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说他们对现在上译的配音演员尤其是年轻的非常不熟悉,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朋友,我觉得有些地方做的有问题,如果稍做改进,情况定会大有不同!
现在只要是上译厂的作品,我一般都要在电影院看两遍,第一遍是欣赏电影的剧情以及演员的演技,第二遍则是专门欣赏配音演员的配音。多看这一遍在我刚开始熟悉这些年轻配音演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看第一遍时对这些声音还有点糊涂,一时还搞不清,只有求助于配音演员表,寄希望从配音演员表中找到答案。 没错,答案是在其中,可是要让大家搞清楚谁配了哪个角色,你非得下一翻工夫才能明白。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现在的配音演员表在电影刚开始时就出现了,而且只出现配音演员的名字, 让配音演员表出现在电影的开头,看似是对配音演员的尊重,实则不然。试问有几个观众会对这十几个出现的配音演员名字感兴趣(除了我们),如果哪位普通观众看完电影后,真得觉得电影当中哪个角色配得好,像搞清楚是哪个人配得,我敢说他是肯定找不到答案的,因为配音演员的名字出现在电影开始的时候,你指望他们苦苦等待十多分钟幕间休息,等待下一场电影开始再从配音演员表中找寻答案,这种情况我不敢说没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如果真的有这种人,我首先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可是结果肯定会让他们失望的。除非他们要搞清楚该电影的男一号或者女一号是谁,否则如果他们找寻的是电影当中一个闪光的小角色,单凭这种该死的配音演员表,他们是找不到答案的。对于配音演员来说,仅仅是因为这个错过了在观众心中留有印记的机会。遗憾呐! 作为幕后工作者的配音演员来讲,要让观众熟悉并记住他们,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寄希望于媒体在介绍即将公映的电影时也多多关注片子的配音演员。另外,我不知道现在电影开始以及结尾时银幕上出现的演职员表是谁制作的,如果是他们上译厂自己做的,那么完全可以恢复过去的那种配音演员表形式,过去的配音演员表左边是剧中角色的姓名,右边便是给该角色配音的配音演员的名字,这样一一对应,一目了然,而且是把配音演员表放在电影结束时播出,这样一改,绝对能满足那些想搞清楚他们喜欢的剧中人物,是哪位配音演员配音的观众的愿望。 当然了,单单指望这一改变,我深知对于目前译制片不景气的现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绝对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以为这是作为一个喜爱配音喜爱上译的人目前所能做到的! |
|
|
1楼#
发布于:2005-07-06 11:26
对,这个建议很有启发性,在初次辨认上译前辈艺术家们的声音时这种字幕的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后来逐步就能把各位演员的声音与名字不出任何误差地对上号了,现在译制片迷可以把喜爱的作品作为私人收藏并有了网络等信息传媒,就更有助于编目、查询,甚至还可以自行采集演员的声音样本来对照和确认,一旦都能做到,作为译制片迷,哪怕影片成品的字幕或电影杂志中的官方信息再不详尽、专业,只要是看过了,要马上列出一部最新译制片的角色和配音演员相对应的名单公布于网络,相信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
|
2楼#
发布于:2005-07-06 15:56
现在的片子,如果光听声音,我直能猜。比较熟悉的声音还能听出来,不熟悉的就真的只能猜了。
此外,如果是男一号女一号,基本上并排出现,也比较早出现,这也是辨认声音的一种方法。 |
|
3楼#
发布于:2005-07-06 17:33
严重同意大头龙的意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配音演员表就不再和剧中的人物一一对应了,就算在看电影时听到一两个比较有特色的声音,却因为搞不清楚是谁配而失之交臂。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那种将剧中人、演员和配音演员一一对应的字幕方式。
|
|
|
4楼#
发布于:2005-07-06 18:33
下面是引用上帝的指纹于2005-7-6 17:33发表的: 这个很早了,从很早很早的时候起。 |
|
5楼#
发布于:2005-07-06 21:42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7-6 18:33发表的: 我觉得这是对配音演员最起码的尊重,就拿前不久在CCTV1播出的《康定情歌》来说吧,其中就有几个大家熟悉的上译厂配音演员参与,我的同事就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康珠特别感兴趣,觉得陶虹演的特别好,并说陶虹的声音特别好听,我告诉她那是上译厂的著名配音演员狄菲菲配的,她十分欣赏狄菲菲的二度创作,并说狄菲菲把康珠这个人物给配活了!我想要不是我告诉她这个角色是狄菲菲配的,我想作为对配音毫无了解的她来讲,是无法知道这个康珠声音背后的秘密的!但是我专门看了《康定情歌》每集结束之后的演职员表,对于配音演员只字未提! 对于这一点,我看香港的电影就做的很好,我记得早年看香港电影,在电影结束时出现的演职员表特别有意思,竟然连“茶水”是谁都写的非常清楚,我觉得这是对工作人员的尊重,制作单位觉得即使是象“茶水”这样看似很小的服务人员,也是他们这个剧组的一分子,“茶水”也对这个电影作了贡献!反观我们国内,我记得好象当初《西游记》的结尾部分,就有李阳、张云明、里波这些配音演员的名字,我们大家这才熟悉这些配音演员。而现在作为电视的制作单位来讲,他们可能想你们不就是配音演员吗?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工钱我都给了,你还想怎样?还不给我老实呆着!? 我想国内是不是还有这么一层原因,作为译制片,请配音演员来配音并注明配音演员的名字,似乎很自然,但是国产电视剧当中的那位中国演员尤其是有点小名的,如果被人家知道你请了人来给你配音,说明你的台词功力不行,这如同是说哪位歌手是录音蓬型的歌手一样,不敢当众真唱,会被人家取笑的! 不过这些事情好象只发生在电视当中,电影好象没有,反正我看的好象都是演员自身的声音,难道是同期声?电视为什么回有这么多的配音呢? 既然请了人来配音,不管怎样,观众拥有知情权,我们有权利知道声音背后的秘密!因为我们是上帝,我们拥有最高权利-----我们手中拥有遥控器!他奶奶的,不告诉老子,老子换台!!! |
|
|
6楼#
发布于:2005-07-06 23:31
说到香港,我记的一篇采访香港著名配音演员冯雪锐的文章里记载,冯雪锐就对香港电影连茶水都写上去了,就是不写配音演员的名字而愤愤不平,以前香港对配音也不重视。
|
|
7楼#
发布于:2005-07-07 10:21
香港是在片尾字幕里打上配音领班的名字,但不会详细列出所有配音人员的名单。
最近看《大长今》的时候发现八大的片尾字幕上打上了配音单位“意妍堂”的名号,不过依然没有单独注明配音演员的名字——不过比起提都不提配音员算是好点了。 |
|
|
8楼#
发布于:2005-07-07 14:11
我记得原来广播里播完译制片的录音剪辑,都要播放配音演员的名字,我就是从广播里知道大部分上译配音演员的名字的。
|
|
9楼#
发布于:2005-07-07 15:58
不打配音演员表这是表明没把配音当做一门艺术,根本没打算让观众和听众对配音感兴趣。自然也不打算让观众(听众)对配音演员品头论足,自然也不打算让配音演员通过观众(听众)的评价而提高水平~~~于是配音演员一代不如一代了————恶性循环
|
|
|
10楼#
发布于:2005-07-07 16:04
影院的配音表是译制单位自己制作的,至少北京这边是这样。就我看的几部北京译制的片子,至少有8名主要演员是有一一对应的配音表的,像《指环王》这样的大片,配音表会更加详细。
|
|
|
11楼#
发布于:2005-07-07 16:46
下面是引用harry于2005-7-7 16:04发表的: 北京的片子好象就是一一对应的,既然这个字幕是自己制作的,为什么上译厂不懂得宣传自己呢? |
|
|
12楼#
发布于:2005-07-07 17:49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7-6 18:33发表的: 《悲惨世界》是1978年哪月译制的,还是这样做的,可是好象《追捕》开始就不是那样做了(1978.10译制),好象一直到以后,都只列配音演员的名字了,没有与角色对应。说老实话,片头与片尾也是一种艺术,我就很不喜欢后来的打印,字体都不用设计了,《基督山伯爵》一片的片名做的好,根据原片的字幕而设计字体。再以《出水芙蓉》例,这是一部轻松的片子,字幕做的一点也不好,片名用的是隶书,其实,如果改用《警察与小偷》一片的字体来做片头与片尾,效果就更好 |
|
13楼#
发布于:2005-07-07 18:27
于华说得一点不错。老译制片的字幕挑选都是译制导演亲自参与的,不能说一定是倾注了多大的心血,至少是根据剧情作的安排,是译制片的有机组成部分。
|
|
14楼#
发布于:2005-07-07 18:44
难怪穆阑姐姐上次说那时候的电影上的字幕的书法也是大有可观啊。
|
|
|
15楼#
发布于:2005-07-19 22:33
既然请了人来配音,不管怎样,观众拥有知情权,我们有权利知道声音背后的秘密!
========== 极为附和这句!!!! |
|
16楼#
发布于:2005-07-20 09:55
现在好象配音演员也不太注重片尾打不打他们的名字,至少我看见的是这样的情况。
|
|
|
18楼#
发布于:2005-07-21 10:31
>时过境迁,有些东西要恢复,让观众记住配音演员
说得很对,有些东西是要恢复,那是对观众利益负责的先决条件,而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保证译制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在这一点上,上译一直是做得最好的,也是上译的优秀传统之一,然后如果译制名单字幕同时也能象过去一样则更佳,而很不幸的是一些非专业人员的组合(有“草台”等俗称)则不存在这种可以恢复的传统,那么多年来又未真正有过经得起反复品味的高质量作品,哪怕是极少的数量也没有,其水准在一些水分多多的片名翻译中就可见一斑,试想那种布满着抄袭而来的“配方”的蜡纸上美其名曰地油印着某“小豆冰棍儿”如果100个人中有99个人没能吃出什么小豆儿而是杂质一堆,这样的劣质作坊和其炮制人员也会很“出名”的,假如再印上“姓名”(!)“住址”(!)岂不是更加自投罗网?: )总之就让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人员是否真正具备业界素质了,因此应当首先重视的倒不是观众的眼睛能否看到配音演员的字幕而是观众的耳朵能否听到好的翻译和配音,而译制片影迷观众的耳朵,也只能会愈加挑剔,是眼睛所见无法来弥补的,“大跃进”式的画饼充饥早已被证明是徒劳的、让人捧腹的,气急败坏地“'赶超'”在这里正是十足“工匠”心态的真实写照。^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