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k
  • 最后登录
阅读:1537回复:2

转一篇差不多两年前的文章:《我对电影配音和原声电影的看法》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5-22 08:59
差不多两年前,我在“影音国际”论坛发帖讨论究竟是原音好还是配音好,很多朋友都热心参与了。
一位叫“moviespirit”的朋友还专门单开一帖进行讨论。
我觉得moviespirit写得真好,特转贴过来,与大家共享。

我对电影配音和原声电影的看法

本来是对dick贴的回复,发现写的多了,另起炉灶吧,^_^

从电影角度说,看电影当然还是原声的好。不管怎么都是一个整体。

然而,优秀的配音从某种角度说已经不再囿于电影本身,而是二次创作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直接比较配音版和原声版没什么意义。这就好比比较原著和改编电影。经典的配音作品已经完全可以独立于电影存在,成为人们欣赏的另一种文艺形式,这本身就说明了优秀的配音已经超越了对口型的范畴,同时也不再是电影的附属物。所以我用的题目是“电影配音”和原声电影,而不是配音电影和原声电影。

好的配音作品应该是充分理解原电影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次表现角色,可以说是再演一次。这个过程和原来的表演过程是对等的。可想而知这对配音演员艺术素养的要求会多高。何况配音不仅仅是嗓音优劣的问题,邱岳峰声音并不占优,可是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被人称道。他配一部作品要把电影看上几十遍——现在的配音演员会这样揣摩么?对电影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奠定优秀配音的基础。《成长的烦恼》,我想没有人会否定配音版的卓越效果,尤其是杰森医生的配音野芒,能把如此美国风格的情景喜剧表现的既原汁原味又让中国人喜欢,肯定不能说仅仅是有条好嗓子。

我也觉得电影配音有局限性。配音和其他口头艺术一样,要通过声音表现人物。如果电影本身的角色展现已经弱化了台词的功能,那么配音就失去了表现的舞台。有些电影没有充分的机会给予配音者,自然就无法体现配音的魅力了。这样的电影不如不配音。

之所以现在的配音电影越来越不受欢迎,除了电影本身技术的发展使得配音效果相形见拙,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和欣赏习惯的改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配音已经退回到对口型的工作,很多作品再也没有艺术加工的过程。这样出来的东西自然会被唾弃。看看电视上充斥的粗制滥造的译制片,基本上就是找两个会搔首弄姿说话的人告诉大家字幕内容,这样的东西怎么能比原声?当然这样的东西也不属于配音艺术的范畴。
漫步在雨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0-02-20
1楼#
发布于:2007-05-22 09:11
以前见过这贴,当时就觉得写得很赞,再赞一次吧!
李晖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7-05-22 11:59
如果您对某种外语的掌握熟练到使用母语的水平,可以完全抛开字幕,并且能够非常正确、深刻地理解、领会原声电影的原汁原味,包括引申义、话外音、余韵……能够真正达到“欣赏”而不是“研究”的程度,能够真正沉溺其中,那么大可看原声电影。因为“原声”毕竟是最原始的信息,是最不走样的。欣赏“原声”,有助于您对电影作出独立的思考、判断,而不受“再创作”的左右。
  如果您对某种外语的掌握达不到使用母语的水平,不具备如上所述的那些条件,那么强烈建议您欣赏配音版。高水平的译、配,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忠实于原作表现的意蕴,深化您对影片的理解。而最高水平的译、配,则完全可以超越原作,把“原声”完全演绎成“母语”环境,而且是用最富魅力的“母语”表达。这种再创作所带来的艺术享受,经常是您“独立欣赏”时很难产生的愉悦。
  举个例子。在意大利电影《警察局长的自白》中,毕克老师在某一段配音时,用了“相公”这个词,实在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下,没有比“相公”这词更贴切、传神的了,如果换成“男同”、“娈童”、“面首”、“鸭子”等词,都不准确,或没有味道。但如果您看原声电影,恐怕很难想到“相公”这个词语,而且我不清楚在意大利语中,有没有这么富有妙趣的表达词汇。
  特别陈述一种观点。无论属于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哪种,我最不主张的都是“听原声、看字幕”。如果您的眼睛都集中在字幕上,那还怎么欣赏表演?即时以学习外语为目的,听原声,也不建议看字幕。我认为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谢谢。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