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970回复:4
《红楼梦》中送宫花背后的宫廷风范
十二花容色最新
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 家住江南本姓秦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过去看这一回就有2个疑问,一是不解只不过几只纱堆的宫花,有什么可了不起的呢,莫说宫里就是贾府这样的人家也必是穿金戴银,几只纱堆的花有什么好稀罕的。可看书里的描写却不是这样,看薛姨妈的语气这花倒是稀罕的很呢,还要论人头来分。对此一情节曹翁的描写实在不太理解。 其二就是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哪,从不爱些花儿啊,粉儿的”。对于生长于这样大户人家的小姐,穿衣打扮都是很正常的事,古代的女人都是喜好打扮的,不是吗。这个宝姑娘何必做此“怪”态。 最近查阅资料偶然间得到了答案。众所周知《红楼梦》描写的是清朝康、雍、乾三代所发生的故事。并且书中大量反映了这三代时的社会风貌。曹雪芹是个很注重写实的作家,原来这一回送的“宫花”本身就是很写实的。这就要说到清朝的传统发型“两把头”了。 说到清代人的发饰,恐怕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清宫戏里的发型,那些高高的发型,基本所有的影视作品里都是这样的打扮。但其实这样的发型并不是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梳的“两把头”。而是慈禧后期才有的,应该叫做“大拉翅”,发明者就是慈禧。慈禧岁数大了,开始脱发,要知道慈禧可是极爱美的,对发型是相当讲究的。可是严重脱发使她无法再梳传统的需要用自己真发的“两把头”了,于是她发明了这种“大拉翅”。其实它更像个帽盔,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我小的时候也听姥姥讲过,“早年间女人逢年过节,或是出门都要梳两把头,那是用黑段子缠的,在上面插上首饰和头花,再用大簪子和扁方固定在头发上”。可见民间仍然是把“大拉翅”也通俗叫做“两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致后人以为这就是“两把头”了,可实际不然。 慈禧的“大拉翅” 清朝初期的“两把头”称做“小两把头”,是完全是自己的头发梳成的,样子其实很类似我们所熟知的所谓“丫鬟头”。清朝初期国力不强,也不富裕,并且刚入关不久的满人为了能把江山做稳,是很注重节俭的。那时的宫廷命妇们可不像现在的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漂亮,满头珠翠的。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那时所提倡的妇德中,“妇简”便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条。另外由于“小两把头”是用本人头发梳成,也无法承受分量重的金银首饰。那时宫里的女人戴的最多的就是纱制的花,还有就是绒花,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整个清朝初期都流行“小两把头”。 苏嘛喇姑梳的就是清初的“小两把头” 香香公主这个也是“小两把头” 到了乾隆中期随着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们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小两把头”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才能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这样就能承载那些分量重的金银翠玉等名贵首饰了。这样的发饰就是一直流传到清末的“两把头”。 图中小美人梳的就是流行很久的“两把头” 现在谜团解开了,《红楼梦》反映的社会背景正是康熙中后期到乾隆中期。那时正是宫里梳“小两把头”提倡“妇简”的时期。怪道宫里的娘娘们会对“纱堆的花”趋之若鹜了。而宝姑娘的“怪癖”也就“见怪不怪”了。宝钗为什么进京的呢?不就是为了待选“才人”吗。她毕生的第一理想不就是选秀入宫吗?所以她所谓的“怪癖”,不过是为了迎合当时宫里崇尚的“妇德”的需要。要知道清朝的“选秀”与历朝历代的“选美”是有很大区别的。美貌是“选秀”最不注重的,清朝皇帝的论调是,若要“选美”就说明皇上是重“淫乐”的昏君(真够道貌岸然的)。“选秀”第一注重的是血统和家世背景,第二是女子的德行,最后才是外貌。而《红楼梦》中四大家族都不是纯种满人,是被皇帝老抬了旗的汉人。虽然宝姐姐有杨贵妃之貌,可她在第一条血统和家世背景上已经逊色了,因此她必然要用美好的“妇德”来弥补她的先天不足了。 唉,曹翁写书真是厉害啊,字里行间无不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当现实的实际与书中的虚构发生冲突时,曹雪芹往往也是宁可舍弃虚构,也要遵从现实的实际。这种写作态度,就是对今人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写书容易,虚编烂造也容易。可真实的去讲述一个长篇故事就太难了。现在人在研究清初及旗人习俗的时候都会借鉴《红楼梦》中的描述。鲁迅对这部书的评论是“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由此再一次对曹翁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
|
|
1楼#
发布于:2011-01-20 11:14
这古人梳妆打扮衣裙香粉的闺阁中事亦能以小见大,历史民俗趣味十足。
看到康熙的两张截图眼前一亮,“天下的天,城中的城,红墙黄瓦梦隐的情”“千古一爱,爱从何来,来自两小无猜,来自一身洁白”这一版的苏麻长留回忆中。 再感叹一句,与以前的影视制作态度较为严谨考据相对真实相比,现在的真是越来越不讲究了,说错了,是太“讲究”了吧,只顾着花团锦簇夺人眼球。 |
|
|
2楼#
发布于:2011-01-20 23:45
回 1楼(大密码) 的帖子
千古一爱,爱从何来,来自两小无猜,来自一身洁白。赞!~这一版的苏麻衣着打扮都很简洁,但却美得仿若隔水相望的伊人,看在眼中,溶于心上 慈禧何人,不过一有权,有钱的,俗老太太 她的审美也就止于遍身罗绮,满头珠翠吧! 而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其审美水准都是朝着慈禧一路下滑,浮华之气日盛,那样真的就美吗?! 最近连续写了2篇清宫系列的文章,实在是对现在的影视作品有感而发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那窈窕之淑女若是遍身珠光宝气的,那君子又以何“求”之呢?! |
|
|
3楼#
发布于:2011-02-07 22:34
谢谢猫咪解风俗之谜。
苏麻喇姑,那部电视剧很早了。真是漂亮啊,清新淡雅,一朵绒花而已,配黑油油的发髻,非常可爱。我原来以为这种小两把头是丫环的专利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