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56回复:6
转贴两个网友制作的我的朗诵的MV兼谈朗诵Video的制作
这是网友风之翼的两件参赛作品。
我们相识也是很偶然的事,他先做了一个古城的flash,碰巧找到我的网易blog,然后我们通过qq认识,然后又做了一个蓝眼泪。 这是很下功夫的作品,不厌其烦地改了多次,最后基本上成形。以下就是,我贴过来了,可以点击观看。 与一座古城的对话 蓝眼泪 另外,还想说说朗诵视频制作方面的话题,希望有兴趣的一起探讨。 我自己只做过一个朗诵视频,就是《邂逅》,索性我也把它贴过来,凑齐了。 之前并没有想到要给朗诵做视频。见到有人这样做,但实际上几乎没看到满意的,知道其中的难度,素材实在是难以匹配,难为无米之炊。 而我是与其不好吃不如不吃的人,所以索性不考虑了。 做《邂逅》是偶然的。是在干一个很累的活儿的时候,抽空看了个电影,电影里有大量的很美的雪野的镜头,让我不断想起《邂逅》的感觉。于是萌生了把这些雪的镜头组成《邂逅》画面的想法。 结果一实施,把所有好看的雪的镜头摘出来,和朗诵一全,发现几乎不可能。因为几乎没有画面能和任一句朗诵合在一起。 但兴趣被挑起来了,难以平复。于是就花了很多时间上网找到所有能找到的雪的图片,然后挑出有可能用到的,都拖到素材库里试着和朗诵的每一句尽量贴合地去用。 前后花了10个小时左右做好了。效果还可以。起码觉得画面应该比朗诵好一点。《邂逅》的朗诵是完全即兴之作,整体可以,细节上经不起推敲,但我喜欢而已。 之后还想做做其它的,特别是蓝眼泪,但一想想其中的难度,就自己把自己打败,再不想了。 这次遇到风之翼,把就包袱推给他了,呵。 不过,朗诵的MV确实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或者再讲究一下用词,应该叫朗诵视频或什么video之类的更准确。因为毕竟它不是music video,叫MV也是不准确的。 我自己以为,朗诵,如要做成视频,很难找到完全贴切的画面。比如我读杨玉环,如果一定要找到唐朝电视剧里的镜头很写实地对应,那不但是一件很累的事,而且做出来估计会很难看。 写实不如写虚,用意境,用空镜,用感觉去感染人,这样做出来会比较有感染力。而且也不做喧宾不夺主。 过了年有一段时间会清闲一些,所以我又有些蠢蠢欲动了,我打算继续尝试一下,再做一个朗诵视频出来。 欢迎有兴趣的,一起探讨! |
|
3楼#
发布于:2009-02-08 00:27
版主就是个专业的播音员嘛,如果没从事这份工作那简直太可惜了。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任志宏第二啊!
关于这个视频的定义,其实CCTV已经有栏目啦,就是《电视诗歌散文》嘛。所需镜头跟一般电视作品的制作差不多,就是实拍+电脑动画,实拍的一般不是写实的拍,只拍个意境。好比你说的杨玉环,说到景好办,拿景物的空镜来用就行,说到人的话,可以找人演,不过不拍全,拍个背影、半张脸等局部特写就行,这就是写意的拍法,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
|
4楼#
发布于:2009-02-08 00:53
感觉央视的电视散文太强大了,资源很丰富,要什么有什么,所以我觉得往往反而太具象了,影响了对作品本身的感受。毕竟,电视是画面第一,但散文却是想象第一。具象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几乎不可能达到一致,所以往往反而效果不如闭着眼睛听。
其实我也知道,这个要求很难做到。所以我一度曾怀疑,电视散文这种形式到底可不可能做成功。 直到我自己试着做了《邂逅》,才有一些感悟。我并不是说自己做的就成功,我只是突然觉得,并不是什么散文都可以做成电视,而能做成电视的,是其中一小部分。这部分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像《邂逅》这样,文字的画面感比较强,抒情性比较强,重视意境的渲染,但有针对性的具象的描写很少。 也许电视散文不会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推广的艺术形式,也许它只是某些文字与画面的“天作之合”。在画面的安排上,尽量地多留一些想象的空间,更利于文字意境的再现。 |
|
6楼#
发布于:2009-02-08 14:18
听着听着,我已经融入其中了,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很是值得品味。
邂逅,在我看来是多么神秘的一个词,人生中有很多邂逅,或擦肩而过,或回眸一笑,然而能让自己铭记于心的谁也无法预料,本来就是偶然,本来就是突然。 电视散文所展现的意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许它不需要非常完美,或许它只是轻描淡写,但它给人的是无限的遐想空间。有时候我也在想:声音是展现文字的一种方式,如果再加上画面,那就臻于完美。就跟电影,电视机发明一样,毕竟人们所希望的还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这样可以升华想象的空间,让人很容易融入进去。电视散文目前还没普及开来,或许跟时代有关吧。 |
|