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9回复:5
【原创影评】《南京照相馆》:摆脱不了歌女爱国妓女爱国的俗套
也许是编导演缺乏想象、或者是拘泥传统、顾及票房;
我看过的多部国内大屠杀电影一脉相承、都着力刻画大屠杀期间会有爱国的秦淮歌女妓女舍生取义这一主题。 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超过三十万,老幼妇孺涵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导演们在弘扬爱国情操民族气节的时候,也别忘记站出来替更多人发声、所有人都同样值得后来人去缅怀凭吊。 举个例子:在南京城破之时,城内的警察被上级要求坚守岗位维护社会秩序。最后他们都和被解除武装的军人一起惨遭杀戮,而当时留守在“安全区”内的几十名中国警察后来也被日寇捕走杀害。他们当中有一些是忠于职守的女警察。吴子牛在电影《南京1937》里面,给这些可敬女性留下一个不可多得的镜头。她们当众就算有人侥幸能九死一生后来的命运也一定很悲怆很坎坷,这样的女性同样需要被铭记。 下面进入正题,我介绍的几部大屠杀电影时间跨度近四十年: 第一部电影1987年的电影《屠城血证》;里面有个戏班子,老演员颜彼得是老板带着一群歌女逃入安全区,然后为日寇演出粉饰太平。最后有位歌女因为掩护翟乃社保护屠城照片而被杀。老观众一般都能记得这部影片。 第二部是同期的电影《避难》,江南某地几位妓女歌女躲入外国人教堂。后来日寇发现教堂里面藏有难民,为掩护无辜少女几位姑娘与日寇同归于尽。《金陵十三钗》是把这个本子重新搬上银幕。这里一直有个不解:看过《避难》再看《金陵十三钗》就知道二者雷同而且出自一人之手,不过小说《金陵十三钗》是后出版的。说明这个故事构思,多年以前就有只不过后来应运而生又增添进去可资炒作的流行文化时尚元素。 第三部影片是2009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虽然删减后有些支离破碎(也有说演员罢演导致的)、后面情节对不上号。但却是迄今最好的大屠杀电影之一。 影片第二女主角江一燕,豆瓣介绍饰演的是舞女、而且是头牌、高级交际花一类的。但感觉影片中做的也是皮肉生意,总之是价高者得,在安全区里面有一处对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最后她是为了保护其他姐妹挺身而出,最后被日寇蹂躏致死。 第四部影片是2011年《金陵十三钗》。严女士的本子观赏性一向很强,当然要说到意识表达,或者思想性是另外一回事儿。 影片画面构图舞美置景都很好,这是张导的优势;同样影片人物众多,但导演调度得当、处理得比较好。十三钗人物群体和教堂唱诗班的少女群体之间,所有矛盾冲突都能收放自如、集中为患难同胞同舟共济这一主旨服务。故事发展到高潮,十三钗群体实际上是十四钗甘愿牺牲自己来拯救被难少 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整体感觉 《金陵十三钗》 在叙事处理、情节安排方面,都比南京照相馆要紧凑、自然流畅。 第五部是2014年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张嘉译小宋佳主演的那部。 同样都出自严女士笔下,剧情内容也是《避难》——《金陵十三钗》——《四十九日·祭》一脉相传。当年《避难》里面的几位姑娘,有青楼女子也有女戏子。而《四十九日·祭》对于剧中的人物身份,跟《金陵十三钗》一样不必遮遮掩掩直接被定位成风尘女子,能蹭金陵十三钗热度,票房号召力没问题。基于电视剧大容量, 《四十九日·祭》 人物更丰满、情节更详实。演员也有发挥余地。 如果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金陵十三钗》之后再看看《四十九日·祭》。 然后第六部就是2025年的《南京照相馆》。。。 剧情不再赘言。观感一般,感觉主要还是故事没讲好。 叙事有些凌乱、正反两个阵营人物多叙事线杂;照相馆里面的人相互交流不够、情节发展有强行推进、人为拔高的嫌疑。场景衔接不够流畅、大屠杀场面缺乏烘托就横空出世不接地气。同样是长江边日寇屠杀中国军民的集体场景,陆川在《南京!南京!》里面是有一个十几分钟的连贯拍摄过程。多组镜头组接在一起,完全就是一种伪纪录片风格。无法不令人动容。 几部南京大屠杀电影,最好的还是陆川导演的半部《南京!南京!》。同样是京字一号证据的叙事,翟乃社主演的《屠城血证》故事性都比这个好。 比如《南京照相馆》里面被编剧浓墨重彩的出城通行证,其实故事发展跟通行证并没多大关系。如果拿通行证就能逃出城,那样的话照片最后就进不了安全区也就到不了外国人(实际上是华女士也就是魏德琳女士)手里。而安全区明明就在南京城内,洗照片这些天大家都有机会尝试。当时南京城有拉贝等人的“国际安全区”为城内中国人提供一定庇护,西方使领馆也都在“安全区”内。 那种情形下,是等通行证下来再逃出城合理还是就近逃入安全区先确保照片安全合理? 在《金陵十三钗》里面通行证可以帮助唱诗班女生顺利出城逃出生天,问题是当时南京难民进安全区是不用通行证的,结果影片中为通行证搭进去几条性命到最后又用处不大。像这样的情节安排在逻辑上就比较混乱,难免要被观众各种吐槽。 以上六部影视剧,从个人观感来看: 《南京!南京!》 视角冷峻、审慎,叙事留白;无声控诉,有时候反而最具感染力;认为是全景式的大屠杀电影、也是最好的大屠杀电影之一。 《金陵十三钗》 视觉效果好、佟大为操刀的巷战场面可以跟《南京!南京!》里面的刘烨相媲美。演员方面除了倪妮,没有太入眼的。而《南京!南京!》里面群体塑造都很有张力,更耐人寻味; 《避难》尽管跟《金陵十三钗》出自同一人之手,但80年代严女士远非手眼通天;影片各方面条件有限虽然启用傅丽莉沈琳(电视剧红楼梦扮演平儿)主演,但片子反应平平。相当于《金陵十三钗》试了一把水,结果发现在80年代不符合当年国情、国人还不习惯这种调调。 《屠城血证》拍得也很走心,演员表演认位。故事就比较简单:就是以照片做线索、屠城暴行一条线贯穿始终。人物都是过场为历史事件做出很好的烘托,不会喧宾夺主。 同样都是拍京字一号证据,《屠城血证》就叙事完整、结构紧凑。而《南京照相馆》目前看显得比较凌乱,什么都讲,反而什么都讲不透。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屠城血证看一看,翟乃社陈道明的专业表演,属于自然流露、不刻意不造作。 还有一部知名的大屠杀电影,是吴子牛导演的《南京1937》。 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拍出像《血战台儿庄》、《南京1937》这样的战争片,国内导演整体实力其实不可小觑。 影片南京保卫战场景(就是国军师长对部下讲拿我的头给弟兄们看让他们血战到底然后举枪自尽,还有南京陷落以后大队国军在日军押解下徐徐走下城垣、怒而不怨哀而不伤场面相当震撼)和大屠杀场景(我看是草鞋峡大屠杀,在整个南京大屠杀中罹难军民人数最多)堪称经典;影片取材也更广泛从日裔侨民、台湾新兵再到下关发电厂职工,可以说是立体全方位不拘一格展现、也是一种对战争历史的人文关切。当然电影情节安排上还有争议;后边安全区妇女被强暴一场戏 ,也拍得太虚缺乏写实批判力度。但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而且影片确实也没有落入大肆张扬秦淮歌女爱国妓女爱国的电影俗套。 这些女人在当时毕竟只是极少数。 以1937年城破之前的南京来说,作为国都组织进行过有序疏散撤离、当时有条件有组织的大都撤离了。除了一小部分缺乏自救意识缺少交通工具拖家带口行动不便的当地人之外,主要有三部分人留在南京城内:一是城外贫民和四乡的农民涌进南京城里避难、二是从上海苏州等地一路撤下来的外地难民。很多人或者投亲不遇、或者精疲力尽钱财不继再没有能力继续远行。再加上来不及撤退的南京守军。后来。这几部分人构成罹难同胞的主体。 南京大屠杀为什么会有超过30万人罹难?如上所述多数死难者有一个共同特点:人生地不熟、缺乏交通工具,也缺乏在沦陷初期基本生存条件。缺衣少食、无处安身、没有身份证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很容易被日寇识别从而遭到捕杀。 作为对比,几部影片里面的歌女舞女青楼女子还有艺术家们,往往在南京当地生活多年熟悉周围环境、有稳定职业有相当收入、有见识有体力有能力也有条件设法逃出南京或者在乱世缝隙间顽强生存下来。 比起大屠杀的几十万死难者,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始终都是个例。她们的特定身份,大可不必在几十年里被几代电影人反复渲染不断强化。 很直白问一句电影人:难道不拍歌女舞女妓女,就拍不出好的大屠杀影片吗?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日出印象 所有,首发豆瓣。 |
|
最新喜欢:![]() |
1楼#
发布于:2025-08-05 09:38
个人觉得这种电影如果没有资本还是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都是资本而已,用爱国和苦难来赚老百姓的钱本人不感兴趣。历史不是一部电影就能改变什么。
|
|
2楼#
发布于:2025-08-06 23:49
好文章,虽然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但是最近炒太火了,反而削弱了我想观看的心情。我也认同陆川的南京南京拍的其实很好。关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屈辱的历史,我收藏了不少书籍,看书往往比看电影让我刻骨铭心。其实拍这类电影,如果不深挖一些细节真的很难拍好。
|
|
5楼#
发布于:2025-08-15 21:46
真而八经的战争片或大屠杀背景的影片,应使人看了后反思人性,总结,汲取教训经验,避免再重蹈覆辙,而不会使人血脉膨胀,杀心复仇,精神亢奋,这样就成了战争宣传片,政治渲染片,丧失了一部好电影的基本要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