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m3000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11-17
  • 社区明星
阅读:860回复:4

影史钩沉:电影发声后,围绕有声电影的讨论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6-04 17:39
影史钩沉:电影发声后,围绕有声电影的讨论



1895年电影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伟大的哑巴”(时人的称谓)。对于这一新的艺术品种,人们感到既惊奇又遗憾。因为就人的生理而言,视觉和听觉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有了活动的影像,就应有相应的声音,否则就会产生憋闷之感。为了弥补这个“哑巴”的缺憾,人们想了种种办法,试图让电影“说话”。最初的时候,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种方法采用了一段就被淘汰了。讲到这种“配音片”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在默片时代,有人在报上登出大幅广告,声称将在上海淮海路一家电影院放映国产有声片。结果全城为之轰动,人们纷纷前去观看,果然是声音十分清晰,效果比外国有声片还要好。正当大家赞叹不已的时候,有人拆穿了谜底,原来放映的仍然是无声片,只不过雇了人在银幕后面对着口型配音。不过,这件事却让电影公司看到了有声片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1929年由美国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拍摄的《纽约之光》。也就是在这一年有声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在少数高级影院放映。1929年以前,上海各家电影院只有无声电影放映设备,第一家装置有声电影放映设备、并公开放映有声片的,是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1929年2月4日,这家电影院放映了美国有声长片《飞行将军》。半年以后,上海各首轮影院先后安装了有声电影的放映设备。而一般中小影戏院,面对价格昂贵的外国有声电影设备和改造影戏院、增加隔音设备等庞大的开支,大多采取观望的态度。1930年,上海华威贸易公司制造的国产“四达通”发音设备,价格比外国的便宜很多,为当时中小影戏院解决了放映有声片的困难。随着外国有声片的引入,我国电影界也就开始了对于有声片的讨论。最初是一边放映外国有声片,一边由技术人员在一旁讲解录音和发音原理。


当时中国电影界对有声片持一种谨慎的欢迎态度,但对它能否取代无声电影还有所怀疑。而围绕中国是否应该拍摄自己的有声片,赞成和反对意见之间展开了激烈讨论。反对的意见稍占上风。理由是:“一则我国方言太不统一,二则无雄大之投资,颇难进行,三则另要训练一班有好的喉音而同时能表演的演员。”而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因而他们“相信默片不会沉沦的”(来自当时的舆论)。


在舆论界对有声片展开讨论的同时,各大制片公司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天一公司对拍有声片最为积极,因为它们在海外的一些影院较早采用了有声放映设备。联华公司的态度则正好与天一公司相反,因为它们的放映网络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大部分影院是无声片设备,所以,“联华”对有声片的摄制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明星公司的态度介于“天一”和“联华”之间,既想在有声片上有所作为,又难以割舍无声片影院的市场,走的是一条左右逢源的中间路线。周剑云当时曾撰文说:“只要负起原有责任,把无声电影做好了,光明就在眼前。”但在有声片的摄制上捷足先登的恰恰是明星公司。
对拍有声片,在编导和演员之间也存在着分歧。编导们对拍摄有声片大多是赞成的。他们认为初期的有声片质量差,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他们同时认为有声片更能表现电影的艺术特色,所以,看好有声片的发展前景。而演员们大多钟情于无声片。因为他们中多是广东人和江浙人,说不了标准的国语,一旦改拍有声片,还要从头学习语言,如果过不了讲国语这一关,电影这碗饭就没法吃下去了,所以,他们的抵触情绪很大。

rach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7-03
1楼#
发布于:2016-06-04 18:27
不知道那时候人们讨论些什么,有什么可讨论的?视听全方位享受,多了“听”不好吗?难道还要抵制?真有,大概又是商业利益方面的考虑吧,呵呵,还没仔细看贴,随便说说
hsm3000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11-17
  • 社区明星
2楼#
发布于:2016-06-04 20:14
自从默片《艺术家》获得多项奥斯卡奖, “说?还是不说?”似乎真成了问题。在当今电影界技术主义盛行的的背景下,《艺术家》的广受关注耐人寻味。
海水滔滔1
高级站友
高级站友
  • 最后登录2024-11-1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3楼#
发布于:2016-10-03 15:11
我没有查过资料,但我觉得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应该是1927或1928年拍摄的,因为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两部无声片,第二届(1928年)最佳影片就是有声片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summer168
轻闲仙人
轻闲仙人
  • 最后登录2018-01-30
4楼#
发布于:2016-10-13 14:58
说不好,谢谢分享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