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ui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10-25
  • 原创大奖
阅读:4790回复:25

[精品原创]再谈老上译不可超越的原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9-02 14:29
  1,老上译诞生在一个贫困,匮乏,封闭的年代。但那也是一个不计功利和成本的年代。
2,老上译的年代,它是眺望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窗口之一,是目光的焦点,全国人民压抑的渴望的交会处。这也使老上译演员有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被期待感和使命感。
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初有个杂志叫《世界之窗》,极其畅销,每期要销上百万册,现在根本没人看。
3,老上译与老上海的关系。上海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民族资本家的诞生地。我父亲(非上海人)在我小时候就经常同我说,他最尊敬上海的老工人,非常有责任心,极其敬业,“生活”(工作)做得好,人品非常好。
不过这些“老工人”可都是旧社会培养的,就像陈叙一。:) 现在可就难说啦。
老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白手起家,都是靠勤奋苦干和敬业成功的,哪像现在那些空手套白狼的主。
椅子是电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森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0-26
  • 现实互动奖
1楼#
发布于:2005-09-02 16:24
悄悄说一句,这几条理由好象跟可不可超越没什么关系哈。
欢迎来到加里森敢死队中文网[url]http://www.myggclub.cn[/url] [img]http://www.myggclub.cn/images/sensen.gif[/img]
wzl
wzl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5-09-02 18:41
呵呵,《世界这窗》四毛钱一本,《译林》一块二一本。那时我是期期不落空,四毛钱一本。至于说译制质量,听《声音传奇》就知道原因了。
3楼#
发布于:2005-09-02 18:56
《世界之窗》早就不看了,《译林》坚持了很久终于放弃,标准只能是质量.

连 《读书》 都开始堕落了,当年的《读者文摘》(后来的《读者》)花花绿绿就不奇怪了.

不过的确感觉讲的不是老上译无法超越,而是老上海无法超越.

"老上译诞生在一个贫困,匮乏,封闭的年代。但那也是一个不计功利和成本的年代。"
不过这句话真叫一个一针见血,狠的很!

“老上译的年代,它是眺望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窗口之一,是目光的焦点,全国人民压抑的渴望的交会处。这也使老上译演员有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被期待感和使命感。”

这个吗上海人听着舒服,可是不是这回事情就很难讲了,而且即使有焦点,配音这个焦点该在不是很前面的位置。

“老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白手起家,都是靠勤奋苦干和敬业成功的,哪像现在那些空手套白狼的主。”

这个就有些一竿子打翻一船的味道,什么时候,人多了,各种各样的人就都多,不会一个时代只有这些,一个时代只有那些,虽然不时有人通过各种办法想这么干来着。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4楼#
发布于:2005-09-02 20:57
最近看陈丹青的《退步集》,陈老师这种思路的句子很多,简直是顽固性的思维方式,呵呵。
frui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10-25
  • 原创大奖
5楼#
发布于:2005-09-02 22:28
献给张帆:

冯迪特里希:很有意思,我刚来上海的时候,经常想找到老上译厂永恒的魅力的秘密。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现在,我已经对上译厂不感兴趣了,我却终于发现老上译厂力量的源泉了。

党卫军军官:上校,你说的源泉在哪里?

冯迪特里希:看,这座城市,她,就是上译厂!
椅子是电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楼#
发布于:2005-09-02 22:43
我总觉得那个年代上译的人配音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声音?语调?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特别。
在这个“大的特别”下,每个人的声音?语调?感觉?又有“小的特别”...总之还是特别。
我是认同“不可超越”的,因为上译的声音给人带去的是译制片这个行当里“初期(不说是‘最初’)并且最深刻”的印象。人们认同了这个印象,对之后的不那么好接受了。
就像拍电影,一般续集都难以超越之前的一样。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5-09-02 22:50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9-2 20:57发表的:
最近看陈丹青的《退步集》,陈老师这种思路的句子很多,简直是顽固性的思维方式,呵呵。


我最近还把他这本书翻出来了,但是感觉不老好的,至少没以前好。问题是我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他还老是说个没完,虽然我也很同意他的观点,但老听老听,烦了。就好比何满子之论查良镛先生之类,虽然我也很同意他的意见,但是老说老说,真怕了他了。这点上还是金文明比较可爱,每回拍缺春风都有新内容,不过这实际上也不是金文明可爱,而是缺春风自我感觉太好而太不知道死,老是没完没了表演,越表演越丢人。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8楼#
发布于:2005-09-02 23:06
文集嘛,难免的,每次面对的都是不同的读者。
陈老师的访谈比他的文章要好。演讲也比他的文章好。近年来的文章比前5年的文章要好得多。
读了这本书,我突然领悟到他的《邱岳峰》为什么写得那么好。
frui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10-25
  • 原创大奖
9楼#
发布于:2005-09-02 23:52
真的,老上译与老上海,越想我越觉得这里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越想老上译,我就越想起老上海的那些作风严谨,质量上乘的东西:
上海牌手表,凤凰自行车,英雄牌金笔,石库门,天厨味精,喜临门月饼。

就想起踏实作风之上的万种风情和浪漫情怀:
周璇,胡蝶,赵丹,王琦瑶...

上海后来是变味了,小气了,庸俗了,可我们的眼光要穿越历史,穿越地表,看到上海的精魂,上海是黄金荣杜月笙的上海,可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的上海,是荣德生,董竹君的上海,是一大的上海,五卅运动,工人起义,八百壮士,一月风暴,上海公社。无论功过,那都是激越如歌,倾情出演。

对我们来说,这是陈叙一,邱岳峰的上海。

很不幸,现在配音界的现状,恰恰对应上海后来那些最负面的东西:保守,封闭,狭隘,功利,市侩...

魂归来兮,伟大的上译;魂归来兮,伟大的上海!
椅子是电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6
  • 优秀管理员
10楼#
发布于:2005-09-03 09:46
下面是引用frui于2005-9-2 23:52发表的:
上海后来是变味了,小气了,庸俗了,可我们的眼光要穿越历史,穿越地表,看到上海的精魂,上海是黄金荣杜月笙的上海,可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的上海,是荣德生,董竹君的上海,是一大的上海,五卅运动,工人起义,八百壮士,一月风暴,上海公社。无论功过,那都是激越如歌,倾情出演。

对我们来说,这是陈叙一,邱岳峰的上海。

很不幸,现在配音界的现状,恰恰对应上海后来那些最负面的东西:保守,封闭,狭隘,功利,市侩...

魂归来兮,伟大的上译;魂归来兮,伟大的上海!

将军高论,收藏了!!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egmontf
  • 最后登录
11楼#
发布于:2005-09-03 11:15
别人总告诉我要Professional,所谓敬业吧。
可总觉得Professional了,也就机械了,没有热情了。
我比较喜欢怀抱梦想干活的人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12楼#
发布于:2005-09-03 12:09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9-2 23:06发表的:
文集嘛,难免的,每次面对的都是不同的读者。
陈老师的访谈比他的文章要好。演讲也比他的文章好。近年来的文章比前5年的文章要好得多。
读了这本书,我突然领悟到他的《邱岳峰》为什么写得那么好。


讲来听听,为什么可以写得这么好。多余的素材里我觉得写得非常好的不多。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13楼#
发布于:2005-09-03 16:40
见面的时候跟你说吧。
jamy
  • 最后登录
14楼#
发布于:2005-09-03 19:44
不可以超越!是的!!
不过我们没有必要去超越,或者说有这心也没这力了。
我想配音在中国不存在超越,可是配音是否有将来的辉煌我想谁都不能断言。
配音既然有派别之份,那也会有形式的不一样!配音的再次辉煌我想咱可以从形式上入手!因为自古万物的更替都是以一种形式去替代另一种形式。

这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
牧师
  • 最后登录
15楼#
发布于:2005-09-04 17:26
上译的辉煌,时代长期封闭之后,文化的先驱导致人们对电影声音语言的先入为主,客观的说是那个时代人们更容易不经意间记住配音。若今日的演员生于那个年代,同样今天会被刚刚捧起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16楼#
发布于:2005-09-04 21:38
下面是引用牧师于2005-9-4 17:26发表的:
上译的辉煌,时代长期封闭之后,文化的先驱导致人们对电影声音语言的先入为主,客观的说是那个时代人们更容易不经意间记住配音。若今日的演员生于那个年代,同样今天会被刚刚捧起

不一定,虽然那个时期同外国的接触比较少,但基本上外国经典的文化都是被引进来了,比如外国的文学名著,古典芭蕾、古典音乐等,隔绝比较多的主要是外国的流行文化。物质上的相对匮乏并不不等于精神世界也贫乏,那个时代人们看的文学名著不会比现在少,而且电影票很便宜,反而可以更多的进电影院。近十几年引进的谓大片,90%是美国电影,远没有之前广泛。现在的演员很多都不及格,吴俊全说有些演员连台词都说不清楚,这样的素质什么时候都不会成功的,尽管名噪一时。
黑郁金香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9-05
  • 优秀管理员
  • 最爱沙发
17楼#
发布于:2005-09-05 07:13
关键是声音好,翻译好,大家都很敬业.
并非完全因为楼主所说的几个原因.
老上译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是一群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别人不容易理解,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
牧师
  • 最后登录
18楼#
发布于:2005-09-05 12:34
有道理,非常同意不知肉味的想法,今天的演员确实在很多地方正如吴俊权所说,很是糟糕,我们有时看不下去,但今天的演员若生在昨天,接触的道德规范,环境影响,和工作态度和今天就会大不相同,所以当年的那批译制人最要学习的就是他们身上敬业的精神,现在的环境变了,而且我认为电影主要原因出在国家的审片制度上,去年当亚洲电影人齐聚香港共论未来时,大陆的电影人有提出分级制,可立刻遭到了香港电影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对观众是约束,但现行的中国法律无法对影视整个行业去控制,同样如今美国三大制片公司的大片在大陆充斥,但这不过是表象,其实美国大片的分帐是他全球院线发行的一种手段和策略(中国的环球和星辉也正往这种方向走),其实美国自己国内的市场和中国远远不同,他们有一半不是靠院线赢利,而中国90%是院线,这其中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中国如今的国产电影制度的极度保守导致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恶性循环,国产电影政治宣传片(主旋律)占有40%,自我意识的占了10%,商业艺术片占30%真正国际市场概念的只有20%,而这20%中真正的商业片又少之又少,所以大量商业片依赖国外进口,美国大片怎能不多,如果也象韩国1998年的那场电影的“光头运动”来重新洗排,也许只是个愿望,总之,这一代中国的年轻电影人要敢于去叛逆,去创新,自古以来唐宗宋祖,明皇武帝哪一个不是犯上作乱起家,可居位之后又告戒子孙要忠君爱国,很有意思,我们不可能违背某些东西,但却可以改变某些东西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19楼#
发布于:2005-09-05 15:36
下面是引用jamy于2005-9-3 19:44发表的:

不过我们没有必要去超越.......


同意,说得很对。我觉得一个专业领域的创作机构在每一个时代的辉煌其实都是相对的,有其独特的含义在内,其中包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背景等因素的体现,并不是用来“超越”的,又不是体育比赛的破纪录,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的,而且译制片从原片引进到制作和完成,也并非出于“冲击经典”或“创建辉煌”这些目的(那些乌合之众的可疑的“关注”和“热情”实在是滑稽绝顶 ^0^),《简爱》、《王子复仇记》等经典作品在译制配音时也没有人能想到多少年以后仅录音剪辑就已经被制成CD而广为流传。假如大量地看过1990年代以前的上译作品,就更会不难发现从风格上来讲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只能是这样,上译的风格才能称得上是多样的、完整的,然而那种精湛的技艺与精益求精的创作作风的结合,却始终没有改变过,至今如此。我们所需要的,也并不是纯粹的一个过去辉煌的“复制品”。1990年代中期左右正是影碟出现并开始兴盛的时期,译制片行业(还有无数的其他行业)受到市场的冲击是很自然的事,我们这里谈的是配音艺术,译制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作,不可能不受到引进的原片质量水平的制约,何况,目前为止专业译制厂仍无法自主进片。而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又恰恰晚了几年,要到1990年代末左右,在这之前,公众是无法准确而及时地获知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译制片观众、网友一直都在支持这项事业的。而另一方面,译制片行业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权威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行业特殊性的制约,才让不合格的作品大量地钻了空子,甚至形成了长期靠的是不具对白艺术性的商业片、动作片为“寄生地”的一些非正规人员组合(“草台”等)赖以成为“支柱”的一种幻觉,通过央*之类而“保证”大量被播出,甚至不惜剽窃他人剧本、制作劣质重配片、少播或不播上译经典原配片,同时,一面在大肆“哀叹”并“忧虑”译制片行业的现状,一面又在通过上述行为有系统地对译制片艺术本应具有的严格的专业要求进行弱化甚至彻底摒弃,时刻盼望着“草台”和“杂牌”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可以因此而早日到来,其用心真是可谓良苦,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这个行业本来非常良好的声誉。或许这也是某些思维残余所造成的。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20楼#
发布于:2005-09-05 23:54
牧师和norwoods,把你们两个人的想法加在一起,我觉得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译制片衰落了和译制片的现状了。我觉得好象这些年在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力量在推着译制片的下滑,粗制滥造没人在乎了,演员基本功不过关没人说了,糟蹋经典也被看作是很正常的事了,象吴俊全这样的优秀配音演员都觉得跟不上形式了,可以说完全是天翻地覆,次品已经在电影频道电影译制届人士等等的力量帮助下把真正的艺术品淘汰了,现在不少人连译制精品和草配哪个好哪个坏都分不清了,甚至把看字幕片当作可以骄傲的事即让人愤怒也让人哭笑不得,居然还不乏曾经学习过配音大师也从事过配音的有名气的电影演员!问题本来应该由专业人士来反思来想办法,但现在反而由爱好者来操心,实在无奈。
黑郁金香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9-05
  • 优秀管理员
  • 最爱沙发
21楼#
发布于:2005-09-06 09:49
现在有一个经济实力很强的机构在扮演着很不才的角色
老上译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是一群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别人不容易理解,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
朗读者陈喆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3-27
22楼#
发布于:2005-09-06 10:41
唉!说了也是白说!就算真正有才华的配音演员,你要是没有门路,你照样被人看不上!上译长时间不招新人,京译被高端译制机构垄断!辽译现在又没啥片子可配!哎。。。
[b][size=4][font= 楷体_gb2312][move]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move][/font][/size][/b]
阳光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10-09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 优秀录音师
23楼#
发布于:2005-09-06 11:37
个人认为,老上译不可超越一是时代的原因。老上译已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了,他有他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风格,同时也有着固有的时代特征,实际上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现象。这些是不容易超越的,也是无法替代的。就像我国历史文化上的唐诗、宋词、元曲一样,能超越、能替代吗?万万不可能,无论是什么配音机构,无论是北京、辽宁、还是其他,包括上海、新上译自身,都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最近看了一些新上译译制片,感觉与老上译的差距是无法比的,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上译整体水平非常之高。这与个人(主要指单个)才能是没有什么大的关系的。就像我说的,唐诗之所以辉煌,一个李白,或者一个杜甫是不可能带来的。老上译也一样,一个陈叙一,或者一个苏秀、或者一个邱岳锋,都不可能创造老上译的辉煌。那么,现在一个陈红、或者一个×××,会带来京译的辉煌吗?一个狄菲菲、或者一个刘凤,一个×××会带来新上译的辉煌吗?显然是不行的。
    “一花独放不耀眼,万紫千红才是春!”
[img]http://photo6.zxip.com/albums6/folder8/6046/20060321132724/2006510822562564.gif[/img] [color=red][url]http://www.kxttt.com[/url] [url]http://www.rendalw.com[/url][/color]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24楼#
发布于:2005-09-06 13:39
译制片和诗词歌赋不同,不是主动的创作而是一种被动的二度创作(当然诗词歌赋的格式是另一回事,不同于电影原片的剧本),要让创作者在不能超出原片内涵范畴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采取主动创作的方式,以达到一种最佳的还原,对从业者的艺术和技术素养的要求非常之高。而且,所译制的影片至今也非译制机构自主引进,否则在创作主动性方面就会有更大突破。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不太可能找出可以轻而易举地去“复返”到某个时代、“复制”或“超越”某个时代的“辉煌”的例子(其实也没有这个“复制”和“超越”的必要),然而始终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创作实力、人才济济并佳作不断的艺人或机构仍层出不穷。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谓辉煌也都是由后人来作出定义或评判的,只是时间间隔各有不同,其中的非理性成分不应过多,特别是一些明显是沉溺于过去而不能自拔的,也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情绪及愿望。老上译的经典作品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对外国影片在人物声音上的一次完美的二度创作,首先只是为完成当时引进的各国影片需要在国内如期上映这一任务而做的高水准译制、配音任务,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并不是为了“冲击经典”的目的,而现在的上译仍是为完成现在引进的各国影片需要在国内如期上映这一任务而做的高水准译制、配音任务,也一直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是现在的体制不同了,引进影片本身的质量水准,也已不同于以前,艺术性较高的文艺片不多见,不象过去那样的俯拾即是了,这不是什么译制厂创作实力的“下降”而是国内影片发行体制的局限及各种“草台”劣质译制片长期被大量播出等原因所造成的错觉,导致观众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和认识。喜爱并支持上译的影迷、网友们,就是因为上译在各个时期都不曾缺乏出色的作品,能使他们有机会欣赏到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译制片及其他声音艺术领域的佳作,只要是真正的译制片影迷们,都应该不会不感到由衷的高兴的。顺便提一下,我最近也看了不少上译的近期片,个人觉得在目前的译制片领域,毫无疑问上译的实力仍是最强的,如果都配成以前上译的风格、照搬过去,倒未必是最合适的,尽管现在的上译不一定就没有那个能力做得到,只是没有那样去做。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25楼#
发布于:2005-09-06 13:44
下面是引用黑郁金香于2005-9-6 09:49发表的:
现在有一个经济实力很强的机构在扮演着很不才的角色


同意~~~
个人觉得如果要说其为“罪魁祸首”,不是网友的偏激,而是一语中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