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01回复:18
作家叶永烈辞世:一生跨界,不懈探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作家叶永烈今晨(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叶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笔名萧勇、久远等,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叶永烈曾形容自己为“一辈子的码字匠”,一生创作了超过3500万字的作品。 在中国科普读物中,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品牌,当属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几代人、家喻户晓的系列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发行至今已超过一亿册。自1960年起,叶永烈就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与《十万个为什么》的这段因缘,其实应当回溯到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后,文学写作的爱好与专业相结合时给他带来的灵感。他曾撰文谈到逛新华书店看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塑料的一家》后,便学着把自己的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一家》寄给少年文艺出版社,没多久就收到了审稿意见,书在修改和补充后顺利出版。 1980年版《十万个为什么》 1959年国庆节后,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酝酿启动了。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借用”了苏联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而因为《碳的故事》中诙谐活泼的文笔,叶永烈被邀请参加写作《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后来成书的《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其中163个。在这以后,他不但正式走上了科普写作的道路,创作了包括《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内脍炙人口的多本科普佳作,也一直参与了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过程。 《小灵通漫游未来》 2018年,在上海举行的叶永烈科普作品作品研讨会上,许多人谈及“有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两只大耳朵,长着逗人喜爱的小圆脸”这个脍炙人口的“小灵通”形象,它俨然是无数人开始喜爱科幻作品的起始之作。 在研讨会上,长达28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被一再提及,全集收录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科学家传记、科普创作理论等六大类内容,这也是叶永烈一生为之不懈努力的创作领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评价说,叶先生的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可以与时代契合,甚至说是超越时代;作品内容通过想象力的张扬,有力地挑战了应试教育,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并推动中国科幻、科普作品走向全世界。 《叶永烈科普全集》 对科普创作,叶永烈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他曾谈到科普作家的“短板”所在:“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科普作家出身于理工科,不少人是硕士、博士,就其科学素养而言是足够的,关键是加强文学修养。”也曾表示:“科普创作中,能写一手富有文采、讲究起承转合的科学小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他还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科普工作者要具有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奥妙事物的才能,要像“变电站”一样,把科学家输出的,转变为公众能接收的。这种将复杂的理论以简明易懂方式来阐释的方式,恰恰是叶永烈写作的特质。 在许多人眼里,写科普、科幻的作家,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那类人,但叶永烈恰恰相反。他写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另一块拼板,恰恰与现实密切关联——通过自己的眼睛、脚步和纸笔,他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关注着世界上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许多重要场景。 研讨会上的叶永烈 叶永烈曾说,由于自己是学理工科出身的缘故,所以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每次出门,他都要背着一个大大的包,那里面有录音机、小型摄像机、还有两部照相机,其中一部是数码相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把他所去往的大千世界真实记录和刻写下来。 他曾以一系列的“行走文学”,为人们带来遥远他乡的旅途纪行,也为本报撰写过一组特稿,带来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美国首映时的盛况。而在《行走美国》等书中,他则真实地记录了他在美国采访和家居生活:在费城马思聪女儿家过圣诞节、感受到海外赤子浓浓的思乡情、美国市场上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中美两国人民住房观的差异、米老鼠的故乡、影城好莱坞和赌城拉斯维加斯、夏威夷的旖旎风光……这些细节逼真、角度新颖的游记令人读起来常常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与此同时,叶永烈直面当下、向历史深处掘进的努力从未懈怠。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记载,到对于钱学森的切近观察,叶永烈以实地探访和扎实的采访、资料搜集整理和细致的书写探问,在报告文学的领域里精耕细作。 从《红色的起点》,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这部最终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三部曲,不仅在国内出版,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行至海外。《红色的起点》成书后,党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杨云若教授指出:“《红色的起点》一书收集了有关中共‘一大’的大量资料,集中解决了若干含糊不清的问题,把党成立之前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书才思横溢,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它既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著作,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尽管在科普文学和报告文学领域均拥有座座高峰,叶永烈却并不愿意被固定在某个创作领域中。他曾说,自己不喜欢别人在“作家”之前加上各种定义,他觉得作家是不能被定义的。 这一辈子,叶永烈始终在行走和思考,用笔墨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十万个为什么》之外,他对于写作的探问也从未停止。以叶永烈非常赞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也作为对于这位的作家的纪念——无论写什么,都是自己用心的结果。 新媒体编辑 张滢莹 他好像还拍了部电影《红绿灯下》,不知道有资源吗 |
|
最新喜欢:pingpa... |
2楼#
发布于:2020-05-15 21:10
对叶永烈早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尤为深刻,光我现在记得的就有《黑影》、《杀人伞案件》、《熊猫计划》(后来还被拍成电视剧)。当年他塑造的金明戈亮这对公安搭档形象,使人联想起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与华生。
现在看起来写作上虽然难免还有些稚拙、简单,但是题材新颖、故事性很强、也有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在80初,都是很能吸引如饥似渴的国内读者的。 此外,还有里程碑意义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读过这本书的至少有50后、60后、70后和80后。曾经唤起几代人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叶永烈后来转而成为专门的传记文学作家,作品颇丰。在海内外也引起很大反响。不过自己读的就很少了。 缅怀一下叶永烈老师。 |
|
8楼#
发布于:2020-05-16 19:37
|
|
9楼#
发布于:2020-05-22 07:23
|
|
10楼#
发布于:2020-05-23 00:25
|
|
11楼#
发布于:2020-07-19 17:24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地质分册,后来借过同学的数学分册(蓝色封面,应该是第一版),文革期间没书看,这两本几乎翻烂了。后来搬家弄丢了,想起来就心疼。
|
|
16楼#
发布于:2020-12-02 20:51
谢谢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