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62回复:26
我的电视记忆。(送给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综合篇]
中国的电视剧早在70年代初就已经走出国门,上述提到的《玫瑰香奇案》就轰动了法国,而一部名叫《北京人在纽约》迅速红遍了全国,这部电视剧是最早反映中国人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的电视剧。刘欢再次依托电视剧用“千万次的问”敲开了观众的心扉。80年代之后,中国大批的留学人员在海外奋斗,其中尤以美国居多。于是,冯小刚执导下的剧情就在世界大都会纽约展开。因为名字叫《北京人在纽约》,所以主要以展示北京人在美国的故事为主。姜文与王姬作为主演,1994年1月1日出品,那时候,该剧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或者是留学人员家属的反响。我几乎看过这部电视剧,只是看了两眼,因为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真实的海外怎样。然而,该剧依托了大量中国人出国的大背景,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潮流,所以也就引领了潮流,赢得了华人世界。此后不久,作为《北京人在纽约》的姐妹篇,《上海人在东京》应孕而生。论阵容,后者融合了中日两国的当红明星演员,陈道明、葛优、吴冕、邵兵、小林昭二、山本未来、风间杜夫、高桥惠子让剧情精彩不少。就国内演员而言,有北方人,南方人,荟萃了各路精英。1996年的《上海人在东京》播出了25集,通过对几个不同出国人员地描写反映了中国人在日本的艰苦岁月。整部故事在东京与上海两地拍摄,张弘、富敏作为编剧和导演。说起这两个人,他们曾经创作了经典中学校园剧《十六岁的花季》,该剧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校园青春剧。该剧因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活,准确地把握了青少年心理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又因触及现实,反映新时代开放下人们的心态,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而牵动了各种年龄层次观众的心。这部着重于中学生的校园连续剧非常成功。很多观众尤其喜欢白雪的爽朗真诚。陈菲儿、袁野、韩小乐也不错。电视剧不光反映中学生生活,还对当时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进行了剖析,剧本写得很有力。这部电视剧的老师,我小时候看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杨昆扮演的童老师,亲切有型,还有叶志康扮演的校长,严格但不失人情味。可惜,现在中国内地像《十六岁的花季》这样题材的校园剧太少了。不是中国内地影视制作人没有能力,关键是想不想做,如何去做。20世纪末,大量的海外电视剧被译制进入中国内地,这不是坏事。相反,这样的电视剧带给我们参考的价值,而且电视剧在本身的制作过程中有了一些灵感的范本资料。借鉴不同于抄袭,当时的中国内地电视剧还是更多地以原创为主,力求凸出自己的特色,然后面向国外电视市场。上海电视节大家耳熟能详,国内的电视剧与境外的电视剧互相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增加交流机会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创作艺术。刻意的打压和限制反而会禁锢本可以灵活的创作元素。至今,我还没听说《16岁的花季》不如《成长的烦恼》经典之类的话,同样是描写孩子,描写家庭,东西方有不同的特色,这不是文化的碰撞,是交流,是融合,也许在电视制作人的眼中,这是一场竞争。但对于观众来讲,这是一种福音。《成长的烦恼》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该剧的分量,总共达7季的《成长的烦恼》以情景喜剧为主色调,通过美国式的幽默来展现普通美国人家的生活。该剧有166集,由上海电视台引进,上海人艺配音,上海电视台译制部译制,从1990年一直播到1994年。1990年代初期一经播出就引发了收视高潮,片中迈克开朗调皮的形象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而剧中西佛医生对子女采取启发式教育的方式,也让观众得到启示。剧情一播再播,成为了老少皆宜的电视剧。时至今日,该剧依旧是全国各地方频道回顾播出的首选之一。我记得自己当时特别喜欢里面的搞笑场景,四个孩子的喜怒哀乐,尽收眼底。《成长的烦恼》在首播时期,创造了神话般的收视率。记得当时的电台里边,一档节目在做相关的“你最喜欢的电视剧”的评选,《成长的烦恼》高居榜首。如果让我总结《成长的烦恼》带给中国内地影视剧的启示,我想:没有过多的说教,或者说寓教于乐赋予该剧极大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该剧幕后的配音同样功不可没,夏志卿、刘彬、刘家祯、舒蓉、陈兆雄、张惠、江元、冯骏骅、梅梅、龙俊杰、计泓等等是20世纪末,海外译制片(电视剧方面)的配音生力军。正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通过他们的声音演绎感受到经典的海外电视剧。东西合璧,并不是纯粹的两国演员拼凑在一起,艺术和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我看过《成长的烦恼》的原版片,没有想笑的味道。在《成长的烦恼》配音演员中,夏志卿和计泓是一对夫妻,前者更是和著名广播人梅梅合作配音了《东京爱情故事》的永尾完治和赤名莉香。《东京爱情故事》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部日本电视剧,印入眼帘的“东京”二字给我深刻的记忆,然后就是上海电视台滚动播出的“东京爱情故事”的预告成功地将该剧作了宣传,小田和正激昂的演唱带给我们对东瀛国度的无限遐想。与奥特曼等科幻剧不同,《东京爱情故事》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做偶像剧,接吻、上床、三角恋爱,这些当时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一一呈现。日本偶像电视剧与之前播映的《姿三四郎》、《阿信》、《青春的火焰》风格完全不同,80年代播出的日本电视剧以励志为CPU,而《东京爱情故事》和《101次求婚》则是代表了爱的主题。第一次看日本偶像剧,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小学三年级,而且,那时候我还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大唱小田和正的歌曲,虽然日语除了“是”之外,其他一概不知,但是我就此迷上了日剧。当然,这其中,奥特曼等剧的餐前甜点我也吃了不少了,我那时候还在想,说不定东爱里面会跳出两头怪兽摧毁成田机场呢。自东爱之后,大量的日剧引进到内地,尤其是到上海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播出的居多。后来,我才发现,日本的电视剧不仅仅只有偶像剧、特摄剧那样吸引人。像以描写家庭亲情的《同一屋檐下》、描写校友之情的《在爱的名义下》、描写社会黑暗的《回首又见他》等等,数不清的日剧应接不暇。直到2002年左右,日剧的播出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观看日剧的同时,我认识了不少日本演员,酒井法子是第一个我知道的,然后是织田裕二、铃木保奈美、江口洋介和唐泽寿明。这其中有很多人直到现在依旧活跃在日本影视圈。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后播出的《古佃任三郎》更是让我一口气认识了不下几十个日本著名演员,木村拓哉算是最大牌的了。可惜,小时候,几乎没有一部木村拓哉的电视剧在内地播出,《悠长假期》也是10年后在内地播出。
信息时代,我们拥有电脑,对于电视和广播,我们关注度逊色不少。在20世纪末,如果你不看电视,那就已经算另类了。正好,那时候的电视剧无论从质量和效应上都是现在所谓高产量电视剧所不能比拟的。上述文章中,我用了很大篇幅分析了国内与海外电视剧的经典效应。如果要我归纳的话,我用“三足鼎立”来评价80-90年代的电视剧市场。第一足势力:国内本土电视剧,主要以大陆生产的各类电视剧为主,涵盖了历史、人文、科技、自然各个方面;第二足势力:港台及新加坡的华人电视剧,主要以TVB、亚视等为主,涵盖了商战、家族、警匪、亲情以及友情、古装武侠等方面;第三足势力:海外电视剧,以欧美、澳大利亚、日本为主的电视剧,涵盖了科幻、枪战、爱情、家庭等方面。在看过了《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之后,由严顺开等主演的《洋妞在北京》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女演员来自西方国家,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情节,洋媳妇培中国岳母在市场买痰盂,洋媳妇当初看到痰盂的外形,以为是盛啤酒的呢。当初,这个情节笑死我了。该剧是喜剧为主色调,可看性还是挺高的,海外喜剧方面,继《成长的烦恼》之后,上海电视台陆续引进了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的喜剧,有一部是讲述一只外星生物(酷似哈巴狗)在地球家庭的生活故事,片名叫《天外来客》,不过这类海外喜剧没能引起大的轰动,因为《成长的烦恼》太火了。雷同风格的电视剧,大家可能兴趣不高。大概差不多与《天外来客》同期播出的海派情景喜剧不知不觉走入了上海百姓家,同样用上海话表达,这就是李九松和嫩娘主演的《老娘舅》。1995年9月,东方电视台创建了《百家心·老娘舅系列》,起初是每两周一集,取材于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石库门实景拍摄。播出后,收视率迅速上升,甚至超过了当时流行的几部电视剧。1998年7月,东方电视台准备创立一个能与北方《我爱我家》系列情景喜剧抗衡的情景喜剧,依托原老娘舅系列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推出了以直接以“老娘舅”命名的室内情景喜剧,剧情上延续了原版老娘舅贴近民生的风格。它标榜自己为“海派情景喜剧”,剧情以沪语作为主要语言,这在当时提倡说普通话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也间接推动了后期南方一大批打方言特色的情景喜剧的兴起。第一次改版后的老娘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收视率一度突破23.61%,后来的几次改版反而淡化了老娘舅的味道了。我至今还依稀记得第一次看《老娘舅》的时候,感觉很亲切,剧中的娘舅、舅妈经常能碰撞出有意思的海派故事。比起海外喜剧,《老娘舅》以滑稽小品这一特色赢得了观众,上海话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千姿百态。一些不文明、违法的事情通过《老娘舅》的黑色幽默予以讽刺。《老娘舅》本身弘扬的是真、善、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用小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比如,商品价格的欺诈,商品质量的打折扣,邻里矛盾,与外国友人平等相待等等,说真的,《老娘舅》早期的题材真是贴近百姓家,不愧为“百家心”。2000年1月,由李九松的黄金搭档王汝刚、许榕真、豆豆(前著名主持人)等主演的情景喜剧《红茶坊》登陆荧屏,刚开始收视率不错,后来就一落千丈,没有老娘舅的生命力这么持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视剧一直是内地荧屏的生力军,最近几年大不如前。遥想当年,《上海滩》、《霍元甲》、《上海风云》以及《上海大风暴》轮番席卷电视荧屏。到了90年代末,这种趋势越发猛烈,有的时候,香港电视台霸占了多个地方台多个频道的黄金时段,成为了一种潮流。在电脑还未完全普及的那个年代,香港电视剧可谓“钻”了时间差的空子。不过说实话,一大批香港电视剧真的很有质量,特别是剧情的描写与背景的承托。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早期进入内地的香港电视剧大多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有的干脆直接带有“上海”的片名。其实,老上海与香港一样,曾经是西方殖民者的“乐园”,上海的租界林立,商会以及帮会林立,与香港是何其地相似。沪港两地的交流自19世纪之后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交流一直很亲密。李小龙主演的经典电影《猛龙过江》中,场景就设定在了罗马的“上海饭店”。类似的例子就不再举了,上海元素已经包含在了香港的电视剧中,这既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见证,也是内地与香港文化同根性的必然。上述提到的香港电视剧,都是以老上海为背景,霍元甲、陈真、许文强、马永贞等等,一提起老上海的故事,首先提到的就是香港经典电视剧。值得一提的是,《精武门》是我看过所有老上海背景电视剧最热血的,满腔的民族热情感染了全国观众。正是因为《精武门》,我认识了一代武术巨星:甑子丹。“武”术是锄强扶弱,强国强民,而非暴力待人,这一点堪称《精武门》的真谛。当然,香港电视剧并非纯粹的打杀,不乏情感剧。这里就要提到马景涛与陈秀雯的《天长地久》,该剧在2000年播出过,我一集没拉下,故事跨越了20多年,在当年的东方电视台33频道播出。相比海外片与本土剧云集的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的两个频道大量引进了香港电视剧,不过《精武门》并非上海台播出的,郑少秋、郑伊健等主演的《笑看风云》让许多女生如痴如醉,残酷激烈的商战,说不清的友情、爱情、亲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波澜壮阔的经典港剧。在当时的港剧中,郑少秋、张智霖等明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气颇高。在当时的上海有线电视台频道,云集了大量香港演艺明星的大作《天地男儿》收视率颇高,这部作品分为三部,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主演之一的罗嘉良更是将反派演绎到极致,当时我看得气死了,这人太坏了,真想钻进电视机里干掉他。就在《天地男儿》播出的3年后,吴启华、黎姿、佘诗曼等主演的《倚天屠龙记》在全国各地方台播出,金庸武侠剧从80年代初的《射雕英雄传》开始,不断被不同电视台翻拍。我个人最喜欢吴启华的版本,内容与特效都是最好的,只是演员年龄都有点偏大。在我的小时候,有两个系列的观众分化最严重,一派是金庸、古龙的武侠派;另一派是琼瑶的言情派。前者是男孩子的天下,后者是女孩子的家园。如果说香港电视剧在金庸武侠剧中的拍摄水平最高的话,那么8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的台湾电视剧则是琼瑶的天下,《梅花三弄》、《婉君》、《青青河边草》、《万水千山总是情》、《新月格格》,大量的言情剧“骗”走了无数花季少女的眼泪。刘德凯、马景涛、岳翎、俞小凡、金铭、刘雪琴、包括后来的赵薇、林心如,很多人都因为琼瑶剧而走红,就像刘欢的歌曲随着大热电视剧走红的一样。琼瑶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红遍了全国,相关的小说书成为了许多女孩子上课偷看的宝贝。我不大看琼瑶剧,除了主题曲之外,有些剧情我不敢看,因为太泪人了,与其说是感动人,不如说是泪倒人。身为男孩子,我不适合看琼瑶剧,不过有些剧情我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琼瑶剧的基本套路无非就是以三角恋爱为基础,两男争一女或两女争一男,尽管这样,向往爱情的女生还是乐此不疲。恐怕这就是当局者迷吧。大约从1985年起,随着引进路径的扩大,地处南洋的新加坡剧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新加坡有很多华人,这也使得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没搞清楚为啥他们的制作风格像香港电视剧。我看的最早的一部新加坡电视剧是吴岱融、陈澎承、曾慧芬主演的《人在旅途》中。翁素英演唱的主题曲是我最喜欢的新加坡电视剧主题曲。故事的背景围绕一家问题严重的酒店展开,男女之间的感情扑朔迷离,不过结局是悲凉的,就像东爱一样,观众心目中的有情人没有最终走到一起。《绝对双雄》(非《绝对双骄》)是我看的第二部南洋电视剧,该剧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皇帝李煜的一生及其悲惨的爱情。最郁闷的是,李煜生在了乱世,国破家亡,儿子死了,皇后死了,继任的妻子又被抢了。不过,这份痛苦又有谁能体会到呢。这部电视剧我看到了结局,李煜被毒死的情景符合历史事实,赵光义的心狠手辣也让无数观众对他深恶痛绝。“风雷动变化瞬息间,英雄泪如何说从头”,铿锵有力的歌词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回顾的经典歌曲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绝对双雄》中的许多插曲非常耐听,夹杂了唐末宋初的不少诗歌。几年以后,台湾与大陆联合拍摄了《情剑山河》和《李后主与赵匡胤》,故事情节雷同《绝对双雄》,不过无论从艺术张力还是人物刻画,两剧都不能与《绝对双雄》相比。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90年代中期,一部描写三位毕业女生感情的《三面夏娃》在上海电视台8频道播出,我推荐大家再回看这部电视剧,原本校园里情同姐妹的三个人在进入社会后,发生了各自的变化,其中一个外号BOBO的还坐了牢。故事涉及黑社会,个人奋斗等等,取景新加坡和香港。我第一次看该剧的时候是学校放暑假期间,正正好,可惜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看到结局。10多年过去之后,我终于看完了结局,不过这里,我卖个关子,你们要了解结局如何,自己去品味一下吧。反正这部都市电视剧很有启示作用,特别是对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非常受用。 后记 一下子吐露了这么多心声,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电视剧没有说出来,或者想起来。毕竟这么多年数了。我还是那句话,时代在变,但经典不变。谁也无法否定经典的价值。现在的我,已经很少看电视了,或许你和我一样吧。如果你觉得还有时间,那么就请翻开记忆的盒子去品味一下经典吧。有的时候,怀旧是钱都无法买到的东西。 以上。 [丰臣坂嘉于2017-10-24 11:10编辑了帖子]
|
|
最新喜欢:mokupa |
3楼#
发布于:2017-10-26 08:24
|
|
6楼#
发布于:2017-10-27 11:33
写的很好,很喜欢~
|
|
12楼#
发布于:2017-11-05 17:17
谢谢楼主的无私分享,很感人触动回忆的好文。
|
|
13楼#
发布于:2017-11-07 11:37
敌营十八年、虾球传、蹉跎岁月、弯弯的石径、武松、高山下的花环......
|
|
21楼#
发布于:2020-12-16 13:57
酒井法子是我在松下电视广告上知道的。
|
|
|
26楼#
发布于:2021-04-30 07:34
那个年代涵盖面挺广的,引进各类型的都有,现在好像单一了许多,国产剧电视上几个台翻来覆去都是重播,吸引不起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