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阅读:3036回复:8

[精品原创][推荐及感怀] 关于“会追星”的程乃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8-24 15:10
——[题记]:会追“星”的人,自己也是“星”

    最新出版的《VOGUE》china版《服饰与美容》2005年9月号上,有一篇《Vogue》史学家Robin Muir的回顾文章:《VOGUE百年传奇》,除了谈欧美时尚界领军人物外,还在每个特定年代插了一段“中国特色”时尚着装风潮和一位代表人物。

    在“我们的二、三十年代”,所推出的中国的代表人物是胡蝶;四十年代是潘迪华;五十年代是秦怡;六十年代是靳羽西;七十年代嘛——先卖个关子;八十年代是陈冲;九十年代是周迅;“我们的21世纪”代表人物是王雯琴。

   下面咱就“开说”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尚代表人物了。
   先看原作者在该杂志125页里对那个“OUR 1970s”——“我们的七十年代”怎么描述:
  
   ***************   ******************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由沉闷到转变的时代。由“批林批孔”到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从清一 色的样板戏、革命歌曲到流行歌曲,从单调的蓝、灰、绿到色彩的复兴禁锢的生活形态在发生改变。1970年,法国设计师Pierre Cardin率领12名法国模特为中国带来了第一场时装秀,中国人民对时尚的理解也渐趋开放。留着长发、穿着长喇叭裤、拎着长砖状录音机的年轻人可谓当时的时尚先锋。学英语、看外国电影成为当时全国性的时尚,七十年代末的中国人民开始对未来有所期待。

   “代表人物:程乃珊
   中国著名女作家,近年来专注于出版描写评析“老上海时尚“的系列纪实散文集。
  
   “很多人误解七十年代没有时尚,但我觉得当时社会情况的诸多限制,反而让女孩子的创造力空前的高涨。那时的时尚充满了本土精神。比如用劳动布做成类似牛仔衣的夹克,女孩子周末在家用牛皮纸做发卷。那个时候的时尚人物就是被称为‘南京路上一枝花’、‘淮海路上一枝花’的女孩们。她们都是有名有姓,被大家公认的时髦美女。在人人都是一件蓝布罩衫的时代,她们那些把肩膀腰围收收放放,把衬衫尼龙花边从衣领翻出来的小技巧,完全是无师自通的。

   “七十年代的时尚是流行在很小一圈人里面的,这些人通常家庭背景较富裕,有海外关系。我记得我当时就看过海外亲戚偷偷带来的《Vogue》杂志。女孩子最喜欢聚在一起拍照片或者到某人家里聚会,大家穿着清一色的蓝布罩衫去,到了屋里脱掉外衣互相欣赏里面的衣服。这就是时尚的魅力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Vogue》杂志推崇的七十年代国外时尚人物是约翰·列农和大野洋子、凯瑟琳·德纳芙、阿兰·德隆。而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以程乃珊、张抗抗、王安忆、陆星儿、王小鹰等上海女作家队伍的崛起,使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们如沐清新的春风。

    2005年这个八月的书展,在新书《我的配音生涯》首发仪式上,创造译制片神话的上译人和构建海派女作家风景线的两位著名人物——苏秀和程乃珊走到了一起。程乃珊女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译制片影迷安静地排在等候签售的队伍里,当终于走到苏秀等著名配音演员的签名长桌前,她仍像二十多年前被经典的译制片感染一般,向她心目中的偶像当面倾吐她多年的感怀,表达译制片对她文学创作赋予的营养和灵感的感激。因而被活动主办方邀请发表即席感言,也被在场的我们定格于相机的菲林中……。
 
                                 弋舟   2005年8月24日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雪雍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2-07
1楼#
发布于:2005-08-25 11:59
程乃珊最喜爱的男明星是派克。
雪洁何曾因风改, 雍容不必扮骄矜!
2楼#
发布于:2005-08-25 17:01
在书店,只有乃姗的新书,我是不愿等着去网上买的(好象网上也没有买),赶紧付钱,就怕一个等待,没了。我收集了她所有的书。真好看啊......
  在这次签售会上,我也见到她了。催她出新书,她说,《上海先生》都写好了(这本书,我已经等了3年了),《上海假日》也快结尾了。她说,她写书的速度很快了,可我还是等不及啊。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3楼#
发布于:2005-09-28 02:58
“会追星”的程乃珊和配音元老在一起
连曹雷老师都说:“那边大作家也在排队呢!”

和最经典的声音偶像在一起,她的笑容多像中学生啊!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4楼#
发布于:2005-09-28 11:38
转贴一篇文章的节选:



......

程乃珊的电影情结



60年代因为剪了电影中女主角的发型而挨老师批评的程乃珊曾是上海影院的忠实看客,如今当年的朋友相聚依然会说起那段旧日时光。 程乃珊在《上海探戈》里曾写道,六十年代上海有部电影《柏林情话》引导了整个城市的发型潮流。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她说,女主角的头发是烫过后剪的,样子很好看,自己当时也照样子去剪了个同样的发型,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初中我们这批死党家境都不错,都是不要求进步的孩子,一放学,就去看电影。”程乃珊的家就在南京西路上,离电影院很近,附近就有平安、美琪、新华戏院(现已拆),后面是儿童艺术剧院,再过去就是艺术剧院(现兰心大戏院),很方便。“我一般一周看两三场电影,买学生场只要两毛钱。”

“那时候看电影,经常是男女同学结伴去。男同学骑自行车先去买票。我们花一角八分买个纸杯冰激凌,还有水果糖、紫雪糕什么的边吃边看,当然一般都是男同学请客。”

如今的程乃珊说起少年时看电影的经历,话语间的活力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岁月的影响,“我那时特别喜欢派克,他的《百万英镑》,我看了十几遍,从这家影院看到那家,一场场接着看”。

“那时有好片子就看,我们每月花两分钱买一张新片排行榜,还有《大众电影》上面也会介绍很多新片,墨西哥、东欧、埃及、日本、法国电影,我们都看。”

程乃珊说,1961年到1964年是自己最爱看电影的四年,之后,便只有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的电影,就不太看了。“文革”后,风靡看《追捕》,但是那时已没了上电影院看电影的想法了。可能“看电影也是青春行为”,程乃珊更多的是呆在家里看碟片或者电视。她告诉记者,当年那批死党,现在每年的圣诞节都聚会,每次碰头都非常怀念当年的看电影时光,“那时候,马路上到处是大幅的电影广告。”




选自:《上海老影院:跨越百年影像记忆》

来源:《外滩画报》

http://sh.163.com/05/0512/09/1JHU39KE00171DVT.html
小青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3-03
5楼#
发布于:2005-09-28 16:58
乃珊也是一位写上海生活的现代张爱玲,(也许不太贴切),现在是在香港还是上海,最近写的书在哪买,楼上能赐教吗,先谢了。
6楼#
发布于:2005-09-28 17:28
去季风书园,有买的。
小青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3-03
7楼#
发布于:2005-09-28 17:34
不好意思,季风书园是一家书店,还是网址,是书店在哪个地方?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8楼#
发布于:2005-09-28 17:41
在上海。

程乃珊的书不会难买啊。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