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788回复:12
[转载] 播种(童自荣)
原载于2009年9月25日《新民晚报》
播种 前不久,与上译厂老前辈配音演员苏秀老师有过一次通话。 我问:“时至今日,翻译片配音艺术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是否还能看到?” 她答:“看不到了。至少我看不到。”我想了一想,说:“大概我也看不到了。” 我又问:“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她迅即回答:“播种。比方:出书,写文章,为那一天的到来准备一些条件。” 各位可知,对配音艺术前景的这份悲观和不甘相交织的心态,在我们上译厂从第一线退下来的老同事中,应是颇为典型的。 既然是播种,确确实实有许多事情可做。出书是个大工程,要下决心。而交流、探讨一些感受、心得之类还是想做就能做的。 在我心目中,上译厂这个独特的品牌,是和老一辈配音演员队伍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声音各具鲜明特色,他们的配音经老厂长长期调教改造后,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洋气”十足,味道好极了。同时,也是和一个个精彩绝伦、艺术品位极高的本子联系在一起的。可惜,现在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常常议论,重振翻译片雄风最缺的是什么?我以为,关键是缺一个像老厂长陈叙一先生那样的权威和掌舵人。他必须懂戏,又必须精通一门外语,二者不可缺一。当然,还要辅之以打破从选片到放映的垄断、演员实行自由职业等等举措。我首先希望能看到这个。果能如此,那么观众对译制片旺盛需求局面的出现也就为期不远了。 欣慰于年轻人终于发现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好东西——从前上译厂经典的配音作品,可以百听不厌、永久欣赏。我知道,有这样一些网友,波及全国,凝聚在配音网周围,乐此不疲地关注着译制事业点滴动态。在现在这种时候,这份情感真是十分宝贵和难得。 不禁联想起,从前众多观众朋友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盲人群体。上世纪80年代,有朋友感慨万分地转告我,说有两个外地盲人青年,每回有新译制片都要轮着去观赏,当然他们是“听”电影,听配音。 这回在上海书展上,又偶遇一看似才十来岁的盲人小姑娘。在我注意到她的时候,她当众站起来,激动而啜泣着表述她的满腔热情。她说:“我是这样地钟情于配音和语言艺术啊,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衷心感谢幕后的配音工作者,是你们给我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勇气,带来了光明。”话音刚落,我边上坐着的刘广宁即情不自禁下台和她紧紧拥抱。 几天前的这一幕,令我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思前想后,于是我心里说,真愿意为这些可敬可爱的少男少女再做点什么,做点什么。 |
|
|
1楼#
发布于:2009-09-30 22:44
感谢童老师情真意切地关心配音事业的未来,也感谢楼主转载这样的好文章。
|
|
|
2楼#
发布于:2009-10-01 12:24
关键是缺一个像老厂长陈叙一先生那样的权威和掌舵人。他必须懂戏,又必须精通一门外语,二者不可缺一
——很实在的话,所以,这个位置许朋乐肯定不行,而刘风则更没这个本事。 |
|
|
3楼#
发布于:2009-10-01 13:13
我想如果中国的动漫事业能够蓬勃发展,达到和日本美国竞争的实力,
那配音事业自然也就跟着飞速发展起来了,幕后配音演员也会走向明星化道路。 动漫产业起不来的话,配音想重振起来感觉还比较困难。。。 老上译就经常给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动画电影配音。 另外像李杨、董浩当年也经常以“配音明星”身份在很多晚会“走穴”。。。 |
|
4楼#
发布于:2009-10-01 14:22
大家找一下带洋味的演员。
周里京。李杨。蔡国庆。张涵予。李连生。张杰。韦唯。。。。。。。。。。 |
|
|
5楼#
发布于:2009-10-01 17:03
|
|
6楼#
发布于:2009-10-01 20:02
|
|
|
7楼#
发布于:2009-10-01 22:35
童老师的情真意切,令我动容。
译制片曾经如此的辉煌,现在反过头来却还要重新“播种”,只能是一声叹息了,唉! 另:楼主的文章字体能否变大一点,小字看起来有点费力,哈哈! |
|
|
9楼#
发布于:2009-10-03 21:38
|
|
|
10楼#
发布于:2009-10-03 22:10
文末给盲人做点事情的段落,让我想起来曾经在央视王凯博客上看到的两篇博文,也是给盲人做点事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dd220100aix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dd220100aj7p.html |
|
12楼#
发布于:2010-02-28 03:16
向童自荣老师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