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6
  • 优秀管理员
阅读:6242回复:42

【原创】当配音成为标签——观腾讯网留言随感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02-03 21:50

在某一个聚会上,有位仁兄是周星驰的铁杆粉丝,不住地大声模仿着石斑瑜的腔调背诵周星驰的台词。我被他吵得烦了,就说:“对不起,我看周星驰的片子从来只听粤语原声的。”那位仁兄立刻面红耳赤,直到聚会结束都默默无语了。

我承认我是在说谎,因为我和大多数看周星驰电影的中国人一样,几乎听不懂一句粤语。而且和大多数人一样,把我逗乐的那些语言,也是从石斑瑜的嘴里发出的。然而,石斑瑜敢说自己超越了周星驰吗?又有几个听不懂粤语的周星驰粉丝,敢承认自己90%的笑声来自石斑瑜呢?

倒是周星驰自己承认了:“我到内地来,有个小孩说你是假周星驰,因为周星驰说话的声音不是这样子的。”不知道说这话的孩子,是不是就是那个说皇帝“确实什么也没穿”的孩子。




不管是陈叙一,还是袁乃晨,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译制片“超越”了原片。而且有两点是不可否认的:一是译制片的存在是针对有局限的人群的,倘若你的外语水平能100%的看懂原片,那你确实根本不需要译制片;二是译制片水平再高,也不可能100%地还原原片,这个还原比例可能是30%,可能是60%,可能是90%,也可能是99.99%,仅此而已。

所以,宣称自己从不看译制片,只看原声片,至少在表面上看有两个好处:一是别人会认为自己外语极牛,超过译制片厂的专业翻译;二是自己对原片的理解是最直接最完全的,没有经过译制片厂的折扣。

然而,这逻辑开始出毛病了:一是宣称只看原声的人才们,其实99.99%离不开字幕;二是原声加字幕,同样不可能100%还原原片,也许还不如译制片的还原比例高。

可是,这逻辑上的“毛病”其实并不是“毛病”——对于很多人才而言,看原声电影的实质目的,究竟是最大程度地看懂原片,还是标榜自己是时尚一族呢?




我有一个同学,最怕别人说他“老土”,所以什么时尚他追什么。几年前他突然告诉我,他专程跑到天津听了茶馆相声。我诧异之余才想起,自打郭德纲横空出世,茶馆相声身上的标签就由“老土”变为了“时尚”。可惜,此君操着新学来的“春典”,津津乐道的只是些伦理哏而已。相声贴上“时尚”的标签,使得大批本来对相声艺术毫无艺术,但对时尚趋之若鹜的人也来听相声,希望弘扬相声的人可以不必再花力气向他们介绍什么是相声——但恐怕得花更多的力气向他们解释,什么不是相声。

所以,当曹雷老师提出,希望配音也像超女那样来个选秀,说不定也能在全国掀起配音热潮。我相信这种可能性,所以我更反对这种做法。配音不搞成超女也许是等死,搞成超女那一定是找死。

我宁愿配音在寂寥中死去,也不希望它成为某些人标榜自己“时尚”的标签



某些人口口声声说,配音演员使得银幕上的角色“千人一声”,不同电影里的不同角色都是一个声音,叫观众怎么入戏?

那么,声音和长相,究竟哪个辨识度高?不同电影里的不同角色都是一个长相,叫观众怎么入戏?

莫非,银幕前的电影明星,一辈子就演一个角色么?




某些人抱怨配音演员一概的标准普通话,使他们不能欣赏到原声的精妙,例如斯特里普带不同口音的英语。不过我敢打赌,持这种抱怨的人,99%根本分辨不出英语的任何口音,不要说波士顿口音的英语、纽约口音的英语、伦敦口音的英语,就是深武饶安口音的英语,他们也辨认不出。不过不要紧,那么听他们抱怨的人也辨认不出,多半直接被唬住——OK,目的达到了,斯特里普是谁?


其实我们应该理解,被房贷、就业、奶粉折磨得无比庸俗、无比市侩、无比冷漠的人,能在业余时间附庸风雅,已经是对艺术的最大致敬了。他们怎么可能相信世上曾有过这样一群人,在温饱甚至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创造一门叫“配音艺术”的“屠龙之技”呢?



不要怪我以偏盖全,通过几句留言就打击一批人——你们不也通过几部盗版碟的草台配音,就否定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吗?




史航曾说,译制片也许是要消亡的,但不必可惜,因为它已经辉煌过,而且这些辉煌都被记录下来了,就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是的,从长远来看,终有一天,人与人的交流不再有语言障碍,那么译制片自然没有存在价值了。

可我们也许不需要等到那一天了,当对人文关怀、理性思考和精神共鸣的关注被特技、音效、绯闻、床戏的热炒所代替,语言的障碍又有谁还会去关注呢?离开了这一点,译制片也到了该谢幕的时候了。

这种谢幕,是这个国家的堕落,是这个时代的沦陷。

但不是配音艺术的悲哀。

最新喜欢:

frank001frank0... 磨牙时刻磨牙时刻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tjdz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07-05
1楼#
发布于:2010-02-03 22:15
好!
这种谢幕,是这个国家的堕落,是这个时代的沦陷。

但不是配音艺术的悲哀。

不过,好像,眼下,还不至,到这等,不悲哀。
小米的假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4-22
2楼#
发布于:2010-02-03 23:03
悲哀啊悲哀啊!看着腾讯网的留言!.....

一个民族,竟然不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唉...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悲哀。




留着此楼,待感想一次爆发完毕再回来。
青春,是世界上最轻最轻的一种重金属。 永远记得五月天给我的夏日。 一如我爱上温柔的你。
心源斋主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1-16
3楼#
发布于:2010-02-03 23:14
       外国女人的笑声多半都很吓人,不听配音还真是受不了。
上译精英数十春,语音艺术唱绝伦,苍天赋与奇声色,震撼九州亿万人。
神农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8-04
4楼#
发布于:2010-02-03 23:19
......配音从业者的艺术生活之路仍将是艰辛的,想到不久前刚被释放的叶倩彤MM,同样是生活所迫,同样是优秀配音专业出身的女孩子...说是误入歧途吗,是沦落吗?.社会上对此众说纷纭,法律专家们莫衷一是.............所以俺的结论是,杨过为甚麽喜欢她姑姑,武松为甚麽杀他大嫂,都是社会逼的!....配音人必须要自强,配音艺术才会更辉煌!.......站长别介意啊~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5楼#
发布于:2010-02-03 23:21
写得太好了!站长的理论水平就是高啊。

逻辑非常清楚,其实我们也知道那些反驳的理由,但就是理不清逻辑去好好叙述。“原声加字幕,同样不可能100%还原原片,也许还不如译制片的还原比例高。”说得太妙了!

还有比如千人一声,时尚标签,谢幕等等分析,都一针见血并且深刻。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小辛55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
  • 最后登录2024-03-15
6楼#
发布于:2010-02-04 07:15
看不太懂, 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觉得配音是可能超越原声的。 根本原因是演员台词弱。。。。国外也是这样。
小辛55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
  • 最后登录2024-03-15
7楼#
发布于:2010-02-04 08:00
楼主说的核心思想“皇帝的新装”这个理论自古以来就有,自然也不是中国才有。。人类不是今天才堕落的,虽然现在程度加深。 至于国家,我并不觉得国人比任何国家人要堕落,在道德上世人是半径八两。。

“装”也是处世之道,人活着其实都是在装,说到装 知道以前为什么要装吗, 早期看字幕片 一个显摆的地方就是有影碟机。那时候VCD时代都是盗版字幕片,而电视上都是配过音的片子。 如果承认了爱看配音片,就等于说家里只有个破电视。还有字幕片总是和最新,最热,最贵的片联系到一起, 而电视上的配音片往往是代表小制作,或者是老片。 所以不言而喻。从一开始配音片就和字幕片划清了界线,成了 “装” 这一做人基本的本能般的“原则”的一个体现。别否认装,人穿衣服都是装, 要不你穿个破皮袄上街转转。

说我只听原声的 ,和说我只看大片,我只用XXX牌子 是一个道理。。实质是爱赶时髦, 爱名牌, 爱虚荣。追求原脂原味其实也是一种追求权威的心理。

另外皇帝新装的道理也能应用在配音里,以及其他艺术,比如电影本身。
孤间独阁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7-31
8楼#
发布于:2010-02-04 08:54
加速配音艺术消亡的,不是原声党,而是配音党
好片多多——配音共享BBS!
http://peiyin.uueasy.com/index.php
守望水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5-20
9楼#
发布于:2010-02-04 10:53
最难改变的是人的习惯、或者说理念。

站长的这篇文字我都很同意,从道理上说,是的,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可以跟“原声党”理性地辩论一下,这些都可以成为很好的驳论理由。

但,即使人家在道理上认可你所说的这些,但并不会改变他们的选择(也许会有一部分略微改变一下,但这个比例很小),大多数偏好原版的人,在他们看电影的时候仍然会选择原版。这才是配音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从道理上辩论一番就能解决的。

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喜欢配音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华丽地转身”了。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慢慢等待吧,我相信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 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10楼#
发布于:2010-02-04 15:18
“古来圣贤皆寂寞”,搞艺术的人,心态要好,要能忍受寂寞。这和其它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是一样的。不要指望能够既得名又得利,伴随着掌声,一路前进。现实社会中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普通老百姓都是下里巴人,饮食男女,这就是现实。没有几代人的积累,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普及面都不会太广。“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必然高于生活。”得不到普通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同,是非常正常的事。
为什么老是要把自己层次降低,和那些不懂艺术的人辩论呢?赢了又能怎么样?输了又如何?
心态要好。重要的是教育,是传承,是积累。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陈叙一70年代以后搞出的译制片,细节上做的工夫很到位,整体的艺术水平大都超过了原片,非常适合中国人观看(即所谓的二次创作)。这是我后来对比了多部英语原声片,得出的结论。单纯看原版片看不出那种艺术效果,就好像看粤语《大话西游》,看不出国语版的喜剧效果。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6
  • 优秀管理员
11楼#
发布于:2010-02-04 16:44
引用第10楼frank001于2010-2-4 15:18发表的 :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陈叙一70年代以后搞出的译制片,细节上做的工夫很到位,整体的艺术水平大都超过了原片,非常适合中国人观看(即所谓的二次创作)。这是我后来对比了多部英语原声片,得出的结论。单纯看原版片看不出那种艺术效果,就好像看粤语《大话西游》,看不出国语版的喜剧效果。
.......

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当时我认为配音艺术家太谦虚了,只说配音的终极目标是“还原原片”,其实一些经典已经“超越”了原片,因为看这些片子的原声加字幕并不能获得看译制版的精神愉悦。但后来苏奶奶说,不能这么比,“还原原片”De真正内涵是——英国人看英语版的《简爱》是什么感觉,那我们看译制版的《简爱》也会有相同的感觉。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瞳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12-07
12楼#
发布于:2010-02-04 17:4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竟然连自己的语言都不热爱,大众还以鄙视的心里把我归为“另类”。真是可笑,可悲。  写的太好了, 揭示一大群人卑微做作,附庸虚伪的心里。
瞳颜 [img]http://img1.qq.com/tech/pics/2486/2486835.jpg[/img]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13楼#
发布于:2010-02-04 18:07
那天跟自己好朋友闲聊,惊喜发现她对配音也颇有好感。她对如今配音“千剧一声”(针对电视剧)的现象很讨厌,但对译制电影的形式还是很喜欢。因为她坦承“英文再好,听母语也舒服些,更容易懂。”

喜爱中文语言的她,非常重视翻译的质量。她总跟我抱怨哪本书翻译过来不能看,语言不通之类。她觉得翻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要我们还需要翻译,译制片就不会死。

照这个逻辑,喜爱中文语言的人,不会因为跟风或者标榜外语有多好就单纯叫嚣原声版好。这也是我常常提倡的,即使看原版加字幕,同样应该关注和重视字幕的翻译。

另一方面,我朋友也很欣赏美妙的声音。(现在仍记得我们考研的时候听政治串讲,对某一老师那磁性的嗓音迷得一塌糊涂。)这对声音的敏感和好感,似乎是来源于基因里的,就无法强求人人都一样了。

合起来看,1喜爱中文语言;2喜爱和尊重声音表演的人才会成为配音艺术的拥趸。肯定是一小部分人了,这很正常。所以我对网上那些评论不在乎,我们这个团体并不会因为是一小部分就生存不下去。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嘛。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14楼#
发布于:2010-02-04 19:03
引用第11楼zhangfan于2010-2-4 16:44发表的  :
 
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当时我认为配音艺术家太谦虚了,只说配音的终极目标是“还原原片”,其实一些经典已经“超越”了原片,因为看这些片子的原声加字幕并不能获得看译制版的精神愉悦。但后来苏奶奶说,不能这么比,“还原原片”De真正内涵是——英国人看英语版的《简爱》是什么感觉,那我们看译制版的《简爱》也会有相同的感觉。


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我们看70年代译制片的感觉,是建筑在陈叙一这类翻译人员的理解基础上的。而他们的理解和真正英国人的感觉未必一致,这在翻译用词的调整方面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喜爱《简爱》,并不是因为它符合英国人的道德情感,而是符合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虽然这两者存在共同点(《简爱》讲述的是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但是区别是明显的。这和我们喜爱 《 魂断蓝桥》其实是一样的。表面上,这些都是外国电影,这些演员都是外国演员。而实质上,我们潜意识里面,认为这就是中国电影,中国演员,他们演绎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国的人伦道德观,虽然中间不乏外国的元素。
这才是这些电影能够长期获得喜爱的重要因素。纯粹表现外国文化,外国价值观的电影,中国老百姓是很难接受和喜爱的。就像外国人喜欢的中国电影,都是表现落后、愚昧的形象,因为这和他们长期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很多中国的著名演员,到了好莱坞,就只能充当邪恶角色,电影里面除了一点中国元素,其实和真实的中国没什么关系。道理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西方观众所认可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电影就是取悦这些人的工具,仅此而已。
还记得鲁迅说的吗?文学是有阶级性的。电影也是如此,因为它们都是艺术。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15楼#
发布于:2010-02-04 20:32
赞同小昭的观点。
我也是这个意思。萝卜青菜,各有所好。自己看自己喜欢的东西,何必跟风,何必与人争论。翻译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普及。小说也好、电影也罢,都是如此。翻译的水平,通常以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准。现在很多剧本小说连第一点都做不到,质量太差,所以观众的流失是不奇怪的。真正高质量的翻译,不会因为看懂了原版,就会失去价值的。象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他们多年积累的各种翻译著作,都不会因为大家能看懂原版而失去价值。恰恰相反,在今天愈发弥足珍贵,大家都在争相收藏各种旧版的翻译作品,而对于新翻译的作品往往没有兴趣。这其中核心的标准还是“信达雅”。
迷人的声线,恐怕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心。有时候晚上失眠,我会把存在手机里的邱岳峰、刘广宁的配音片断放出来听听。夜深人静的时候,心情就会舒畅平和很多。而每次lp看央视八套的韩剧,我就在一边被动收听。经常有些非常雷同的声调、口气,多听了也很烦。如果不看剧情,你会以为是一部片子,没完没了地播放。
至于有人说配音声音肯定比原版好,我看未必。有些原版文艺片配音是很棒的,譬如《真假公主(Anastasia)》(大概也不排除我比较迷Bergman,呵呵)。外语也有外语的魅力,听多了自然会明白。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可爱的皮蛋
轻闲仙人
轻闲仙人
  • 最后登录2015-05-20
16楼#
发布于:2010-02-04 21:41
我就是喜欢配音的,包括动画片!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17楼#
发布于:2010-02-04 21:54
引用第11楼zhangfan于2010-2-4 16:44发表的 :

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当时我认为配音艺术家太谦虚了,只说配音的终极目标是“还原原片”,其实一些经典已经“超越”了原片,因为看这些片子的原声加字幕并不能获得看译制版的精神愉悦。但后来苏奶奶说,不能这么比,“还原原片”De真正内涵是——英国人看英语版的《简爱》是什么感觉,那我们看译制版的《简爱》也会有相同的感觉。


对啊,《简爱》一定是超越了原片。邱岳峰和李梓配音的那部电影据说并不是《简爱》最佳的版本,是两位配音演员的精彩表现才为大家留存了美好的记忆,并把喜爱加诸在那两个演员身上,彷佛他们的形象以及中文代言的声音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佳的简爱和罗切斯特。

记得那次去老电影沙龙看《简爱》,儿时无数遍听录音剪辑的记忆第一次附体到具体形象上,我竟然觉得不要那形象也是可以的。全片所有的精彩场景早已谙熟于心,等的就是熟悉的声音和语言流淌出来。看完全片下来,几乎大家的感觉都是“原来不过如此”,或者说“除了配音,就不剩什么了。” 可以说,影像并没有给我太多的震撼,并没有弥补儿时仅听录音剪辑的遗憾。其实不需弥补,单独的配音就可以打动人心。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6
  • 优秀管理员
18楼#
发布于:2010-02-04 23:33
“还原原片”如何理解,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frank001说的中西文化差异,我觉得其实正是配音相对于原声的一个优势。例如《叶塞尼亚》里的路易莎,从人物性格来分析是典型的纯情少女,可原片演员是沙哑的嗓子。也许在墨西哥人看来,纯情少女就应该是这种声音,可至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言,纯情少女的声音应该是细腻甜润的,所以刘广宁塑造的声音形象就很深入人心。当然了,原片演员长得一般,对不起刘广宁那么美丽的声音,呵呵,还是《冷酷的心》里的莫妮卡,也是纯情少女和刘广宁的声音真是天生一对。
还有《佐罗》,阿兰德龙的嗓音也是低沉沙哑的,其实蛮适合成为假总督之前的一身草莽气的提亚哥,但后面的假总督和佐罗,都是潇洒飘逸的类型,至少在当时多数国人的审美取向里,还是童自荣的声音最有感觉。
近年来中西文化在融合,但这种差别还是体现在很多方面,也很难再短时间内消除的。
这是我从声音类型的角度,理解的“还原原片”,从声音和银幕形象的贴合度,来尽力消除中外观众的欣赏差别。

还有一个例子,倍赏千惠子来上译参观,丁建华即席表演了《远山的呼唤》里的一段配音。听完后倍赏千惠子说:“我虽然不懂中文,但我想你表演的一定是牛棚的那场戏,因为你表达出来的感情和我的那场戏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那种说配音只会念剧本,无法传神地表达原片情感的说法,完全是经过大肠过滤而从肛门喷射出的气体。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守望水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5-20
19楼#
发布于:2010-02-05 10:25
引用第13楼小昭于2010-2-4 18:07发表的 :
那天跟自己好朋友闲聊,惊喜发现她对配音也颇有好感。她对如今配音“千剧一声”(针对电视剧)的现象很讨厌,但对译制电影的形式还是很喜欢。因为她坦承“英文再好,听母语也舒服些,更容易懂。”

喜爱中文语言的她,非常重视翻译的质量。她总跟我抱怨哪本书翻译过来不能看,语言不通之类。她觉得翻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要我们还需要翻译,译制片就不会死。

照这个逻辑,喜爱中文语言的人,不会因为跟风或者标榜外语有多好就单纯叫嚣原声版好。这也是我常常提倡的,即使看原版加字幕,同样应该关注和重视字幕的翻译。
.......

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和楼上的几位有不一样的地方。

没错,配音的确是艺术,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配音也的确是一门“小众”的艺术。但是,我并不认为,配音可以因此安于现在的现状,不必与人争论了。

当年译制片辉煌时期的时候,有多少人把它捧得很高,当做是一个“艺术”来看待?那时候的配音是很大众的,正因为“大众”,所以它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京剧、曲艺、相声等等。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当它是一项大众喜欢的艺术时,它的生命力才是旺盛的;相反,一旦它像“阳春白雪”一样地被“供奉”起来,那它就真的“半死不活”了。

目前的现状如此,一时之间很难改变。但我不认为喜欢配音的人应该安于现状不想去改变什么,自己喜欢就行了。这样的话只会造成喜欢配音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众”。所以我还是觉得,量变才能形成质变,不指望一夜之间会有很多人喜欢配音,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人开始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使这一情况慢慢得到改观。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 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20楼#
发布于:2010-02-05 14:05
看原声的确有赶时髦的嫌疑,再说现在的字幕很多都很差劲,翻译得还不如译制片好,这个大家稍微懂点外语的都能感觉得到吧?我是看了《断背山》的字幕,给我雷的,那样的话,还是没字幕好一些。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21楼#
发布于:2010-02-05 15:05
回 zhangfan :
所以实际情况就是,经过陈叙一等人的调整,把那些沙哑、刺耳的声线,更换成中国老百姓认可的潇洒、柔美的声线。把那些外国人常用的俚语,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用语。这才是上译能被普通观众看懂,最终被老百姓广为接受的原因。一味地“还原原片”,保持什么“原汁原味”,不可能有这种影响力。显然,这些都是根据中国人的感受,进行的调整,而绝对不是来自外国人的感受。这两种感受是有明显区别的,尽管中间有共通的地方。
当然,我说的老上译配音电影超过了原声电影,是特指从中国人的感受而言的,并非从外国人的感受。对外国人而言,看他们本国语言的电影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回守望水晶 :
想让大众接受,从他们的口袋里面扒银子,目前就只有商业化一条路。今时不同往日,不要老提以前的事。80年代的时候,大众娱乐的可选性较少,所以很容易就能吸引眼球。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还打算坚持纯艺术的理想,是没有商业前途的。所以对配音而言,如果想坚持艺术性,唯一的办法只有宣传和教育,培养配音市场。同时自己要坚守岗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配音质量抓上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目前市场低迷的状况。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很清楚的,就是:配音行业缺乏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管理学的六字名言:好不好,看领导。上译当年为什么能够辉煌?完全是因为有陈叙一这位优秀的管理员。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一点一滴,演员、导演的选拔、培养,配音技巧、方法、流程、模式的创立,再到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配音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完善...等等,各个方面。显然,这是一个完全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优秀企业家。
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懂翻译。他不仅懂翻译,懂配音;更重要的是,懂企业管理,懂抢占市场。这些在苏秀的那本书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上译的逐步衰败,内部人际矛盾的突现,人才的离散,再到配音行业的一落千丈,都是陈叙一被一刀切和亡故后的事情。要知道,这些配音人才,是陈叙一花了30多年,精心选拔、培养、积聚起来的。然后在短短10年间,就分崩离析了。到了2000年后,连老资格的尚华都受不了了,为什么?配音质量一塌糊涂,自己都还没看明白呢,产品就出厂。你怎么让观众理解?仅仅在大门口挂着老厂长的名言是没用的!
很多人都以为上译的辉煌,依靠的是配音演员,是邱岳峰、毕克、苏秀、尚华、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等等这些人。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抱着这类观点的人,绝对没做过管理,根本不懂管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没有这些配音演员,陈叙一也一定能培养出张岳峰、李岳峰..“好不好,看领导。“是管理学的不二箴言!
显然,现在配音行业的领导们的能力有限,而且大都是长期在国企混出来的人,没有一个人真的理解现代企业和市场是如何运作的。所以,指望那些人做大市场是很困难的。苟延残喘地等靠要是目前的现状,当然会附加某些著名演员个人的宣传炒作,这是他们重要的外快收入。至于其它地方,我看不出有什么别的出路。
在配音网讨论的诸位,可能有不少人在配音的专业技能方面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单位里面其实都是小喽罗。企业怎么发展,市场怎么扩大,配音事业下一步该怎么搞,根本轮不到他们发言。(估计他们自己心里也不清楚怎么办,只是对现状不满,发发牢骚而已)
对于我们这些行外的爱好者而言,配音网这里就是一个茶馆。听听配音,看看电影,随便聊两句,仅此而已。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玛莉蓓尔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01-06
22楼#
发布于:2010-02-05 17:43
不管怎么说还是支持楼主,好文章~

=================

重新回味好文章,本来想回新帖的,但是觉得还是算了,毕竟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是文章开篇的例子,觉得如果再有这样被吵烦的经历,还是跟朋友直说比较好吧,相信他会理解的。我们毕竟没有什么必要拿话窘一个乐于听配音的朋友啊。换了是我如果被人冷冰冰地回上一句“我只听原声”,我也会越来越没快乐说起配音的啊~
其实很多人说自己只听原声也许不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这么说下去的话,早晚这确实是会变成真的呢。作为中文配音的支持者,碰到那么喜欢中配的人,我倒会觉得是个好机会,会想办法跟他多聊几句呢……而现在我想找这样的人都找不着,只是尽力跟原声粉也保持愉快的聊而已,希望他们不要觉得我这个听配音的没有热情……
可爱的皮蛋
轻闲仙人
轻闲仙人
  • 最后登录2015-05-20
23楼#
发布于:2010-02-05 18:51
引用第20楼满陇桂雨于2010-2-5 14:05发表的  :
看原声的确有赶时髦的嫌疑,再说现在的字幕很多都很差劲,翻译得还不如译制片好,这个大家稍微懂点外语的都能感觉得到吧?我是看了《断背山》的字幕,给我雷的,那样的话,还是没字幕好一些。


是啊,我以前也看过,说《断背山》有好多个字幕的版本,是某些剧情上面,不同的版本居然翻译完全不同。
24楼#
发布于:2010-02-07 18:42
好贴!楼主很棒,楼上诸位回复得也精彩!
译制片消亡与否,还要看市场的需要,但恐怕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毋庸置疑的是,配音这个行业是不会消亡的。毕竟除了译制片还有很多岗位都需要配音人才。
现在网上涌现了很多网配的团队,至少能说明配音不是过时的玩意儿,还是有其魅力的。
我认为国产动画片配音是创作,但译制片配音从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毕竟人家原片已经“有言在先”,配音员要做的是用母语还原人家,如果搞得面目全非,跟原片没有关系,那只能是恶搞。(想想当年的《馒头》)
配音人应该多出些好作品去征服观众,至少那些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还是要不计回报地用心的。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25楼#
发布于:2010-02-07 22:10
引用第21楼frank001于2010-2-5 15:05发表的 :
回 zhangfan :
所以实际情况就是,经过陈叙一等人的调整,把那些沙哑、刺耳的声线,更换成中国老百姓认可的潇洒、柔美的声线。把那些外国人常用的俚语,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用语。这才是上译能被普通观众看懂,最终被老百姓广为接受的原因。一味地“还原原片”,保持什么“原汁原味”,不可能有这种影响力。显然,这些都是根据中国人的感受,进行的调整,而绝对不是来自外国人的感受。这两种感受是有明显区别的,尽管中间有共通的地方。
当然,我说的老上译配音电影超过了原声电影,是特指从中国人的感受而言的,并非从外国人的感受。对外国人而言,看他们本国语言的电影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回守望水晶 :
想让大众接受,从他们的口袋里面扒银子,目前就只有商业化一条路。今时不同往日,不要老提以前的事。80年代的时候,大众娱乐的可选性较少,所以很容易就能吸引眼球。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还打算坚持纯艺术的理想,是没有商业前途的。所以对配音而言,如果想坚持艺术性,唯一的办法只有宣传和教育,培养配音市场。同时自己要坚守岗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配音质量抓上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目前市场低迷的状况。
.......


前辈提到配音行业“管理”的问题,很新颖,愿闻其详!

尤其是对陈叙一的管理才能,可不可以再具体说一说?苏秀的书我也看过,觉得老厂长是个伯乐,对翻译痴迷,工作态度认真,其他方面就总结不出来了。

另外,应对新时代娱乐多元化的局面,你觉得老厂长如果活到现在并当权的话,他能否继续胜任并保持上译厂的辉煌呢?他会做哪些调整呢?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rhea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4-05-15
  • 原创大奖
26楼#
发布于:2010-02-07 23:08
真是难为苏奶奶了。

其实这个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定位错了。苏奶奶的着眼点主要在过去的那些辉煌上,而底下的评论骂得则是现在的译制片。过去的作品的确是艺术品,而如今的(大部分)作品确实难以叫人满意。两者赞扬的和贬低的都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互相之间几乎形同鸡跟鸭讲,争论下去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就是字幕片和译制片之争。听不懂原声但却两眼一闭大骂字幕烂的人其实跟因为没有看过优秀译制片而大骂译制片烂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字幕的确有做得差的(基本都在国内出版的正版碟里),但也不乏翻译得非常传神和细致的作品。另外那些认为译制片的台本就一定比原声片字幕优秀的人,你们中间又有几个能够听得懂原声?既然连原声都不能听懂,那又有什么资格来下这样的判断呢?说白了翻译字幕的和翻译译制片台本的都只是凡人而已,大家都是凡人,那么外语和中文水平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再说现今这种讲求效率的市场环境,又有几个有职业操守的译制片翻译会像当年陈述一老前辈一样认真琢磨台本?不是我说句难听的,给你全部翻对而且不自作聪明地胡乱发挥就已经不错了。国内从事配音的就那么点人,而却有大量的外国作品涌入,字幕片必定是未来主导市场的主要形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对于从事配音的和喜欢配音的人来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跟那些根本对次几乎一无所知但却抱有偏见的人们去争,因为如今的作品质量事实摆在那边,我们根本争不过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要做的,当是在顺应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做出足以让众人信服的作品来。观众们有眼睛,有耳朵,他们自己会去做判断,等到你的作品足够优秀时,自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像我们公司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原声党,但一提到小时候的那些动画片,即便现在已经证明翻译得实在很抱歉,但他们还是会竖起大拇指赞扬中文版,我相信这当中并不一定全是因为怀旧的感情因素。

只看原声片和爱看译制片都不应该成为一种标签。
[img]http://www.gwftp.com/attachments/2004-5-/9NwS_2.jpg[/img] [img]http://bbs.kukudm.com/attachments/day_060130/friendship_oogY0wOBsEZm.jpg[/img] [b][COLOR=DarkOrange][SIZE=4][FONT=幼圆]广播剧《亚尔斯兰战记》开始招兵买马,详情请[/FONT][/SIZE][/COLOR][/b] [url=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10936&page=e#a][SIZE=4][FONT=幼园][b][color=red]点入[/color][/b][/FONT][/SIZE][/url]
zerof
  • 最后登录
27楼#
发布于:2010-02-11 22:35
同意且只同意风圣的观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可怕的。

再说现在很多国外影视节目也不值得上配音,弄弄字幕算对得起节目本身了,快餐时代麽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28楼#
发布于:2010-02-13 21:27
引用第25楼小昭于2010-2-7 22:10发表的  :

前辈提到配音行业“管理”的问题,很新颖,愿闻其详!

尤其是对陈叙一的管理才能,可不可以再具体说一说?苏秀的书我也看过,觉得老厂长是个伯乐,对翻译痴迷,工作态度认真,其他方面就总结不出来了。
.......


别别,痴长几岁而已。来到配音网的,大都只是配音爱好者,年龄虽大,对配音行业的认识未必有多深刻。所以大家可以平辈论交,不必这么称呼。
你提的问题涉及面太广太泛,其实质是很复杂的,我也只是初窥门径而已。在没有具体的调查情况下,不可能给出什么高明的解决方案,所以只能泛泛而谈。而且这个话题如果在配音网深入讨论下去的话,一定会涉及当年xx领导的责任问题,的确比较敏感,所以不太适合公开讨论。毕竟这里有很多业内人士,其中不少人还是那些当事人的嫡传弟子,传出去对配音网的口碑不好。

我提出的看法,是基于企业管理的视角,是对配音现状和它的历史发展的一种思考而已,并非针对某个人或者某些人。

你看不出来,那是因为你没做过管理,没有经验,所以对苏秀谈到的很多东西不敏感。任何领域一定要亲自实践过,才有发言权。你看国内,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MBA课程。但是那些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来没有做过一笔生意的,居然敢教授市场营销;从来没有管理过公司的,居然敢讲解企业管理。所以最后的结果,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堆垃圾、废柴。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最终只能是垃圾。

我认为,电影译制片的衰败,首先和电视的普及,是密切相关的。80年代后期-90年代,正是中国三大件普及的时代。电视一旦普及,大家就不太愿意跑电影院看电影了,因为要额外花钱。而在同一时期,你发现,上视的海外剧场着实红火了起来。说明什么?说明当时译制片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对译制片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直到中央调整政策,收回地方电视台的独立引入播映权为止。上视的配音团体其实是被行政垄断消灭了的。

后来,基本上只有中央台有播映最新的外国电影电视的权利,大家只好看中央台了。然后,就出现了一批质量低劣的配音片,特别还包括了大量的老电影的重配版。由于中央台在国内的地位,大家口口相传,这个影响之恶劣,传播之广泛,至今不能消除。那时候,也正是D版VCD/DVD开始逐步流行的时代。外国的电视电影通过光碟等形式,从各种渠道进入千家万户,字幕党就是在这段时期逐步形成的。而同一时间段,配音行业由于领导的失误,对质量控制明显放松,和大家看到的原版片就形成了强烈反差。实际情况是,电视、电影、光碟,外加今天的网络,四种不同渠道的配音版和原声字幕版放在一起,大家打擂台,真刀真枪的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争市场打擂台的结果,是以配音片的全面溃败告终。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形成今天配音市场格局的整个历史。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不要怪别人,要怪就怪自己。是配音行业自己把自己的市场、品牌和钱途断送掉了。你看现在配音网的很多人,动不动就骂原声字幕党、骂草台,除此之外,我没看到一个人能够冷静仔细地分析过这段历史。为什么不思考一下,产生这么多的原声字幕党和草台,原因何在?观众的脑子都有问题吗?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很差,是吗?呵呵

想想看,那种所谓的烂草台都能抢正规配音单位的生意,说明了什么问题,知道吗?去看看,那些高级酒店的经理,他们会担心在马路边叫卖的大饼油条摊子抢他们的生意吗?卖宝马车的公司,他会担心qq车抢它生意吗?
所以,这种仇视草台,埋怨草台抢了生意的现象,很清楚地说明了:
1、在普通观众的眼里,正规配音单位和草台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2、对商业制作单位而言,正规配音单位的性价比低于草台。用草台比用他们的配音要便宜得多,能挣更多的银子。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记得配音网以前的一次讨论中,我指出,xx领导应该为现在上译厂的衰败负责。然后,n多粉丝就跳出来,大声斥责:管理就应该是这样的!职工不遵守纪律,就应该写检查、应该开除...等等,说了一大堆可笑的话。其实我一看就清楚了,这些都是典型的管理小白,所以也就不用说什么了。不懂还在那里yy,你还能和他说什么呢?

上译管理的细节问题,由于牵涉到不少当事人都还在世。如果在配音网这里详细分析,会很敏感,不是很方便。不比我们谈论陈述一,毕竟人已经得归道山。但是,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看历史,借古喻今,谈谈管理。只要认真读过历史,很多管理的经验教训,其实历历在目:

1、秦朝怎么灭亡的?
都说秦始皇怎么无道,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所以灭亡了。呵呵,问题是,秦建国几百年了,杀人无数,工程n多,修建了什么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多了去了,也没有灭亡么?一直都好好的,愈来愈强,最后还灭了六国。怎么秦始皇死了没几年,秦国就亡了?什么原因?
还是去看看历史书,认真思考一下:秦二世自沙丘政变以来,干了什么?“杀”!把他的哥哥、兄弟,一个不留,全杀了;把他老爸留下来的那些重臣,象蒙恬蒙毅兄弟,都杀了。最后呢?连辅佐他上台的李斯都杀了,是不是?大将章邯,如果不是投降,也肯定被杀了,是不是?所有重要岗位的人才几乎都给他杀了,你说这个国家还能好到哪里去?所以,灭亡是正常的,不亡才是奇怪的!
所以秦灭亡绝对不是秦始皇的责任!秦始皇的确是伟大的千古一帝,把秦始皇描述成暴虐无道的君王,都是后世儒家的功劳,是诬蔑!懂管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2、明朝怎么灭亡的?
这个问题历史总结大致是不错的。因为崇祯皇帝这个人,年轻气盛,一上台,很打算有一番作为。但很遗憾,不懂管理。刚愎自用、气量狭小、好猜忌、想独揽大权而又缺乏判断能力与自知之明。不满意就杀下属,一直杀到袁崇焕。这就使得他跟文臣武将间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在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临死的时候,身边只跟着唯一一个贴身太监。不满意下属的行为,崇祯皇帝的管理理念,就一个字:“杀”!简单吧?干脆吧?痛快吧?一个劲地杀。最后遗言怎么说:“然皆诸臣误朕“。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至死不悟!把责任都推到下属身上。毁掉大明江山的其实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古时候皇帝要杀一个下属,和今天单位领导开除一个下属,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仅仅开除一个下属,就能做好管理,就能把问题解决,国家、企业今后都能够蒸蒸日上的话,那管理也就太容易了。必须承认,人才都是有缺点的,不要老是盯着缺点。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人的优点、调动起他们的才干,帮他们弥补缺点。管理就是要把每个人的优点发挥出来,而不是简单针对缺点拼命打压。不顾一切地指责员工的缺点,这在现代的管理理念中被称为“粗暴执政”,是现代管理学讨伐的对象。问题就在于,开除了xx人,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空缺出来的位置谁来顶呢?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对其他人会有什么影响?以后又该怎么管理?这些都是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统筹考虑,加以妥善解决,不能简单地“开除xx”,“让xx公开检查”,这都是典型缺乏管理能力,“粗暴执政”的表现。企业的运作,就在这种“粗暴执政”的影响下,人心离散,一塌糊涂。

要知道,做一个合格领导人,和做一个普通职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领导人对待职工,要宽,要忍,要保证大局!特别是面对那些重要的老员工,更是如此。而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否则很难让人信服。
管理和教育等领域其实是非常类似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管不好的员工,只有不懂管理的领导;
没有教不好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

年前杂事多,比较忙。好在还能赶在年三十除夕夜,答复小昭,现在还是牛年。:)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狐狐
  • 最后登录
29楼#
发布于:2010-02-14 02:53
我看的译制片不多。但是我看过的译制影视(原声和配音版都看过的情况下)中,能达到“超越原片”的,只有一部片子。这部片子是很粗糙的八十年代我国引进的“儿童片”——恐龙特急克塞号。

该片是山西电视台译制的,诚然有些细节能听出来甚至有普通话上的细微欠缺,但是感情之充沛真诚,无出其右者。日本的原片原声非常单调乏味,而被山西电视台(很多人是老话剧院的演员)配音出来以后,一块美玉脱颖而出。这些老艺术家们完全地解读了人物情感,把这些情感雕琢、升华后烘托出来。我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但是中国其他的大多数译制片,真的是“千人一声”,尤其是欧美片,陷入了那种死循环。而对欧美片的解读,却往往把演员本身的情感抹杀,甚至改造了。包括备受好评被称为“经典”的——童自荣老师配音的《佐罗》,也属于最多只还原了50%的版本。看本片时,很多地方我都用法(中)文听一遍,再用中(法)文重听该段落,感觉明显不同。印象最深的是佐罗藏在女主角家的花园里和美丽的女主角对话,那一段的两人感情很微妙。佐罗原声的感情是满含真情和坚定的细声低语,而中文配音很有些……说轻了是“玩世不恭”,说重了是“淫荡”的感觉。这种从那个年代就流传下来的“千人一面”的“官译”风格让我不得不感到很遗憾。

相较之下, 脱离了“官译”风格的很多热心网友的配音,倒是让人听起来更舒服,也更感动。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30楼#
发布于:2010-02-14 20:50
To frank
即使你年龄比我小,在管理方面比我懂得多,三人行必有我师,尊称前辈也不为过呀。引得这一番高论,值得!

提出问题好多天没见回复,我猛醒提问太过宽泛,而且涉及敏感领域,如同将一烫手山芋砸向别人,叫人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恕我单纯,并非故意为难,见谅!

以古喻今,你对管理层重要性的强调我已明了。至于译制厂的领导如何管理“不当”而部分造成了译制事业今日之困境,我们这些配音迷只是耳闻一二,不足为凭,就不要深究了。(我发誓不再多问)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31楼#
发布于:2010-02-14 20:56
回 28楼(frank001) 的帖子
你分析的时代原因,关于电视的崛起,以及央视行政垄断电视电影,这些我经历了深有体会也很赞同。我觉得有了电视以后大家不是不愿意看电影,而是希望从电视上看电影。我记得有线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没有固定节目,就成天播放港台电影,也放一些经典译制电影。人们自然对最新的电影就不那么关注了。(不仅是译制电影,国产电影也受到冲击。)

后来就是网络的迅猛发达,原声版大量涌入,字幕应运而生,不可避免。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对电影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我现在好奇的是,什么时候电影院开始放原声版加字幕的呢?我记得高中三年我和朋友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去电影院看引进大片,那时候还都是配音版。进了大学后接触网络多了,很少去电影院。等再回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是原版的天下了。什么时候变的呢?

是不是网络上原声版的影响越来越大,迫使电影院线改变策略的呢?而官方青睐原声版,等同于从上而下放弃了译制电影。不明白既然他们选择了用原声版,为什么不100%推广呢?译制电影反正不赚钱,留在电影院里干嘛?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小昭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2-18
32楼#
发布于:2010-02-14 21:04
另一个好奇的问题是,我至今不清楚草台是怎么回事。我知道这跟我还没开始收碟、不了解内幕有关。按理说,草台班子不算业精者,也至少是懂行的人。行内难免会碰头吧,就没人清楚他们的底细吗?他们是兼职吗?本职工作又是什么呢?我怀疑他们也会有人上配音网,对于一片骂声又作何感受呢?

草台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是行业制度没健全的后果吗?作为外行人,我真想听听业内人士谈谈见解。不知道有没有大胆的出来冒个泡泡。
[color=limegreen][size=4][font=黑体]风和日丽则挥汗耕耘,阴雨绵绵则一碗清茶,一册典籍;得意时勤奋工作,不如意时读书自娱,静待晴朗的艳阳。[/font][/size][/color]
knliang
  • 最后登录
33楼#
发布于:2010-02-14 21:13
不说配音  只说影院放映的外片  

在翻译方面 80%以上  原音中文字幕版的翻译不如国配版本翻译的好

以最近的阿凡达为例子,字幕版至少10几句对白没有翻译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6
  • 优秀管理员
34楼#
发布于:2010-02-14 22:49
TO frank001:呵呵,确如老兄所说,说到译制厂的管理,太宽泛,而我们了解的也不够。不过老兄借古喻今倒是说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秦始皇、崇祯帝嗜杀,杀得人人自危,自毁万里长城。不过我们不妨延伸一下,“慎杀”是好的,可建文帝不是温和敦厚的吗,为什么输给了阴鸷狠决的朱棣吗?所以,嗜杀和不杀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该杀的时候毫不手软,不该杀的时候绝不枉杀。
这话说起来容易,就好像说打胜仗的秘诀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炒股盈利的秘诀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实际操作起来,什么时候是该杀,什么时候不该杀?我们事后诸葛亮,认为崇祯帝杀袁崇焕是不对的,建文帝不杀(不抓)朱棣也是不对的,但在当时,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甄别纷繁多样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决定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处在21世纪,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全景的认识和反思,对世界各国的了解也大大超过80年代,获取资讯和信息交流的便利程度也不是80年代能比的。但在80年代中后期,不仅译制厂,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吗?要求当时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企业管理者的理念、业务、胸怀等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比如,我说一个具体一点的问题,就点名说上译。我们知道,上译的老艺术家,其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声音辨识度很高。但后期上译放弃了这一特点,提出“淡化特色”,从选材开始,就偏向声音特色不那么鲜明的演员。这一转变至少在我看来是难说成功的。但如果换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呢,那时候企业管理者面对部分观众质疑“怎么老是这些声音”,选择改革,不也是很正常的吗?就如同崇祯帝看到袁崇焕擅杀另一个持有尚方宝剑的大将毛文龙,又不断接到他谋反的信息,对他产生怀疑不也是很正常的吗?这又回到了那句话,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frank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07-08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35楼#
发布于:2010-02-15 16:18
回小昭:
1、还是这句话:“好不好,看领导”。上译的衰败,不容置疑,首先是领导责任!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理由可讲。
2、配音电影的衰败不能怪“原声版大量涌入”。首先就是配音电影质量控制出问题,再加上人才开革、离散,完全是这两个重要因素导致今天的局面。我在前面特别给出例子:
那些高级酒店的经理,他们会担心在马路边叫卖的大饼油条摊子抢他们的生意吗?卖宝马车的公司,他会担心qq车抢它生意吗?


回zhangfan :
1、建文帝绝不“温和敦厚“,朱棣也并不“阴鸷狠决”。朱棣是为自保逼上梁山的。建文帝的失败,完全是管理能力太差的缘故。虽然身边有一帮忠臣,但是这群人整体上在行政方面和军事方面的能力都很差(当然其中有他爷爷太祖的功劳)。朱棣能够上台控制局面,表面上有偶然性,实质决不是偶然的。建议仔细看看明史;

2、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甄别纷繁多样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决定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领导必备的功课,否则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如果事情都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做领导,还要你干什么?领导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些地方。
我的经验是,领导人主要的功课:
1、给企业指出前瞻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意见;
2、平衡下面的各个势力团体;
3、培养选拔人才。
御下的手段,主要是:
1、待人要真诚,做事情要公正;
2、要有亲和力,尽可能把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利益、信仰的共同体;
3、对事要严格,对人要宽容。
做事情的时候,一板一眼,不能马虎捣糨糊,手段要严厉;但是在处理责任人的时候,手段要柔软,要怀柔,要保住他们的尊严和脸面。给他们指出路,留后路,帮着弥补、改正自身的毛病。这不仅是对他们本人有影响,而且也是示范给别人看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有缺点的人同样可以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培养的方式方法。

今天早已不是80年代,二十多年过去了,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话,没有饿死已经是万幸了。

“淡化特色”是自杀!观众怎么说,就怎么改变,是没脑子!就象这里的xx专业人士说的“叫好不叫座”,其实是一个道理。要改变先要调查,没有详细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妄言什么改变,是自杀。市场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可以创造的。“淡化特色”和“原汁原味”等的指导思想,是和原声字幕片竞争惨败的重要因素!你只要简单思考一下,哪一个更加“原汁原味”?和原版片比较“原汁原味”?不是搞笑么?

说到底,这帮领导根本不懂市场!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img]http://lh3.ggpht.com/frankbn001/SMkqUk1L26I/AAAAAAAAASE/FrU2W5AVoYk/s800/%E7%AD%BE%E5%90%8D%E6%A1%A3.jpg[/img] [url]http://www.peiyin.com/bbs/?u=10847[/url]
knliang
  • 最后登录
36楼#
发布于:2010-02-15 16:43
说到底  

包括现在配音网 许多人 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影院看片  要选国配版本
37楼#
发布于:2010-02-16 20:15
春节在老家网络很烂,很少上配音网。看了这么多楼,发现真是如 rhea在26楼里说的那样,各人所谈论的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对于今天的译制片,不仅有强大的原声党在骂,还有老上译粉丝派(如frank001)的追讨,在此种形式下,希望配音片继续存在下去的人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连站长说的意思归纳起来都是:配音片还是早死早托生的好。

90年代大量盗版涌入之后,原声资源的速度、质量都是配音片可望不可及的,又加上草台的夹击,配音片的迅速崩溃那就是必然结果了。fran001总是强调这段历史,没错,确实是行业管理的失败,但即使我们能把其中原因分析得透透彻彻,难道就能扭转局面或者改写历史吗?历史无法改写。
退一步说,即使完全恢复老上译的做派,即使现在配音片的质量按照老上译的标准去做,配音片照样要因为译制速度慢而死。
老上译的做派仅适于那个资源垄断的旧时代,在现在时代来看,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所以老上译粉丝派们,希望你们不要继续恨铁不成钢般的、甚至比原声党的嗓门都响地唱衰配音片,希望你们多多提提“建设性意见”“建议”“提案”。如果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提出解决方案的话,又有多大意义呢,这些问题难道大家看不到么。真的像8楼说的那样,“加速配音艺术消亡的,不是原声党,而是配音党”吗?

**************************

另一方面,京沪广一些大城市原声片vs配音片的强烈反差,并未扩展到全国,二线城市仍然是以配音片为主的市场。但不可忽视的是,京沪广市民有较强的舆论影响力,所以他们的喜好偏向在媒体上较多地曝光。而且,由于电影价格的持续上涨、其他生活成本上涨进一步挤压娱乐消费,盗版派正在逐步扩张,媒体上喜欢原声的发言也有很多是这些人贡献的。

归纳来说我的意思是说,配音片在今天还是有它的市场的,我们还是可以做些事情,让它维持住它的阵地,甚至逐步恢复部分失地(完全恢复那是不可能的)。
沉浸于辉煌历史那仅仅是怀旧,立足现实逐渐恢复元气就是进步。

如果真的是希望配音片快点死掉的人,也没必要继续在配音网里熬时间吧?所以大家最起码在这一点应该还是有共识的吧?
38楼#
发布于:2010-02-16 23:10
回 37楼(percyboy) 的帖子
呵呵,让楼上某位懂管理懂市场的高人去领导上译领导中国配音界不就可以拯救配音了嘛。
byronsecond
下八洞神仙
下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18-04-13
39楼#
发布于:2010-02-17 23:59
原来这才是秦朝和明朝灭亡的原因啊
贾谊你骗人,当年明月你骗人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