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65回复:9
【转载】走出西影的女人们——吴玉芳图片:xin_00212041713400931479099.jpg 《人生》热出现了--对高加林形象的评价,尤其是对刘巧珍命运的结局的讨论成了热门话题。 事实上,巧珍作为剧本构思中的人物,她并不完美。可是,作为银幕上的人物,却闪耀出独特的光彩。她美丽、善良、忠贞。她对高加林爱得深沉、爱得博大、爱得无私。这种近乎疯狂的爱,已经变成了飓风:冲破了千百年来封建陋习与世俗偏见的堡垒,超越了陕北高原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时空。很快,这股飓风嬗变成为一种巨大的新观念的冲击力,冲击着中国广大的青年观众的心扉:要真正地热爱生活,要表现自己的生命张力,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使自己的人性得到舒展,就要学刘巧珍。刘巧珍不顾父亲的严厉反对和邻里的嘲讽非议,非高加林不嫁,在高加林把她抛弃后,也毫无怨悔,甚至当高加林好不容易进了城,又戏弄般地被清退回乡,使他无法远走高飞和爱情得而复失之时,巧珍还是跪劝准备羞辱高的姐姐说,这样"就等于拿刀子剜我的心"。巧珍的这种爱是人类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爱所产生的震撼力激荡了整个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出对巧珍的仰慕与同情,也产生出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恋。而巧珍无法挣脱传统势力的制约,无力与自己的命运抗争,最后嫁与自己不相爱的人时出人意料地提出结婚仪式要按旧的方式办理时,再一次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是高加林的个人局限和整个环境制约的相互作用牺牲了这个爱--悲壮的爱。按旧的方式结婚并非巧珍的本意,而是她的新的抗争方式和控诉方式。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被丑化了,一切都恢复了旧的模样,这不是更大更深刻的悲剧所在吗?!观众看到这里,自然会发出一种呼喊和感叹:这不仅仅是一位女性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悲剧!刘巧珍,这么一位好姑娘以自己整个人生做出了牺牲,还没有改变旧传统的规矩,还有比这更大的悲剧吗?!真是人生呀,人生! 吴玉芳深知,"刘巧珍"是中国西部农村深厚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姑娘,在她身上集中反映着中国农村妇女美好的心灵和多舛的命运。因此,她在表演中追求的正是这种乡土气息和真实地刻画人物形象。让形象令人深思,让形象撞击人心。并且,她要用形象上的纯净和忠贞掩盖"巧珍"的局限和不足0影片问世后,连创作者也没有料到:巧珍成了银幕上罕见的形象,也是罕见的电影形象。电影界的知名人士石方禹认为:"在中国银幕上,从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完整地反映陕北特色的影片。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成功的。最精彩的是刘巧珍。""看完以后确实使人回肠荡气,它好在什么都没有说白,使人有回味的余地。"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学家钟惦裴看了影片,当夜浮想联翩,不能人眠。他思考得最多的是这部非同凡响的影片所传达出来的电影审美的新信息,即重要的是创作者不是趋于时尚,而是把电影与自己的乡土联系起来,把镜头真实地对准上生土长的大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勤劳质朴的普通观众。他满腔热情地肯定以《人生》为发端的西影创作实践,提出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全新概念,并欣喜地预言:"太阳有可能从西部升起。" 吴玉芳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她能够"遇"上"刘巧珍",完全是吴天明的安排和塑造。她虽然在此之前也上过镜头,但大都是当配角,跑"龙套"。然而,吴天明火眼识真金。他从吴玉芳的外相与内在气质上看到了"巧珍"的影子。从北京出差回来,他向该剧的筹备人员讲,我在北京人艺遇见了"刘巧珍",像极了。不过要演好一个陕北女娃娃,还需要精心调教。吴厂长讲的"调教"二字,意味深长。因为他就出生在渭北旱原的农村,10岁以前跟随父母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和黄土高原胶着在一起的。他的骨子里浸透着农民的纯朴和善良的本质,他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像一位勤劳勇敢的农夫。他选择路遥的《人生》,正是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一种体现。同时,他要把他真实的乡土感情和对乡土的深沉的爱融注在高加林、刘巧珍的身。用吴天明的话说,《人生》表现的是80年代初,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实质上是要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波折和人生遭际,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各种复杂矛盾,即城乡的差别、文明与落后、现代生活方式与古老生活方式、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多种矛盾的交叉。这是大变革前的不安与躁动,从这个侧面预示这场大变革的不可避免和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早在1983年,作为导演的吴天明就和编剧路遥一起,两次去陕北农村深入生活。剧本写成并反复修改后,于正式开拍之前,他又带着主创人员再度北上,让剧组人员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吴玉芳这个年轻女子就是这个时候真实地感受了"刘巧珍"的命运经历。 吴天明选中吴玉芳扮演刘巧珍最初只是出于平时的观察与印象。到了吴玉芳被请来了,真的要拍戏了,他却蹙起了眉头:原来看上去像,现在看怎么一点也不像了。他左看右看,感到眼前这位姑娘与他想象中的陕北女子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毕竟,吴天明就是吴天明,他的性格中有的是执着和倔犟的内核。他想,暂时的不像不要紧,只要这个演员有可塑性、有可辅导性,我姓吴的就要重塑她,把她变成一个真正的陕北女子。导演是什么,不就是再创作,不就是把不完美变成相对完美,把不理想变成相对理想么!我吴天明也是演员出身,开始演戏时也让导演训斥和指责过,现在不也走过来了么! 开始,吴天明花了很长的时间带着吴玉芳、周里京走家串户,在普通的窑洞里与农民兄弟一起拉家常。话题没有规定的内容。甚至没有头没有尾。说古道今也行,谈论风土民情也行,议论婚丧嫁娶的有趣故事也行,甚或评论男人女人的衣着穿戴、风流韵事等,只要谈得有趣和开心就好。吴天明心里清楚,这种拉话实质上是让演员感受陕北文化。在拉话中,演员必然要观看陕北民居的形式,比如窑洞的建构,窑内的热炕、窗花,还有饮食如捞饭、酸菜、豆钱钱、洋芋擦擦、油糕、杂面、恰恪、羊杂碎、煎饼、马蹄酥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反映,都会对演员产生思想、心理上的感应,都会由陌生感变为亲切感。吴玉芳到底是个有心人,她能够细微地体味到导演的用意。并且很快能够把与农民的被动接触变为自觉性的主动"攀亲"。不论导演有无安排,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会盘坐在农家的炕沿上与婆姨们谈笑。到了晚上,她再乏再累也不早睡,而是回想白天接触到的各类人物尤其是年轻女子的一言一行,从中寻找刘巧珍的感觉。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导演认为吴玉芳"像"了,才让剧组人员一同回到了县城,住进了招待所。接着,吴天明又使出了新招:让吴玉芳逛城镇集市贸易市场,哪里有集、有市场就要去,呆的时间越长越好。陕北的集市带有浓厚的古文化的韵味。尤其是秋高气爽时的晴朗之日,更有一番独特景象: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在和煦的阳光下,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像起伏的波浪,既有纵深感,又有层次感。在阵阵凉风的吹拂下,山坡下、道路边的树木远看上去一片金黄,树叶不时地飘落下来,形成一道道黄土高坡上的风景线。集市上空响彻天际的是纯正的陕北道情段子,那是从架在树上的高音喇叭里播放出来的: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 煮了"钱钱"下了米,大路上搂柴嘹一嘹你。清水水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双扇扇的门单扇扇开,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那些头扎白肚巾的庄稼汉们和身着大红袄的女人们三五成群汇入集市中心。集市上,猪吼羊叫,好不热闹。还有那些陕北说书人,被人团团围在中间。说书人一会儿说,一会儿唱,、把个围观的人们逗得直乐,有的前仰后合,有的捶胸顿首,有的长吁短叹。吴玉芳从城镇集市上进一步领略了陕北风情,也亲耳听到了那高亢、自由、悠扬的陕北民歌。这些,都给她后来的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导演对吴玉芳还有一个学骑毛驴的要求。吴玉芳很能吃苦,摔下了再上,反复练习。每天在大路上学骑毛驴时,都有众多的"陕北老乡"看热闹,大伙看她,就像看耍猴子一样。吴玉芳权当一个人在练,慢慢地,她学会了,也像了。在体验了古老而又带有浓郁的个性色彩的生活之后,吴玉芳从内心增强了对陕北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她感到自己充实多了。 尽管如此,影片正式开拍后,导演吴天明还是手把手地向吴玉芳说戏,力求满意。而吴玉芳对导演的每个指点都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吴天明早在1979年就导演过《亲缘》,1983年他又导演了《没有航标的河流》。他把"宣示真实的美"作为影片的美学追求,即摆脱传统的戏剧化程式,以求真实自然和生活化。在《人生》中,他依然重视内容的开掘,不追求脱离内容的形式,以自然、平易的手法,展现了高加林、刘巧珍的人生里程,犹如在山谷中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纯净而又深沉、质朴,形成沉郁而隽永的抒情风格。吴玉芳深知导演的用心。她经过数月的体验生活的实践和与导演的磨合,也较为清晰地掌握了导演的戏路。吴天明在镜头的设计和运用上,所有的方位和角度,都力求符合常人的视角和视点,保持镜头的客观和平实。而吴玉芳在表演中则追求朴实无华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并加强人物心理的清晰变化,力求让观众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珍出嫁的场面用了八分钟的长度,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夸张了的鼓乐声响。那种喇叭欢喧、觥筹交错的喜庆、欢乐气氛的反复渲染,层层递进,达到高潮,正好与巧珍的悲剧命运产生强烈反差与对照,反映出巧珍内心的极度痛苦。镜头甚至细心地"盯"在大红纱巾上的晶莹泪珠上。而这时的巧珍看上去泪痕满面、目光呆滞,透过呆滞的眼光又看到了她内心的愤怒与呐喊,以及对真正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与期盼。这样的画面,透过善与悲,外在的欢乐与内在的凝重,传递出了更为深沉的含义,让观众感受到沉重的压抑,也感受到了绵绵元尽的历史重负,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拍完《人生》,吴玉芳的名字在中国影坛上红盛了。然而。她没有陶醉在一片庆贺声中,她知道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她深感尚需在电影表演专业上继续深造。因此,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令人抱憾的是,两年之后,在有了名气又有了专业学历的有利条件下,本该再试身手,再创辉煌的吴玉芳,却谈恋爱,结婚生子,又相夫教子,过上了另一种幸福的生活。【本文由博主“电影往事”首发于新浪,特此致谢!】 |
|
最新喜欢:人生巧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