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577回复:6
[原创]【露天电影回忆之十六】观看拍电影
不知是小学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一个周六,我还在洗澡的时候,最要好的朋友曦妹风风火火赶来我家:“一教要拍电影了,快去看!”
一教,即第一教学大楼,是当时学校里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建于50年代,由中俄两国著名建筑师主持设计。该楼中部六层,楼体左、右两翼为四层。听说本来还要修长长的阶梯逐渐延伸至主校门,形如飞机。后由于中俄交恶,俄国撤走专家、资金,致使长翼折断,空剩下名不符其实的“飞机楼”。不过红砖灰墙,屋顶、望台、云柱、画梁等装饰丰富,精致细腻,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建筑风格,看起来雄伟壮观。该楼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具一定艺术性和欣赏性。 我这么光用文字说,大家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北大里那些古建筑风格楼群见过吗,咱这教学楼就那样,不过更高更大更雄伟。 干脆还是贴张图吧:) 这样大家就好理解为什么这幢教学楼会被电影厂看中作为一景了吧。 我和曦妹跑去一看,什么人也没有啊。教学楼里里外外还和往常一样平静。我们绕着教学楼来来回回转了几圈(教学楼内不让小孩进出),曦妹突然用手一指:“看,字变了!”原来,大楼正面那几根大红柱子的间隔本来贴着校训: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现在变成了——上海火车站! 我们怎么也想不通,这处于安静校园里的大楼怎么和纷乱嘈杂的火车站联系在一起。明明这附近没有铁轨,没有火车,也没有轰隆隆声响。后来,我们当然明白了电影里不一定每个场景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拍火车站并不一定非要去火车站实地拍摄。其实就同电影里杀人不可能真杀一个道理嘛。 除了标牌,大楼外观没有任何装饰上的改动了。就这么简单?当我发现楼下不远处停的一辆普通的白色面的里有个纸牌,上面写着“电影《××复仇》(具体叫什么名记不清了)第×场第×景” (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打板),似乎还有一些亮闪闪的衣服,道具之类,我们的好奇和兴奋达到了顶峰。我们终于找到了这里将要拍摄电影的铁证了! 可惜,任凭我们在附近荷花池边抚过了多少遍初开的黄色迎春花,直到天黑了,也没见摄制组的人出现。我们只好悻悻地回去了。也不知是已经拍过了?还是未拍? 好在电影广场就在附近。我们很快从失望中抽身,毕竟,周末的露天电影是我们一贯的快乐所在啊! 第二天一早,曦妹又来找我了。“这下真在拍了,好多人呢!”我们赶快跑过来。远远就看见一教周围扯起了警戒线,还有保安在维持秩序。观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和昨晚这里的波澜不惊判若两景。我们沿着外围线跑,哪儿人少往哪儿钻,急得差点流眼泪。为什么没有通知我们就开始了呢???幸好那时眼睛还没近视,隔老远也能把圈内的布景看个八九不离十。 一教正门外的阶梯上,一群民国时期穿黑白兵服带枪的士兵演练着队形,最上面也就是正门口有些军官模样的男人还有花花绿绿旗袍的女人簇拥着,和工作人员在交谈。 而一教阶梯下面那条街,也就是出了上海火车站的那条马路上添了几辆黑色或白色的老式轿车,还有人力黄包车;挑担子的脚夫;卖杂货的;卖小吃的……人们穿着长衫、戴着圆边帽子或者穿着旗袍,挎着精美的小提包,走来走去。只听得吆喝声此起彼伏。好热闹的一条街啊。 突然,曦妹眼尖,发现在那冒着腾腾热气的蒸笼旁边站着俩小孩,一男一女,穿着长衫长褂,戴着瓜皮帽,梳着长辫,模样滑稽极了。“那不是小颖和小红吗?”啊,真是呢。我们赶快大呼小叫,硬把他俩喊出来问话。 原来天刚亮就搭景了,八点钟就开始找群众演员了。他俩刚好路过看热闹,就被喊进去了。 “有台词吗?” “没有,就换身衣服,站在这儿吃包子和糖葫芦。” 啊,这么美的差事怎么不落在我们头上?!我和曦妹面面相觑,恨得牙痒痒的。我们可是昨晚就来踩点了。可惜今天九点才来。来晚了。 我人生中也许唯一一次可以上电影的机会就这样被睡懒觉给耽误了。悲兮,痛兮,长恨兮! 一会儿,人群有些骚动,原来火车站门口有动静了。随着一声哨响,士兵从门口出来,迅速排成两列,分站在阶梯两旁,立正。然后一些军官和美艳少妇出来了,缓缓地走下台阶,走到马路边,正好轿车开过来。他们钻进车厢,车开走了。 应该就是这么长的一段戏吧。反反复复排练了很久。也听不清在讲什么。渐渐的,我们就失去了兴趣。中午时分,观众逐渐散去,我们也回家吃饭了,下午没出来。到了晚上,我散步到一教,发现竟然还在拍! 远处的大树上挂着耀眼的探照灯,把整个一教正面照得如白昼。而上海火车站内也灯火辉煌,透过大门仿佛能看到厅内垂下的精美的吊灯。马路上依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由于黑夜黑色的掩护,一切布景显得更真实了。我们彷佛堕入错觉——30年代繁华的上海夜景就在眼前。是在看拍摄电影呢?还是就在广场上看电影?我不禁也迷惑了。 导演的喊声从喇叭里传来,把我拉回现实。我这才发现导演和摄像师坐在吊杆头上,正位于离地二、三十米的地方,几乎与最高的樟树持平。远远看见戴着帽子的导演,拿着喇叭喊:“同学们,同学们,安静一下,谢谢你们的配合。马上要实拍了,在我没喊停之前,请不要出声,保持安静。谢谢合作!” 一会儿,观众静了下来。导演喊开始以后,早上那一幕又重演了。导演坐的那个升降机居然可以上下左右地移动。哇,好可怕。我发现那几个军官和少妇身后跟着几个人,有的举着反光板,有的举着高高的话筒,亦步亦趋,紧紧跟随。当时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觉得很新鲜。心里却嘀咕:正式放映的时候怎么从画面里挖掉那几个人呢? 后来,导演又一遍一遍地重拍。我听着他似乎嗓子都喊哑了。晚上起风了,可以看见树叶都簌簌地发抖。我不禁又为那些穿旗袍的演员担心起来。毕竟是初春,夜晚还是很凉的。她们穿那么少,冷不冷?本来还想找同学小颖和小红问问,也找不到人。再后来实在太晚了太冷了,我就回家了。走的时候,最后回望一眼从来没见过的30年代旧上海的火车站,把它深深地印在脑子中。毕竟,这辈子也就这一次机会见个“活”的。 第二天,放学回来经过一教,发现它已完全恢复了往日的模样。“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几个大字又高悬于屋顶。赶快跑上台阶又跑遍大楼脚下的马路,努力寻找昨日拍片留下的痕迹。哪还有一丝一毫?红砖绿树、蓝色垃圾桶、整齐的自行车群,从楼里进进出出黑框眼镜、白色衬衣、喇叭裤、麻花辫们,彷佛什么也没发生。 心里涌起说不出的难受(后来我知道那是失落)。想起落选群众演员更是又要气得跺脚。暗想小颖和小红:让你们美去吧,哼! 后来当然一直挂念着要看这部电影。记得看过一部电影中我们学校的灯光球场,被作为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地。好像是黑暗中把中国人赶进这个场子,大家惊恐之际,灯光一盏一盏亮了。四周站着持枪的日本人。然后一阵扫射,人就很快倒下一片。好像有个小女孩还挣扎着爬向妈妈,最后也被打死了。这部片子中最后主角是自杀?他杀?倒在铺满秋叶的台阶上——正是一教正面的这排台阶。但是没看见什么上海火车站的情景啊。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部片子。 不会这拍了一整天的一幕没用吧?那些演员也太亏了。不过对我们观众而言却是幸福的。看了那么多电影,总算了解一点电影拍摄的内幕了。一个字:累! |
|
|
2楼#
发布于:2007-05-30 10:50
引用第1楼冬虎于2007-5-30 00:17发表的言论: 那是我迄今为止唯一看过的拍摄电影的场面啊,而且说实话,虽然戏不多,场面却很大。所以印象特别深。 |
|
|
3楼#
发布于:2016-01-25 05:46
你真幸运,竟然看过拍电影,好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