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792回复:35
什么叫内参国语配音?
一直听说内参国语配音,什么叫内参国语配音,它和一般国语配音有什么两样吗?
|
|
1楼#
发布于:2006-09-27 19:35
作为内部参考资料收藏的片子,不进行公映
——比如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内参片。很多上视上译的演员都参与过配内参片 由于没有收益来源,配音酬劳非常之低。曹雷老师在其《远去的回响》中提到过:) ![]() |
|
2楼#
发布于:2006-09-27 19:53
蛮专业的吗?不错!哈哈~~~
![]() |
|
|
3楼#
发布于:2006-09-27 20:09
引用第1楼恋水莲于2006-9-27 19:35发表的言论: 看来又是一个“中国特色” ![]() |
|
4楼#
发布于:2006-09-27 21:20
我也一直很想问,经常有人说这片子是内参,那片子是内参
既然决定不公映,为什么还要配音,是作教学用? ![]() |
|
|
5楼#
发布于:2006-09-27 21:37
引用第4楼电影粉丝于2006-9-27 21:20发表的言论: 对,用作教学,以及这样那样需要“参考”的场合:) 8过我印象里课堂上的参考影片,几乎都是原声的……= = |
|
6楼#
发布于:2006-09-27 22:01
引用第5楼恋水莲于2006-9-27 21:37发表的言论: 哈哈``````那肯定了```大街上随便买的碟片么```又不是真正的内参电影```而且``这两年内参配音基本没有了`````内参配音我看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 |
|
|
7楼#
发布于:2006-09-28 06:27
内参片,曾是哪个时代特权的的象征之一。
|
|
|
8楼#
发布于:2006-09-28 08:35
还有一种内参片,是文革中专门为中央级的领导人物译配置,这种译制片质量比公影的还好,因为谁也不敢怠慢,据说为江青配的最多,好象傲慢与偏见也是专为她译配的.当然中央领导人没有哪个没有享受过这种特权,这就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充分体现.因为当时老百姓是严禁看西方电影,跳西方舞,学西方的东西.但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
|
9楼#
发布于:2006-09-28 11:31
江青最喜欢的是《鸽子号》,哈哈~~~
![]() |
|
|
10楼#
发布于:2006-09-28 11:40
引用第9楼阿廖沙于2006-9-28 11:31发表的言论: 佩服楼上的,这样的资料也有!? ![]() |
|
12楼#
发布于:2006-09-28 13:46
引用第11楼小声说话于2006-9-28 12:12发表的言论: 对!在七十年代末,“地球人都知道”!哈哈~~~~ ![]() |
|
|
13楼#
发布于:2006-09-28 14:51
引用第9楼阿廖沙于2006-9-28 11:31发表的言论: 江青最喜欢的是美国版的[战争与和平],可当时弄错了,引进了邦达尔丘克的苏联版,江青为此发过火. |
|
16楼#
发布于:2006-09-28 17:51
引用第13楼配音眺望者于2006-9-28 14:51发表的言论: 哦?又长见识了!哈哈~~。 说到“内参片”,最典型的要数七十年代的三部日本片——《军阀》、《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当时,这三部片子是作为批判片,专供军队内部和一些中央国家机关观看的(记得好象还是规定只许团以上干部看)。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消息后,我曾尽办法想蹭着看一两场,结果是一场也没看着啊!为此,我还懊恼了好一段时间呢。哈哈~~! 对这一情况,姜文的《眼光灿烂的日子》给予了真实的再现。所以,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它能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
|
|
18楼#
发布于:2006-09-28 18:39
那个时代的特权吗?或许吧~也不过就这么“点儿”特权~哎~~~~
![]() 倒是始终对国语这个概念感到别扭,因为原则上国语和普通话应该不是一回事。 |
|
19楼#
发布于:2006-09-28 19:19
我觉得普通话与国语实际是一回事,只不过两个政权的不同叫法而已。
|
|
|
21楼#
发布于:2006-09-28 23:44
似乎不是这样,普通话对国语的音韵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对比一下会发现似乎有很多发音都是不同的。(大概是看tvb的机器猫看过敏了,别告诉我那都是配音的错误发音~汗~那我就真吐血了~)
|
|
22楼#
发布于:2006-09-28 23:50
国语似乎跟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民国时期的通用语好像就叫国语,后来到了台湾还是沿用当时的腔调和发音。台湾和内地的文化交流中断了很多年,内地的语委也在不断得对发音和词语什么的进行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所以国语和普通话当然不同了,特别是发音和语调。
|
|
23楼#
发布于:2006-10-10 16:44
内参片,全称内部参考片,一般是指译制片,因为是外国影片,自然就少不了配音,所以相应就有了“内参国语配音”这看似新鲜但实则荒诞的文字组合,这既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一个落后的、权力至上的代名词。要知道,内参片,在特定的时代,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滴(讽刺口吻)。
本人小时候就喜欢电影,长大了,更是想饱览群影,但出身工人阶级家庭,没有特权背景,对所谓的内参片更是可望不可及。 那时家离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远,每逢休息日,总是固定每个星期去看场电影。有一次,刚到门口,却发现人山人海,怎么这么热闹?原来,当晚放映的不是公映片,而是内部参考片,门口也没有写明放映影片的名字,透出一种神秘感,问传达室的老伯,说影片是从北京电影资料馆借调过来的,叫什么《蜘蛛女之吻》,还获过什么奖等等。为什么没有票买,小伙子啊,不是没有票买,而是根本没有票买,这是内部参考片,明白吗,不公开放映滴,只放一场,放完了,明天就送回北京。什么人看啊,是最近省里开个什么重要的会,都是各地的领导,已经结束了,今晚就是特地放参考片招待开会的人,特意从北京调过来的........内参片,就是这样第一次听说,就是这么神密,因为,不是一般的人能看的。 7月份出差,偶然看到山西电视台播放的配音演员乔臻专访,问起乔臻当年是如何走上配音这条路的,乔臻笑了笑说,70年代初,他还是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修地球,突然有一天,文工团的人找到了他,要他去为影片配音,愿不愿意,听后,乔臻一个人跑到无人的地方,放声大哭了一场,从此改变了人生的境界。后来乔臻又说,当时国内影视萧条,八个样板戏充斥银幕,外国的影片凤毛麟角,都是50年代引进的,不仅是普通人,特权阶层更是早已腻味了。因为是领导,有权力,所以能看到外国影片,但只能是小范围的看,不能公映,是内部参考,作为批判(言外之意,借批判之名来满足特权阶层的精神需求),于是,内参片就“风行”了。 乔臻当初走上配音这条道路,与现在的青年配音演员走上配音道路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乔臻当时全部是为内参片配音,而现在的配音完全则是公映的配音,虽然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后,供特权阶层享受的内参片慢慢的解禁,直至公映,但从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内参片的点点滴滴及由来。 还是改革开放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你想看哪个国家的、哪个年代的电影,音像市场应有尽有,不仅全部是DVD,还带有配音,掏出银子,马上就能买回家,马上就能独自欣赏,长久收藏,还可以随时的想看就看,脑海里就根本没有什么“内参片”的概念,根本没有什么可望不可及的念头。什么,老爸(老妈、老兄),当年你想看的这部影片是内参片,当时你根本看不到,想看也看不到,为什么呀?什么,这是内参配音,你怎么听得出来?哦,明白了,因为那时的配音与现在的配音,声音完全不是一个年代,也是啊,挺明显的。 好了,罗索了一大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
26楼#
发布于:2006-11-23 08:57
引用第7楼译制经典于2006-9-28 06:27发表的言论: 现在也是,而且越来越厉害啊! ![]() |
|
27楼#
发布于:2006-11-23 10:33
注意,内参电影的政治性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江青在钓鱼台,叶群在毛家湾,都是内参片的热心观众 江青懂文艺,自己经常是独自欣赏,叶群除了娱乐,经常用观摩内参片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四大金刚等常常是毛家湾内部影院的常客,老虎也经常在那里招待他的小哥们。。。。 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一本书,《毛家湾纪实》,这本书里有详细描述 阿福对译制片不精通,对文革比较了解,,,嘿嘿。。 |
|
29楼#
发布于:2006-11-26 16:54
内参内参,与其说是当年中共高级领导和家人“内参”来研究批判倒不如说是“内参”来学习享受。曾经有一代高干子弟看了西方内参片后还是很向往、追求、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的。
|
|
31楼#
发布于:2006-11-28 12:40
其实,正如27楼所说:当年“内参电影的政治性是第一位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引进译制一些内参电影,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教育的需要,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拿来批判用的。至于个别人报有其他的目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我想其初衷不是为了拿来“享受”的。
|
|
|
32楼#
发布于:2006-11-28 12:55
引用第13楼配音眺望者于2006-9-28 14:51发表的言论: 据说江青很喜欢“飘”还有“音乐之声”,墨西哥的“叶塞尼亚”和“冷酷的心”是她“钦”点的。 不知道“音乐之声”是否是当年的“内参”配音? |
|
33楼#
发布于:2006-11-28 13:00
引用第31楼阿廖沙于2006-11-28 12:40发表的言论: 州官放火,百姓却不能点灯的日子渐行渐远了。。。。。。 |
|
34楼#
发布于:2006-11-28 16:21
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了在那个特殊年代(文革时期)里,普通百姓只能看那些公开放映的样板戏,而那些共产党的权贵们却在私底下要看西方的文艺片,于是就要电影译制厂的艺术家给他们翻译那些电影,因为是内部放映,不公开,美其名日内部参考或说是供批判用.这就是内参片的来历,而年轻一点的人们当然就不太了解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