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386回复:3
立体声广播剧及其制作(转载)
前段时间在网上找到的一篇关于广播剧制作的文章,网络上制作广播剧的社团很多,可关于这方面的技术理论文章不太多,虽然这篇文章里关于具体制作和细节方面的问题比较但,但不审希望为大家制作广播剧时提供借鉴。
1925年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煤炭之中》在英国诞生,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了。1933年,上海播出了我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距今亦有67个年头了。可以说,中国播剧已进人了稳健发展的年代。广播剧是一项集编剧、导演、音乐、效果、录制等为一体的合性艺术,每一个环节都要根据剧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全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所以说,制作一部立体声广播剧要比其他一些节目困难、复杂得多。 近年来,我国立体声广播剧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就立体声效果而言,与立体声音乐相比,则尚欠成熟。其主要原因是广播剧的编创制作人员对立体声的认识较肤浅,不能很好地运用立体声技术和特点来制作立体声广播剧。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中央台和一些比较大的省市电台,先后采用了立体声广播技术。在开始研究录制立体声节目初期,音乐工作者就介入立体声节目录制工作。他们在长期学习探索中,较好地运用它创作出一批群众爱听的音乐和歌曲。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出版商,把它作成商品推向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反过来,消费者又要求音乐出版商制作出更加好听、更加精细的音乐制品。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立体声音乐的发展。广播剧的编创人员接触立体声技术是比较晚的,近年来虽然也采用了立体声技术,但编剧、导演、演播等环节,基本上还是沿用制作单声道广播剧的表现手法,没有把立体声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编剧、导演、没有充分运用立体声的空间感和发挥立体声特有的音响效果。空间感和现场感是立体声技术的主要特点,它是我们制作立体声广播剧所极力追求的。 广播剧也是音响艺术,要创作一部较完美的广播剧,必须有一个总体艺术音响的设计蓝图。按照广播剧主题思想的要求和人物个性的矛盾发展需要,编排戏剧情节的音响方案。因为广播剧的人物是看不到的,它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所以广播剧的艺术音响结构特别重要。语言、音乐、效果是广播剧的三要素,但在单声道技术时期,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束缚了音响效果的发挥,只是处于附属地位,很少有表达剧情的机会。有时编剧、导演想特意运用一下音响效果,但由于单声道是单点放音,为了突出演员对话,只好忍痛割爱,使得节目气氛不够,编剧、导演总感觉遗憾。 立体声技术的应用,由单点发音变成立体声,扩大了听党领域,拓宽了编剧、导演在音响效果等环节施展技艺的空间。这个空间,大可包括蓝天大海,小可表现农家小舍。由于广播剧采用了立体声技术,把过去一直出于附属地位的音响效果推上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广播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地位提高了,对音响效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能像制作单声道广播剧那样,完全靠剧本的提示加些音响效果,要有自己的创意,要根据剧情,创作出编剧没有写出来的音响效果来。就像拍电影一样,影片中的所有场景和动作,大都不是编剧写出来的,而是导演、美工、制景、灯光、音响等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出来的。电影有画面,剧中的场景和动作观众一目了然。而广播剧则完全靠声音、靠音响效果来表达剧中的场景和动作,所以说,搞好广播剧的音响效果具有很高的难度。搞好音响效果,首先录音质量要好。立体感、空间感、现场感要强,声音要逼真,这样制作出来的广播剧立体效果才强。所以在录制立体声广播剧时,要尽可能地采用立体声的音响效果。否则,用单声道的音响素材,靠PAN来控制声像,这样做声像定位感虽强,但由于延时等问题,空间感不好,与剧中的音响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如有的音响素材或音乐,实在没有立体声的我们可事先把它们制作成膺立体声。方法是按MS制工作原理,把单声道节目信号分为M信号和S信号。M+S=L,M-S=R。 搞好音响效果只是广播剧的一部分,表达剧情的手段主要还是依靠语言。不管是过去的单声道广播剧,还是现在的立体声广播剧,我们的编剧手法和导演手法,基本上是按话剧(也就是舞台戏)套路走的。演员也大都是话剧演员,他们的演播方法也基本上是按照舞台戏的方法来演播的。在录音时为了追求声音的清晰度,每个演员离话筒都比较近,声音缺少层次。有时为达到所谓的立体声和声像定位感,在录制两个人谈话时,把一个人的声音安排在左传声器;另一个人的声音被安排在右边的传声器;或在录一个人说话时,为f表示有移动感,一会儿在左边传声器里说话,一会儿走到右边传声器里说话,让人听了很不自然。 以上情况是对立体声技术缺乏了解和重视。这里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立体声广播剧不是舞台剧,不是舞台戏的再现,更不是什么源于舞台高于舞台。立体声广播剧和电影一样,是生活的再现,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概念搞清楚了,一切都会随之改变。录制立体声广播剧应和拍电影、电视剧一样,导演不仅要指导演员的演播,还要分出场次,根据剧情分出镜头,也要分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我们的话筒就像是摄像机,要善于使用和调动话筒,这样录制出来的广播剧才会有空间感和立体感。有人会担心这样做会影响演员说话声音的清晰度,我们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最近一些年,一些人对声音清晰度的概念有些误解,认为演员在演播时,离话筒越近,对的越正,声音的清晰度就越好,不管录什么节目都是如此。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录广播剧时,让每个演员都尽量靠近话筒以确保声音的清晰度,结果录出来的声音除了近景就是特写。假如电影或电视剧全是近景或特定镜头的组合,那将是什么样子呢?就广播剧而言,声音的清晰度就是可懂度,能叫听众不费力地听清剧中人物在说什么就可以了。不用像播音员播音那样,要求剧中人物个个都声音清澈明亮、字正腔圆。要像生活中一样,离近了,说话的声音就清楚明亮,离远了,声音自然就小一点,微弱一些。 为了更好地表现剧本所描写的环境,很多人想通过改变剧中人说话声音的混响时间,让听众一听,就能分辨出剧中人是在什么环境里,是在室内、室外、繁华的街道还是在荒郊野外等等。我们认为,此种方法固然可取,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如两个人谈话,若不加汽车行驶的音响,谁能分辨出是室内谈话还是坐在汽车里谈话?又如两个人交谈,若不加小溪流水和大海的海浪声,谁又能分辨出两个人是在小溪旁还是在大海边2所以说,只要配好不同场景的特定效果,就足以点明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如能有适合各种自然环境声学条件的演播室,那当然最好,不过这造价太高了。有人说目前录制的广播剧,演员对话的声音全是播音室味儿,实际上是指播音室的混响声。这的确是个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选用演播室不当。采用录音的大演播室来录制广播剧,由于混响时间过长,必然会出现人们所说的演播室味儿。录广播剧最好采用专用演播室,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混响时间在0.3秒到0.4秒为宜。另外,合成广播剧的机房周边设备要齐全,房间面积也不能太小,最好80平方米左右,混响时间为0.4秒到0.6秒。以上是我们个人的一点见解。 |
|
3楼#
发布于:2007-10-14 21:29
闹闹啊!这篇文章有几处错误,等哪天我把我的教材录个音频版的传上来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