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123回复:8
[文献]寒,真是让人心寒!
昨天买了苏秀老师所著的《我的配音生涯》。有一篇文章道出了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无奈心声,我也觉得心寒。 现在抄录下来供大家讨论。怀念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敬业精神。
他们为什么要重配? 每当我在节目报上看到我们厂译制的影片即将播出时,我总是怀着即将与久别的子女重逢的喜悦,热烈地期待着,因为有些影片译好后从未上演过,我们自己也没有机会再看过。如《红与黑》、《雾之旗》、《红莓》、《铁道儿童》等等,可是到时候一看,却不是我们的作品,都已经被中央台重新配过了。 他们用的是我们翻译的本子,甚至有的还按照我们配音演员的声音形象去找演员,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重配呢? 有人说:“重配工作人员可以拿一笔酬金。”还有人说:“重配比向中影公司买播映权还要便宜。” 但是,我不知道是否也有人考虑过,我们当年译制这些影片时所花费的心血和投入的感情?是否有人知道,我们为了推敲一句台词而漏过了午餐的铃声;为了一声“呻吟”而录上六、七遍;为了一句话的感情配得不到位而讨论几个小时……我们的劳动就一点不值得珍惜吗? 老厂长陈叙一有个习惯,喜欢用手指敲着桌子数外文台词的节奏,以便译好的中文能与银幕上的演员口型一致。他女儿说:“他有时在吃饭时会忽然放下筷子,用手指在饭桌上敲了起来。甚至他在弥留时,还在用手指轻轻地敲着被子。” 上译厂在八十年代的辉煌,是上译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结果,全国热爱上译的观众、也是多年来培育而成的,而今,这一切就那么轻易地被一笔勾销了吗?当年被影迷视为瑰宝的上译品牌也被弃之如敝履了吗? 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一些人——陈叙一、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他们本可以为了自己曾为人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而感到欣慰的。不过“死去原知万事空”,反正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活着的人会寒心的。 |
|
2楼#
发布于:2006-12-09 17:48
“陈叙一、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一个接一个地走了。”
他们活着的时候,都得到了什么?只有默默地奉献。每当想起这些,怎不叫人心痛啊! |
|
|
3楼#
发布于:2006-12-09 22:10
好好看看,央视如此的行为,论坛里还有大量的人说央视如何之好,简直是。。。。
|
|
|
4楼#
发布于:2006-12-09 22:45
苏秀老师的话,希望央视能认真对待!
不过我还是得到好几部央视播放的原配! 上译的,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莆田进行曲"(这2部已经在论坛发了.可惜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我当时发在B区) 没有发的有"暗流""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绢"等 还有长影的 [战地浪漫曲][匪巢探秘]我也在论坛发了! 其他的,重配的我感到还马马乎乎,(我比较了"苔丝"一片).这主要是要归功于原配,他们模仿还可以! 暗流(正在上传) |
|
5楼#
发布于:2006-12-11 13:52
“上译厂在八十年代的辉煌,是上译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结果,全国热爱上译的观众、也是多年来培育而成的,而今,这一切就那么轻易地被一笔勾销了吗?当年被影迷视为瑰宝的上译品牌也被弃之如敝履了吗?”这话说得太好了!想想真令人心酸呐,上译迷们当珍惜啊!
|
|
|
6楼#
发布于:2006-12-11 15:03
现在的上译也不是以前的了,质量也不一定有保证了,比上译配得好的还真不少啊。。。。。。
|
|
7楼#
发布于:2006-12-12 21:10
央视重配完全是多此一举。每次看到电视报上的预告,我都是冲着配音看老片的,可每次都是失望和气愤。重配的好还说得过去,水平又不及原配,这是何苦呢?吃饱了撑的。强烈鄙视这种行径!
|
|
8楼#
发布于:2006-12-14 14:45
无耻阿,真的无耻,央视的钱还少了,还要做婊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