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53回复:1
聊聊译制片中除台词之外的翻译元素(文字等)吧
译制片中除了台词这一声音元素需要配音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视觉元素(如文字等)需要翻译,比如:
1.字幕:往往是发生时间、地点,开篇的剧情介绍、结尾的总结性文字等等 2.画面中出现的其他对剧情理解有影响的文字,如报纸、广告、路牌、旅店名字、包装盒上的文字等等。 有些文字对剧情的影响较小,属于说明性质; 有些文字对剧情有暗示作用,或者是对局部剧情的一个小回应、小幽默; 有些文字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严重影响剧情理解。 在影院公映胶片版中,这些文字往往会以字幕形式加注,帮助理解。 在DVD中这些文字信息的很多就被“吃”掉了(DVD的字幕往往只有台词部分的文字)。 先举几个小例子抛砖引玉: 1.《马达加斯加》中的一幕:他们几个被装箱放到船上运往非洲,画面先是显示箱子内部,长颈鹿的头在下面腿在上面、颠倒着,后来镜头切到外面时,你可以看到箱子上有个箭头朝下,上面还颠倒着写着“UP”(即“请勿倒置”)字样。这属于一个小回应,说明长颈鹿那个箱子被放颠倒了。 这个词简单,略懂英文的人只要注意到这个细节,还能理解。 2.《玩具总动员》中的一幕:巴斯光年初来乍到时,对着其他玩具首次“演讲”时说着“我是巴斯光年,为拯救银河系而来,.....”时,镜头切到胡迪,胡迪歪着脖子正在看巴斯光年的那只“太空船”(包装盒),那上面写的文字、正好就是当时巴斯光年“演讲”的内容。 因为那段字较多,如果不翻译,很多人可能就不大可能注意到这个幽默的小细节,而实际上如果是英语母语的人看这段时,他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幽默点。 我不知道当年的影院版是如何处理这个小细节的,CCTV6 播出《玩具总动员》时,我看到他们干脆把盒子上的英文字用汉字代替了,我认为这个处理是很值得表扬的,汉语母语的人也可以立即意识到这个幽默点了。 |
|
1楼#
发布于:2008-12-31 19:11
另外,关于处理方式:一种是用字幕,一种是类似上面说的那样直接替换。
个人以为后者效果更好,理由是:有些文字本身就属于暗示,如果用字幕单列,对于观看者来说这会显得很直白,因为大部分观看者对于突然蹦出来的字幕,会有很高的注意度,结果就是大部分观众都会把这文字看得过重,以至于削弱了“暗示”的意味。 如果只是替换,这文字就隐藏在画面中,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注意到它们,这个效果和原版的效果是类似的,只让部分眼尖的观众发现“暗示”。 就像我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英语母语的人观看时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注意到那个细节,只是部分专心的人才注意得到。 当然,从成本上说,后者的成本是字幕的很多很多倍。 P.S. 今天去影院看《WALL.E》日语版了,我看到日本人把片中出现的很多文字都替换成日文了, 比如那家机器人公司的宣传海报、 wall.e 操作面板上的“充电”文字显示, MO (清洁工)的“发现外来污染物”的警告语, 等等 感觉效果非常好,非常贴合剧情发展。 然后就发了此贴,呵呵,抛砖引玉,请大家一起来聊。 再 P.S. 明天是元旦,所以祝各位新年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