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woods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5-10-05
阅读:4044回复:1

[精品整理][转帖]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电影录音剪辑非完全手册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3-30 23:32
半个世纪穿越时空的爱恋——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电影录音剪辑非完全手册
新闻来源:青岛广播电视报 日期:2004年6月28日
--------------------------------------------------------------------------------
 
翻看泛黄的青岛广播电视报,常常出现的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称——电影录音剪辑,唤起心中温情阵阵。
  一种怀旧情绪弥散开来,耳边清晰响起电影录音剪辑的精彩片段,那是李梓配音的《简·爱》,“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容貌的话,我也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曾经的人们,在收音机前充满向往地聆听一部部的电影录音剪辑,为之痴迷,为那柔肠寸断的爱情,为那极富魅力的声音。
  电影录音剪辑,通过广播的形式播出一部电影,介绍、欣赏一部电影。它派生于电影,又有别于电影,因为它是听的,是一个以电影为主体,用文字、解说做辅料的听的艺术形式。
  相对于电视等主流媒体来说,电影录音剪辑已经属于过去,但它独具的魅力不该被遗忘。拥有一种声音,就意味着拥有一种生活,这恐怕是当今新生代所不能理解的。
  曾经流行——听电影
  电影录音剪辑作为一种独特地构架于广播、电影之间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与消失,折射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这个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消失于上世纪末的艺术,在广播电影电视发展中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原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程海青介绍,电影录音剪辑产生于解放后,文革期间播放的是样板戏。不过那时的样板戏,大多没人敢剪辑,几乎也没有解说,算是录音播放。文革之后,面对社会的文化沙漠状态,人们开始热衷于恢复老的东西,大量文艺形式得以恢复,而新的、老的电影被大规模地恢复解禁,一大批电影作品被制作成录音剪辑,在当时最为盛行的广播中播放。于是,“听”电影就流行开来,成为历经10年动乱的一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娱乐方式。
  他认为,50年代就开始制作的电影录音剪辑,到1979年后开始大规模流行,客观上的推动因素在于当时电视没有普及,而刚刚改革开放,优秀影片的生产或者引进才刚刚开始,电影票很难买到,于是火了收音机里播放的录音剪辑,听广播成为市民最主要的娱乐手段,这个盛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
  值得回味的是,那时的人们,将大段大段地用配音演员的声音背诵电影台词,当做那个时代文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节目,至今还有人能够用邱岳峰、刘广宁、乔榛等配音演员的声音,流利地朗诵着《王子复仇记》、《叶塞尼娅》、《悲惨世界》、《魂断蓝桥》等著名电影的经典台词。
  未被遗忘的真实——
  剪辑制作全记录
  作为一个曾参与电影录音剪辑多年的专业人士,程海青还向记者回顾了电影录音剪辑的详细过程:首先看电影院放什么新片,新片一来,无论是首次放映的,还是刚刚开禁的,都会在电影公司试片的时候去看,然后选择剪辑的对象。去电影院录音的时候,技术和编导人员拿着两部录音机在电影放映机上交换录音,与电影同步进行。因为大多电影没有脚本,所以只能边看边听边记忆,有时一部电影要看上好几遍。
  要知道电影画面在讲述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交代给听众。对话、画面、音乐、音响效果、静音几种因素通过旁白解说,构成可听的感觉。更进一步,有些国外电影看不明白,内涵多层、需要挖掘,编辑要将电影给人的思考写出来,给电影录音剪辑留有更多的想像和思考空间。
  经过无数次的修正,完成一个小时左右的剪辑,再写出书面文字解说,交领导审查,之后将录音交给解说员。最红火的时候,电影录音剪辑的主播是布小什,她用磁性的声音征服了无数青岛的听众。通常解说员也要看电影,看完了还要听电影,然后录音,再由编辑审看,最终合成一盘磁带,播放的时间长度一般在57至58分钟。整个过程相当于后来广播剧的制作,但当时的技术、资料、手段非常受限制,开始用601型录音机,后来才用上比较先进的录音机。
  电影录音剪辑是随着电影的兴盛而发展的。还有,每到春节、国庆等节日,编辑们总是争取配合电影院上映的好片子,以最快捷的速度剪辑。电影录音剪辑成为当年节日里电台的主打节目。
  弄潮时代  辉煌记忆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受到电视、大片的冲击,电影录音剪辑逐渐式微,最后的一部经典电影录音剪辑,似乎是曾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号》,之后,犹如这艘世纪巨轮,带着辉煌与绚烂,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值得欣慰的是,电影录音剪辑作为广播中保留的艺术,与它曾创造的辉煌的记忆,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鼎盛时期参与电影录音剪辑工作的谢颐城,现任职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这位擅长用诗意般语言演绎解说词的电影录音剪辑的创作者,对电影录音剪辑的创作与辉煌津津乐道:“当时青岛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像青岛台创作的《巴黎圣母院》、《生死恋》、《王子复仇记》、《追捕》、《佐罗》、《流浪者》等作品,不但在青岛广泛流行,就是在全国也受到瞩目。一有新的剪辑出来,其他地方电台就会抢着要去播放!当时的电影《生死恋》的录音剪辑,几乎是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
  “那时,创作一个剪辑需要一周的时间,基本是要抢第一时间播出而加班加点。每次完成一部作品,走在下班的路上,街头巷尾几乎都在听你的节目,那种轻松与成就感,不是言语所能描述的。我至今依然非常留恋那段难忘的时光。”谢颐城的脸上仿佛又回到了激情创作年代的冲动和喜悦!
  尽管对电影录音剪辑怀有浓厚的感情,说到最后,谢颐城还是豁达地来看待它的存亡:“这个东西已经消失了,必须消失,过去的东西拿出来,如同那些熟悉的青春旋律,那只是我们永恒的记忆。”
  是的,怀旧是为了前进,最好的纪念是告别。我们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新的生活总是在创造之中!广播事业还是以她长河般的脚步,汩汩流淌……
  电波中的爱情绝唱——
  价值回顾
  电影录音剪辑就是要满足听众听电影的需要,把电影的特点反映出来,同时又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魅力。《生死恋》、《追捕》、《佐罗》、《基督山恩仇记》、《红高粱》、《本命年》等等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电波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能接触到的流行的电影。
  这一点是亲手创作了无数剪辑的谢颐城所深刻体会的。这些放诸名山的作品虽然是由声音来表现,看不到也摸不着,却是直入人心的。电影录音剪辑的独特价值在于此。
  谢颐成说,欣赏一部电影,主要是欣赏音效,欣赏画面。看电影的时候,配乐效果常常会被观众忽略的。所以一部好的电影录音剪辑,应该把电影的配乐等最精彩的方面展现出来,作为解说词的旁白不单单是解释表面的情节进程,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弥补观众看电影所不能体会的地方,必须与对白融为一体,具有更广阔和细腻的表现性,完整的音效加贴切而动情的解说,再加上精彩的对白,这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录音剪辑。
  消失的声音  永远的风景
  电影录音剪辑,曾经流行的高雅艺术,一个几近消失了的风景。它在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位置呢?怀着这种好奇,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的回答庶几见证了电影录音剪辑的发展史——
  60年代生人:记忆深刻啊,可惜现在听不到了。那时是非常流行的,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一个内容。听一部好电影,尤其是听一部外国电影,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一部好的电影录音剪辑都差不多能背下来了,百听不厌。好的东西,即使消失了,她的价值也是永恒的。
 70年代生人:有些印象,小时候听过,后来记得广播剧比较多,再后来有了电视,能在电视中看电影,就再没有听过。现在除了到电影院看看大片,其他的看VCD和电视。电影录音剪辑作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是值得回忆的,但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总有一些东西是要推陈出新的。
  80年代生人:电影录音剪辑?没听过,跟电影有关的吧?现在最喜欢听MP3,看DVD,那些是过时的东西吧!
  ……
  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见证,作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电影录音剪辑也许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现在乃至往后,就只有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岁月的印记来怀念……
  
 
作者:文/本报记者李惠敏
 
http://www.qdgdb.com/WenYu/20040628/104610.htm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楼#
发布于:2005-03-31 19:18
[转帖]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电影录音剪辑非完全手册
楼主太会搜宝贝了
没想到录音剪辑的制作这么费功夫哪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