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阅读:2595回复:2

[精品整理][转载] 《小记上视配音演员杨明》 —1992年专题文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6-29 03:14
[转载]              浓进淡出——小记上视配音演员杨明
                              作者 * 茫 茫 *
                [ 原刊登于《上海电视》杂志1992年第8期第6页 ]
    那天碰到杨明,想采访他,却见他只打手势不出声,原来声带水肿嗓子禁声。晚上在电视里看到杰夫在《浮华世家》中音质浑厚地谈笑风生,便总想他是不是也嗓子疼疼的?
数日后来到杨明的宿舍,来不及细想满地酒瓶与他使用过度的嗓子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利关系,便要首先面对杨明宏亮的提问:想搞篇什么文章?一般的专访太平淡,搞个问答式对话怎么样?
    好你个杨明,以为自己是谁?外交要员?国务院发言人?说穿了,你不就是个(当然是个相当不错的)配音演员?不错,你让《浮华世家》中的杰夫更显正直温情,你让《黑暗的公正》中的法官更显刚柔并济,你让《大饭店》中的彼特更显精明倜傥……你让这些高鼻子蓝眼睛在屏幕上口形相异却令人信服地说着声情并茂的中国话,可说到底,你杨明不还是你自己?
    “说真的,最好还是不写我,行不行?”此时的杨明,低低的音量,谦谦的表情,却仍掩不住内心那份深深的清高、笃笃的自信,最后被套问出的是对专访报道负效应的顾忌——
几年前杨明接受过生平第一次采访。一个东渡归来、离婚独身、职业诱人、事业有望的青年男性形象跃然报端,引来一大批全然不知杨明所爱所恨所想所虑所欲所求的大胆女性近乎应征婚似的来信。杨明懵了,以为记者都只会写写履历表而写不出那种谓之“感觉”的东西,从此一概谢绝采访,就连由他同学任主编的《明星丛书》也对他“诱惑”无效。而在最近,一群小毛孩子却以他们真诚的耐心、稚嫩的“老到”和天真的深刻-打动了杨明,他破例接受了这些《小主人报》记者的采访,甚至还到电视台的后门迎候他们,真诚而不能不有所保留地回答他们包括“对异性的看法”在内的一切问题。
    杨明说他最烦、最不爱听、最不愿接受的是被人单一地称为“配音演员”。当他事先知道本文仍不得不按其所在编制和创作成果将其归入此列,一定后悔不该让笔者作为“娘家杂志”的记者占据天时地利成为他的第三位采访者。杨明说演员-有只会配音的,有只会表演的,也有既会配音又会表演的;而他,一个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在体貌、语言、表演上都不乏优势的演员,正是属于后者。
    杨明的这份自信并非天生。1979年“解艺”来上海招生,在浙江老家种过地做过工却从未体现出艺术细胞的杨明,怀着对行医的父母坎坷生活带来的身心感触,仗着在北京生活过十年打下的语言基础,靠着上海有个可提供食宿的姑妈,只身来到了上海考场。唱一段《红军不怕远征难》,奔来走去动作夸张地乱舞一阵,竟然三试通过,唯独政审不利。父亲领他去找负责人,不知由于父亲的恳切、杨明的诚实,还是由于当时对家庭出身、海外关系的禁忌已有所松动,19岁的杨明成了最后一名录取的“关门生”。在学院里,来自文艺团体的同学从里到外都渗着优越感,基础为零的杨明则内紧外松地掖着自卑感。“自卑不能太强,但稍微有点倒反成动力,所谓笨鸟先飞嘛!”如今杨明说这话时,那份自卑早已换成了自信。
自信也许是成熟的最主要的标志,而成熟也许是一个男人最基本的素质。揣着这份成熟的自信,年过而立的杨明以能屈能伸、若即若离的处世态度充分地承受着、投入着、领略着、感悟着生活。
    投入地爱过一次,即使离别也不会有太多难过。杨明对离婚的体验是“未必是坏事”。栖身单人宿舍,哼着小曲洗洗衣服而不愿雇人代劳,不会烫衣就老盯着一件不需熨烫的进口外衣穿,或请人湖喝海吃,或独自小饮小食,杨明不放弃生活给予的一切感受。尊重女性,乐交朋友,但眼下立业为重,并不热望再婚,虽然相信春天不会只有一次。三年的配音任务前年就已排满,自知脱身不得,一面无可奈何地屡屡谢绝来自各地摄制组的邀请,一面又难以抵御镜头的诱惑;偶尔也在广告片中过过瘾,显得心满意足地拎着手提袋在“叩开名流之门”的上海精品商厦的橱窗架前探头探脑,并不因此以为自己掉价,时而还直接动手参与这种“商品的艺术”的策划创作。每天被拴在录音棚里,却仍锻炼不止,时刻准备以强健的体魄投入更广泛更玩命的影视创作,甚至不排除有朝一日与几个铁哥儿们自筹资金创建影视公司的可能性。当许多不无精明的上海人在股票认购证前患得患失之时,他却头脑果断动作迅速地投身于股市,“真正重要的不是赚多少赔多少,而是那种超前意识,那种参与感、介入感,那种能量的释放,那种自身价值的验证。”那天采访他回来,朋友说“呀!今天股市下跌,杨明被你拖在那里心里不要太急噢!”回想一下,却记不起他有什么焦虑和浮躁。
    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体验过“工、农、军、学、艺”直至“洋插队”,如今又面临一个全新的充满机会的时代,杨明说他从无“生不逢时”之感,却深深感念时代的馈赠。父母均在国外的他不想再度跨出国门,因为忘不了那种寄人篱下的乡恋和情无所归的孤寂。“这儿”,杨明指着脚下的土地说,“有我的用武之地。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最可悲的事。”
               [ 转载完毕。特此鸣谢《上海电视》编辑部及作者 茫茫 ]
                                弋舟   录于2004年6月27日下午14:50
 :em05: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1楼#
发布于:2004-06-29 15:41
[转载] 《小记上视配音演员杨明》 —1992年专题文章
    [引用 norwoods语录]:当时上视译制部的优秀配音人才的确比比皆是,
   ==================================================================
    这就是俺近来为何宁愿以“图书馆资料员”的身份连篇累牍地摘引上视《海外影视》配音演员在八、九十年代突出表现和精彩译作的文章的原因了。
    俺还有一篇《王玮与〈夜鹰热线〉》的帖子到明天也有望完成。另有苏秀在上视执导山口百惠主演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缘》/《血的锁链》的介绍文章也找到了,上译、上视的多名配音演员参与了二度创作,年代是1985年,那前后,是海派影视译制的第二个高峰!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2楼#
发布于:2004-06-29 15:57
[转载] 《小记上视配音演员杨明》 —1992年专题文章
把[ 。。 ]里最后两字删了或改了,呵呵~  :)
当时的《上海电视》杂志能保留到现在实属不易,里面上视译制部的文字图片
资料的比重看来还没有其他报刊能超出。
从这些重新发掘整理的资料里的确可以明白一些事情。。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