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草
游客
游客
阅读:1524回复:20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3-28 11:37
    在三月份的最后一期《声音传奇》中,宋怀强几次说:“电影配音谈不上艺术,只有技巧。而广播剧才谈得上配音艺术。”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人也是不同意他的观点的。电影配音是有技巧,但如果配得好的话,那里面也是有艺术的,——用声音塑造形象本身就是一个艺术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宋怀强先生弄了这么长时间的配音,内心里却有点瞧不起配音。真令人费解。

最新喜欢:

kangyujun795kangyu...
小千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4-03-28 20:25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是啊,他配音没配出名,当然这么说啦……
八旗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1
2楼#
发布于:2004-03-28 20:44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你忘了宋老师说这个话的前提--“现在的配音”
早期的配音由于进口片实在很少,配音演员们为了让每部电影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确实在配音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细琢磨,慢品位。“艺术”的概念也就因此而来
而如今的配音,可能是为了追求商业的价值,希望快配快映,以便让成本尽早回收
加上全国上下提出了“深圳速度”,“浦东速度”,GDP快速增长... ...
于是乎,便让配音也进入了“快车道”,讲究起了“速度感”,开始寻求速度带来的“刺激”
而速度带来快感和“惊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电影是艺术,是一门有着深刻内涵的表演艺术
一些不错的电影,他们是需要用几年时间来的拍摄和制作的
每部电影都应该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
“戏”当然也是在经过长时间体味后,才能表现出来的
而现在电影的产业比喻成电影工业,我倒认为很合适
而工业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快节奏的,机械式的
所以,我赞同宋老师的意见
当然,如今的配音也正在进行着改革和复兴
我也希望配音能尽快走出单纯求速度的误区!
[IMG]http://www.qiren.cn/bb/UploadFile/20037191541656031.gif[/IMG]
古草
游客
游客
3楼#
发布于:2004-03-29 17:30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请教八旗先生并各位网友:
    我是一位普通的网友,因为热爱论坛和配音网,所以才上来看看的。《声音传奇》我每期都是听的,我也知道八旗先生无私地为广大配音爱好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声音传奇》,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作为配音爱好者是从心底里感谢的。但我觉得,桥归桥,路归路。三月份最后一期《声音传奇》我听了两遍,发现宋怀强先生有一个观点值得商榷,就发了一个帖子。我没有对宋先生不尊敬的意思,只是不太同意他的观点(我们这个网不就是叫《配音艺术论坛》么!)。八旗先生在“回复主题”中,认为我忘了宋先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指的是“现在的配音”。
    我怕是自己听错了,便又听了一遍宋先生的那期访谈,发现宋先生并无前提,——他就是表示他的观点。而且金蕾还追问了一句:“那你觉得在声音上面来塑造一个人物,不是艺术吗?”但宋先生仍坚持他的观点。
    我说过,即便是宋先生坚持他的观点,我仍然是尊敬他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并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如果八旗先生和各位网友认为在论坛中,大家都可以平等地讨论问题的话,那我还是想请教一下:是事实本身重要,还是为尊者讳、为尊者巧饰重要?
    为了弄清真相,我记录了相关录音内容:
     (大约从14分27秒开始)
    金:配音的时候有原来的原形吗?配音的时候有画面在那儿比照,但广播剧完全要凭你的声音来塑造一个一个人物,这个难度上就要加大了。
    宋:听众朋友应该清楚这一点,我想今天明确地讲一下,就是配音不是艺术,配音是技术(这里,宋先生并无前提——笔者注)。
    金:为什么这么说呢?
    宋:这个人家已经演完啦,人家已经把这个角色创作完了,形象的东西已经有了。你根据他演的形象,你再把配音配上去,那是一种技术。(仍然没有前提——笔者注)
    金:那你觉得在声音上面来塑造一个人物,不是艺术吗?(笔者认为,金是听清楚了宋的原意的)
    宋:塑造的话,在广播剧当中那叫塑造,因为有创作在里头,因为任何东西都没有,就靠你自己,靠自己的有声语言,把人物表现出来,那这个就是叫艺术,叫创造。那个(指配音——笔者注)呢?是复制,配音是复制……
    如果有人觉得以上记录是捏造的话,可以在《声音传奇》里重新听一下。
    我记得有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今天如此冒昧,并非是与八旗先生叫板,也不是想挑起什么事端,而是想还事物本来的面目,希望八旗先生并各位网友谅解。
赛人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2-29
4楼#
发布于:2004-03-29 17:46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古草同学说得不错,但宋怀强后面又提到了毕克、邱岳峰、尚华等人,他对他们是表示了相当大的崇敬。所以八旗才说“现在的配音”这一话题。
  配音是不是一门艺术,或者配音需不需要艺术,这是个很敏感也是个很大的命题。我希望我们这些配音迷在讨论这些命题时,是真的太需要心平气和了。很多有责任心的配音演员都为此彷徨过,我也在寻求这方面的答案,但还没有找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配音是一门要花很大的心血和气力才能完成的职业。就算配音不是一门艺术,优秀的,甚至用灵魂去塑造人物的配音演员绝对是艺术家,是大艺术家。
每一次闭上了眼就想到了你,你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在这批判斗争的年代里,让我相信你的忠贞,爱人同志。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5楼#
发布于:2004-03-29 19:06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是的,在节目“片花”里的这个观点我也听到了,尽管整个节目并没有听过,因为
我首先觉得这期邀请的嘉宾好象有点不太贴切,其实还有更多的译制片配音演员
象王建新、严崇德、狄菲菲、姜玉玲等都更有必要先做采访,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
能成为整个配音领域某个不同风格和时代的一个代表,更能完整地反映出配音领域在
各种时期的状况,并且十分难得有公开露面接受访谈的机会。
用句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我觉得我们现在欣赏到的那么多的优秀译制片作品,都好比是那
些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家们所创造出的职务范围内的“技术性”的“成品”,
他们首先是艺术家,掌握了精湛的技术,而且这个行业需要艺术家,他们的主要“产品”只是
因为有原版电影画面在先而较容易让人觉得这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产物,而产生这种想法的人,
我认为大多是在此领域缺乏真正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如果是业内有关人员,无论是否是专职,
似乎就颇能看出其术业的精深程度和职业态度了。广播剧没有画面在先的制约,是比较能体
现演播者真正水平的,那些配音艺术家们参加演播的作品,听过的印象当中好象部部精彩,还
没有失败之作。而且象脱离了画面而独立出来的很多译制片的电影录音剪辑,也会让人百听不
厌如身临其境,甚至比看到原片还令人着迷,这是纯技术的产物能做够得到的吗?的确,现在的
所谓“译制片”是技术流水线的产物,仅能称之为“汉化片”,这还是先不去追究台词翻译的
准确性的情况下了。(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大石头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9-22
6楼#
发布于:2004-03-29 21:47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4-03-29 22:50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法兰在 2004/03/28 10:54pm 第 1 次编辑]

从宋怀强接受访谈的内容来听,他正在做一项学术上的研究,而且听起来应该会进行很细化的分析,所以站在他的角度,将\"配音\"视为\"技术\"也可以理解.
对于非从业人员来说,更多的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配音,感受配音,但对于以之为职业的人来说,艺术是虚的,而技术是实的,所以这个排序对他们来讲也许就是\"技术\"排在\"艺术\"前面.
这应该是因为各人身份不同而角度不同的问题.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FangZheNa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8-09-19
8楼#
发布于:2004-03-30 15:17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4/03/29 04:08pm 第 3 次编辑]

    宋怀强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在他们的眼中配音无非就是对口形、注意逻辑重音点送、分句之类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再多的练习、再多排练始终都仅仅只是原片亦步亦趋地重复,够不上“再创造”的境界。当然我们不能够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字面上全部正确,似乎没有任何给人以驳斥的理由。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配音依然可以是艺术,除非你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就是技术。
    “配音演员”这四个字就很能说明问题,尤其是那个“演”字。
    原片中的演员是在“演戏”,配音演员同样是在“演戏”。这两种“演”依我看并没有等级高低之分。这里必须要提一下陈叙一先生,他自己就是翻译且艺术造诣极高,由他经手的译制片更多地带上了他本人的烙印,说白了就是他以自己的观点理解剧本然后召集配音演员在不推翻剧本原意的情况下把整出戏再演一遍。
    我一直觉得,在陈叙一看来,配音如果要踏入“艺术”的门槛,就必须,也只有进行“主观篡改”了。因为无论怎样去试图贴近原片都是徒劳的匠人行为,要真正做到所谓“原汁原味”确实只有去看字幕片。
    想想《尼罗河惨案》吧,如果去掉配音,你真能看得下去?至少我不能!松散庞杂的推理过程,缓慢冗长的剧情推进,还有叽叽喳喳高声的对话实在让人昏昏欲睡。而在译制配音之后,这部影片所有的缺点都转化成了优点,观影过程变得前所未有地兴味盎然、充满乐趣。一部有些乏味枯燥的推理剧何以变得如此精彩绝伦?是配音“艺术”的展现“化腐朽为神奇”。是用了一种我们中国人最能接受的方式的进行了再创造。陈叙一用他自己的“导演手法”提升了影片的可看性。
    请看以下公式:
    (1)赫克尔•波罗――彼得•乌斯蒂诺夫(饰)――毕克(配音)
         罗切斯特先生――乔治•斯科特(饰)――邱岳峰(配音)
    这是众所周知的“配音技术论原理”
    (2)赫克尔•波罗――毕克(饰)
         罗切斯特先生――邱岳峰(饰)
    这才是“配音艺术论原理”!
    也许有不少人觉得我大概是在瞎掰,可这就是我最直观的感受。配音演员也是演员,不是吗?他们同样具有阐述和挖掘角色独特个性权利。有的领悟能力强,可以放手发挥;有的领悟能力差,需要不断点拨。当配音演员去体会角色、产生共鸣的时候“艺术”就已经产生了。“一百个演员一百个哈姆雷特”难道不应该是放任四海皆准的吗?一遍又一遍地对口型说到底只是让“量”的累积达到“质”的突破,是让炉火纯青的“技术”演变成打动人心的“艺术”。
    艺术是心灵的产物,不是技术的堆积。优秀的译制片能够得以脱离画面独立欣赏更是“配音艺术”存在的最佳佐证。如果仅仅是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的花里胡哨的口技表演是无论如何无法具有“传世”效应的,因为再熟练的技术也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也同样是为什么出色的老译制片同样会受到不少年青人喜爱的主要原因。
--------------------------------------------------------------------------------
    我想宋怀强之所以说“配音”是“技术”绝大部分原因是那不是他所愿意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好象什么都会,呵呵。)因此多少有些轻视和小看。
    其实他最后所说的正在搞的那个“艺术嗓音分析机”我倒是觉得很稀奇,技术能够分析艺术吗?
[img]http://images.blogcn.com/2007/2/12/6/issalee,20070212112724.jpg[/img]
9楼#
发布于:2004-03-30 16:24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真的把配音看作是门技术,才有可能变为艺术。
想着这是门艺术,会象抬头仰望苍穹的哲学家,总是“不慎”掉进路边的水沟。
10楼#
发布于:2004-03-30 16:54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可能艺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吧,一句话而己,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6
  • 优秀管理员
11楼#
发布于:2004-03-30 19:51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我想,配音跟声乐差不多,“技术”和“艺术”是两个层面。一般从“技术”练起,识谱、发声、呼吸、位置、共鸣等等这些,到了一定程度,再学习歌曲的艺术表现。对于教师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发声教学”和“歌曲教学”,在国内一般老师都兼两项,而国外“技术”和“艺术”是由不同老师执教的。“技术”方面可能几年就能学完,以后不过是不断巩固而已,而“艺术”则没有止境,永远有提高空间,如果邱岳峰能再有二十年寿命,不知能在“艺术”上达到怎样的境界?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FangZheNan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8-09-19
12楼#
发布于:2004-03-30 20:05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下面引用由zhangfan2004/03/29 07:51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邱岳峰能再有二十年寿命,不知能在“艺术”上达到怎样的境界?

    唉……请不要做这样的比喻好么,再让他痛苦二十年您真的忍心吗……咳!
[img]http://images.blogcn.com/2007/2/12/6/issalee,20070212112724.jpg[/img]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3楼#
发布于:2004-03-30 20:11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喜欢古龙的好多年,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他选择用酗酒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我想,面对他痛苦的眼神,我是无法阻止他喝酒,亦无法阻止他离开吧。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4楼#
发布于:2004-04-01 08:45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luoying6,你说这个:
首先真的把配音看作是门技术,才有可能变为艺术。
想着这是门艺术,会象抬头仰望苍穹的哲学家,总是“不慎”掉进路边的水沟。

那为什么视配音为技术的同时又视广播剧为艺术呢?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15楼#
发布于:2004-04-01 09:37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ying6在 2004/03/31 09:39am 第 1 次编辑]

广播剧由于对角色诠释的自由度要超过配音,就像配音这种自由度要超过播音,而舞台剧的诠释自由度又超过广播剧,事实上最后一种最接近艺术,因为他没有n机,完全是众目睽睽之下。
配音的很大程度客观上必须受制于电影本身,很难想象有一部黑帮片通过配音能从艺术性上超过教父,而广播剧对等的概念是广播搞,显然使其活起来的难度要小,也更使人注意声音的重要性。
其实从艺术创造而言,同是配音,动画片的配音其实吃重倒是要要超过影视片的。
任何一门技术只要你贯注惊人的努力都能变成艺术,或者变成道,但依附于另一门艺术的艺术往往就要困难得多。
是不是艺术,其实关键并不在于你从事的何种门类,而是你贯注的热情。
如果宋先生觉得他对广播剧的热情超过配音,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奇怪的,毕竟,我想没有人为了证明配音是艺术从而就去否认广播剧仅仅是技术吧?
小千
  • 最后登录
16楼#
发布于:2004-04-01 18:26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只是觉得SHQ先生的话中透出自傲和狂妄,不想多说他,没趣。
千千
  • 最后登录
17楼#
发布于:2004-04-03 15:58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感谢古草把宋先生与金小姐的对话还原出来。
我觉得宋先生的理论虽然听来刺耳,但实在是正确得很。而且我相信宋先生的意思是配音从来就不是艺术。
艺术这个词从字典上看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请注意,“创造性”。能称之为艺术的事物必先具备这个前提。
影视配音没有创造性可言,别人创造完了。你没有二度创作的机会和必要性。你只是摹仿别人的作品,连还原都是根本做不到的。尤其是译制片。原片导演演员的艺术功力恐怕勿庸置疑要必配音演员来得高(看看现在中国电影的成色和国际地位就知道了)。你还原他们,有资格吗?不要奢谈吧。能摹仿得逼真或者传神已经是一定的境界了。而摹仿别人的作品就是一种技术。
凡高是艺术家,他创造了《向日葵》和《星夜》,画仿制画的那个可能技法纯熟到让你难辨真伪,但他只是匠人。对他我们也会心生敬佩:“怎么就能学得那么像,我们就学不会。”但他不是凡高,不是艺术家,那些伟大的作品不是他创造的,他只是在依样画葫芦。
宋先生决不是妄自菲薄,他是真正客观地科学地跳出三界外在反观这个行业的实质。广播剧不同,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把文字变成声音形象,那就可以被成为艺术创作了。与此相同的还有原创动画片配音。那也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里要说明的是广播剧配音有专名——演播,注意,不是配音;原创动画片配音,看看好莱坞,人家不叫配音,不是dub,人家就叫表演——act。这就是不同。
我赞赏香港台湾的态度,很少有演员导演自封艺术家的,也很少有人妄谈艺术,说表演、说做电影的比比皆是,人家都叫自己“艺人”。
喜欢配音和喜欢配音演员的朋友,别把你们喜欢的东西捧太高了,等有一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算什么的时候,想必会崩溃的。
wayne
游客
游客
18楼#
发布于:2004-04-14 09:50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宋说得没错,尽管很刺耳。
 
他其实正面评价了过去上译厂那种把一部部不入流的外国片都配得完美无缺,那是种艺术修补工作,的确是技术。在配国产片上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如果《少林寺》让别人配或者让那些武打演员自己配,那就是另一部《卧虎藏龙》。
过去上影和长影的区别就在于技术不同,艺术上的区别只在于个别演员的差别。上影在语言编译上的功力和演员音色上的讲究才完美体现了上影技术上的优势。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19楼#
发布于:2004-04-14 10:09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上次听到林栋甫回答金同学的不回复到这一行的含糊其辞的话,那么,宋某人(褒义称呼)那观点微妙内涵只好自己琢磨喽……。
    但配音艺术家干的肯定是艺术!尽管有时像(闻一多还是哪位高人说的?)“带着镣铐的舞蹈”——借用来形容配音这种介乎技术与艺术的边缘门类;在此门槛上,进一步就是“师”,退一步就是“匠”,再往后一步自然是“虫”了——哈!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tracytian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20楼#
发布于:2004-04-14 19:57
宋怀强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
同意宋先生的观点——配音是技术大于艺术的。不过为什么要在这个观点上争论不休呢,只要是能打动人的配音,管它是艺术还是技术,都是经典!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