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057回复:92
[新闻]老艺术家孙道临今晨上海病逝 享年86岁---祝愿孙老一路走好
搜狐娱乐讯 今天早上,孙道临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资料图片 孙道临简历 姓名:孙道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1年12月 星座:血型: 嗜好:身高:182cm 国籍:中国 籍贯:浙江嘉善 代表作:《雷雨》、《乌鸦与麻雀》、《革命家庭》、《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大团圆》、《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非常大总统》、《南岛风云》、《家》、《万紫千红总是春》、《民主青年进行曲》、《早春二月》 等。 《渡江侦察记》剧照 孙道临在《家》中饰演觉新 孙道临于1921年12月生,浙江嘉善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3年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等演剧团体,1948年开始步入影坛。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以来,在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视剧中担任导演,为《王子复仇记》等2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主演并获广泛好评的影片有:《雷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 自编自演自导了《雷雨》、《非常大总统》。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 |
|
3楼#
发布于:2007-12-28 12:07
孙老师一路走好,天国安享平安
确实,这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了,可惜又无奈。。。。。 |
|
10楼#
发布于:2007-12-28 12:58
孙老在03年后身体就不太好了,我记得当时还发过贴子。
孙老的去世是中国电影表演和配音艺术的重大损失! |
|
12楼#
发布于:2007-12-28 13:30
孙老一路走好!艺术界又走了一位真正的大师
|
|
|
14楼#
发布于:2007-12-28 13:46
惊闻噩耗,万分痛惜!一代电影大师的艺术风范将永留人们心间!
|
|
|
15楼#
发布于:2007-12-28 13:48
我心中永远的王子,愿他一路走好!
|
|
|
17楼#
发布于:2007-12-28 13:56
痛彻心肺的噩耗!沉痛哀悼!永不消逝!
|
|
|
20楼#
发布于:2007-12-28 14:15
引用第17楼tommy于2007-12-28 13:55发表的言论: 乍一看你写的吓了我一跳!让我以为是王老师有事。汗! |
|
|
21楼#
发布于:2007-12-28 14:17
昨晚听醇八点放《王子复仇记》,一听到王子那华丽飘逸的高贵之音,我想起魅力人声当时去看望孙老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我突然就很悲切地想:不知孙老现在怎样了?不知他能不能熬过今年?结果刚刚看到新闻,我“啊”地叫出声了!
正如“自由的生活”所说,如果病痛是一种折磨,死是一种解脱,那么我们还是祝愿孙老一路走好吧。 |
|
|
23楼#
发布于:2007-12-28 14:37
中国排名第一的配音艺术家表演艺术家走了。。。。。。前无古人,后无(至少这辈子不见得能看到了)来者了。
|
|
28楼#
发布于:2007-12-28 15:36
还以为是假消息,原来是真的,sina也报导了。
|
|
|
30楼#
发布于:2007-12-28 15:58
敬重的老前辈,出色的艺术家
|
|
|
31楼#
发布于:2007-12-28 16:47
哀悼……
年底这种令人伤心的事还真多…… |
|
|
32楼#
发布于:2007-12-28 16:51
追忆中国电影大师孙道临
惊悉中国电影大师孙道临逝世,影坛巨星陨落,我辈无限哀伤,大师生前关心我辈后生,曾亲笔为我与魏春桥先生的纪实文学《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题写书名,我还在赴上海参加电影节期间,应大师之邀在他府上与大师极其夫人王文娟老师共进晚餐,长谈至深夜,如今,大事仙逝,重发我写过的孙老的文章,以示纪念。 1993年 8月23日《新晚报》 孙道临:当年风采今犹在 本报记者申志远 满头的银发飘逸,睿智的目光深邃,亲切慈祥的长者风度更令人肃然起敬,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魅力依旧不减当年,那熟悉的微笑使影迷们再次唤起对“李侠”、“肖涧秋”、“李四光”等银幕形象的美好回忆。 孙道临先生此行来哈,是应邀为全国电影厂第三届电视剧评选来颁奖,在孙道临先生下榻的晶都大酒店内外,早已守候着众多闻讯而来的影迷,孙道临先生不顾旅途的疲劳,逐一为影迷们签名留念。 记者与其谈起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家庭》《渡江侦察记》等影片,孙道临先生见记者对他主演的电影如此了解,十分兴奋,来不及洗去仆仆风尘,便接受了我的采访。 孙道临先生今年已71岁了,可仍然精神饱满,话语铿锵,回顾他45载的电影生涯,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在表演、导演、配音、翻译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1941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从事话剧演出,主演过《雷雨》《日出》等剧,1948年应金山之邀,拍摄了影片《大团圆》,从此开始了电影生涯。主演了《乌鸦与麻雀》《家》《早春二月》《南岛风云》《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几十部影片,尤以《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革命家庭》中的江梅清等革命英雄的形象最为脍炙人口。孙道临先生在配音方面的造诣很深,他配音的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莱特,吐字准确、语言清晰、感情表达丰富,已成为译制片中的经典之作,在众多的外国影片中,他独具魅力的配音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孙道临先生还曾翻译出版过美国女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前些年,他又涉足导演领域,自编自导自演了《非常大总统》,塑造了国父孙中山的银幕形象,还自导自演了影片《雷雨》。 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导演了肖复兴编剧的影片《继母》,反响还不错,现正在全力以赴地为上海华夏影业公司筹拍三部6集巨片《三国演义》,可奔波数载,巨额资金终没着落。孙道临便推出了14集280分钟的电视专题艺术片《三国梦》,算是巨片《三国演义》的引子,《三国梦》由孙道临担任艺术指导和主持人,该片沿三国故事发生地的遗址采风,从诸多方面去追寻考证历史,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记者问起孙道临先生的夫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女士的近况,孙先生介绍说:“王文娟的身体很好,这些年拍了一些电视连续剧,华夏影业公司刚刚推出她的个人电视专题片《王文娟越剧艺术》。我们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惟一的女儿现在德国工作,很感谢观众朋友对我的关心。” 哈尔滨对于孙道临是陌生的,他初到冰城就感受到北方人的热情豪爽,临别时,孙先生说:“我爱我的观众们,是他们给了我艺术创作的激情。因为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再次感谢给了我艺术生命的人民。” 1998年 1月 8日 哈尔滨日报 “李侠”今年七十七 ——访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 本报记者申志远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亲切慈祥地应答,从容沉着,话语铿锵,一点也看不出是77岁的老人。 听着孙道临充满磁性的声音,记者眼前叠化出一系列他所塑造的银幕形象———李侠、肖涧秋、李四光、孙中山。他以丰厚的艺术造诣,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演,铸就了中国电影的辉煌。孙道临此行是参加第10届冰雪电影节1月8日下午1时30分在兆麟电影院举办的孙道临电影回顾展和下午3时30分在希尔西酒店举办的孙道临电影艺术研讨会,他来不及洗去仆仆风尘,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谈起他刚刚出版的《走进阳光》一书,孙道临称:不是要赶什么时髦,写书是很长时间的事了,这次仅仅是把自己的散文选了一下,组成这本《走进阳光》。我想再出一本书,真实写下我50年的电影生涯。眼下时间很紧,没有时间写,要写出拍《家》、《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雷雨》、《非常大总统》的过程,写出创造大少爷、李连长、李侠、肖涧秋、周朴园、孙中山等角色的感受,当然也包括翻译美国女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和为英国电影《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配音。每一部影片的拍摄,每一个角色的创造都是一个难忘的故事。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我想是件有益的事。 自从1992年导演了电影《继母》后,孙道临一直没有拍电影,先后拍了14集电视专题片《三国梦》、连续剧《大都会擒魔》和越剧连续剧《孟丽君》。其中《孟丽君》是由他的夫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主演的。眼下,孙道临正在筹拍传记电影《詹天佑》,要用这部电影向建国50周年献礼,现在创作组正在修改剧本。同时运作的还有3部表现30年代上海地下党斗争生活的连续剧,现已脱稿的有《绿叶青葱》和《隐蔽战线》,另一部正在创作中。 孙道临此次是第二次到哈尔滨。5年前,他曾来此参加过全国电影厂第三届电视剧颁奖晚会。他见过美丽的哈尔滨之夏,这次又能参加冰雪电影艺术节,参加哈尔滨人为他专门举办的个人回顾展和研讨会,他感到十分兴奋。唯一遗憾的是夫人王文娟赴香港演出,不能来哈尔滨看冰灯。孙道临说:哈尔滨很冷,但哈尔滨人的心很热,我感谢观众对我的一片深情。 2001年 6月23日 哈尔滨日报 难忘“红色电波” ——孙道临、袁霞追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本报记者申志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袁霞应邀抵哈。年已八旬的孙道临银发飘逸、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袁霞话语铿锵。 听着孙道临充满磁性的声音,记者眼前闪现出《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在敌人面前向延安战友发最后电报“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时的身影。 孙道临介绍:电影原型李白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后,他归上海地下党领导,成为党在上海的三个秘密电台中的一部,同延安始终保持联络。党组织派“包身工”出身的纱厂女工裘慧英与他假扮夫妻。他们在革命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经党组织批准结成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1948年12月29日,李白在向党中央拍发国民党绝密的江防计划时,被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被捕。1949年5月7日,他遭特务秘密杀害,20天后上海解放,李白牺牲在新中国的黎明。 观众或许还惦念“李侠”从后门逃走的妻子和孩子,在黑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难以忘怀》现场,“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李白被捕后,没有吐露任何情况,使上海地下党仍能同中央继续保持联络。妻子裘慧英探监时,李白说,我终于看到天快亮了。裘慧英于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去世,李白的儿子现已50多岁了,与妻子儿女生活得十分幸福。 孙道临说:“如果观众还记得我们创造的英雄,那要感谢为革命牺牲的李白烈士和他的战友们。” 哈尔滨日报 2005/03/02 善待大师 申志远 最近,有媒体恶炒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采访收费一事,我仔细读了相关报道,对恶炒的记者和媒体深恶痛绝。对于一个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一生的艺德双馨的老艺术家,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我想,不负责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应该脸红,你们应当善待80多岁的孙道临先生。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采访过电影艺术大师孙道临,孙道临先生是一个热情、平易、和蔼、慈祥的长者,与他谈关于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往事,回忆《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渡江侦察记》的创作,老人侃侃而谈好几个钟头,从未提过任何要求。去年,我登门拜访,面对一个来自北方的后生,孙道临先生不顾年迈,亲自下楼接我,我乘电梯上楼,害得老人等我十几分钟。访谈孙道临先生用了3个多小时,孙道临先生还和王文娟女士留我在家吃晚饭,望着满头银发的“李侠”,我心中涌起的是无法抑制的崇敬。我研究了媒体恶炒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采访收费的报道,记者把与采访对象联系过程的对话做成新闻本身就不符合新闻规律。另外,电话采访也不够尊重,人家凭什么要配合你的采访,你考虑到对方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吗?电视台的朋友说,有一次,他们去孙道临先生家采访,连续拍摄好几天,天热,在加上灯光照射,孙道临先生汗流浃背,连续拍片把人家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想这是给多少稿费也换不来的,因为我们真诚,因为我们尊重,因为我们讲究新闻的规律和游戏的规则。换言之,你的节目是要卖钱的,用老艺术家的独家新闻去卖钱,作为为中国电影铸就辉煌的大师级人物,采访收费也是可以理解的。市场经济,歌星可以走穴拿几十万,为什么要苛求老艺术家做义务奉献呢!作为一个文化记者,我憎恶狗仔队和娱记误导读者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做人要有良心和操守,从事新闻,更要讲职业良心和操守。面对80多岁的电影大师,我想:一个早就成功的老艺术家,凭什么让你一娱记指挥来去,帮你们出名,凭什么无偿接受采访?那名记者的人品从这件事上已经看出了问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写文章断章取意,反唇相讥。 某些媒体和娱记已完全堕落,你们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不是钱的问题,是对人和知识的尊重问题。别人不希望你去采访,就别去采访,一定要去采访,别人要求付费就应该付费。那文章的语气有明显报复倾向,记者把这拿出来说事,真是很混!求你留点尊严吧。你也不瞧瞧孙老有多大岁数啦,说采访就采访!拿老艺术家炒作你有良心吗?人家奋斗了一生了,你一天就想出名?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孙老是过时的艺术家,但他创造的是不过时的艺术,《乌鸦与麻雀》、《家》等已成经典,译制片《王子复仇记》中“生存还是毁灭”至今被很多人挂在嘴上显示文化档次,很大程度得益于孙道临老师那韵味幽长的配音。作为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孙道临有资格、有权利不按别人的意图定位自己。他是位有骨气的艺术大师,绝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随便玷污自己名分的人。依我之见,大师此举是对当今恶意炒作的嘲弄、激愤和鞭挞。 哈尔滨日报 2003/07/16 耄耋影人孙道临欲拍《哈尔滨间谍秘闻》 申志远 昨天,应省社会科学院和省作家协会之邀,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莅临哈尔滨,洽谈40集电视连续剧《哈尔滨间谍秘闻》拍摄事宜,孙老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是精神矍铄,雄风犹存,谈笑风声,依稀可见“李侠”、“肖涧秋”的银幕风采。 再现百年哈尔滨被湮没的历史 孙道临看中的剧本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孟烈编剧的《哈尔滨间谍秘闻》,孟烈编剧的电视剧《雪城》、《湖南和平起义》,电影《侠女十三妹》、《雄魂》靡声影坛。15年前,孟烈拍摄《中国影星》采访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时得知,秦怡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是《日本间谍》,描写哈尔滨的一个真实的国际间谍范斯白的经历。孟烈从此广泛收集资料,创作了长篇小说《间谍范斯白》。并数易其稿,完成了40集电视连续剧,这个故事并非虚构,其主要事件均见于史料,当年,范斯白自述出书后曾轰动世界,并被国际联盟用作日军侵华罪证。但是范斯白的自述并未详谈间谍生涯过程和细节,那正是孟烈剧本给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孙道临与孟烈相识已久,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不顾82岁高龄,北上哈尔滨,洽谈论证电视剧的拍摄。 国际间谍战曾在哈尔滨上演 据孙道临介绍:国际间谍范斯白在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个震惊世界的新闻人物,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认为范斯白事件本身是一个有着特殊价值的内幕故事,它特殊在范斯白是一个纯粹的日本特务,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反法西斯战士。范斯白是中国籍意大利人,在东方巴黎哈尔滨从事间谍活动,他是协约国远东谍报局的情报官,又担任张作霖东北军的“洋密探”;他是日本特务机关的高级特务,又暗中将情报提供给抗日义勇军,当他的活动被日军发觉后,竟奇迹般地脱逃到上海,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并以亲身经历写出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书《日本的间谍活动》在伦敦出版。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序中写道“此书此人必定轰动世界,”这本书还作为证据亮相于远东军事法庭。当年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就拍摄过由共产党员阳翰笙编剧的电影《日本间谍》,由于电影中描写了范斯白支持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的斗争,蒋介石亲自审看了片子,并下令修改。范斯白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马尼拉,他的事迹上过《纽约时报》和《真理报》,与“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马迭尔绑架案“一同被称为发生在哈尔滨的三大历史事件。范斯白还是哈尔滨奥连特电影院(现和平)和巴拉斯电影院(现兆麟)的经理和股东。遗憾的是,70多年过去了,人们遗忘了范斯白,作为故事发生地的哈尔滨也很少有人知晓这个国际间谍。孙道临欲拍摄的电视剧就是要再现百年哈尔滨被湮没的历史风云。 让远东间谍战成为哈埠城市名片 昨天,孙道临与记者一起观摩了从电影资料馆翻录的电影《日本间谍》,孙道临说,现在拍摄这部戏是要挖掘范斯白成为反法西斯战士的人性因素,要把片子拍成“007”或《德黑兰43年》那样的具有国际性视点的间谍大片。同时,尽可能的展现哈尔滨30年代作为远东间谍基地的异国情调,使电视剧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就像《上海滩》之于大上海,《罗马假日》之于罗马,《北非谍影》之于卡萨布兰卡一样。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哈尔滨的历史风貌正在一天天消逝,电影电视是挽救城市人文景观的一个最好手段,此前拍摄的关于哈尔滨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满洲间谍》等影视片,都是哈尔滨的事儿,但缺少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希望将由孙道临总导演并从上海引资拍摄的这部戏不要留下遗憾。孙道临表示一定听取专家的意见,拍好《哈尔滨间谍秘闻》。 哈尔滨日报 2001/11/20 邓建国欲与孙道临合作拍片 申志远 本报讯(记者 申志远)18日,号称影视大鳄的广东巨星影业公司董事长邓建国在我市拜会了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两人透露了联合打造中国版《金色池塘》的设想。 邓建国这次来哈尔滨选秀的目的是为他将要推出的时尚栏目,并与我市的7位优秀模特现场签约。当他听说老艺术家孙道临正在我市宣传他执导的电影《詹天佑》时,朝圣般地拜见了他所敬重的84岁的孙道临。邓建国在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时称:“孙老雄风不减当年,我要请您出山拍戏。”孙道临认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将日益突出,他要与邓建国合拍一部反映老年人生活的影片。 |
|
|
33楼#
发布于:2007-12-28 16:51
纪念孙道临大师,现将由大师题写书名的《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 》中选发 《永不消逝的电波》
申志远 魏春桥 永不消逝的电波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导演:王苹 主演:孙道临、袁霞 孙道临:我可不可以再吃一碗面条 哈尔滨的午餐可能不太适合孙道临老师的口味,多少天来我见他一直吃得很少,有些担心。我们这次的任务就是让孙老师这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吃好、睡好。晚餐快结束的时候,孙老突然转头问我:“我可不可以再吃一碗面条?”我忙说:“当然了!”孙老见我有些愕然,解释说:“刚才我在楼上看电视,看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片子,我记得当年在八一厂拍内景的时候,他们的食堂总是面条。当年王苹最习惯坐在你坐的那个位置,还有邢吉田、黄宛苏,我们都是围在一张桌子上,可惜很多人都不在了。”说着眼泪似乎下来了。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吧,有时候孙道临老人的情绪波动得比较厉害,往往在提起一些旧日朋友的时候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忙说:“王心刚老师不是还很好吗?” 边上一同来的袁霞老师也在劝他:“这是自然规律了,谁也逃不了!” “呵呵,我记得当年您和我演戏的时候还是个小女孩子。”孙道临轻笑着对袁霞说。 “我记得我当时很紧张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袁霞拍的第一部作品,演戏的对手又是誉满全国的电影明星孙道临,怎么可能不紧张呢。 面条很快就上来了。孙老用筷子挑了几根,笑了笑,轻轻地说:“好几十年了,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面条。” 大家都没有声音了,全部忙着对付桌子上的面条。这也让我们这帮负责孙老师饮食的人心情不错,老爷子的胃口还好。饭后,我建议上楼休息片刻,孙老师没有看我,突如其来地对袁霞老师说了一句话:“我们都老了!” 哈尔滨初秋的阳光透过餐厅的茶色玻璃射了进来,把整个餐厅涂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似乎这就是怀旧的颜色。 李侠的原名是李白 我不是追星族。但是当我和孙道临老人面对面的时候,却激动不已。就是他,这位已经年过80的老人,年轻时候塑造的英雄形象陪我度过童年、少年还有青年。 充满磁性的声音里,似乎闪现出李侠在敌人面前向延安战友发出的最后的遗言“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孙道临以丰厚的艺术造诣,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演,创造出中国电影画廊不朽的银幕形象———李侠。闲谈中得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由真人真事改编成的故事片,李侠的形象就取材于党的地下电台工作者李白的事迹。 “李侠”的形象让几代人铭记于心,孙道临说,“李侠”这个人物很真实,他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典型形象。电影只是一个形象概括,以革命者李白的事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人物的经历。孙道临说他身边的好多同学就是“李侠”这样的人。 孙道临介绍,电影原型李白,1910年出生,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征时任电台台长、政委。1937年后,他归上海地下党领导,成为我党在上海的3个秘密电台中的一部,随时同延安联络。党组织调绸厂“包身工”出身的裘慧英与他扮作假夫妻,裘慧英与李白在地下工作中产生了爱情,经党组织批准结成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1948年12月29日,李白在向中央电台拍发国民党绝密的江防计划时,被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他遭特务秘密杀害。20天后上海解放,李白牺牲在新中国的黎明。 李克农建议拍电影 “没有李克农,就没有这部电影。”提到电影创作的缘起,孙道临和袁霞两位老人几乎说了相同的话。 50年代,李克农建议八一厂将李白的事迹搬上银幕。当时,孙道临和袁霞多次采访李白的妻子裘慧英,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主创人员深为英雄的事迹所感染,仅用4个月时间就拍完了电影。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 申志远 魏春桥 电影女导演王苹,先后执导过多部电影,其中《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堪称中国先期电影经典作品。她于1990年12月1日病逝。拍《永不消失的电波》,主要演员都是八一厂的,像王心刚、邢吉田等,只有孙道临和扮演白小姐的黄宛苏是上海的,电影外景选在上海,内景在八一厂的摄影棚内完成,最后到延安拍摄片头外景,为了真实反映“李侠”的生活,女导演王苹当时还在部队找了两个报务员每天教孙道临和袁霞发报。 看过电影的观众或许还惦念“李侠”从后门逃走的妻子和孩子,据扮演“何兰芬”的袁霞说:“1948年12月末,李白被捕后,宁死不屈,使上海地下党仍能同中央继续保持联络。妻子裘慧英探监时,李白说,‘我终于看到,天快亮了。’” 袁霞介绍,原地下党员裘慧英在新中国幸福生活到晚年,于上个世纪90年代去世。李白的儿子现在上海,现已50多岁了,与妻子儿女生活得十分幸福。 孙道临和袁霞说;“如果观众还记得我们创造的英雄,那要感谢为革命牺牲的李白烈士。电影将李白朴素及群众化的生活,形象地显现在人们面前。”算起来,生于1921年的孙道临和我们的党是同龄人。 这是袁霞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袁霞的老家在山东。1948年,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看解放区的文工团演出,当时什么都不懂,只是想当演员。后来她就参加了部队文工团。还记得当时部队领导对她的家人说:“孩子跟着解放军走,跟着党走,你们就放心吧。”1950年起在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演员,1956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主演影片《激战前夜》,以后相继主演《金铃传》、《县委书记》、《江山多娇》、《鄂尔多斯风暴》、《苦菜花》等影片,其中《苦菜花》中的星梅深受观众的喜爱。1978年回八一厂,参加拍摄了《花枝俏》、《风雨下钟山》等影片以及《女所长》、《热泉》、《柏油路上的战争》等电视剧。1978年,在南斯拉夫第7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上,因《永不消逝的电波》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袁霞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文革时被赶出八一厂,她还参加过我军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斗争,到过老挝参加过战斗,以后又回到八一厂。现在已经离休在家安享晚年的袁霞说:“是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农村小姑娘培养成专业人才,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成长是和党的命运分不开的。‘李侠’夫妇执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教育了我一辈子。这么多年也正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一步步走来的。” 很长时间之后,我还能清楚地记得袁霞老师说起党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时候的神态。这是一副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完全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神态。 “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真情铸就的经典台词 “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嘴里念着台词,很激动地朝孙道临老师走了过来。签名,照相。这句台词,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了太深的印象。李侠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面对手枪面对死亡坦然地吞下了电报稿。这给人太大的震撼。 “其实这句台词不是偶然的。从电影的开始,对同志的感情和对牺牲的那种无所畏惧的感觉,一直是存在的。”也许这就是孙道临能够成为一代名演员的主要原因,角色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当我把这个感觉说出来的时候,却再次博得了孙老师的一笑:“这是王苹导演给我们讲戏的时候讲出来的,一个演员的成功是导演、摄影、灯光、化妆剧组各个工种合作的结果,只是最后体现到了演员身上,尤其是我们这些主要演员身上。” 《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很多战争题材的故事片不同,在电影中,导演、演员更关注的是感情:同志的感情,夫妻的感情,父子的感情,这些感情也是一个人所应该有的常情。但是,这些感情最后面对国家大义的时候,都必须让路。因为这个时候即将成立的国家,即将到来的新社会需要我们作出牺牲,也包括牺牲这些感情。 与此相反的是,王心刚、王孝忠等人所饰演的反面人物则是毫无感情可讲的一方。姚苇在不同时期投靠不同的主子,毫无气节。 说到王心刚,孙道临乐了,“这可是他为数不多的反派角色。王苹找他来演的时候他还不太想演。那时候他想演李侠。不过他确实有一手,是个好演员,自从确定他演反派角色之后,他的背就再也没有直起来过。一直弯着腰,把一个反派演活了。” 李侠战友就在哈尔滨 孙道临和袁霞二位老人在哈尔滨期间还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一位热心的影迷告诉我们,李白烈士生前战友谷密云就生活在哈尔滨,他是当年延安电台的收报员。 我们见到了谷密云老人,老人现在身体非常好。说起当年那一段往事,老人也很激动,他说:“我是李白机器上的战友,我从来没有见过李白,但是,我们一通话,我就熟悉他的指法,我就知道是李白。” 谷密云生于1923年。1938年参加革命,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哈尔滨工作,离休前是黑龙江省长途电讯局副局长。 谷密云介绍,1948年春的一天,凌晨2点,发报声响起,谷密云立即开始接收电文。1个多小时后,谷密云暗暗开始担心: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在敌占区发报,时间越长越容易暴露。果然,约3点时,电文突然中止,出现了数字“73”。“73”这个数字的含义就是“我被敌人发现。” 谷密云惊叫:“坏了,他暴露了!”在场的其他同志都密切注视着电台。几分钟后,又出现一组数字“88”———“敌人就在我身后”。谷密云强忍悲痛接收密码,而后,李白在敌人面前将国民党绝密的江防计划全部拍发到延安电台。接着密码出现了:永别了!同志们。很快,信号消失了。谷密云说了句“没有了!”在场同志全都失声痛哭……在以后的联络中,延安台的同志再也没有听到那熟悉的发报声。 直到上海解放后,谷密云才知道与自已合作了4年之久,在生死关头仍坚守工作岗位的战友叫“李白”,以及他牺牲的经过。那以后,“73”、“88”这两串震撼人心的密码,始终铭刻在谷密云心中,每每想起,都热血沸腾。解放后,谷密云多次去上海,每次都徘徊在石库门和弄堂中寻觅李白当年战斗的遗址。但由于上海的变化太大,他始终没找到李白工作的那个小楼。 60年代,谷密云和他的战友们看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他方才从电影上了解了这位“老战友”当时的斗争生活。说到这里,谷密云老人对孙道临老师说:“这就要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电影,我是不会知道当年战友情况的。” |
|
|
37楼#
发布于:2007-12-28 17:25
优秀的艺术家一个一个地走了……
|
|
|
38楼#
发布于:2007-12-28 17:30
真是每年都要有那么一些艺术家离去啊,真的很伤心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