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阅读:1855回复:3

[转贴·分享]央视“面对面”——光影百年·译制片(CCTV视频播放)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2-09 18:26
[面对面]光影百年:译制片


来源: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9日 16:57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面对面]光影百年:译制片(摘选)


  主持人:这些配音片断堪称经典,这些声音我们耳熟能详,难以忘怀,他们代表了中国电影译制片业的一个黄金时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这些声音逐渐成为人们记忆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译制片业的辉煌还能延续吗?

  解说:在上海电影译制厂里最兴旺的时候,有28个演员。但是20多年来,随着邱岳峰、苏秀、尚华、童自荣,等老一辈配音演员渐渐隐退。现在只有11个演员。

  解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译制片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其它艺术形式遭到打击的时候,译制片厂却接到大批内部参考片译制任务,正是这个原因,乔榛才有机会和一些他只听过声音的老配音演员合作。他的第一个作品是英国影片叫《红凌艳》,样板戏的艺术参考片。

  解说:邱岳峰等人在《红凌燕》中的表现让乔榛深受震撼,此时的上译厂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行当齐全。

  解说:上译厂最早的工作间在上海万航渡路618号,那是一间用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装的录音棚,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诞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主持人:现在上译厂的录音棚的大厅里还写有老厂长陈叙一留下的话:

  “有两件事是要天天下工夫去做的,一、剧本翻译要‘有味’,二、演员配音要‘有神’。关键是要下工夫。”

  解说:当时上译厂要求非常严格,就是8点整准时开机器,所有准备工作都要事先完成,这个制度延续了几十年一直严格执行,同时陈叙一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严格流程。

  记者:这是什么样的流程?

  乔榛:原文翻译。翻完以后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剧本的编辑,我们成为初对的过程。

  一个导演加上翻译,加上一个演员,这个演员充当口形员,把这个原文翻的本子逐字逐句的我们一边放画面,逐字逐句地把每一个角色的台词念上去,这时候我们首先第一步要编辑一个节奏。就是它的长短,你现在分宜的文告合适不合适?它的停顿合适不合适?包括停顿节奏当轴有时候原文说的快的,我们中文的字数是不是也有说的快的节奏跟这个吻合?说的慢的我们这个是不是也吻合?这都要根据他原来的节奏去配上我们的中文的文字。包括非常细微的,比如说他的一个哈欠,一个轻轻地一笑,或者是一个抽泣,甚至于编导他的开口跟闭口的张合,我们用的中文是不是吻合?因为语句当中你用的张合每一个考虑那么周全是不大可能的,但至少开口比闭口你要吻合。“吗”不能是一个闭口形的,你吃饭了吗?

  记者:如果按照你们的规矩有几道工序?

  乔榛:我数给你看,人文翻译,剧本编辑,组合演员班子,导演阐述,

  阐述完就复对,演员们跟技术人员拿这个本子一段一段跟着等于操练一遍,感觉合适吗?演员得接触一下这叫复对,第六是稍做排练,当然这个排练时间也很可怜,因为我们的后进棚实录,第七个。实录完了鉴定补戏,补戏完以后就混合录音,混合录音后来就是COPY。

  乔榛:通过实践当中原创出来的。

  解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有一批加有特殊标记的外国影片下发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其中也包括一些美国40年代的文艺片,这些影片当时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译配这些影片在当时都是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事情。包括自己家庭都不应该说。

  记者:创作方面呢?要求是怎么样的?你要忠实于原著,还是我们要迎合我们的形式,要符合国内的口径?有政治上的要求吗?

  乔榛:那个时候政治是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现在翻译的都是毒草,但是你把它还原的越好,他的毒素就越强。工人批判地也就更明显。

  解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译制片的天空里群星闪耀,上译厂集中了毕克、李梓、刘广宁、赵慎之、曹雷、尚华、童自荣等一大批配音演员。李梓的明亮、刘广宁的妩媚、曹雷的刚毅,他们用标准的汉语向封闭之中的中国观众描绘着外面的世界。这当中一个声音最为独特。

  乔:尽管他(邱岳峰)配的主角不如毕克多,但是他掌握角色,他那种到位,那种入木三分的感觉,他非常出色。

  丁建华:邱越峰的教人特别有方法,因为他就经常教我,你这个角色要掌握一点,像剥桔子皮似的,一层一层给它拨开,千万别一下把那桔子掰开就白了。他经常这么一点,有的时候小丁你不要去模仿某一个人来叫爸爸妈妈,因为都是配那种小姑娘,爸爸妈妈,像《悲惨世界》,库塞特见到让瓦让,“爸爸,你回来了,,“马利思”,叫人的时候,自己的男朋友,邱越峰绝对不让我去模仿谁,叫得那么嗲唧唧的,你应该发挥你的长处,你的长处是朴实、自然。

  解说:同邱岳峰一样,毕克也被称作是“配音大师”。他的声音深沉浑厚而有力度的特质,使得他在配一些英雄和硬汉角色时表现得特别出色。

  记者:乔老师只有一种声音,但是您在您的艺术生涯当中可能会遇到一百个、一千个角色,那是让你的角色适应你的声音?还是用你的声音去适应角色?

  乔榛:应该用我的声音去适应各种的,各种不同的,不同年龄、不同气质、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人的角色。

  主持人:“文革”结束后,中国的译制电影重新走上正轨,与“文革”期间社会主义国家的译制片不同的是,一批久未谋面的日本、欧洲、美国的电影大举涌入,当时给译制片配音的演员在那个年代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解说: 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搬到了新厂址永嘉路383号。正是从那个时候,此前他们译配的大量内参片开始公映,多年以来只见其声未见其人的配音演员们开始为观众所熟悉,译制片进入黄金时代,这类影片的繁荣构成了中国电影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

  主持人:2003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再一次搬家了,在他们堪称“豪华”的录音棚陈列着引进的价值数千万元与国际接轨的录音设备。据说上译厂今后的目标是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声音制作基地。

  但是今天配音行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配音演员的来源日益复杂,配音已经成为电视台、音像公司的工业流水线的一道普通环节。已经很少有人为了配一句台词而仔细揣摩,前辈艺术家那种拿配音当艺术的认真,那种平和、真诚的心态显得尤为稀缺。

  解说:从2003年4月份开始投产以来,在新的录音棚先后配过《冷山》、《后天》、《史密斯行动》、《翻译风波》片子了。为了确保音效,他们混音设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的采用的一样。

  上译厂这几年一般每年都有20部影片的出品,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老一代配音演员逐渐隐退,译制片的鼎盛时期也在悄然结束。一些观众已经习惯于在家里观赏而不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而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译制厂引以为豪的二度创作和中国化的加工润色损坏了影片原有的艺术风味,中国的电影院也开始放映未经配音的外文原版片。

  记者:给公众的印象是译制片行业已经走向衰败了,但是乔老师在所有的地方都说它是一个朝阳的产业。您的理由是什么?

  乔榛:首先我对这个艺术的门类是这样看的,就是刚才说的。译制艺术不光是一个桥梁作用,同时也承担了一个弘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跟语言的使命。

  所以外国影片要进到我们国内来跟我们传递给我们中国的观众就必须译制。为什么必须译制?因为毕竟能够接受看懂外语片的少,而且能够看懂多种外语片的更少。广大的观众需求是一个译制片。这是一个。

  另外,我们把中国的文化跟中国的语言要弘扬。因为我为什么这样想?因为我们也知道很多国家,像法国,法国现在95%以上的外国影片都是要经过译制片成法语才能公映的,为什么?他们有一种理念我们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让下一代都牢牢地记住我们是法兰西民族的,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小一代知道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用的是汉语这个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这样一种观念。

  解说:上译厂虽然在译制和配音工作中一丝不苟,译制质量无可匹敌,但是一些新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变得那么复杂。近年来,一些穿梭于各个配音配音界‘棚虫’活跃,他们不会执行复杂的工序,但是收入丰厚,,此外,一些影视明星也开始客串配音,而且报酬优厚。而上译厂的稿酬20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主持人:把译制片纳入《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我们有些犹豫,因为几乎所有的电影史和著名的电影评论都没有这样做,人们似乎忽视了译制片的存在以及译制片给所有中国电影观众带来的快乐。但是当我们闭上眼睛,那些杰出优美的声音那些用我们熟悉的民族语言译配的经典片段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中国电影百年》,译制片应该有它一席之地。

来源:中央电视台CCTV.com 责编:武林
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51009/102067.shtml

最新喜欢: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landma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03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1楼#
发布于:2007-02-09 18:37
我之前下载过此片了 在里面还见到黄莺在配史密斯行动的片断呢
还有一集是介绍长影的
电影是我一生的追求! 最爱上译 欣赏长译 守望京译 永远支持译制片艺术!
2楼#
发布于:2007-02-09 20:26
配音守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10-31
3楼#
发布于:2007-02-09 23:34
声音的穿透力和魂的再塑造

(感谢弋舟同志的精心扫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