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791回复:42
[原创]除却巫山不是云--写给心中的上译。
近几年随着国外影片的大量涌入以及“家庭影院”的兴起,看原声电影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而配音电影却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关注了。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如今的一些所谓的“译制片”在录音及后期制作等方面过于粗糙,而配音演员的水平又太过业余,由此不仅没能给观众带来丝毫美感,反倒破坏了影片原有的韵味。因此就会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出“看外国片就得看原声的”之类的断语。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感慨,就会想起上译,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他们那极富磁性和感染力的声音。
恐怕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影迷大都没看过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并配音的外国电影。我想,如果他们看过那些影片,就不会再认定外国片“只能看原声的”了,也不会再去贬低配音电影了,这也是我至今仍非常固执地认定的一个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凡是听过邱岳峰、毕克、李梓等诸位大师的声音的人,即使不被迷住,也多少会在记忆中留下一些印象的,因为那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名副其实的艺术。 从喜欢配音电影到认识上译,一切都源于自己从小就是个电影迷,那时候国产影片已经看了不计其数,而进口影片看的虽不是很多,却和很多人一样为之着迷,特别是《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佐罗》和《追捕》等等,按如今的说法,这几部片子在当时绝对都称得上是“大片”。而在被这些影片的剧情吸引的同时,我对那些“银幕后的声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意思的是当时在这些声音里我最喜欢的并不是“佐罗”和“杜丘”,而是《追捕》中的“矢村警长”,因为总觉得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特有的冷峻和威严,尤其是他在影片结尾的那句道白--“不用慌,长纲是我打死的,正当防卫”,听起来掷地有声,真有绕梁三日之美。记得那时我就经常模仿他的那几局台词,据大人们说学得还挺像。后来,我知道了为“矢村警长”配音的这个人叫杨成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看了很多部由“杨成纯他们”配音的电影和电视剧,像《加里森敢死队》、《英俊少年》和《虎口脱险》等,此外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国产影视作品,如《少林寺》、《武林志》、《少帅传奇》等,因此大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终于有一天,我知道了它的名字——上海电影译制厂,也陆续地知道了杨成纯的那些同事的名字——毕克、童自荣、尚华、于鼎、刘广宁、乔榛、……总共有三十多人吧,与此同时,能够将这些名字与电影中的声音准确无误地“对号入座”成了我一大快事。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确立了上译在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我也很喜欢长影、辽艺和广东话剧团等其它几个配音团体,但总觉得论演员的实力特别是整体实力,上译确实要高出它们一筹。 不夸张地说,在八十年代中期能够有机会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由上译配音的电影对于我这样的电影迷加配音迷实在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但这种机会并不是很多。好在那时电台有一档名为“电影录音剪辑”的节目,里面经常播放一些外国电影的录音剪辑,因此可以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空闲的时候就听上几遍,以此来“解解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也惟一能够留住那些声音的办法了。当然,若是赶上电视台播放那些经典的影片,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听得多了,看得也多了,久而久之,许多影视剧中的台词连同配音道白的语气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而自己的模仿能力似乎也在与日俱增,因此也曾一度想过长大以后要当一名配音演员。总之,从那时起我就已经被上译的演员们迷住了,对我而言,他们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观看由他们配音的电影绝对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声情并茂。我想凡是看过《望乡》的朋友多半都忘不了影片中阿崎婆的那段哭声吧,主人公悲惨的身世和即将与知心人决别的现实,使得那哭声中包含了太多的辛酸与苦闷,而赵慎之老师则用她独特的声音和感同身受的情感演绎了这一段被称为经典的哭声,令无数的听者为之落泪。 也许是受年龄限制的原因吧,我个人以为上译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前期。这一时期的上译绝对可用人才济济来形容,其中既有富润生、苏秀、尚华等“老”当益壮的前辈,又有杨成纯、乔榛、童自荣等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再加上丁建华、盖文源、杨晓等“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使得上译厂的演员阵容空前地强大,也正是这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共同努力创造了上译的辉煌。这些配音演员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并不是把配音工作当成一种简单的“翻译”,而是仔细地研究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力求把握住人物的心里。用老厂长陈叙一的话说,“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由此才能使演员的声音最大限度地接近角色,从而达到“原汁原味”的效果。据说当年很多看了《追捕》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高仓健张口说中文,一定就是毕克那样的声音;而听过了童自荣配的“佐罗”之后,人们已经很难再接受阿兰德龙“说话”是另一种声音了。由此可见,如果当初没有毕克、童自荣两人与“杜丘”和“佐罗”之间天造地设般地完美配合,恐怕《追捕》和《佐罗》这两部影片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就多少要打些折扣了。 而随着角色的变换,他们声音的变化又是那么地举重弱轻,游刃有余,即使那些角色的性格、年龄都相差甚远。就拿毕克来说,起初听他主配的《追捕》,给人的感觉就是杜丘的那种刚强和坚毅,而当他的声音从大侦探波罗嘴里发出的时候,则明显让人感到了一种略带些“慵懒”的狡狯;再说童自荣,有人说童自荣的声音虽然漂亮,但戏路太窄,对此我有不同观点,或许是因为一提起他很多人就只会想到潇洒、飘逸的佐罗,而忽略了沉着、干练的盖尔森中尉,对了,还有《茜茜公主》中那个洋相百出、滑稽得可爱的上校波克尔,这些都是童自荣所配过的比较有特点的角色;最后说说李梓,我认为她是上译厂的女演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独特的嗓音条件使得她配过的角色跨度非常大,从男孩儿到少女一直到的老妇人,她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因此,无论是美丽淳朴又颇具野性的吉卜赛少女叶塞尼亚,还是纯真善良又不失调皮的英俊少年海因切,都被她用声音刻画得惟妙惟肖,其深厚的功底可见一斑。 如果单凭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把上译说得如何完美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但上译就是上译,它确实与众不同,也确实是完美的,因为这里有片片绿叶与红花交相辉映。记得《佐罗》里那个蠢头蠢脑的加西亚吗?记得《少林寺》中那位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老方丈么?还有《茜茜公主》中那个装聋作哑的卡尔等等,因为有了翁振新、杨文元和周瀚等人的二度创造,才使得这些影片里戏份不多的配角也同样熠熠生辉。而象这样长期甘当配角的演员在上译厂还有很多,严崇德、程晓桦、戴学卢、伍经纬、孙渝烽、程玉珠……,记住这些名字吧,他们都是上译这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有了他们,才使上译拥有一支令人羡慕、行当齐全的演员队伍而得以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因此,古今中外、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影视人物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副最合适的声带做“代言人”;也因此,越是为人物众多的影视剧配音,就越是能体现出上译的整体实力,这一点,如果你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就会明白。 说到这里,心里就不由得又是一阵感慨。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前些年那些引进的经典大片都由上译来译制并配音将会是何等的美妙。我曾经在脑海中把《勇敢的心》、《独立日》和《泰塔尼克号》等影片中的人物连同上译的演员逐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那些人物的特点以及自己对上译演员们的特点的了解在他们之间做一连线。试想,如果梅尔吉布森在《勇敢的心》中那一段鼓舞士气的激情道白以及临刑前那一声振聋发聩的“自由”之声由乔榛来表现,该会多么具有震撼力,也一定会给威廉华莱士这个角色再增添几分色彩;而除了毕克,还有谁的声音能与“长腿”爱德华的形象相匹配呢?至于“泰塔尼克号”上的两位主角――杰克和露丝,毫无疑问是属于童自荣和丁建华两人的……。可惜,这一切也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想像而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了。 进入2000年以后,上译厂又译配了很多进口影片,其中不乏精品,像《精灵鼠小弟》、《完美风暴》、《哈里波特》等。之所以称其为精品,是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们仍然可以听到童自荣、丁建华、程玉珠和沈晓谦等人的声音,甚至像戴学卢这样的老演员也参与了其中,为影片增色不少;而以刘风、姜玉玲和王肖兵等为代表的“后上译时代”演员的声音也都比较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上译后继有人了;还有一点就是上译厂一如既往地以严格的工序确保了译制和配音的质量,使得这些真正的译制片为观众带去了美的享受。尽管由于受某些不公平竞争的因素的困扰,如今的上译厂可以说是境况堪忧,但这些热爱配音事业的人仍然顽强地支撑着这面旗帜,他们在用行动捍卫着译制片的尊严,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这种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配音艺术的前景已着实不容乐观,但我们这些配音艺术的“守望者”仍会如往常一样的关注上译并为它祝福和祈祷。不为别的,只为它曾经拥有过的那段里程碑式的辉煌。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欢乐的配音艺术家,尽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远离了上译、远离了我们,但他们的声音已经被我们仔细并永久地收藏在记忆中了。我想,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为此而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的。 我心中的上译,永远的上译。 后记: 三年多以前,笔者曾以同样的题目写过一篇文章并发表在配音论坛里。因为那时刚到这里不久,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一时按捺不住兴奋而写下那篇文章。然而回过头再看,感觉文中有很多不妥之处,不仅仅是语句方面欠推敲,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清楚,尤其是结尾那一段,也不知自己当时是出于何种心理而采用了那种“拔高”式的写法,总之很难令自己满意。因此总想找个机会重写此文,却一直未能如愿。 前一段时间受某种心情的影响,几乎把家里收藏的上译的片子看了个遍,不禁又萌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重写了此文,篇幅比原文长了一倍,该表达的也基本都表达出来了。但受自身条件所限,仍难免纰漏,因此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朋友们多多指正。 |
|
2楼#
发布于:2007-05-10 17:40
写得真好!题目尤其好,你说出了所有上译迷的心声。
我可能比你小,但你的感受我完全理解。我是看露天电影长大的。 “因为那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我一直是以上译的作品作为艺术评判的标尺的。 “我心中的上译,永远的上译。”不管上译未来如何,中国的配音业如何,上译在我心中神圣的地位以及竖立的丰碑已经无可撼动。 |
|
|
3楼#
发布于:2007-05-10 17:44
首先要肯定,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文!
不过,有个别细节值得商榷…… “至于“泰塔尼克号”上的两位主角――杰克和露丝,毫无疑问是属于童自荣和丁建华两人的……” ——汗。如果是说年轻时的还好点,但当时……他们俩都不合适了吧,特别是丁老师…… “如今的上译厂可以说是境况堪忧” ——没有这么严重。那么多大片不还是给上译么?至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楼主对新生代大概并没有怎么关注…… |
|
|
4楼#
发布于:2007-05-10 17:50
还是喜欢老上译,现在看老上译的片子,根本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恐怕新生代还没有这种感觉吧
|
|
|
5楼#
发布于:2007-05-10 17:58
引用第4楼电影粉丝于2007-5-10 17:50发表的言论: 未见得好配音就非得是艺术的享受,那个层次很高,现在很多都只讲究“娱乐”,要配音也都“艺术”,不那么容易 我觉得,配得贴切,让人迅速融入剧情,了解人物,获得应有的观影感受,就是好配音了 你要二十来岁的演员现在就给你整出“艺术享受”的感觉,勉为其难了吧 |
|
|
6楼#
发布于:2007-05-10 18:05
现在的上译最缺的是像陈叙一这样的"伯乐"啊!
|
|
|
7楼#
发布于:2007-05-10 19:50
引用第5楼恋水莲于2007-5-10 17:58发表的言论: 不是非要每部作品、每个配音角色都像世界名著那样 我所说得艺术可能过头了些,不过想想过去的老配音电影,像很多坛友说的,就好像外国人自己在说中国话,而如今的作品还能达到那样的效果吗,我想差些吧 |
|
|
8楼#
发布于:2007-05-10 19:59
引用第7楼电影粉丝于2007-5-10 19:50发表的言论: 现在译制片也还是外国人在说中国话,没有变成某位朋友所倡导的“中国人说中国话” |
|
|
9楼#
发布于:2007-05-10 20:03
怎么觉得这篇文章就是上译签名栏的正文呢
|
|
|
10楼#
发布于:2007-05-10 20:11
引用第5楼恋水莲于2007-5-10 17:58发表的言论: 字是简单几个字,难度已经很高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不是只一个“好”字能概括的了... |
|
|
11楼#
发布于:2007-05-10 20:47
个人认为,上译的那段辉煌,已经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精彩一笔。国家应该把它列入中国文化遗产。
|
|
|
12楼#
发布于:2007-05-10 22:18
引用第10楼西蜀五月于2007-5-10 20:11发表的言论: 那我觉得我看现在不少片子都获得了应有的观影感受,难道还不能说是“好”?? 暂且不说文艺片,至少很多动画片,我想我看原声都不见得那么开心 如果说达到艺术的高度,那恐怕就不止于“观影感受”了,而是给予观众原版都给不了的审美体验了 |
|
|
13楼#
发布于:2007-05-11 09:32
咪咪站长好,好久不见了。多谢指正,关于乔厂长的名字,在不同的地方总是看到不同的版本,我也搞不清到底那个是正确的,因此只能凭着主观的判断了。
|
|
14楼#
发布于:2007-05-11 09:59
引用第13楼啸尘于2007-5-11 09:32发表的言论: 以前根本没有疑问的,就是“榛”,这两年也不知道啥时开始的,错字流行,越来越多人写成“臻” |
|
|
15楼#
发布于:2007-05-11 10:07
引用第2楼小昭于2007-5-10 17:40发表的言论: 既然是看露天电影长大的,那我们的年龄应该相差不多。我出生于1972年。 |
|
16楼#
发布于:2007-05-11 10:31
引用第3楼恋水莲于2007-5-10 17:44发表的言论: 这位朋友真是细心。说实话,如今我对上译的关注确实不如从前了,因为近几年已经很少有机会去看一些新引进的影片,对上译的新人知之甚少,加之自己又是个超级的怀旧派,闲暇时只知道一遍又一遍地去翻看家里的上译老片,所以这种关注也许只能算是一种“意念”式的。不过经你这一提醒,日后倒确是应该把对上译的这种爱付诸一定的行动了。 另外说道“泰塔尼克号”的配音,那确实仅仅是一种假设,我的意思是如果让“老上译”来为这部片子配音将如何如何,因为在我为这部影片制定的配音阵容里,毕克、杨文元、杨成纯、潘我源等前辈的名字都赫然在列,而“泰塔尼克号”被引进的时候,这些人都已经离开上译了。 |
|
17楼#
发布于:2007-05-11 10:53
引用第9楼西蜀五月于2007-5-10 20:03发表的言论: 这位朋友说的“上译签名栏的正文”是什么意思,能说明白些吗? |
|
18楼#
发布于:2007-05-11 12:56
引用第3楼恋水莲于2007-5-10 17:44发表的言论: 我第一个反应是作者想说的是杰克和露丝的声音应是童自荣和丁建华的融入声迷记忆的声音。反而不一定是如今现实的声音。呵呵。 引用第4楼电影粉丝于2007-5-10 17:50发表的言论: 同意。 引用第5楼恋水莲于2007-5-10 17:58发表的言论: 尽管现在的配音水平一落千丈,但还是要高标准要求。 职业是有素质要求的,不能因为年轻就放宽要求。 还没彻底理解恋妹的“好配音”和“艺术享受”的关系。 引用第7楼电影粉丝于2007-5-10 19:50发表的言论: 不过头。 差得多。 |
|
|
19楼#
发布于:2007-05-11 13:27
引用第18楼怀念上译于2007-5-11 12:56发表的言论: 一落千丈?没有那么夸张吧……环境和时代变了,人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大 “好”和“艺术享受”,肯定是有差别的 例如我们说这小说很“好”,但是不一定“艺术性”很强,也许就是很好看,很精彩,但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难道“好”是一个特别高贵的形容词,不能随便说什么事物“好”吗?? 不是因为年轻就降低要求,而是功力要磨练和沉淀出来,必得有一个过程 老一代出经典的时候,也大都不是二十来岁了,那么即便撇除掉时代和环境的因素,也没有必要要求新生代在这个年龄就达到那样的成绩吧 对于一直在努力并且也有所进步的人,不应该苛求 |
|
|
20楼#
发布于:2007-05-11 13:30
QUOTE:怀念上译--“我第一个反应是作者想说的是杰克和露丝的声音应是童自荣和丁建华的融入声迷记忆的声音。反而不一定是如今现实的声音。呵呵。”……
基本上是这个意思。 |
|
21楼#
发布于:2007-05-11 13:35
引用第19楼恋水莲于2007-5-11 13:27发表的言论: 还不是一落千丈啊? |
|
|
22楼#
发布于:2007-05-11 13:46
搂主写的真好。我也一直想写点什么,从我去年这个时候加入配音网就想写,入网一个月、入网两个月、入网三个月……现在也一年多了,可总也没有写出来,不是没有感想,是感想太多,太琐碎,等到了笔端反而拥塞了,好象结巴一样。大约我该想你一样在一个安静的日子把手中的碟片好好看看,几成古董的盒带听一听,那样想必不会没有感觉了。
|
|
|
23楼#
发布于:2007-05-11 14:03
引用第21楼怀念上译于2007-5-11 13:35发表的言论: 见仁见智吧 我曾经也有很失望的时候,但后来再看却觉得比原来要好 |
|
|
24楼#
发布于:2007-05-11 14:06
引用第17楼啸尘于2007-5-11 10:53发表的言论: 他说的是“怀念上译”的签名栏~ |
|
26楼#
发布于:2007-05-11 14:42
引用第9楼西蜀五月于2007-5-10 20:03发表的言论: 引用第17楼啸尘于2007-5-11 10:53发表的言论: 引用第24楼永远热爱辽艺于2007-5-11 14:06发表的言论: 还米来得及下手,一问一答都出来了。 还是辽艺心知肚明。 不过,“上译签名栏”中的“上译”指什么有点一头雾水。 如果说是网名吧,带“上译”两字的还不少,区区一想就有:上译痴,上译迷,上译忠臣,最爱上译,永远热爱上译,再加上偶的…… 如果是签名栏吧,带“上译”的也不少,就不一一举例了。甚至有的还是部分重复的,就比如作者和偶的,嘿嘿,英雄所见略同。 难怪作者糊涂涂的。 |
|
|
27楼#
发布于:2007-05-11 15:33
引用第26楼怀念上译于2007-5-11 14:42发表的言论: 所以还是叫“法国女人”好,既切中要害,又不会混淆。 想想配音网有多少这样的绰号是我发明的? 配音高祖——陈叙一 右派——家干 法国女人——怀念上译 还有什么来着?比如管加里森叫“头儿”,管“tea for two”叫“鸳鸯茶”,管《滑铁卢桥》叫《魂断蓝桥》……这些我都想到了,不过一打听,有人比我先想到,那我就不说了,顺便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
|
|
28楼#
发布于:2007-05-11 15:39
引用第27楼zhangfan于2007-5-11 15:33发表的言论: 啥要害哟?不着边际。 |
|
|
29楼#
发布于:2007-05-12 00:19
引用第23楼恋水莲于2007-5-11 14:03发表的言论: 这是典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 |
|
|
30楼#
发布于:2007-05-12 07:39
我觉得老一辈的上译之所以感觉要比长影好,是因为音色丰富,配角也有特点。相比较,现在的上译感觉还是比较单一。
|
|
31楼#
发布于:2007-05-12 12:53
引用第29楼怀念上译于2007-5-12 00:19发表的言论: 不光是相对论,而是因为他们也确实在进步 我们总不能老是用刻舟求剑的眼光来看待 |
|
|
32楼#
发布于:2007-05-12 17:51
引用第30楼nil于2007-5-12 07:39发表的言论: 现在看上译、长译基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各有所长,配东欧朝鲜苏联的片子长译更强,配欧美日本的电影上译更好,我现在很喜欢张玉昆的声音,极其阳刚彪悍,和毕克的深沉含蓄的阳刚不同,但魅力不相上下,还有长译的其他声音。 |
|
33楼#
发布于:2007-05-16 20:30
引用第12楼恋水莲于2007-5-10 22:18发表的言论: 没说你不能说好啊,我的意思你不明白吗,按你说的那样那片子就是经典配音了,不是好而应该是很好了 |
|
|
34楼#
发布于:2007-05-16 20:31
引用第17楼啸尘于2007-5-11 10:53发表的言论: 上译的签名栏是这样写的: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
|
|
35楼#
发布于:2007-05-16 20:38
引用第26楼怀念上译于2007-5-11 14:42发表的言论: 明知故问是不是,有点找打的感觉了你 |
|
|
36楼#
发布于:2007-05-16 21:05
楼主由感而发,写得不错,支持!
上译迷的想法妙啊!其实,不管是否把它列入中国文化遗产,可在看着译制片长大的一代人的心目中,它早已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
|
37楼#
发布于:2007-05-17 11:00
引用第34楼西蜀五月于2007-5-16 20:31发表的言论: 五月目光犀利,联想得妙不可言啊。 楼主的这篇太像偶的签名了哈。感觉就是比着偶的签名当提纲的,也感觉偶的签名是比着楼主的文章进行心情总结的。 |
|
|
38楼#
发布于:2007-05-17 13:55
2003年时来到这里不久,我发现很多朋友都有一个“个性签名”,觉得挺有意思,因此也想为自己设计一条。起初想不出什么才算有“个性”的,后来有一天突然想到了这首诗,觉得它最能表达我对上译的情感,所以便采用并一直延用至今。而第一次写这篇文章的灵感也来自于此。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