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阅读:2479回复:6

[原创]读书偶记之《天公不语对枯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7-18 12:11
读书偶记之《天公不语对枯棋》

柔兆阉茂之沪上第二

(一)
羁旅沪上,存身浦东层层叠叠的混凝土森林之中,上下班的时间太半耗在人头攒动的地铁车厢里。当百无聊赖地坐着时,我也会忆起从前漫步永嘉大大小小胡同的景象。假日、闲时,孟夏、季秋的清晨或傍晚,挎个小相机踱进旧城改造的天恩尚不及布施的老城劫余,在小巷、旧居、稀见的石板路上消磨掉几个小时,除了寥寥的行人,只有隐约约射在或东或西墙头上的阳光。那些前所未闻的地名,沾满了时光的尘土的灰蒙蒙的老宅子——中式院子,檐前有深色的木柱子,精致的柱础;西风东渐时的舶来品,巴洛克风格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它们有破败却依然比今天所有的建筑都精致的山墙、堆花、拱券,所有这一切很容易勾起人无限的遐想,多少次走过,永远不会看厌,有几次我甚至想以这些幽深的小巷作背景,勾勒几篇小说,可惜力不能及,何况待你构思之时,隆隆的推土机已然黄雀在后,所以遐想的最后总不免是站在瓦砾堆间,慨叹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遂使后人复哀后人,当年为了政治的偏执狂热,如今不过因了利益驱动,推动的力量虽不同,肉食者的野蛮、无知与颟顸,却并无二样,甚或变本加厉了。
行走,记录,书写,这大约是对永逝之故城的最好纪念了,有一回与C君走进周宅祠巷的教堂,那似乎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硕果仅存的哥特式建筑,院子不大,逼兀之下更显得教堂巍峨与高大,登上墙角的台阶拍照,闲聊间说起前几日也有人来过,这么说有心人,也许并不止我一个。坐在门房,听教堂的看门人讲述若干年前圣母空中显灵的故事,真热心极了,想起W君说的,共产党要都这样,早共产主义了。后来看门人陪我们绕进旁院,几间办公的平房,一位先生在里面正襟危坐,听了看门人介绍说有人参观,旁若无人问道:“他们是哪儿的?”一边目不斜视,一边轻轻从鼻子里出一点冷气,虽然已是五月份,依然寒气袭人,我们知趣地唯唯而退,同时暗暗猜想,不知道此公是潜心修道的世外高人,还是“三自”的领导,更没准二者兼而是之,不管怎么说打搅了人家清净,已是死罪,哪有不急急走散的道理。
闲逛的经历大抵如此,因为不是卢梭,也就大可不必文绉绉异作“漫步遐思”,不过因为稍读一点书,书里又凑巧存一点昔日永嘉故事的雪泥鸿爪,于是起一点兴发感慨,也是正常。比如上面的教堂,文保的碑上注的是“周宅祠巷天主教堂”,而巷口标的却是“周宅寺巷”,真是莫衷一是,还好有厚厚一大本的《鹿城区地名志》可查。而据说,旧日永嘉乃是河流纵横交错的水乡,周宅祠巷里的修女,白衣白帽,坐了小木船撑到城中各处去救济穷人,那景象,今日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了。

(二)
天下之大,有心人当不在少数,不过即使在图文书、旅游书火爆一时的当口,也不大见这一类细细致致写景、踏踏实实考据的书,故事要讲得好,又不能过于添油加醋无中生有,景致还要配的好,看似容易其实也难,前一二年,看过一本《文武北洋》,应当算是言之有物的好书,这个月看到第二本,姜鸣的《天公不语对枯棋》。
姜鸣的书,以前没有看过,听说《龙旗飘扬的舰队》很好,但在书店看到是前几年的事,那个时候的心态又与今日不同,觉得像北洋水师这样的伤心事,还是不去看为佳,竟自错过了。这次的书在当当上出现很久了,因为了自己一点小小的怪癖——不想在网上买高于八折的书,于是窜唆着O先生买了本,自己倒没买,然后每次上当当上三联的专页,看见这本在眼前晃啊晃的,也颇不舒服,终于到了上海没多久,订下来。
这本书装帧得一本正经,瞧上去相当厚实,封面的大半被杏黄色的龙旗占去,给人的第一本印象未免严肃异常,但读下去却相当轻快。作者的文笔恬淡、分寸感很好,讲起故事来虽然不算绘声绘色,也总能娓娓道来,难得的是我意外发现一个跟我有同样好爱的穿街走巷的有心人,许多话说出来当然于我心有戚戚焉。
说起来,这本书的看点多多,以作者而论,他是历史系科班出身,现在却是证券公司的老总,然而又来写历史,这种出位与回摆就很有看头。按我个人的喜好,如同听戏、唱曲,最佳的境界应该是专业素质、票友心态,唯其训练有素,所以唱念做打才能过关,不会贻笑大方,唯其有玩票的心态,演绎起来可以松弛、全身心投入,不过这种境界可遇不可求,想臻于完美太难了。以本书而言,若干篇幅是能看出专业痕迹的,比如考据康圣人的“公车上书”不过是子虚乌有的自我吹捧,比如考证大克鼎的出土时间,但是更多的内容还是更适宜一般的读者看看,阅读、感受历史,对专业人士而言,大概引不起兴趣——专业人士真可怜,不能喝兑水的酒,只能喝纯酒精。
另外,作者是南人(更要命的是他还是个上海人),却要沉下心来写北京的故事,读者乍看之下不免要疑窦顿生,那些北京人跟次生北京人要问了:一个上海人,他懂什么是北京吗?
要打书里看,作者也算是尽心尽力的了,当然,他不是北京人,你别指望从他的书中找到老舍式根深蒂固的乡土情与风俗趣,但不可否认,作者是有心人,他会认认真真读书,做足功课,然后约上三五知己同道,一同蹀躞于北京幽深的胡同,或在昔日的深宫里,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那些游客稀少但充满了历史沉重感的不知名角落里徘徊,这一切,他都在书中淡淡叙来,再夹以正史、笔记里的典故材料,或援引、或略作翻译,再配以图片,可读性还是非常强的。与作者的文笔相应(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一贯的风格),书中寥寥无几的议论称得起温良敦厚,显然,作者更乐于让他罗列的史实本身说话,让读者去评判,或者换个角度,引用别人的观点来表达他本人的意见,至于他个人的真实看法么,大多数情况下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考虑到作者的身份地位,玩票的性质,加以这些文章都是若干年前在报纸(而且是《解放日报》这样的报纸)上发表的,这倒是可以理解。这些文章首发于报纸的特点,也影响到文章的信息量,与本书的厚度相比,文章的信息量实在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实,如果读者足够细心,会发现作者并非三缄其口的金人,许多东西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比如站在上海人的角度看北方人(北京人)的散漫、随意,比如对于北京的规划改造(换个人少不得戟指怒斥的地方,作者只以一句“我默然,对于北京市的市政建设,我又能说些什么呢”作结,妙!),当踽踽而行于昔日冠盖满京华的断垣残壁间时,那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感也还是跃然纸上的——只不过他似乎喜欢用一种挺别扭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通过絮絮叨叨地白描今日境况来反衬昔日的繁华热闹。
至于那些不打紧的地方,作者的议论发得相当勤,但是这些议论似乎很起争议:在《坤宁宫前》(P108)这一章里,作者援引(又是援引,巧)一位美籍华人的说法:论东西是台北的好,论建筑是北京的好,这种观点我想故宫博物院上上下下一定深恶痛绝,而且绝对不会同意。在专门写故宫装潢陈设的这一章里,他还认为中国居室装饰的舒适性与家具的功能性上远不如欧洲,这都是非常可疑的观点,考虑在这个宫殿最后一批主人的种族与文化传统,把紫禁城生活不够舒适归结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上去非常不厚道,再比如说质疑故宫还原陈设的准确性,就更没有道理了。
我不清楚作者的文章在涉及古建方法是请教过内行人呢还是自己查的资料,不过相较那些乱发的议论,作者在对古建的叙述跟引用术语方面倒相当准确的,而最后一篇《说“塔”》,其实跟全书的风格是有隔阂的,但总算开卷有益,写初登应县木塔的感受,虽然粗疏,也还真切,后文玉泉山的几个塔的照片,也不大见的。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篇章,是《半生名节》与《秋风宝剑孤臣泪》两篇,写李鸿章的际遇、晚景,身逢乱世的无奈与挣扎,时人对他的复杂心态,身后的寂寞与骂名,还有摄于墓地跟享堂的照片,那种可怖的荒凉与沧桑感,一种莫可名状的同情油然而发,且比哪一次都强烈,想起某建筑学家的两句诗:误国有之卖国无,中堂无负男儿躯,我觉得实在恰如其分,那些把蒙古拱手让给俄国人的人,有什么资格指责李鸿章是汉奸?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若干个月以前,看着O的QQ头像换作李鸿章的照片,一闪一闪的正是这一联诗,当时看了只觉着新奇,如今再看,倒凭空兴出一番怅愁来。

图书资料:
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
作者:姜鸣
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2次印刷
2006年6月12日购于当当网/6月14日收到
2006年7月6日晚七时五分读完


2006-7-17夜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永远热爱辽艺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1-03-24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6-07-18 20:14
O的QQ头像看着就像烧炭的张思德……

好文,你就自己加精吧~
李多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7-10
  • 网站建设奖
  • 金话筒奖
  • 优秀录音师
2楼#
发布于:2006-07-18 21:20
“我默然,对于北京市的市政建设,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确实妙。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6-07-18 22:04
上海人怎么就不能写北京了,你知不知道邓云乡就是半个上海人啊?
zhangfan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1-08
  • 优秀管理员
4楼#
发布于:2006-07-18 23:29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7-18 22:04发表的:
上海人怎么就不能写北京了,你知不知道邓云乡就是半个上海人啊?

温州人非上海人,安知上海人不知北京人之乐?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http://www.mtime.com/blog/483412/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5楼#
发布于:2006-07-19 08:59
下面是引用永远热爱辽艺于2006-7-18 20:14发表的:
O的QQ头像看着就像烧炭的张思德……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1abc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4-10
6楼#
发布于:2016-03-23 21:34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