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pott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01-15
阅读:3273回复:6

從文學作品到電影藝術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12-31 11:50
  關鍵字: 文學作品、電影藝術
主要內容:文學作品與電影藝術有著本質的不同。從電影藝術上看,有很多成功的影片是有優秀的文學作品改變而成。優秀的文學作品是電影藝術創作的源泉。不僅如此,電影藝術還為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傳播做出貢獻。雖然兩者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文學作品和電影藝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既豐富了電影藝術創作,有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


電影劇本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它標誌著一部電影的成功或者是失敗。電影呈現給觀眾的是不僅僅是光與影的動感,還有在聲音和視覺效果上要給人以美的感覺。文學作品則是由簡練的語句、優美的詞語和一個個詞語串聯起來的句子所組成。
在當今許多經典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例如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林娜》等。不僅經典文學作品被改變成電影作品,許多暢銷文學作品也被改變成電影,例如丹•布郎的《達•芬奇密碼》、J•K•羅林的《哈利•波特》系列、托爾金的《指環王》。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要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力。電影藝術則是要對觀眾的想像力進行抑制。影片為觀眾所提供的各種形象是唯一的,它要使觀眾拋棄自己的想像,用銀幕形象固定觀眾的想像力。對於電影藝術來說,觀眾想像的空間越大,銀幕想像與觀眾所想的形象距離越遠,越不利於觀眾對影片的欣賞,同時也證明了該影片的失敗。
例如《巴黎聖母院》中的凱西莫多,醜陋的外表內部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阿甘正傳》的阿甘,他有一顆美國式的夢,追求自由和美好。《祝福》中的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封建社會將她變成了“鬼”。 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深入人心,這樣也對電影改編有著很大壓力。
作為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來說,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就是忠實原著。這裏說表示的並不是指照搬原著,將原著一字不落的拍攝成電影。而是時代的角度和要求對原著的思想內容、藝術表達形式的深刻理解出發,使改編的影片得到創造性的電影處理,符合電影藝術的要求。改編也是一種創作,既要忠實原著,又要考慮現在觀眾的理解能力。不管怎樣的修改和刪減,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所在。
2005年的電影新《傲慢與偏見》就可以稱為一部失敗的影片,導演喬恩•威爾特,從電影剪接,音樂和特效出發,想全力烘托出奧斯丁原著的感覺。但從影片漫長的鏡頭和演員之間乏味的對話,明顯的在拖延影片的時間。在男女主角的選擇上,製片人並沒有考慮影片和原著,而是選用了偶像派演員。雖然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影票房,但從綜合角度上考慮,這對於一部商業電影是個失敗。影片會使觀眾沒有興趣,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奧斯丁在原著的表達含義。《世界大戰》也是2005年的影片,製片人湯姆•克魯斯取材于科幻小說家威爾斯同名作品,由史帝芬•斯匹爾格指導。電影取消了原著中外星生物的出現,但是電影並沒有缺乏小說原著中緊張刺激的場景,雖然增加了 “失敗父親”傑伊,但並沒有對小說原著本身傳達的思想造成破壞,而且突出了小說本身的思想表達,那就是對家園和親人的保護。電影不僅由好萊塢一線演員擔當主要角色,而且在影片的視聽以及特效上給觀眾視覺衝擊力。不僅使電影本身取得了在票房上的成功,而且使小說再一次的暢銷。
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改編時,首先要深刻認識原著對於社會的獨特認識。這就要求改編者對原著以及作家有深刻的理解,要理解作者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同時,改編者要清楚作者的獨特見解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將文學作品成功改編成電影,這就要求改編時要將原著“吃”透。將原著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分析,並根據電影藝術的要求對分析出的形象在進行重新創作,既要符合電影藝術形象,又要符合原著所提供的形象特徵。
J•R•托爾金所著的《魔戒》(《指環王》)初步成型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原著本身帶有反對獨裁統治,人民希望自由和美好的生活,小說也寫出了塵世間種種醜態。2000年彼得•傑克遜在開拍的時候注意到了這些細節,從影片人物本身出發,保留了小說中人物細節描寫。例如阿拉貢的勇敢、萊古拉斯的帥氣、佛羅得堅韌不乏的勇氣和司米格爾的貪婪。
對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改編是一項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的創新工作。並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適合改變成電影,如果不適合改變成電影的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無疑是電影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同文學作品相比,電影對表現複雜主題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對一部主題深刻而複雜的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改編,是不太可能有好的結果的。例如,1981年上影拍攝的魯迅先生作品《阿Q正傳》。對於《阿Q正傳》魯迅先生曾說過:“《阿Q正傳》實無改編劇本以及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演台,將只剩(下)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怕)中國此刻(1930年代)的‘明星’是無法表達的”。從電影《阿Q正傳》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幸正被魯迅先生說中。雖然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是集聚責任心、有藝術追求感的,但是由於原著“實無改編劇本以及電影的要素”,從實際的影片演出的效果來看,小說具有深刻而複雜的主題,再影片中沒有表現出來,影片的確變成了一出鬧劇。
尋找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很關鍵的。在市場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拍攝一部電影不但要從藝術角度考慮,還要考慮到電影的票房。近幾年,國產電影的運做手法逐漸成熟,並開始向國際化靠近。《玉觀音》、《七劍》、《長恨歌》等都是根據同名小說改變而成的電影。以《七劍》而言,從製片人選材,再到電影拍攝、後期製作和宣傳,一點不亞於美國的大成本影片。像《雷雨》、《原野》、《北京人》等這些影片,和它們的原著一樣,早已經深入人心,改編者身抓了原著本身特點和人物時代背景以及人物心理活動。
電影是一種比文學更直接的手段。因為,那種主題和題材情景比較複雜的文學作品會常常使讀者難以理解。這樣通過電影的手段會使觀眾比較容易。例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改編成電影《王子復仇記》。雖然原著是以戲劇形式來敍述,但這也恰恰為改編成電影打好基礎。電影的成功不僅體現了小說原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還帶動了將電影改編電影。《王子復仇記》在幾十年後還被迪士尼改編成動畫片《獅子王》。
        一部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藝術是文學作品的再次加工。從文字描寫搬到電影螢幕不僅需要改編和導演對原作品深入細緻的研究,還需要演員、制景和攝影、音樂的通力配合。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徐靜蕾自導自演(扮演女主角)的一部電影。原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茨威格。徐靜蕾將原本發生在奧地利的故事“中國化”,將中國舊時女孩朦朧的現代愛情觀隱約的表達出來。攝影李屏賓把握住女孩的羞澀的眼神,使觀眾可以看出女孩的內心思想。演員林園(扮演女主角青春期)抓住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以及對所有事物好奇心,演活了一個情竇初開舊時代的北平小女孩。最後,影片的節奏定位準確,在十分舒緩的節奏下從容道來。攝影、燈光、美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極其自然的方式為劇情的發展做著有條不紊的鋪陳,不著痕跡方見功力。適時不可缺少的畫外音畫龍點睛地詮釋著女主人公的心裏路程。
    作為導演,在接到劇本後,要認真的瞭解小說原作者,這樣才能夠分析出小說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卻很有必要的就是通讀文學作品原著。其次要有自己的拍攝計畫和演員名單,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製片人挑選場景以及演員。
    現在不僅是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有很多優秀的中外電影故事片被改編成小說,例如《星球大戰》、《手機》、《駭客帝國》等。
    當今,電影科技越來越發達,這樣也為更多的科幻、魔幻等題材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帶來好處。總之,文學作品會使電影藝術更加前途無量。



參考資料
《電影藝術》2004年第2期  
《從語言文學到視聽藝術——論中國現代文學的電影改編》 許波
[img]http://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2=09417f7bc8f00ec453ea09fb3e1eb08d305d6622426d433ae311dad01f67bee1c7e134fff47b7225c4493f2ef7197dfb31c92ccb554446b9e2dc9b8d5cc876a777a36a513c4a0dd9e739d9524d326ecc99149ae9[/img]
永远热爱辽艺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1-03-24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6-12-31 12:00
从文学作品到电影艺术


关键词: 文学作品、电影艺术
主要内容: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从电影艺术上看,有很多成功的影片是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改变而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源泉。不仅如此,电影艺术还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贡献。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既丰富了电影艺术创作,有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电影剧本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标志着一部电影的成功或者是失败。电影呈现给观众的是不仅仅是光与影的动感,还有在声音和视觉效果上要给人以美的感觉。文学作品则是由简练的语句、优美的词语和一个个词语串联起来的句子所组成。
在当今许多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例如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等。不仅经典文学作品被改变成电影作品,许多畅销文学作品也被改变成电影,例如丹•布郎的《达•芬奇密码》、J•K•罗林的《哈利•波特》系列、托尔金的《指环王》。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电影艺术则是要对观众的想象力进行抑制。影片为观众所提供的各种形象是唯一的,它要使观众抛弃自己的想象,用银幕形象固定观众的想象力。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观众想象的空间越大,银幕想象与观众所想的形象距离越远,越不利于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同时也证明了该影片的失败。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内部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阿甘正传》的阿甘,他有一颗美国式的梦,追求自由和美好。《祝福》中的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封建社会将她变成了“鬼”。 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这样也对电影改编有着很大压力。
作为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来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忠实原著。这里说表示的并不是指照搬原著,将原著一字不落的拍摄成电影。而是时代的角度和要求对原著的思想内容、艺术表达形式的深刻理解出发,使改编的影片得到创造性的电影处理,符合电影艺术的要求。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既要忠实原著,又要考虑现在观众的理解能力。不管怎样的修改和删减,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所在。
2005年的电影新《傲慢与偏见》就可以称为一部失败的影片,导演乔恩•威尔特,从电影剪接,音乐和特效出发,想全力烘托出奥斯汀原著的感觉。但从影片漫长的镜头和演员之间乏味的对话,明显的在拖延影片的时间。在男女主角的选择上,制片人并没有考虑影片和原著,而是选用了偶像派演员。虽然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票房,但从综合角度上考虑,这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是个失败。影片会使观众没有兴趣,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奥斯汀在原著的表达含义。《世界大战》也是2005年的影片,制片人汤姆•克鲁斯取材于科幻小说家韦尔斯同名作品,由史帝芬•斯匹尔格指导。电影取消了原著中外星生物的出现,但是电影并没有缺乏小说原著中紧张刺激的场景,虽然增加了 “失败父亲”杰伊,但并没有对小说原著本身传达的思想造成破坏,而且突出了小说本身的思想表达,那就是对家园和亲人的保护。电影不仅由好莱坞一线演员担当主要角色,而且在影片的视听以及特效上给观众视觉冲击力。不仅使电影本身取得了在票房上的成功,而且使小说再一次的畅销。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时,首先要深刻认识原著对于社会的独特认识。这就要求改编者对原著以及作家有深刻的理解,要理解作者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改编者要清楚作者的独特见解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将文学作品成功改编成电影,这就要求改编时要将原著“吃”透。将原著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并根据电影艺术的要求对分析出的形象在进行重新创作,既要符合电影艺术形象,又要符合原著所提供的形象特征。
J•R•托尔金所著的《魔戒》(《指环王》)初步成型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原著本身带有反对独裁统治,人民希望自由和美好的生活,小说也写出了尘世间种种丑态。2000年彼得•杰克逊在开拍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些细节,从影片人物本身出发,保留了小说中人物细节描写。例如阿拉贡的勇敢、莱古拉斯的帅气、佛罗得坚韧不乏的勇气和司米格尔的贪婪。
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是一项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的创新工作。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改变成电影,如果不适合改变成电影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无疑是电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同文学作品相比,电影对表现复杂主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一部主题深刻而复杂的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是不太可能有好的结果的。例如,1981年上影拍摄的鲁迅先生作品《阿Q正传》。对于《阿Q正传》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以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下)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怕)中国此刻(1930年代)的‘明星’是无法表达的”。从电影《阿Q正传》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幸正被鲁迅先生说中。虽然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是集聚责任心、有艺术追求感的,但是由于原著“实无改编剧本以及电影的要素”,从实际的影片演出的效果来看,小说具有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再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来,影片的确变成了一出闹剧。
寻找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很关键的。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拍摄一部电影不但要从艺术角度考虑,还要考虑到电影的票房。近几年,国产电影的运做手法逐渐成熟,并开始向国际化靠近。《玉观音》、《七剑》、《长恨歌》等都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变而成的电影。以《七剑》而言,从制片人选材,再到电影拍摄、后期制作和宣传,一点不亚于美国的大成本影片。像《雷雨》、《原野》、《北京人》等这些影片,和它们的原著一样,早已经深入人心,改编者身抓了原著本身特点和人物时代背景以及人物心理活动。
电影是一种比文学更直接的手段。因为,那种主题和题材情景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会常常使读者难以理解。这样通过电影的手段会使观众比较容易。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改编成电影《王子复仇记》。虽然原著是以戏剧形式来叙述,但这也恰恰为改编成电影打好基础。电影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小说原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还带动了将电影改编电影。《王子复仇记》在几十年后还被迪斯尼改编成动画片《狮子王》。
    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再次加工。从文字描写搬到电影屏幕不仅需要改编和导演对原作品深入细致的研究,还需要演员、制景和摄影、音乐的通力配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自导自演(扮演女主角)的一部电影。原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徐静蕾将原本发生在奥地利的故事“中国化”,将中国旧时女孩朦胧的现代爱情观隐约的表达出来。摄影李屏宾把握住女孩的羞涩的眼神,使观众可以看出女孩的内心思想。演员林园(扮演女主角青春期)抓住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以及对所有事物好奇心,演活了一个情窦初开旧时代的北平小女孩。最后,影片的节奏定位准确,在十分舒缓的节奏下从容道来。摄影、灯光、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极其自然的方式为剧情的发展做着有条不紊的铺陈,不着痕迹方见功力。适时不可缺少的画外音画龙点睛地诠释着女主人公的心里路程。
  作为导演,在接到剧本后,要认真的了解小说原作者,这样才能够分析出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却很有必要的就是通读文学作品原著。其次要有自己的拍摄计划和演员名单,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制片人挑选场景以及演员。
  现在不仅是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有很多优秀的中外电影故事片被改编成小说,例如《星球大战》、《手机》、《黑客帝国》等。
  当今,电影科技越来越发达,这样也为更多的科幻、魔幻等题材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带来好处。总之,文学作品会使电影艺术更加前途无量。



参考数据
《电影艺术》2004年第2期
《从语言文学到视听艺术——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电影改编》 许波
译制经典
钻石会员
钻石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5
  • 贴图大奖
2楼#
发布于:2006-12-31 12:01
建议版主最好使用简体字!
—— 哦!亲爱的,有句忠告,像美国人常常说的,悠着点。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6-12-31 14:45
这是楼主原创?
nil
nil
黄金会员
黄金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08
4楼#
发布于:2006-12-31 18:47
从来不认为2个小时能够表达600页甚或更厚的书所能表达的,一般情况下,除非是先看电影,后看书,我是很难认可电影能够超过书的。
举个例子,悲惨世界和基督山伯爵,我始终认为书要比电影好,甚至后来拍的电视剧都没有书好。
另一方面,80天环游地球和地心游记,我是先看电影的,虽然改编甚大,而且人物性格和书大有出入,但我还是蛮喜欢的。
zzy123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12-14
5楼#
发布于:2007-01-05 19:53
一部精彩的经典名著电影,更使原文学作品灼灼生辉,象《苔丝》、《飘》等
azhou
上八洞神仙
上八洞神仙
  • 最后登录2022-06-16
6楼#
发布于:2021-04-22 21:46
好文。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