我去超越别人!谋略、勇敢------我不是指战场上,勇敢有多种形式;忠诚-----对家族!对您!可这些美德您都没提到?!您甚至不愿意我是您的儿子!!![/b][/font][/size]
14楼#
发布于:2006-04-27 17:33
样板戏,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之作,没有讽刺和颠覆,诸如:流派,曲牌,锣鼓经,唱词的格式,谱写的韵律,四功五法,唱念作打舞,手眼身法步等一系列需要遵守的东西,内容和题材,均为正面积极,催人向上,革命救亡,全民抗战,鼓舞斗志的,公正的说,如何跟“恶搞”对号入座呢?在炎黄瑰宝,中华国粹,优秀传统的民族艺术园林,已经是一片凋零的今天,难道还要在我们这些梨园守墓人的心灵伤口上,再洒一把盐吗?
山鬼
制片小组
制片小组
  • 最后登录2023-10-14
  • 爱心大使
15楼#
发布于:2006-04-27 18:14
我不认为样板戏是对传统戏曲的恶搞。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16楼#
发布于:2006-04-27 18:52
<无极>这样的电影恶搞无所谓,本来这电影就是全用钱堆起来的电影,谁也不会把它当成经典看待,可为什么有人要恶搞<闪闪的红星>?样板戏是恶搞传统京剧?这个说法不合适吧.
风铃儿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23-04-07
17楼#
发布于:2006-04-27 19:01
以前听到过一句话忘了是谁说的,当京剧等传统戏曲中的道具由抽象的变为实物时,京剧的精髓也就渐渐消失了。

关于恶搞,我一直都想知道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很多人会把游戏的片断制作成MV,也算是对原作的再创作吧,但从来就没有人对此有过质疑,反而都很支持和欢迎,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在“恶搞”一些影片,如果只是做着玩增加些娱乐因素那到也无伤大雅,但这次的胡倒戈很明显是在炒作自己,而且把一部红色经典改成这样一部东西的确是会引起大部分人的愤怒,试想如果当初胡戈把《无极》改成一部下三滥的东西,我估计也就没多少人会支持他了。

 
[img]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IgSX8pp5ZzVYsGBuQQR5wI3CAzJWnV2GSsy8FtnHLKw-UxFWMwzgwEm0YxXdzeEg[/img]
18楼#
发布于:2006-04-27 20:02
下面是引用韩冬100050于2006-4-27 17:33发表的:
样板戏,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之作,没有讽刺和颠覆,诸如:流派,曲牌,锣鼓经,唱词的格式,谱写的韵律,四功五法,唱念作打舞,手眼身法步等一系列需要遵守的东西,内容和题材,均为正面积极,催人向上,革命救亡,全民抗战,鼓舞斗志的,公正的说,如何跟“恶搞”对号入座呢?在炎黄瑰宝,中华国粹,优秀传统的民族艺术园林,已经是一片凋零的今天,难道还要在我们的心灵伤口上,再洒一把盐吗?
样板戏“恶搞”传统京剧,请问有何根据?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1-08
  • 优秀管理员
19楼#
发布于:2006-04-27 21:18
首先请那位叫韩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尽管放宽心,穆阑又不是江青,她怎么评价“样板戏”只是她个人观点,不是组织上下结论,决不会伤害“样板戏”一根毫毛的。不会因为穆阑一句“恶搞”,杨子荣“打虎上山”就变成了“打猫上山”。样板戏本身作为客观存在已经定型在历史的记忆里,不会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人们对它的印象和评价,是意识领域的问题。既然韩冬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想来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既然如此,怎么还闹不清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这个基本问题,对穆阑意识领域的一点小活动如临大敌,生怕动摇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呢?
我想大家分歧的关键在于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标准,因此看似针锋相对,实际说的完全不是一码事。比如“恶搞”,有人认为是贬义,相当于“糟改”;有人认为是中性词,大概等于“解构”(往褒义理解,也存在“改良”成分)。显然穆阑是后一种观点,而韩冬认为是前者。其实我认为改不改的不是关键,关键是能不能改出新东西,能不能让人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同。比如在《三国志》里蒋干本是个正常的辩士,结果给罗贯中老爷子在《三国演义》里描写成了一丑角,很有滑稽效果,这算不算“恶搞”?到了《歪批三国》里,又让周瑜姥姥姓既,诸葛亮姥姥姓何,赵云一辈子卖年糕,这算不算“恶搞”?结果《三国演义》成了不朽名著,《歪批三国》也成了相声经典。还有鲁迅的《故事新编》,那里面恶搞的人物多了去了,也没见老子、庄子、墨子、鲁班等的“血肉相连、砸烂骨头连着筋的”后人出来“誓死捍卫”啊。
胡戈“恶搞”《无极》为什么一片喝彩?一方面是《无极》本身够烂,对它进行 调侃和讽刺甚得人心;另一方面是胡戈的《馒头》体现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超过了《无极》,所以大家喜欢。至于胡戈“恶搞”《闪闪的红星》我没看到,但只要改的好,也未尝不可(版权方面另论)。《闪闪的红星》之所以打动人的是其中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潘冬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个最好不要去“颠覆”——你要真有这才气,“颠覆”出一个更高的潘冬子形象,那还不如另起炉灶搞个新戏。鲁迅在《故事新编》里虽然对墨子、大禹、女娲都有调侃之笔,但整体上对他们毫无疑问是极力赞颂的。只有一种情况可例外,那就是像《歪批三国》那样,虽然对大家心中的“英雄”进行了“恶搞”,可这段相声目的不在于“颠覆”,而在于塑造“甲”这么一个不懂装懂、胡吹乱侃的人物。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构”的东西和“被解构者”是两回事,《馒头引发的血案》多么高妙,也不影响《无极》的低劣;“不要相信河南人”的笑话多么流行(我对这笑话很不喜欢),也无损董存瑞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因此,不要说穆阑只不过随便说一句“恶搞”,就算她真弄了什么东西“恶搞”了样板戏,只要样板戏本身确实是好的,又能有什么影响呢?韩冬同志要挽救“炎黄瑰宝,中华国粹,优秀传统的民族艺术园林,已经是一片凋零”的凄惨现状,与其花精力在这里大战风车,不如踏踏实实把传统京剧和“样板戏”的光荣继续发扬。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纯属引用,不算恶搞,特此声明。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phoenix
  • 最后登录
20楼#
发布于:2006-04-27 21:54
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经典,这都不是恶搞,而是一种贬低和糟蹋。
中国人还没有搞懂恶搞的意思呢。瞎来!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1-08
  • 优秀管理员
21楼#
发布于:2006-04-27 22:26
下面是引用phoenix于2006-4-27 21:54发表的:
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经典,这都不是恶搞,而是一种贬低和糟蹋。
中国人还没有搞懂恶搞的意思呢。瞎来!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恶搞”的传统(这里的“恶搞”不是指“糟改”),也不乏“恶搞”的经典。
我们需要高明的“恶搞”,比如《故事新编》,但厌恶庸俗的“颠覆”,比如《新编沙家浜》。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22楼#
发布于:2006-04-27 22:31
这次的所谓恶搞在网络上没有得到支持的根本原因我看是因为这个视频为搞笑而搞笑,毫无新意生拼硬凑,以为拿一些流行的词语随便拼贴就行了,水准太低,除了恶俗没什么可说的。

拼贴与戏仿虽然是恶搞的常用手法,但是如果欠缺好的切入点,那也不过就是胳肢人罢了。

另,我个人认为拿所谓的红色经典来做解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该坚决打倒的是能力不够,以为恶搞是容易的事的跟风者。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23楼#
发布于:2006-04-28 09:50
下面是引用风铃儿于2006-4-27 19:01发表的:
以前听到过一句话忘了是谁说的,当京剧等传统戏曲中的道具由抽象的变为实物时,京剧的精髓也就渐渐消失了。

关于恶搞,我一直都想知道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很多人会把游戏的片断制作成MV,也算是对原作的再创作吧,但从来就没有人对此有过质疑,反而都很支持和欢迎,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在“恶搞”一些影片,如果只是做着玩增加些娱乐因素那到也无伤大雅,但这次的胡倒戈很明显是在炒作自己,而且把一部红色经典改成这样一部东西的确是会引起大部分人的愤怒,试想如果当初胡戈把《无极》改成一部下三滥的东西,我估计也就没多少人会支持他了。

 



其实那个“馒头”也并非什么高雅之“恶搞”,只是相对而言设计得比较“精致”、“微妙”一些罢了,都是以他人的视频画面进行重新构思来叙述另一个故事,造成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娱乐效果,而“恶搞“里的“恶”字即表明了此类视频片段的性质,并非“恶意”之恶,不一定是刻意“颠覆”,官方文本定义的“**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也并不一定还能代表公众的普遍认可,被恶搞的也只是充当了一个能较好的表达作者新构思的视频载体,因为此类视频片段的作者并不一定都知道自己手中被“恶搞”的那部“娱乐片”原来非但是个“经典”,还是个“高压艺术”,汗~~~

不知道以后如果出现一个不那么直露的、其“精妙”程度跟“馒头”不相上下的“潘冬子”恶搞版本的话还会不会让一些人仍会这样的“一蹦多高”。。。。。。至少可以让人知道此次事件的发生是因为“恶搞得太粗俗”还是“无论粗俗与否,绝不允许任何恶搞”所致。
古城西安
黑铁会员
黑铁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4楼#
发布于:2006-04-28 10:57
时代不一样了,看问题也要跟着转变,谈不上是你对了还是他错了,现今的社会不就是口是心非,颠倒黑白的吗?关键看他的出发点是不是有损国格、人格,如果只是娱乐大众又何必计较?喜欢的你乐乐不喜欢的你可以不看或者你提出批评意见,但千万不要跟“政治”挂钩。问一问当前的年轻人有几个知道《闪闪的红星》的,与其在这大费口舌,不如做点实际行动,让现今的社会,现今的人都能拥有像“潘冬子”一样的崇高思想,哪怕只有一点点。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肥羊羊,暖羊羊,慢羊羊,还有我的藏羚羊.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