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阅读:2216回复:13

[精品原创]感慨呀 —— 要学点电影史呀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2-14 10:33
昨天在看中央台戏曲频道播放的戏曲影片《红楼梦》(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1962年出品)。放映之前照例是艺术家们的访谈。徐玉兰老师讲述了当年上海海燕厂拍摄此片的一些情况。可字幕上“海燕厂”却成了“海影厂”,稍有影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时上海有两个故事片厂,简称:海燕、天马(以前还有个江南厂,因为支援华东各省建厂,各厂抽人,江南厂也相应撤消了)。从没有“海影厂”这样的称呼的,就象“上影”而没有叫“沪影”、“北影” 而没有叫“京影”的。打字幕的同志对这个不了解是肯定无疑的。
        由此想到,苏秀老师为了弄清一部翻译片牵涉的电影、历史事件会去找相关的剧本、历史书籍。这就是认真哪。又不由得想到金锋——一位优秀的青年配音演员——在介绍家史时,却连章泯——一位优秀的影剧导演、戏剧理论家、艺术教育家——的名字都搞错了。我都脸红了。
       岔开来讲,就是一些文章的提法,显得画蛇添足。曹雷老师在《怀念于鼎》中提到:“二十八、九年前,我刚走进译制厂工作,就见到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胖胖的中年人……我惊异地发现这就是《王子复仇记》里的霍拉旭,是《阴谋与爱情》里的琴师米勒,是《基度山伯爵》里的坏蛋卡特路斯——是声音早让我稔熟于心的于鼎。”这显然是不对的,《基度山伯爵》是1976年译制的,可曹雷老师“刚走进译制厂工作”是在70年代初的事情呀。就象当时的人们不可能知道《虎口脱险》一样。
       还有一篇文章讲到解放前的影星们转型的困难。讲到孙道临老师因为尝试到《王子复仇记》等配音的成功曾有转入幕后的念头,因为一部《渡江侦察记》而转型成功。这根本就是哪儿跟哪儿呀。如果那个说法是真的,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不了什么呀。《渡江侦察记》是1954年拍的,而《王子复仇记》是1958年译制的。要说转型那也不是靠《王子复仇记》的呀。
       所以嘛,谈电影,一定要学点影史呀。
1楼#
发布于:2006-02-15 18:16
这么长知识的文章怎么没人顶那!郁闷呀。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20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2楼#
发布于:2006-02-15 21:20
楼主的感慨我也同样有。不过,有时觉得又能理解他们。口误、笔误、马虎、错了又懒得纠正,CCTV上仅字幕方面的错误非常之多,涉及到包括新闻等很多方面,人家牛,咱又不能批评,爱咋就咋吧!名人的回忆,有些未必是本人写的,捉刀者信口开河比比皆是;即便是本人来写,时间久远,记错了也很普遍(曹雷老师那个更像是编辑的手笔)。甚至一些所谓权威者的回忆录中,有关史实等方面的错误不也是一箩一箩装都装不完的吗?——咳咳,以前见到这类错误,我也要愤怒、讥讽一番,现在,我自己也常出现了这样的错误,也就理解了……

当然,为了广大受众,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希望他们至少在公众面前能注意一些,少犯错误而已,还能怎样呢?……
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3楼#
发布于:2006-02-15 22:00
以讹传讹终究也不好,只希望他们认真对待,莫要贻误群众。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20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4楼#
发布于:2006-02-16 22:34
下面是引用于华于2006-2-15 22:00发表的:
以讹传讹终究也不好,只希望他们认真对待,莫要贻误群众。

是的! 关键看出错者敢不敢公开承认自己错了!然而,有几个能做到?
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5楼#
发布于:2006-02-24 14:24
下面是引用于华于2006-2-14 10:33发表的感慨呀 —— 要学点电影史呀:
.......

曹雷老师在《怀念于鼎》中提到:“二十八、九年前,我刚走进译制厂工作,就见到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胖胖的中年人……我惊异地发现这就是《王子复仇记》里的霍拉旭,是《阴谋与爱情》里的琴师米勒,是《基度山伯爵》里的坏蛋卡特路斯——是声音早让我稔熟于心的于鼎。”这显然是不对的,《基度山伯爵》是1976年译制的,可曹雷老师“刚走进译制厂工作”是在70年代初的事情呀。就象当时的人们不可能知道《虎口脱险》一样。......  


关于《基度山伯爵》一片的译制年代,跟楼主进行一下探讨:

当时看了这个贴子后不久,便有了一个疑问,据近几年才刚刚看过的《基度山伯爵》以及其他一些上译经典作品如《警察局长的自白》、《蛇》、《沉默的人》等影片资料,发现上述提到的几部影片均有一个共同点,即影片开头都有画外音把片名逐字读出,比如这部《基度山伯爵》好象是:“基度山恩仇记,又名基度山伯爵,作者谁谁谁。。。”等等,由于尚未重看,完整版这里暂无法记录并提供,但却因此产生了关于《基度山伯爵》是否为1976年以后(包括1976年)译制的作品这一疑问,因为该片片名被画外音读出,一般而言是在“内参片”里较为常见,而且片中配音演员的演绎如童自荣老师的声音也很象在1976年之前的一些内参片、美术片里的那种特点,跟后来《佐罗》、《G.G.》等开始形成的那种风格有不同,另外,正好在近期有机会重新翻阅过的一些有关译制片的文字资料时,也发现了一些线索,比如在《童自荣:我是一个普通的配音演员》一文中,童老师在回忆邱大师时也提到了这样一句:

“。。。我进厂的那会儿,正是邱岳峰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为《简爱》、《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的配音熨帖极了;。。。”

众所周知,童老师于1973年进上译厂,能在“进厂的那会儿”就领略过了邱大师在《基度山伯爵》里的配音风采,说明该片的译制完成年代应该不会晚于1973年。而个人觉得最有说服力的一条有关线索,终于在《对“十七年”上海译制片的一种观察》(作者:吕晓明)一文中被找到了,文中提到:

“。。。事实上,在“文革”后期上海译制了不少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外片,其中有后来在70年代最后几年同观众见面的《简爱》、《巴黎圣母院》、《一个警察局长对共和国检查官的自白》、《基督山伯爵》、《沉默的人》、《蛇》、《生死恋》等。。。”

上述的“在“文革”后期”也和之前推断的“不晚于1973年”基本一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误差,因此据这些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显示,上译经典作品《基度山伯爵》应该译制完成于1970年代初~1973年之间(包括1973年)的某一年,跟曹雷老师的回忆相吻合,即曹雷老师在《回忆于鼎》一文中的所述应该是无误的。而且曹雷老师是电影演员出身,当时就能看到该片的机会应该不会很少的。

此外,官方目录上的年代其实应该是影片的“首度公映年代”,可以是“译制完成年代”也可以不是,而且整理、排列方式也未必完美,比如《上影-上译译制故事片目录(1950-1995)》里记录的《简爱》等片都是列于1976年之前的,如果是指公映年代的话就跟《对“十七年”上海译制片的一种观察》里的记述不一致了,而《基度山伯爵》被列入1976年,就应该是该片的公映年代了。

不过最终的结论,还是有待影史专家们以及有过亲身经历的影迷前辈们来作出了。。。以上均为个人所进行的一些大致的推断,并非影史方面的专业考证,资料有限而时间匆忙,故仅供参考,欢迎指正并探讨交流。
飞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6-17
6楼#
发布于:2006-02-24 14:45
好帖子!感谢各位的认真!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6-02-24 14:52
《上影-上译译制故事片目录(1950-1995)》来源: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28337/node63976/node63978/userobject1ai55798.html

请教下《对“十七年”上海译制片的一种观察》哪里能找到?
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8楼#
发布于:2006-02-24 15:16
“官方目录上的年代其实应该是影片的‘首度公映年代’”也未必尽然。

许多内参片被冠以“资料影片”的名义译制,译制年代写得非常清楚。如:《简·爱》(毕克版)是“1975年6月译制”的,《傲慢与偏见》是“1975年11月”译制的。所以《基督山伯爵》字幕写“一九七六年译制”不用怀疑是公映年代。而且在1976、1977年我所在的浙江省没有上映过一部叫《基督山伯爵》(或《基督山恩仇记》,或“督”为“度”)的影片。具体哪一年忘了。

另:《巴黎圣母院》(《上海电影志》载是1972年译制应无疑)是1979年元月在全国上映的。同时上映了《女英烈传》、《流浪者》、《摩登时代》、《未来世界》、《车队》和两部纪录片《最后的野生动物》和《潜流》。
《蛇》(《上海电影志》载是1976年译制应无疑)是约1981年12月在全国上映的。同时上映了《阿细们的街》、《父子情深》。

以上影片均指外国影片。

关于《基督山伯爵》的公映年代我再去找找资料。这是能够找到的。
奥兰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11-23
  • 贴图大奖
  • 现实互动奖
9楼#
发布于:2006-02-25 00:55
基督山伯爵我是八零年看的,当时看完一点情节都没记住,就记着死长老说话。
dick
  • 最后登录
10楼#
发布于:2006-02-25 09:54
这样的帖子让人长知识,增见识。
狂顶!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20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11楼#
发布于:2006-02-26 02:51
下面是引用于华于2006-2-24 15:16发表的:
“官方目录上的年代其实应该是影片的‘首度公映年代’”也未必尽然。

……所以《基督山伯爵》字幕写“一九七六年译制”不用怀疑是公映年代。而且在1976、1977年我所在的浙江省没有上映过一部叫《基督山伯爵》(或《基督山恩仇记》,或“督”为“度”)的影片。具体哪一年忘了。
.......


1976年是文革最重要的、也是十年内乱的最后一年,怎么可能公映《基督山伯爵》这样的外国电影呢?

该片在北京由电影公司正式发行公映是1980年12月!(——尽管这之前内部都放滥了!竟没有一个高质量的拷贝了……)

另:文革之后到1979年之间,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及《追捕》等三部日本片(不包括港片),我国没有正式公映(发行)过西方国家的影片!1979年元旦,《巴黎圣母院》、《女英列传》等片是文革后首次正式发行公映的西方影片!
朗读者陈喆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3-27
12楼#
发布于:2006-02-26 08:13
学点电影史对时下影视界来说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b][size=4][font= 楷体_gb2312][move]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move][/font][/size][/b]
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13楼#
发布于:2006-02-26 10:30
下面是引用974y于2006-2-26 02:51发表的:


1976年是文革最重要的、也是十年内乱的最后一年,怎么可能公映《基督山伯爵》这样的外国电影呢?

该片在北京由电影公司正式发行公映是1980年12月!(——尽管这之前内部都放滥了!竟没有一个高质量的拷贝了……)
.......


老兄也高,实在是高!!!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