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154回复:19
我心目中的国产片经典形象之四《早春二月》肖涧秋、陶岚(孙道临、谢芳饰)
我心目中的国产片经典形象之四《早春二月》肖涧秋、陶岚(孙道临、谢芳饰)
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电影”的《早春二月》作为文革前17年的精品,至今不但仍能看,而且仍然能欣赏,仍然能享受其中,感怀其中。那时候的精工细作,柔石的原著,以及众多明星的联袂出演,共同构筑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数得着的经典。 我时常困惑于“经典”的含义。前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知看了多少遍,里面的情节早已烂熟,电影该有的悬念也荡然无存,可是,每一次再看时,仍然能产生激动的情绪,而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和对白,已经在无形中被赋予了“美”的符号,不但没有产生因熟悉带来的厌倦,反而更增添了“美”,一种铭刻在心、化作永恒记忆的“美”,这样的“美”让人陶醉。 最早知道《早春二月》大约是在1977年(也可能是1978年),读小学时的一个晚上,离家不远的学校传来消息,老师们约好了去一个比较大的教室看投影电视,我们几个小伙伴意识到那天一定有特别好看的电视节目,于是匆匆赶往学校,果然得知电视上将要播放解禁的电影《早春二月》,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一概不知,但还是争先恐后地往那个教室里挤,无奈我瘦弱的身板不给力,没能挤进去。带着遗憾,记住了片名。不久家里买了12吋的电视机,可是《早春二月》再也没有见到,这一等居然是二十多年,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说也奇怪,这以后看《早春二月》的频率竟然呈加速度般加快,电视里播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买到了碟,这两年央视更是“变态”得一播再播,电影频道、少儿频道、特别是怀旧剧场频道,居然在两个月内播了两次,以至于最近的一次我终于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想再看了。可时隔两月,对《早春二月》的记忆在整理碟片时又一次生动而鲜活的“复活”,依然是那样的“心动”。 《早春二月》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这是个不大能说得清楚的问题。看柔石的原著《二月》,却始终感觉是根据电影改编的小说,如此奇怪的感觉也许能说明电影所产生的感染力的“强大”吧。此刻我头脑里的《早春二月》就是一个混合体—— 优美而时常波澜起伏的音乐; 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桃林和房屋; 芙蓉镇安静下涌动的暗流; 唯美精致、流光写意的摄影; 儒雅忧郁的“好人”肖先生; 花伞下披着长巾的美丽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的陶岚; 采莲、福生那令人揪心的孩子不该有的“沉重”的眼神; 文嫂百般无奈的苦楚下寻求的彻底解脱。 言归正传,这部赶在“极左”时代“前夜”的电影(1963年)是幸运的,假使再拖延一年甚至几个月,就有可能遭到“流产”的命运,因为电影里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是和当时的“阶级斗争”主旋律格格不入的。而这之前恐怕也拍不出这样的水准,也不一定能找到拍过《青春之歌》之后羽毛更为丰满的谢芳。恰当的时候才能拍出恰到好处的电影。 孙道临的儒雅气质在中国银幕上甚至在译制片的配音上都是“另类”的,不可多得的。深厚的知识积淀使得其表演有种凡人难以企及的“高”的境界,“高”在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把握,“高”在不需要借助过多的表情和动作也能演绎出人物的喜怒哀乐,“高”更在其张力十足的嗓音下每一句普通的念白都有“戏”的感染力,就像《千里走单骑》里的高仓健,其一动不动的背影也有“戏”。 理想主义的肖涧秋,从外面纷乱的世界,走进安静得能听见流水声的芙蓉镇,仿佛要在这世外桃源寻求他的理想,也顺便寻得内心的安宁。他是个太“好”的好人,以至于他可以忽略自己的爱情来做一切“好事”,这样的“臭”知识分子是傻的,更是可爱的,可信的。也许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像柔石那样的热血青年,鲁迅笔下为之“痛心”的“纪念”,是中国真正可贵的。看似漫不经心的舒缓的节奏下,是精心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的铺展。开篇,初春,小客船窗户“框”住的江南画意,是肖先生踌躇满志的心境,但一个滚落的橘子,马上将肖先生带进了昔日同窗的遗孀一家的惨景。“不协调”从一开始便进入主基调,并贯穿全片的始终。美丽的景色伴着暗动的浊流,纯朴的心意总要面对嫉恨和攻击。小镇并不安静,肖先生的好事做得越多,得到的麻烦和“报应”也越多,直到好事做尽的结果是全然的否定。肖先生最终“醒悟”了吗?这是柔石留下的疑问,也是电影留给观众的问题。原著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显然作者还没有完全“醒悟”到“革命”的层面,这反而倒是这部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我难以想象,肖先生如果最终投身于GONGCHANDANG,这电影还能看吗?因为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找到哪条出路是正确的,或者什么才是肖先生的救赎之道。作品的魅力在于,中国社会存在于人们思想上的种种紧锢,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幻灭感,带给中国人的深刻的思考。孙道临就是这样把握人物的,彷徨中的忧郁,苦难中的怜悯,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无暇之心,流言蜚语也能杀人的崩溃心境。蹙眉低头弹奏《徘徊曲》,病榻上面对福生失学后的苦笑,孙道临将肖先生近乎悲凉的无奈感展现得极为准确。唯一稍觉不足的是电影中肖先生对陶岚的爱情上的处理过于含蓄了一点,含蓄到几乎没有一点心潮的流露,难道肖先生不是人吗?和陶岚那咄咄逼人的眼神相比,肖过于“木纳”了,尽管这和电影的主题关系不算太大,但总是个遗憾。 谢芳是中国电影演员里最“幸运”的,好像还不是之一。青青三部曲个个成功,个个闪光,没有多余的烂片“陪衬”。有了《青春之歌》才有了接下来的《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而《青春之歌》现在看来还是有点“过”了,太革命了点,谢芳也太稚嫩了点,表演做作的痕迹也着实浓了点。《舞台姐妹》则是谢芳表演的巅峰,其表演的功力超过了《早春二月》,进入了“自由王国”,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其银幕形象的魅力还是输给了《早春二月》里那个闪耀着无比光彩的陶岚。《舞台姐妹》是谢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但竺春花的角色还是略显单一了点。陶岚不仅是谢芳最闪光的作品,更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人”,那个性格独特、个性张扬、善良美丽、又敢做敢当的小镇上的“另类”,成为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记忆”。 陶岚身上有种“神秘感”,这感觉来自于清高,也来自于任性。哥哥的同事来了,她可以不理不睬,忽略掉最基本的礼节也可以做到心平气和,这份超脱于“俗人”之上的“气度”,对于什么都紧锢的小镇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另类”了。但她毕竟是个小镇上的人,这份“另类”总有“露陷”的时候。初遇肖涧秋,她一屁股坐到太师椅的扶手上,眼睛直盯着肖含着笑说,“咦,肖先生,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其“家庭皇后”的做派显露无疑,却也带着几分少女的无邪,而声音里还带着些许大家闺秀般的矜持,难怪谢芳多年后仍说,这句台词说得太过瘾了。谢芳是如何做到与陶岚“神合”的实在不得而知,有些东西不是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陶岚去肖的宿舍,主人不在,她居然走进去还翻看主人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看电影里面的场景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不妥,真是怪了,我想就是在那个年代,这总是不好的,不谈什么隐私吧,至少是不礼貌的,然而这事发生在陶岚身上却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正是陶岚这个人物的特殊性格决定的,她不是那种“小人”,她一半是出于好奇,一半则是出于对肖先生的好感。借到了书又得到了教钢琴的许愿后,陶岚笑着说“我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没有理由再坐了”,这句台词我想谢芳应该会更觉过瘾吧,这佳人之可爱真是没有语言能形容。陶岚的“可爱”是没个完的,打完球擦着汗照着镜子的陶岚,对这镜子里的肖说“你为什么这样看着我?”。在桃林怒放的校园里,她突然做起“深沉”状,对并肩漫步的肖说,“我羡慕你有东奔西跑的自由,像笼子里的小鸟羡慕大雁一样”,肖苦笑着说“我不是大雁”,稍后又补充道“---我只是一只孤雁”,敏感的陶岚脱口而出“你为什么要解释?”陶岚心里爱着肖,虽然不知道肖的明确态度,却主动出击般地挑战着肖的心理。这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台词,谢芳念对白时看不出丝毫表演的痕迹,自然地近乎就在眼前,生动有质感。我想,如果对面的是我而不是肖,我真想一把搂住这样的女子,不亲她,不看她,仅仅是搂住,就足以体味出其中巨大的幸福感。可惜我不是那个“沉重”有余的肖。当肖告诉陶岚他决定娶文嫂时,陶岚质问肖“你爱她吗?你这是同情,不是爱”,这时的陶岚是清醒的,她没有小女子的嫉妒,有的是对肖的选择的断然的否定,与其说她是对失去爱情的痛苦,不如说她是对心爱的人不能正视爱情的呐喊和挽救,陶岚是如此率真,她不需要任何暧昧的情感,也不能容忍任何含糊不清的善良的伤害。陶岚人物性格的魅力是这样丰满多层,实在是中国电影作品里屈指可数的。当然电影结尾也有遗憾,肖将沦为孤儿的采莲扔给了陶岚,陶岚又把采莲扔给了哥哥,这样的处理显得随意了点,不太严谨。 《早春二月》和前面提到的《桥》一样,看过多遍,却依然常看常新,以后看到的往往不再仅仅是肖、陶、文嫂的三角纠结,也不再仅仅是美丽的画面和精湛的制作。文嫂略显“老态”的造型丝毫不影响其悲剧的力量,那个脱去“交际花”和脂肪气的旧上海的风尘美人的上官云珠,将角色处理得低调而深沉,与谢芳的陶岚形象鲜明的对比,与《舞台姐妹》里得意的春花和落魄的商水花一样,精彩的对手戏两次呈现于银幕。而采莲和福生这两个有着绝对“份量”的小配角,是电影中非常出色也非常光彩的形象,他们既是贯彻电影、串联人物的重要棋子,更是主人公性格发展、转变的重要“砝码”,要说这两个小演员的表演出神入化一定也不为过,他们眼神里透出的悲剧气味一点也不输给任何一个大牌明星。《早春二月》这样的精品是中国电影的财富,而中国电影这样的精品实在是太少。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异数"!十七年故事片巅峰之作!这样的美誉实不为过。顺便说一下,重拍的董洁版《二月》只有“形”,没有魂,几乎不值一提。 待续—— 我心目中的国产片经典形象之《祝福》祥林嫂(白杨饰) |
|
1楼#
发布于:2011-07-10 11:40
网页很难打开,图片老是传不上去,再试试看。哪位能发点该片的剧照就太感谢了。
图片:zc.jpg 图片:zc2.jpg |
|
2楼#
发布于:2011-07-10 12:28
“《早春二月》和前面提到的《桥》一样,看过多遍,却依然常看常新,以后看到的往往不再仅仅是肖、陶、文嫂的三角纠结,也不再仅仅是美丽的画面和精湛的制作。”
楼主所言极是。 |
|
3楼#
发布于:2011-07-10 22:16
发点吧!
|
|
|
4楼#
发布于:2011-07-10 22:34
|
|
|
5楼#
发布于:2011-07-11 06:49
谢谢老片的剧照,这几张很有代表性。特别是肖和陶岚的特写,很传神!还有那张桥洞底下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电影里很美的场景。
|
|
6楼#
发布于:2011-07-11 11:22
|
|
7楼#
发布于:2011-07-13 22:38
《早春二月》我10多年前看过,也许是儿时看了太多遍的《青春之歌》,所有在我心目中林道静的形象是后来谢芳任何角色都无法超越的。
《青春之歌》中的谢芳形象美、气质佳,把那个开始彷徨后来投身革命的林道静表演的非常传神。 《早春二月》中的陶岚以及后来的卓文君,我倒感觉有些端小姐的架子,反没有之前的光彩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也许是我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老电影的欣赏能力比较有限,楼主见谅! 但片中孙道临的表演的确很出色,感觉孙道临的形象气质很儒雅,又给人较软弱的感觉,很适合出演这类角色,却有一股哈姆雷特般“外柔内刚”的劲! |
|
|
9楼#
发布于:2016-01-24 11:41
谢芳老师的银幕形象,我感觉最好的还是《青春之歌》。
|
|
|
15楼#
发布于:2016-06-01 16:31
早春二月
|
|
16楼#
发布于:2016-11-09 01:53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17楼#
发布于:2016-11-11 09:24
不能不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相当高,完全不是现在的所谓大片能够比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