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318回复:5
朗诵呼吸乱谈
关于发声呼吸研究的方法论和发声的双向交替呼吸法
作者:一 舟 (声明,本文是以朗诵发声实践为原型的探讨,不一定适合别的声音艺术形式。另外,本人对发声理论处于一知半解之中,有些概念自己尚不十分清楚,如“气根”、“支点”等,但出于行文需要不得不拿来充数,错失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笔者一直认为朗诵是介于说话、播音和唱歌之间的一种东西,所以,朗诵带有三者的某些特点又区别于它们.因此作为朗诵的发声理论,不仅仅要以普通话、播音的发声理论为借鉴,同时要从声乐发声理论中借鉴有用的东西。 最近笔者在思考朗诵呼吸时,无意中翻阅了《中国音乐网》等音乐网站和论坛,又重读了罗莉老师的《文艺作品演播技巧》和另一位老师的《播音发声技巧》等书籍,发现时下关于“朗诵呼吸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说法实在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综观一些列声乐界的呼吸问题的争论,主要选择三种观点:1)传统的、经典的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相关理论。2)戴福生的“反方向呼吸法”的观点。3)自然呼吸法。 本人觉得第一种理论只说到的发声呼吸的一半,戴氏从一个新角度(反、顺向呼吸)来建立新的呼吸理论有着革命性意义,但他在与传统理论的争论中过重的反叛意识导致其仅仅注重了另一半,即反方向。其实,戴氏理论的全部是包含了两个方向的。第三种理论强调“自然”的方向是非常有意义的。(请参考本文最后:附:传统发声呼吸理论,戴福生反向呼吸法) 借鉴三套理论、吸取其精华。笔者认为:发声呼吸应该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可通过一定感觉调动的正向和反向的双向混合呼吸法。 一、研究气息或呼吸的几个原则 在谈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谈谈呼吸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呼吸研究的方法论上要摈弃那种直线性思维、只注重部分而忽视整体关联的思维、只注重人体自身运动而不是把人放在自然大气环境中的孤立性思维,只关注人的生理和物理运动而忽视人的情感对气息的影响等的机械性思维。这样,才能较全面的探讨发声呼吸。 1、分清机械动作(肌肉运动)气息流动和声波运动: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呼吸时往往把主观感觉可客观事物运动混为一谈。这样造成了你说大米我说西瓜的非同一问题却以为是同一问题的无谓争论。所以分清气息器官运动与意念中的气感等概念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器官运动造成气息运动产生声波。意念或感觉支配器官运动带来气息运动。身体和气流运动有些可以感觉到有些感觉不到,我们只能调节那些感觉到的,我们通过意念操纵气感来支配器官调节气息。 2、器官的联动意识.比如,小腹内收可能会带来横膈甚至喉头位置的变动 3、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一是人的吐纳与自然的气流的交流,二是人体肌肉动作产生的力与外界压力的作用. 4、关注气息和声波的自运动:气流的自运动:碰撞、挤压产生的反射、折射、散射、洄流、涡旋等运动. 5、自然性与意识调节的相互配合 6、注意研究人的生理状态对气息的影响,如横卧往往是腹式呼吸,侧卧往往是逆呼吸.再如老人、 青年人和婴幼儿的呼吸的差异,病人和健康人的呼吸的差异。 7、注意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对气息的影响。如兴奋、悲痛和惊异等不同情绪状态的不同呼吸特点。 二、下面从气息的发动、气息和气感的支点和气息和气感运行的路线三个方面,来探讨发声中的气息产生和运行,人们应该如何调控气感来调动气息。 1、气息发动,呼吸的力学原理. 腹部和腰围连带胸肋的扩张和收缩,构成与外部大气压力相互作用,同时构成对肺泡的作用力,造成气息的运动。 横膈膜的上下运动形成腹部与胸腔两个部位的隔断和开通。横膈上升使腹部和胸腔仿佛变成一个空间,在气感上感觉上下贯通了。人体内部仿佛形成一个相对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在胸腹部和外部大气压力形成相互的作用力,在上面和气门形成一种对抗,同时推动气息向上运动,冲击声带产生声音。这是腹式呼吸或顺向呼吸的呼气原理。这种呼吸的气息相对深些(在上升的横隔后下方,气感在丹田,但声音相对虚一些暗一些。 横膈下降使腹部和胸腔分成两个空间,横膈下面仿佛一个气垫,和外部大气形成一种对抗,同时来自气门向下的力和这个“气垫”或“蹦床”构成另一种对抗,气息象一个落下弹起的人不断反弹向上,冲击气门和声带,产生声音。这是反向呼吸的呼气原理,这种呼吸气息相对浅些(在下降横膈上),但气根更深,在身体外面,生殖器后下方坠着一个重力.声音相对实而亮。 朗诵发声时的气息运动实际上可以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呼吸方式的交替运动。比如: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这句诗。“用”字可用顺向呼吸,之后马上转为反向呼吸念“茫茫的夜色”,“色”与“作”两个字的间歇形成气口,换气是顺向的,之后“作墨”又变为反向呼吸。 至于唱歌的呼吸是否也存在这种状况。本人对声乐艺术实在知之甚浅,且缺乏歌唱实践经验。自己体验难免出现偏颇,在此实在不敢多言。还请声乐老师和高手来谈吧。 2、呼吸的支点与气感的气根 呼吸的支点是指气息在身体一定部位的实际的气息支点。气感的根则是人的气息感觉中的支点,如人的气息不可能下沉到丹田,但气感的根却可以在丹田。 呼吸的多支点变换:呼吸的自然支点实际上最低在横膈,有时可上在胸口,更上在喉头下。 气感的根,简称气根,可在胸口、横膈、丹田、甚至体外。 声音的高度、强度和力度的不同需要气息的多少、疾徐、聚散不同,因而需要深浅不同的气息支点和不同的根。 美声唱法相对来说,需要气根和气息支点的稳定性。播音的语流的相对平稳性和匀速流动,也需要这种气息支点和气根的稳定性。而朗诵的语流非匀速运动和高低强弱虚实相对较大的变化,很多时候需要气息支点和气根的多点变换。所以,罗莉老师在《文艺作品演播技巧》里谈到呼吸时,提出文艺演播(也可说朗诵)中的发声中胸腹式、胸式、腹式三种呼吸同时存在是很有意义的。但很多人不注意这一观点,谈朗诵时,直接移植来播音发声的以胸腹式联合呼吸为唯一正确的方法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播音来说是正确的)。如果朗诵遵循这一观点并纳入实践,那么,这种朗诵必然是音色单调和缺乏变化的。 3、气感运动路线, 向上下两个方向扩张.所谓声音上去,气息(感)下来. 在呼吸的气感的通道上,在一定气根起点开始,上行时有中、后、前的不同气息上升的流动感。比如,有些歌唱理论强调从后脊梁上行的气感。 呼与吸的交叉进行:呼中有吸,吸中有呼. 气感的上行与下行.呼气感和回气感倒气感的共存及循环交替的感觉.(这中间有时是声波震动产生的感觉) 气息不是象一根直水管只有上下的直线运动,它在上下主线的运动中,有折射、反射、散射和颤波、旋流等多种方向和形式的运动和气息流动感。听听腾格尔的《蒙古人》等歌,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4、正向与反向双向交替呼吸与发声的需要: 1)可以满足不同音色的需要.利于形成虚实、深浅、刚柔等的变化。 2)气息流动中的自然形成呼吸交替.形成呼吸循环运动,有利于气息保持的相对持久性。 3)气息量更充足. 4)使体内气息得到充分利用. 5)可以使气息流动更灵活. 附:引用: 一、传统发声呼吸理论(对不起,找不到作者名了) 1、胸式呼吸 这是一种主要依靠胸腔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吸气时双肩上抬,气息吸得浅,因此,又称浅呼吸或锁骨呼吸。这种呼吸法,在现代唱法中已很少采用,被认为是错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由于只用胸腔上部,即抬肩来进行呼吸,吸气不深,困而气息的容量小;第二,吸气太浅,失去模膈膜与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能力;第三,由于气息自上胸呼出,迫使喉头,颈肌,下腭和舌根紧张,影响音域的扩大和声区的统一,并缺乏应有的色彩变化。用这种呼吸法歌唱,发出来的声音产生逼紧、生硬的效果。 2、腹式呼吸 这是一种主要依靠下降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呼吸法,称为腹式呼吸。运用这种呼吸法的人,由于不懂得呼吸器官的构造,以为气要吸到小肚子里(实际上气只能吸入肺部,而不能吸入小腹),因而气息吸得过深。这种呼吸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由于吸气时竭力下降模膈膜,结果腹部膨胀,胸腔肋骨受到压缩,气息容量不大草原;第二,仅用腹部和模膈膜控制呼吸,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第三,吸气过深,使气息不能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发出的声空洞、无力,缺乏圆润、明朗的色彩,有高音时,尤其感到困难。 3、胸腹联合呼吸 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在我国优秀的戏曲唱法中和近代欧洲唱法中被普遍采用。它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全面地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模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的容量大;第三,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并能对呼气气势的强弱进行调节,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第四,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调和统一。 胸腹联合呼吸的方法 吸气 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胸腔两肋张开,使胸腔全面扩大。此时,因胸腔和肺部扩大,外界空气即吸入肺内。 吸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如胸式呼吸),也不可过深(如腹式呼吸) 吸气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部自然地扩张(长、宽、高三方面),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呼吸器官各部分都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强制性地下降横膈膜和张开两肋,都是不许可的; 要用鼻和嘴一起吸气。如果只用鼻吸气,快吸时就来及,而且用鼻吸气,初学者易犯软腭(小舌)塌下的毛病,而产生鼻音。 吸气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 要学会无声地吸气,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混杂在歌声中,就会影响歌唱的表现。 2、呼气 呼气时,一方面依靠胸腔本身的弹性作用和胸腔呼气肌肉用力,逐渐将肋骨拉下,使胸腔缩小;另一方面,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上,使横膈膜逐渐抬起(回到原来位置)。以上两方面的呼气动作互相配合,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出。 以上三种歌唱呼吸的形式,前两种用于歌唱,显然是不适宜的。第三种胸腹联合呼吸,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科学的,合乎艺术要求的呼吸法,因而也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二、引用戴福生反向呼吸法理论 究竟有几种呼吸法 1.问题的提出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对声乐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多年接触研究,发现美声、民族〈民歌、歌剧、戏剧〉通俗唱法之间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呼吸的运用上(包括对呼吸功能的命名及对内涵和外延的解释方面)。 美声唱法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依据,建立起自已的发声理论及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没有系统的发声理论,只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说明发声效果及训练方法。于是,探讨研究转向了解剖学、生理学。 2. 已往的答案: 解剖学说;呼吸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形式。生理学说;胸腔帮助肺进行气体交换。呼吸可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时呼吸。吸气时横膈膜下降,呼气时横膈上升为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膜上升,呼气时横膈膜下降为胸式呼吸。 声乐界还提出一种“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系指腹式呼吸法重心与注意力移向两肋和上腹部的呼吸方式。 生理学认为腹式呼吸好,大部分男同志的呼吸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不好,大部女同志的呼吸是胸式呼吸。 3.顺呼吸和反方向呼吸: 经过多年研究,笔者认为呼吸只有两种,遵从科学的命名法,应称为顺呼吸和反方向呼吸。吸气时横膈膜下降,呼气时横膈膜上升(即所谓的腹式呼吸)是顺呼吸;吸气时横膈膜上升,呼气时横膈膜下降(即所谓的胸式呼吸)命名为反方向呼吸。 笔者认为;生理学命名的“腹式呼吸”及“胸式呼吸”是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 研究认为;“顺呼吸”和“反方向呼吸”经过系统训练后,重心可随意上下移动,形成需要的呼吸效应。因此,“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不能单独存在,也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因为它只能引起逻辑上的混乱。 至于哪种呼吸好,哪种呼吸不好,是不能轻易下断语的。采用什么方式呼吸和人们从事的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大多数人的呼吸会随姿势改变而改变,平卧与站立时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呼吸与声乐 1. 歌唱家的认识: “歌唱艺术,是气息的艺术。”气息在声乐艺术中举足轻重。 什么样的呼吸法最适宜声乐艺术呢? 多年研究发现,人类顺反方向呼吸时都能发声。顺呼吸发声时横膈膜向上运动(呼气时腹部内凹)压缩气体声带振动而发声;反方向呼吸发声时横膈膜向下运动(呼气时腹部外凸)释放气体声带振动而发声。 歌唱艺术表演要求“声音上去,气息下来”但现有歌功颂德唱演员们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求吸气状态下表演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说,在横膈膜上升压缩气体振动声带发声的同时要有吸气动作,形成一对个抗力,这需要很好的技巧,因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根本达不到“声音上去,气息下来”的要求,只能靠一定的技巧来弥补错误发声法之不足。然而,这种技巧又难掌握的。笔者亲眼目睹了许多声乐演员用传统呼吸法训练时痛苦的表情,听他们诉说过他们的心情。不少优秀的艺术苗子都因掌握不好这种技巧而被迫放弃心爱的专业。也有不少成名的演员,(包括歌唱、戏剧演员)因错误发声法“倒嗓”或患各种嗓音和咽喉方面的疾病。 在治疗这些疾病过程中,在探讨新法训练中,笔者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反方向呼吸最适宜声乐艺术。 2. 开创声乐艺术新篇章 “反方向呼吸是声乐艺术发声的原动力”,美声唱法的发声理论及发声方法,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错误的。这是笔者经十年探索得出的结论。 反方向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力呼吸,它在下意识支配下是随意的。反方向呼吸用于歌唱时,呼气时横膈膜下降,气体往下走,腹部微向外凸,喉头向下与稳定的矛盾解决了,演员可以全身心放松。反方向呼吸用于歌唱也最符合“声音上去,气息下来”的要求,因此也就会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笔者先后用反方向呼吸法与几个单位合作训练演员,取得了良好效益。最近与一位有一定基础的女歌手合作,用反方向呼吸系统训练,仅仅三个月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该演员不但演唱的轻松自如,音色、音质大有提高,音域变宽,而且能同时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演唱,并能模仿三种唱法的名演员,做到惟妙惟肖。 用反方向呼吸法还有令人惊喜的“副作用”。 通常,美声唱法的演员腰和胃都比较粗大,民族唱法演员的肚子和小腹比较大,而通过反方向呼吸发声训练,腰、胃、肚子和小腹缩小了,从而起到了健美作用。 建立新的呼吸学 人们自呱呱坠地就离不了呼吸,人类活动中更是有不少与呼吸直接相关,如体育、声乐、舞蹈、器乐、绘画、医学、武术、气功、劳动、旅游、航空、航天等等。 爬山时用那种呼吸更合适?用哪种呼吸利于防治冠心病、肺气肿?孕妇用哪种呼吸最适于胎儿生长?舞蹈、武术又是用什么呼吸?这些都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讲究。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原有生理学的认识又是简单的亦或是错误的。可见,建立一门新的呼吸学,研究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多么必要。 今天,呼吸学与声乐分支已经诞生,相信其他分支将会接踵而来。 三、关于横膈膜与喉门的协调运动的理论(引用中国音乐网一位老师的帖子,可惜不记得名字了) 由于横膈膜是不能单一的运动的,它必须有“喉门”的协调和配合才能正常工作,因为这两个位置是呼吸功能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且要想真正的感觉到横膈膜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喉门”的作用来体会,我们平时说的打开喉咙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实际上就是“喉门”处于放松开放的状态。 这个话题讲起来实在是太长了,几个篇幅是不可能讲完的,但关于横膈膜如何运用是一个整体的问题,如果没有通道区的作用,横膈膜的作用很微小,如果上呼吸道不能和横膈膜形成对应横膈膜也不能很好的提供气息源,但必须说明“喉门”对横膈膜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横膈膜供气源的唯一通道大门就是“喉门”,“喉门”一旦闭塞横膈膜就无法正常供气。打嗝的现象; 横膈膜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我们打饱嗝的那一刹那,你感觉心口窝在发胀,其实是横膈膜在准备往上送气,当气息通过“喉门”产生声音时,此时的横膈膜实际是向周围扩张的,我们知道歌唱时“喉门”(声带)的状态是处于自然闭合状态,这个自然闭合一定是在“喉门”松弛的状态下才能作到,而绝不是人为做出来的。打饱嗝的自然现象就是横膈膜和“喉门”的自然协调,一个是气息的源头一个是声音的源头,这说明自然的声音一定要有自然的气息来推动,打嗝时的感受首先是由于横膈膜中心的气出现饱账而造成的,气动而声动,气强而声强、气弱而声弱。因此自然的声音总是产生于自然的呼吸。假如气息是僵硬的,那声音该是什么样的呢?一定也是僵硬的,所以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喉咙里做声音,实际上就是没有处理好气息问题。 好的声音一定要有自然的美,自然的美来自于自然的呼吸。 横膈膜和“喉门”的自然组合体现出呼吸在歌唱中的绝妙境界,打嗝的现象说明了气息和声音的自然结合,这个气息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做出来的。实际上气息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由于我们没有掌握气息的源头究竟在那里,我并不反对用丹田,但怎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问题我们的声音老师并没有搞清楚,我认为丹田是运用内力的地方,并不是用气的地方,也就是说只有当气息进入腔体内(肺部)丹田才有可能用上力,因为力的本源就是气,没有气那里来的力呢?而气才是自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气息的位置确定在丹田,不但不符合科学,且歌唱异常费力,因为气毕竟是在肺部。 |
|
|
1楼#
发布于:2006-08-28 23:05
|
|
3楼#
发布于:2006-08-28 23:33
谢谢楼上两位的关注...............................
|
|
|
4楼#
发布于:2006-09-02 10:35
顶下 不过 我觉的戴福生反向呼吸法 还是有带于考证的
|
|
5楼#
发布于:2006-09-02 14:10
是的,关于戴的理论,音乐界争论很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